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冒效鲁心系国家

 发布时间:2000-01-01 04:32:01

1.png

抗日战争爆发,如皋冒鹤亭的大儿子,冒效鲁的大哥冒舒湮随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记者身份赴延安,访问毛泽东、朱德等,正面报道延安边区,创作抗战话剧《董小宛》,演出在陪都重庆盛况空前。 

也许是出于如皋冒氏与汪精卫祖父、父亲老几辈的交往,1942年起,敌占区的冒效鲁出任了南京汪伪政府的参事。社会上有议论说,如皋的冒家是两面押宝。钱钟书知道以后赋诗《答叔子》苦劝冒效鲁不要陷入过深:“龙性官中思未驯,书生端合耐家贫。敛非澜倒回狂手,立作波摇待定身。

九牧声名还自累,群居语笑向谁真。白头青鬓交私在,婉转通词意不伸。”冒效鲁感念钱钟书“婉转通词”言辞恳切,一片真情,遂和诗《次答默存见寄》,表示绝不辜负钱钟书的良言善意:“白鸥浩荡孰能驯,漫说粗官可救贫。且待长歌聊遣日,但明吾意岂无人?死生师友言宁负,肮脏情怀汝最真。老柳白门渐衰飒,相思林际梦春申。

冒效鲁算是遵守了对挚友的承诺。后来,他再任汪记伪政府的行政督察专员,仍然是闲职,未见恶行,私下里帮助过国民党和共产党。抗战胜利,1945年冒效鲁之父亲冒鹤亭即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为国史馆撰修。新中国成立前夕,冒效鲁的大哥冒舒湮潜赴河北省石家庄,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编辑主任、专门委员、研究员。上海市解放,陈毅知道民国大儒冒鹤亭老栖隐沪滨,特别登门拜望。冒鹤亭见大名如雷灌耳的当年的新四军军长,新任的上海市市长竟然如此礼贤下士,一时颇感意外;冒效鲁一旁奉茶,态度恭谦,也全无当年狂狷神态。陈毅笑着从冒效鲁手中接过茶杯,和颜温慰说,知道你曾经在汪伪政府做过事,但我们做过了解,你未有恶行,做过好事。眼下新中国百废待兴,你可以尽显才智。

之后,陈毅即安排冒鹤亭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会委员,解决冒鹤亭父子的生活来源问题;冒效鲁不久也被聘为上海复旦大学教授。1957年,冒鹤亭赴京居住在大儿子冒舒湮处期间,父子均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礼遇;毛泽东高度赞扬明末冒辟疆的民族气节。如皋县人民政府修葺了,如皋古城东北角冒氏别业水绘园冒辟疆董小宛故居,将其作为人民公园的一部分供游人游览(2001年元月25日如皋水绘园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皋冒家,恭逢盛世,锦绣繁华。

冒效鲁赴安徽大学前,全家人最后一次合影(前排左起:冒效鲁妻子贺翘华、冒效鲁的老父亲冒鹤亭、冒怀康、冒效鲁;后排左起:冒怀科、冒怀功、冒怀滨、冒怀谷、冒怀管)。

解放后,冒效鲁除了在复旦大学外语系工作,并兼任商务印书馆特约编缉及商业专科学校俄文教授。1958年,为了支援安徽创办安徽大学,冒效鲁奉调安徽大学任教。为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义不容辞,毅然举家迁居合肥。86岁高龄的冒鹤亭因不舍儿子离沪,忍不住放声痛哭,临行前一家到上海最好的万象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冒鹤亭一生最后的一张照片。冒效鲁是首批参加安徽大学建校的仅有的几位教授之一。安大对复旦大学去的冒效鲁等人也很照顾,分配了宽敞的住房和最好的家具。令冒效鲁高兴的是他拥有了一间近20平米的书房。他一生嗜书如命,以“生有涯而学无涯”自勉。此外在新建的校园里,蟋蟀很多,冒效鲁童心不泯,有时晚餐后拿着电筒带着小儿子去捉蟋蟀,回家后斗虫一番,人生一乐也。

在安徽大学任教期间,冒效鲁兼任了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安徽省文学学会顾问,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及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等职。当年的一代狂人焕发了新青春。有人说,知识分子最容易翘尾巴,年青时就以狂闻名的冒效鲁似乎未能免俗。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1960年9月,虽说当时大家饥肠辘辘,但安徽大学新生入学迎新会的气氛倒还算热烈。在教学主楼的阶梯教室里,除英、俄语专业的六十名新生外,还有应邀到会的老师和老生代表。系主任致简短的欢迎辞后,便是文娱表演。老生代表演唱些英、俄语歌曲后,来自黄梅戏之乡的一位新生献上一段原汁原味的黄梅戏,给现场带来个小高潮。这时主持会议的副主任走到冒效鲁教授面前恳切地说“冒老,来段京剧清唱怎么样?”坊间都说这位冒效鲁在三十年代梅兰芳访苏演出时任过翻译,唱起京剧来字正腔圆,可眼下无论怎么劝说,他都脸红脖子粗地予以拒绝,眉宇间还透出一股狂狷之气。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久答案便露出端倪一个月劳动教育之后,一次有学生到主楼顶楼的阁楼上早读,不经意间看到有的大字报尚未完全撕去,其中有一张就是批判冒效鲁的。经过思想改造,特别是反右,老师们的灵魂已经被触及得够彻底的了,教授们一个个噤若寒蝉,但是,冒教授却是个例外,平日里他特立独行,在反右倾的当口,还直抒胸臆,把高校掀起的大学生自编教材以摒弃传统教材之举,说成是“拆了七层教学大楼盖茅草房”。

这一顶风论调在当时无疑要招来一顿批判。原来,迎新会上他是余怒未消。据冒效鲁女儿冒怀滨回忆:世人都说我父亲狂,说他傲;但在安徽大学,在儿女的印象中,爸爸的人缘特好,他会说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方言,炊事员、送报的、拉煤球的,他经常跟他们开玩笑,递上一支烟,南腔北调地聊一会儿。平常同事邻居相处,逢人就说说笑笑,一口京片子,声音响亮,毫无架子,高兴时候还来一段京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