今天是

第五章 铜陵市

第二节 铜陵县

铜陵县位于安徽南部,滨临长江南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47′35″~31°08′18″与东经117°41′42″~118°09′41″之间。全县环抱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东连繁昌、南陵县,南邻青阳县、贵池市,西北隔江与枞阳、无为县相望,东西长28.5公里,南北宽31.1公里,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63%。县城为城关镇,又名五松镇,为古铜官镇,位于长江南岸的笠帽山下,距市中心西约5公里。现设8个镇,10个乡。
一、县名、县城、疆域变迁
〔县名由来〕
铜陵县名源于汉以来在古铜矿冶炼场所所设铜官冶(镇)及境多山岗丘陵而命名。县名综合了本地区丰富的出产,悠久的历史和地形地貌特征。
铜陵县境内历史上为县以上治所的除县城外,还有顺安镇、大通镇。
〔城关镇〕
位于铜陵县西境,地理座标为北纬30°57′,东经117°47′,东连西湖,钟仓乡,南接铜陵市区,西滨长江,北邻安平、太平、和平3个乡。城关镇古名江浒。早在唐代就为铜官镇,后改名利国监。南唐易名铜官场。该镇曾因镇南有名松,李白命名为五松山,镇遂改名五松镇,直至解放初。1949年10月,设城关区。1950年7月27日,改属第三区,仍名五松镇。1956年4月,改设区级城关镇。1960年4月,撤销城关镇,改为城关公社。1963年3月,恢复城关镇。该镇作为铜陵县城几乎与铜陵县创制相始并存。唯自元至正十六年至明永乐二十二年(1356~1424年)前后70年间迁治今顺安镇;抗日战争期间,因日本侵略军沦陷铜陵,但仍为铜陵县法定县城;1958年9月5日至1960年1月7日撤销铜陵县外,自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创建铜陵县至今,作为县城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解放前,铜陵县城只是一座凋蔽不堪的消费性小城镇。现已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仅次于铜官山区和狮子山镇的铜陵市卫星城。
顺安镇:位于县城东15公里,地处北纬30°57′与东经117°55′之间,是个古老的集镇,唐南陵县在此设临津驿。唐文德元年(888年),在临津驿设义安县,以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取吉利语命名的,为铜陵县境内最早的县治。该县随唐王朝衰落而消亡,废为南陵县顺安镇,也是以吉利语命名的。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陈友谅部占领铜陵县,改治顺安镇。顺安镇二度作为县城(铜陵县城)近70年。1952年建镇。1956年8月,改为顺安乡。1957年8月,复建顺安镇。1958年9月,改为公社。1959年6月,恢复顺安镇。12月,撤顺安镇。1965年7月,恢复顺安镇。1969年5月,又撤顺安镇。1979年5月,恢复顺安镇,至今不变。
大通镇:位于县城南16公里处的长龙山岗,面对和悦洲,古名澜溪,地处北纬30°38′与东经117° 44′之间。因地处长江津要,又是天然良港,向为长江巨埠之一。宋代就在此设大通镇,说明交通方便,商业发达。明代先后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大通驿等商业运输及军事行政机构,形成商业繁庶、帆樯林立、市肆殷阗的工商贸易集镇。入清后,在这里设榷运局,管理5个省的盐运和督销业务。顺治六年(1649年),在此设江防公署,也是长江水师的训练场所,设大通营。《清史稿·兵志》说防区范围“自枞阳以下江面”,东至荻港。咸丰间,设参将衙、厘金局,并驻水师以抵抗太平军。太平军更把大通经营得更加繁荣。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使太平军“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对大通进行了野蛮的破坏。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大通设招商局。三年,设和悦洲厘金局,使大通镇日渐复苏。直至同治四年(1865年),彭玉麟受命组建长江水师时,对大通镇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改造,在和悦洲街道辟了10余条通江小巷,使大通镇再度呈现历史的辉煌。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十三日《中英烟台条约》规定辟大通为停储轮船的上下客货处,使大通经济畸形发展。光绪二十二年,成立大通邮界总局,管理安庆、徽州、太平、池州等府邮务,使大通较早地成为安徽的现代化都市。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十四日,浔军将领黎宗岳占领大通,组成大通军政府,通电光复。不久,组织安徽省政府,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4月6日才撤销。民国38年4月21日解放大通后,设大通市,属池州专区专辖市。8月19日,大通市改属铜陵县。 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决定,撤销大通市。7月27日正式撤销大通市,改为大通镇。
〔疆域变迁〕
铜陵县今县境初步奠定于唐末划南陵县5个乡在顺安设置的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在故义安县旧境的基础上在今铜陵县城关镇创设铜陵县。从此,县境比较固定。变化最大的是在今县境划出今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及郊区。除位于今贵池市境的铜山矿区及位于今怀宁县境内的月山矿区外200多平方公里划入铜陵市。1952年1月,将繁昌县永丰圩的上永、下永2个乡15平方公里划入该县犁桥区,10月正式划入。1974年2月1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铜陵县的董店、新建公社和大通镇划入青阳县。11月18日,撤销了这一决定,上述地区实际上没有变动。1987年12月,将无为县成德村划归该县老洲乡。
二、历史沿革
铜陵县在铜陵市建市前包括今铜陵市区主要部分,现将建县前这一地区称之为铜陵地区。
〔先秦时期〕
铜陵地区为古越章方国。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是古铜矿开采区。春秋时期,为吴、楚争夺场所。鲁昭公五年(前537年)后属楚。战国时期,仍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为九江郡番阳县地。
〔西汉〕
秦末汉初,地属英布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庐江郡(治番阳,今江西波阳境内)。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七月,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庐江郡治鄱阳(由番阳改)。十一年十月,属刘长淮南王国(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庐江郡,为春谷县(治今繁昌县荻港镇南苏村)地。文帝七年(前173年),庐江郡直属汉廷。文帝十二年至十六年,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庐江郡。十六年四月丙寅,春谷县改属庐江国(都鄱阳)。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国除为庐工郡,属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改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余仍之。
〔东汉〕
春谷县仍属扬州(治所多变)丹阳郡(仍治宛陵)。兴平元年(194年),地入孙吴,仍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春谷县。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入晋,仍属扬州丹阳(杨)郡(均治建业,后改建邺。后为避讳,改为建康)春谷县。太康二年(281年),春谷县改属扬州宣城郡。
〔东晋〕
初,仍之。太元八年(383年),改春谷县为阳谷县(避郑太后阿春讳)。义熙九年(413年),撤销阳谷县。今铜陵地区属扬州侨置的淮南郡繁昌县、定陵县地(均不在今境内设治。定陵县在东晋初侨于古丹阳镇,后改侨于故临城县境内,即今青阳县丁桥、竹阳乡及木镇乡北部一带,古名定陵乡。该县初属侨置的豫州襄城郡。宁康二年即374年,改属上党郡,不久,改属淮南郡)。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地入刘宋,繁昌、定陵2个侨县仍属扬州淮南郡。大明五年(461年),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淮南郡复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淮南郡改属南豫州。六月壬午,改属扬州。升明二年(478年)九月丙午,改属南豫州。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入南齐,仍为南豫州淮南郡繁昌、定陵2个县分领。建元二年(480年),淮南郡改属扬州。永明二年(484年),复属南豫州。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地属梁,繁昌、定陵2个县仍属南豫州淮南郡。普通六年(525年,一说天监四年),在东晋南陵戍(今贵池市区西南6公里)置南陵郡、县,迁徙繁昌县,将定陵县改属南陵郡。今铜陵地区仍为南豫州南陵郡定陵、南陵2个县分领。
〔南朝·陈〕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入陈朝,繁昌、定陵2个县所从属的南陵郡由南豫州改属新设的北江州(州治赭圻城,今繁昌县芦南乡赭圻山中,兼繁昌县治)。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北江州、南陵郡及所属石城、临城、定陵、故治(疑为“冶”)、南陵5个县及繁昌县,重建南陵县(治赭圻城),改属宣州。铜陵地区属南陵县,历唐不变。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属扬州地理区。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南陵县改属池州(治今贵池市区)。贞观元年(627年),南陵县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域)宣州。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由赭圻城迁往青阳城(今南陵县城关镇)。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名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宣州改属浙西道节度。贞元三年(787年),宣州改属宣歙道(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辖(驻宣州)。文德元年(888年),分南陵县的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5个乡置义安县(治临津驿,唐初置,今顺安镇),取吉利语,以镇压农民起义,属宣州。八月,吴王杨行密据宣州。大顺二年(891年),宣州改属宁国军节度(治宣州)。唐末,义安县废,仍为南陵县地。但义安县为今铜陵地区的第一个建制,并初步奠定今铜陵地区范围。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改为都团练观察使辖区(仍驻宣州),余仍之。
〔五代十国·吴国〕
铜陵地区先为吴国宁国军宣州(均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陵县地。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入南唐,仍吴制。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迁治江浒铜官冶(今铜陵县城关镇),改属西都江宁府(治今南京市)。
〔北宋〕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曹彬伐南唐。闰十月,铜陵县入宋,改属江南道池州(铜陵县属池州,历两宋不变)。池州旋改属江南东路。至道二年(996年),置永丰监。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改属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年),池州复属江南东路。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池州改属建康路。绍兴初(约1131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德元年(1275年)入元,仍之。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路,铜陵县属池州路,池州路初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二十八年,池州路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今为市)江南道行御史台江东建康道(均治今南京市)。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部占领铜陵地区,旋为元兵所夺。至正十六年,陈友谅部占领铜陵地区,迁县治于顺安镇。十七年,朱元璋部占领铜陵地区,改属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池州路。翌年四月,复为陈友谅部占领。太祖己亥(1359年)四月,复属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池州路。太祖辛丑年(1361年)八月,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仍治今贵池市区)。不久,改为池州府(铜陵县属池州府,历明、清不变)。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建元洪武,铜陵县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池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池州府改属中书省。十三年(1380)正月,池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池州府改属南京,又称南直隶。二十二年春,铜陵县回治五松镇(今铜陵县城关镇)。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南明弘光政权仍明旧制,铜陵县属南直隶池州府。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池州府入清,仍属南直隶池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池州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县,今为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池太道改为安池太道(改治池州府)。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安池太道(还治芜湖县)。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治江宁,今南京市。该督先后为江南江西河南、江南总督,后定名两江总督,为清代十大总督之一)管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池州府改属专业道江安十府储粮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县。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名徽宁池太广道(迁治宁国府。十年迁治祁门县城,今祁山镇),改由浙江巡抚兼辖。
清兵复池州府后,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道为省级以下二级政区,池州府仍属安徽省(回治安庆)徽宁池太广道(回治芜湖县)。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安徽省皖南道(仍治芜湖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十四日,浔军将领黎宗岳占领大通,组建大通军政府,通电光复。后组织安徽省政府,自称安徽省都督,通告“宁、徽、池、太四府及广、和二州所属事宜,统归管辖。”这个不被承认的安徽省政府至次年(1912年)4月6日才撤销。
〔附太平天国〕
太平军于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二十一日,攻克铜陵县。太平天国建政后,改池州路为池州郡(治桂池,避萧朝贵讳,改贵池为桂池,今贵池市区),铜陵县属安徽省(治安庆郡,今市区)池州郡。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北京政府改属安徽省芜湖道(道尹实为5月23日派任,驻芜湖县,今为芜湖市老城区)。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4月18日,南京政府宣布取消道制。8月,安徽省政府成立,铜陵县改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安徽省实行首县制,铜陵县改属第八区(首县贵池县)。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二专区(专员驻芜湖县)。27年8月6日,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专员驻今贵池市李家塔、乌石垅及回驻贵池县城,今市区),直至解放。
〔附日伪汪伪政权〕
民国27年(1938年)11月26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铜陵地区,建立汉奸及汪伪“铜陵县政府”,属“安徽省(驻蚌埠)第八专区(专员驻安庆)”。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被接收。
〔中国共产党建政〕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带地区建政,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县级建制有33年7月在舒家店成立的铜(陵)青(阳)南(陵)行政办事处。34年1月,撤销铜青南行政办事处,仍在舒家店成立铜陵县政府,属皖南行署。9月24日后,铜陵县政府随皖南行署北撤,铜陵县仍为国统区。
38年4月21日,铜陵地区解放。24日,在五松镇成立铜陵县爱国民主政府。与此同时,在大通镇设大通市。均划入皖南行署池州专区。8月19日,大通市改属铜陵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铜陵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决定撤销大通市,并入铜陵县。7月27日,正式改大通市为大通镇。
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池州专区,铜陵县改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
1956年5月4日,铜陵县人民政府改称铜陵县人民委员会。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筹备处,为省辖市。10月2日,批准以铜官山矿区、横港乡和谢珑乡的部分区域设省辖地级铜官山市(1957年3月16日正式成立),铜陵县仍属安庆专区。
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改铜官山市为铜陵市,为安庆专区管辖的地级市。
1959年4月3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恢复铜陵县。21日,市、县正式分开办公。
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
1965年7月14日,铜陵县改属池州专区。
1968年8月16日,铜陵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4年3月1日,铜陵县改属铜陵市。
1980年12月5日,铜陵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铜陵县人民政府,仍属铜陵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一节 铜陵市概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