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宿县地区

第六节 砀山县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最北部,地处豫鲁苏皖4个省7个县的交界处。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4°16′~34°39′与东经116°09′~116°38′之间。县境南北宽42.8公里,东西长44公里,面积1192.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85%。该县东与江苏丰县、安徽萧县为界,北与山东单县为邻,西与河南虞城、夏邑县相连,南与河南永城县毗连,黄河故道和陇海铁路横穿县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现全县设7个乡,12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及疆域变迁
〔县名由来〕
砀山县名始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在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关镇东砀山中学附近毛李庄)改安阳县为砀山县。
北魏在麻邑(位今县城关镇东12.5公里处古麻城集)置安阳县。隋迁安阳县治故下邑城(今镇东1公里许)改为砀山县。因系黄泛区,多次改治。金兴定间(1217~1221年),黄河决口,荡没县境,迁县治于虞山县保安镇(今属河南永城县境)。蒙古汗国宪宗七年(1257年),迁回旧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城毁于黄泛,迁治位今县城东南12公里的小神集。3年后才回治旧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城圮于黄水泛滥,移至城西里许的秦家堂重建新城,即今砀山县城关镇。总之,砀山立县后,常受黄河泛滥之苦,水灾连年。因此,对它的命名向主两说:一是以《寰宇通志》为代表说:“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水经注》说法也相类:“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太平寰宇记》在追述砀山由来后也说县以山命名,并说:“砀,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县。”正史地理志及注也大都持此说。《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就说:“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名县。”《明史·地理志》也说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经考证,这个为县名的砀山,即芒砀山,位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其北4公里为芒山。《汉书·高祖纪》:刘邦起兵前,曾“隐于芒、砀山泽间”,即此,是个历史名山,今已不在砀山县境,已是移用地名了。原城始于秦在今永城县东北芒砀山设砀县,系战国时期楚国在砀邑设砀县、砀郡。砀山县命名的第二种说法是以清人吕调阳等为代表,认为县名源于水,并说:“砀在今夏邑县东稷水南,字本作‘汤’,稷水出宫桐泽,即汤陂,又名汤水故也。秦汉以来变书作砀,乃以名焉。”经考证,第一种说法比较确切,砀山县应原以砀山为名,不过以今地度之,还要加上几经变迁,实为战国时期砀邑、秦汉砀郡、县移名延用,或者叫侨置地名,并自隋唐迄今不改。
〔城关镇〕
为砀山县城。其建设史可追溯到故址下邑故城,位今县城关镇东1.5公里毛李庄,及砀山一中一带。始建于秦,汉朝曾作梁国都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再次没入黄水。后因多次黄泛,已不存遗迹。今城关镇位于北纬34°25′与东经116°21′之间,始创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后的今址,古名秦家堂。民国23年(1934年),县城建为“景云”、“聚熏”、“祥瑞”、“拱辰”4个镇。37年11月7日,解放砀城后仍为4个镇。38年1月,改为城南、城北、城关镇3个镇,属城厢区。1957年7月,改城厢区为城关镇。1958年9月,城关镇改属城西乡,并改为砀城人民公社。1959年6月,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1961年9月,砀城人民公社包含城关镇。1964年2月,城关镇从砀城人民公社分出,至今不变。
〔疆域变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曾建有砀山(砀北)县、华山县、砀南(雪枫)县,分割砀山县东北、北、南区域,与国民党的砀山县及日伪(汪伪)砀山县并存。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豫皖苏解放区的建立扩大,民国37年11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砀山县城。砀山县黄河故道以北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属豫皖苏行署华山县的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余为砀山县、砀南县区域。元月4日,豫皖苏行政公署第三专区通知:“砀南县自砀山解放以后已入城办公,而砀南与现实不符,应恢复砀山县之原名,干部仍不动。”2月23日,冀鲁豫三地委下文,砀山(砀北)、砀南县合并,复名砀山县,并将原属砀北县的吴溜、蔡堂、大寨3个区划入单虞县;周寨区划入华山县,余仍属砀山县。这是砀山县复建后的第一次疆域大削减。
建国后的疆域主要是在与邻省划界上。1952年1月31日,将砀山县的雨亭、新兴2区划入河南永城县。固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10月22日,平原省人民政府公函答复,将属单县原砀山县地区归还旧制返还砀山县。1953年8月6日,撤销华山县,将原属砀山县黄河故道北(即华山县的六、七区,后改高寨、周寨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归还砀山县(六区即高寨区,辖小孟庄、朱兰店、高寨、葛套、常庄、李寨、贾寨、豆集、范套9个乡;七区即周寨区,辖刘暗楼、沈屯、赵庄、周寨、前于楼、大王庄、张屯、丁寺、胡庄、李新庄11个乡)。10月17日,将山东单县第六区(入砀山改称第十区)的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入砀山县,改设马良、王范庄、陈庄、刘庄、吴楼、罗寨、汪庄、陈集、玄庙9个乡。1954年3月26日,将山东单县的胡杨庄、董台子划归砀山县。8月15日,砀山县调整了部分边界,届时,砀山县基本上恢复了原疆界。1965年10月8日,将砀山县东南部即黄楼公社所属的胡屯、胡老庄、芦屯、李庄、锵屯、汪庄等6个行政村16个生产队以王引河为界划归河南夏邑县。此外,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萧县、砀山2个县,组建萧砀县;1961年12月15日,又撤销萧砀县,恢复萧县、砀山县,但都没有影响砀山县疆域。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砀山县地处南北冲要,开发较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名邑。春秋时期的陈国株林,战国时期为楚国下邑。位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朱楼西南1公里顾口与邵寨之间的狐父城遗址今已成为良田,司马迁《史记·鲁相国世家》就载有鲁参击秦将司马尼于砀城(今河南永城县东北芒山西麓山城集一带)东破之,取砀狐父城,可见是个名城。
〔秦朝〕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在县境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1.5公里毛李庄,今为砀山一中),属之。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
初,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今县境仅设下邑县(仍治下邑故城),属豫州(初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后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司马彤梁国(改都睢阳,今商丘南),撤销砀县,并入下邑县。永嘉五年(311年),豫州没于刘汉国石勒部。
〔东晋〕
东晋初,曾收复。大兴元年(318年),入石勒。二年,复入东晋。太宁初(约323年),入后赵。永和五年(349年),入冉闵。七年,冉闵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元玺元年(352年),入前燕,均仍晋制。太和五年(365年),入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下邑县(仍治下邑故城)改属前秦东豫州(治许昌)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淝水战后(383年底),复入东晋。后为前燕所据,今县境设下邑县,仍属豫州(治洛阳)梁国。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仍设下邑县(仍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梁郡(治下邑)。大明三年(459年)正月丁亥,梁郡改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四年五月乙酉,仍回属豫州。
〔北朝·北魏〕
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地入北魏,今县境仍设下邑县(仍治下邑故城),属南兖州(治涡阳故城,今蒙城县城关镇北香山乡刘寨村)马头郡(治建平城,今河南永城县西北);安阳县(治麻城,今县城东北12.5公里故麻城集)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下邑故城)。太和十八年(494年),改南兖州为涡州(仍治涡阳故城)。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改治今河南夏邑县城,今砀山县境无设置。孝昌二年(526年),复置砀郡(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及砀县(治鲁城,地无考)。
〔南朝·梁〕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庚戌,涡阳故城入梁。十一月,梁改涡州为西徐州(仍治涡阳故城),今县境内设下邑县(仍治下邑故城),属西徐州临涣郡(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
〔北朝·东魏〕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东魏承袭北魏东部地区,并渐从梁手中夺取梁所收复的失土。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后,复入东魏,今县境内设安阳县(仍治故麻城集),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下邑故城)。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今县境设下邑(治下邑故城)、安阳2个县(仍治故麻城集,废砀郡及砀县,并入),属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梁郡(治睢阳,今商丘南)。天保四年(553年),下邑、安阳2个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下邑(仍治故下邑城)、安阳(仍治故麻城集)2个县初属徐州彭城郡,后2个县改属南兖州总管府(治南兖州)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梁郡(仍治睢阳,今商丘南)。宣政元年(578年)七月壬戌,改南兖州及总管府为亳州。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废亳州总管府,余仍旧制,今县境设安阳县(治故麻城集),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安阳县直属徐州。十八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改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东毛李庄),改属宋州(改睢阳县为宋城县,今商丘南)。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砀山县(仍治今砀山县毛李庄)属豫州刺史部梁郡(仍治宋城县)。大业六年,割彭城、睢阳2个郡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地区为砀山县。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毛李庄)属宋州(仍治宋城县)。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仍之,宋州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今亳州市区)。贞观元年(627年),宋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宋州仍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余仍之。天宝元年(742年),改宋州为睢阳郡(仍治宋城县)余仍之。至德元载(756年),睢阳郡改属淮西节镇(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睢阳郡复名宋州。大历十四年(779年),宋州改属宋亳颍节镇(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为宣武军节镇(仍治宋州)。兴元元年(784年),宣武军节镇改治汴州(今开封市)。光化二年(899年),砀山县改属辉州(治单父县,今山东单县)。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砀山县(仍治今砀山中学。开平元年十二月,置崇德军,梁亡,撤军)属五代(907~960年)。后梁(907~923年)属宣武军节镇(治宋州,今商丘南)辉州(仍治单父县)。后唐(923~936年)于923年十一月,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次年,改辉州为单州,余仍之。后晋(936~946年)归德军改治宋城县(今商丘南)。后汉(947~950年)、后周(950~960年)均仍之。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砀山县(仍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单州(治单父,今山东单县)。淳化四年(993年),单州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单州改属京东路(治应天府,今商丘南)。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西路(初治应天府,今商丘南;后迁袭庆府,由兖州升,今山东兖州市)。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三月,属张邦昌伪楚(都汴梁,今开封市),仍宋旧制。
〔南宋、金国〕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南宋在南京(今商丘南)建立,改元建炎,仍旧制,旋入金。金天会八年七月,改属刘豫伪齐(初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汴京,今开封市)。天会十五年十一月,废伪齐,为金直接管理。天眷元年(1138年),砀山县(迁治虞山县保安镇,今属永城县)改属汴京行省(治汴京,今开封市)山东西路(治东平府)单州(仍治单父)。贞元元年(1153年),单州改属南京路(由汴京改,今开封市),芒砀山一带划入砀山县。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南京路归德府(治睢阳,今商丘南)。五年十二月,砀山县(初治下邑故城。兴定间,改治今永城县保安镇)改属永州(治永州,今属河南省)。
〔附蒙古汗国〕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亡,地入南宋,旋为蒙古军占据。宪宗七年(1257年),砀山县还故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砀山县,芒砀山一带同属永城县,余并入单父县,属东平路单州(治单父,今山东单县)。三年,复砀山县,仍属单州。八年三月,单州改属济宁路。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砀山县(仍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仍属济宁府。十六年(1279年),升济宁府为路,直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济宁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砀山县改属中书分省济宁路(均治济宁路)。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部北进收复砀山县。吴元年(1367年),砀山县改属河南行省(治汴梁,今开封市)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南)徐州(治今徐州市)。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砀山县(仍治今砀山县毛李庄)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徐州。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旧制。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建于南京,砀山县属徐泗镇(治泗州,已没入洪泽湖)。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仍属南直隶直隶徐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砀山县(仍治今城关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徐州(仍治今徐州市)。十八年(1661年),直隶徐州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徐州改隶江南省右布政使司(治苏州府,今为市)。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江苏省(仍治苏州府)。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隶徐州改属江苏省淮扬道(治山阳,今江苏淮阴市)。十五年,直隶徐州改属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年3月22日),淮徐道改治宿迁县。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年4月25日),升直隶徐州为徐州府(治附郭铜山县,今徐州市),属淮徐海道。咸丰十年(1860年),徐州府改属江苏省淮徐扬海道(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徐州府改属淮徐海道。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日),徐州府改属淮徐道。清代的江南、江苏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管辖。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砀山县直属江苏省。3年6月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治今徐州市)。后废道,直属江苏省。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1927年)6月,砀山县属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省。21年10月10日,砀山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24年,改属江苏省第九专区,直至解放。27年10月,国民党砀山县政府在砀山丰县交界处的刘王庄重组,余仍之。32年,国民党砀山县政府迁驻砀城东关外耶稣堂。
〔附日伪砀山县政府〕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原属日伪“安徽省维新政府”(驻今蚌埠市)。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日伪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曾创建砀山县(砀北)、砀南办事处,属民国28年11月成立的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淮上办事处;30年1~8月,属淮上行署。后砀北县于30年元月北撤至单县张花园一带;砀南县于30年5月东撤至洪泽湖一带。两县先后属豫皖苏边区行政委员会、公署。33年9月,复建砀南县工委。9月底,复建砀山县(砀北)抗日民主政府。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民国3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砀南、雪枫县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37年11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砀山县城,砀南县仍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三专区。38年1月4日,撤砀北、砀南县为砀山县。2月,成立砀山县民主政府,砀山县改属中原行政委员会商丘专区。3月,撤销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区,砀山县改属河南省商丘专区代管。4月15日,砀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五节 萧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