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临泉县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边缘,阜阳市西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0′~33°08′与东经114°52′~115°31′之间。该县东北与界首市、阜阳市区相连,东南与阜南县相接,西南与河南淮滨、新蔡县相邻,西与河南平舆县为界,北与河南项城、沈丘县毗邻。县境内东西宽62公里,南北长68公里,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现全县设11个乡,22个镇,计33个基层区划。
一、县名由来、县城、旧治及疆域变迁
临泉县创建于民国24年(1935年)1月1日。时析阜阳县西部地区置,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县城,今为阜阳市区)。
〔建县经过〕
民国21年春,时任阜阳县立杨桥小学校长王慎修与国民党阜阳县党部委员田葆初及宿县教育局长彭亮亭3个阜阳西区人在省城安庆议划阜阳西部地区设立新县,以加强地方治安。他们共同起草呈文呈报省主席刘镇华,由刘批交省民政厅核办。经调查,省同意向南京行政院转报。经核批后,22年夏,成立阜西设治筹备委员会,拟将阜阳县全境划出三分之一,即将原属阜阳县的第七区(滑集)、第八区(杨桥集)、第十区(沈邱集)3个区全境及第四区(龙王堂)西半,东以龙王堂西门外大桥所跨南北大沟为界,定为新设县的行政区域。当时拟定的县城有杨桥集、长官店、沈邱集3处,县名也拟为阜西、泉阴、临泉3个上报。后经省政府核准,定名临泉县,县城设沈邱集,并于23年9月1日批准,24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县名由来〕
县名以县城沈邱集滨临颍河支流泉河南岸而名临泉。泉河发源于河南商水,东流经临泉县城关镇北,流向今阜阳市境内注入颍河。
〔城关镇〕
原名沈邱集,建县后改为沈邱镇。解放初为临泉市,建国后易名城关镇。位于北纬33°04′与东经115°15′之间,是个古老的城镇。它是由古沈子国、平舆县城、沈丘县城故城,自明初废后向东移0.5公里处形成的集镇。明清设巡检司。临泉县创建后,改为沈邱镇,分为3个镇。民国36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沈邱镇。9月30日,再次解放,为临泉县城关区。37年6月,根据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四专区决定,筹建临泉市,7月正式建市,后兼四专区驻地。38年2月20日,撤销临泉市,为新建临泉县城,改名城关镇。1958年10月,改称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9月14日,改为城关区并设城关镇。
古沈子国、平舆县、沈丘县旧治遗址:位于今城关镇西0.5公里,现叫古城子的地方。该遗址地势高朗,东、北、南三面环河,呈长方形夯土城垣,遗址清晰可辨。遗址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5公里,总面积32万平方米。遗址上有一株围长8米,高30余米,复盖面积920平方米高大挺拔,长达2000余年的雌性白果树,是目前国内发现距城最近、最古、最大的银杏树,是古城遗址的见证。这个古遗址经考古发掘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早在公元前1063年,西周的开创者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被他的次兄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封于此,在此创建沈子国,直至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其后裔沈子嘉为蔡国所俘而亡。此处作为古国邑长达577年后废为沈邑。古沈子国又写成“聃国”、“聃国”,古代“沈”与“聃”、“聃”通。沈子国的开创者是姬载。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聃,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张守节《正义》又注:“聃,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沈丘为古县名,“沈”源于古沈子国,“丘”源于沈子的葬所。沈子封爵虽不高,但据《史记·管蔡世家第五》载,其三兄周公旦摄政期间,“视其有训行”,举载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今故遗址南岸有老土圻,高5米,周长0.5公里,传为沈子季载墓,合称沈丘。隋大业末建县,故引旧邑及沈子丘墓为县名。秦灭楚后,因其处为楚北上东渐重邑,西陲重镇,因地处一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上,而因旧邑置新县,因沈子国不是直接亡于秦,为消除楚国的影响,以地势平坦而名新县为平舆县。在滨临泉河(古颍河主要支流,又名颍河)处有古沈(
)亭,为沈子后,春秋时期秦国的隐士沈郢钓鱼游息处。
值得指出的是历史上及当代有些著作将临泉县古沈子国遗址作秦、汉
(寝)县,东汉固始侯国(县)特录备考。今以有关古籍及地形考之,以故西古城为正。但晋杜预注《左传》有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沈尹将中军”注作“沈或为
”。继之,重要史籍杜佑《通典》有:“
或为沈,楚相孙叔敖之子在此。”《元和郡县志》在颍州沈丘下有:“本汉
丘县,孙叔敖之子封邑。”及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沈丘县,故沈子国,春秋定公四年蔡人灭沈。汉为
县地,隋末置沈州于此,唐废。神龙初,置沈丘县于此。”因此,中华书局本《后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平舆条注“有(挚)〔
〕亭,见《说文》。”谭其骧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秦汉
县注至故沈子邑,东汉为固始侯国(县)。今实地考查,临泉县城西故沈子国遗址没有《吕氏春秋·异宝篇》、《列子·说符》等载孙叔敖临终所云前有妒谷,后有戾丘,也无任何纪念孙叔敖的遗迹。倒是十分符合《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平舆条东汉应劭注:“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乾隆二十年(1755年)《阜阳县志》、道光九年(1829年)《阜阳县志》的沿革条均坚持今临泉县,时阜阳县西部的古城遗址自古至明初为古沈子国邑——平舆县——沈丘县治。今考查固始县故
丘城的地理环境十分符合古潘国——
丘——固始县治所在,而且有许多记载和物证可作佐证。如明嘉靖《固始县志》就载城创于汉,南有谷壑(指“妒谷”)。原东门城楼就镶嵌上书“古
丘”3个大字,下有东汉固始侯李通横矛跃马像石碑。还有汉延熹三年(760年)五月固始县令段光立孙叔敖碑,此碑一直保存在固始县城关镇文庙内,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才被毁,而且宋著名金石家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载有全文。此碑据郦道元《水经注·淮水》篇载,原立于城西北的楚相孙叔敖庙前。今查清代万自逸《固始县地理沿革考》也对这个关乎本县的沿革的重要物证——孙叔敖碑作了记载。经考证,此处古为潘国,有1978年发掘固始城南1.5公里侯古堆墓出土一套9枚编钟上有:“唯正月初吉丁亥,潘子成周择其吉金作和钟,眉寿无期,子子孙孙永保鼓之”的铭文为证。《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灭潘,为楚潘(番)乡。楚庄王约在公元前593年封孙叔敖子侨于此。当时的潘乡仅有“四百户”。而此时沈子国仍在,直至90年后才亡。为敖子侨的封邑,“楚大夫猎使封人虑事以授司空,量功曰‘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址,具
粮,度有司,事三旬而城
”。说明此处正如孙叔敖生前所说的恶地。楚人因改称此处为“
”,后讹为
,又写成
丘,因有戾丘而合成。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三月为秦大将蒙恬攻占,立为
县。西汉因之。王莽篡汉,改为“闰治”,东汉初复旧。与光武帝首义并立战功的李通慕孙叔敖为人及受封此瘠薄之地,光武帝嘉而封司空李通为侯,立国于此,“欲其坚固初始
”,故改名固始。南朝自刘宋泰始间失淮北,在此侨置新蔡郡,以后客夺主号,至北朝北齐始复置固始县,置北建州,不久废,复置新蔡郡,州、郡均治固始。北周改置浍州,隋废为固始县,相延至今。因此,寝(
)丘、固始县与今临泉县无关。
平舆县名始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李信攻平舆,约秦王政二十一年三月攻下沈邑后建县,改名平舆,以地势平坦名县。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平舆条应劭注为:“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舆’音‘豫’。”此县直至隋开皇三年(583年)才正式废除。大业初,复置平舆县已改治今河省新蔡境内。此后平舆县已与今临泉县故沈丘集,今临泉县城关镇及县无关。隋末,在故平舆废邑置沈州及沈丘县,系起用古国邑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沈州,沈丘县改属颍州(治今阜阳市区),直至明初(约1368年)始废沈丘县,故城遂废。后居民向东迁徙,形成今临泉县城关镇(故沈邱集),成为颍州,后升为颍州府附郭县阜阳县西部的重镇。弘治十年(1497年),割陈州、项城县、颍州各一部分地区重置沈丘县于故沈丘县城(今临泉县古城子)西北15公里的乳香台北(今河南沈丘县城南老县城),也与今临泉县城及县境无关了,与现在的沈丘县新城则更无关系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把故沈子国邑、沈亭划到今平舆县北更不对,因此处一马平川,并无供垂钓的颍河之滨的沈亭,倒是有古
亭又写成挚亭,是牧羊的地方。因此,古沈邑、秦汉以降的平舆县治,隋末至明初的沈丘县治及古沈子国、第一个平舆县、第一个沈丘县在今临泉县。
城镇:为东汉侯国都邑,后为阳县治。东晋南北朝曾在此设新蔡郡。萧齐还改为北新蔡郡。东魏末年,还设过财州。后为阳县,至唐贞观元年废入沈丘县。阳遗址位今城镇北长方形的高台地上,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120万平方米(0.12平方公里),并有护城沟,遗址清晰可辨,地表瓦砾遍布,出土文物丰富。
阜阳城遗址:位于城关镇西15公里的黄岭集北岗上行政村。为东汉侯国邑,地名又名黄牛岭、黄鹤岭、皇后陵。遗址方圆里许。阜阳侯国为刘显封国,始于永初二年(108年),终于永建元年(126年)刘显改封为济南
王而废。阜阳侯虽是不足立县的小侯国,但影响大,自清设阜阳县遥取古邑为名后,现代先后为阜阳专区、行署、市名。
高塘县遗址:位今城关镇东南高塘乡驻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改属信州,六年撤销,并入汝阴县。
〔疆域变迁〕
临泉县初创时疆域最大,东界阜阳县,西接河南沈丘、项城、新蔡县,南连息县,北邻太和县,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110平方公里。解放战争期间及建国后行政区域变化很大。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在豫皖苏边区成立行政公署。其中,民国36年(1947年)10月20日在沈丘莲池成立的第四专区辖区南抵淮河,北至沙河,东至颍上、阜阳,西至平汉铁路的广大区域,至37年2月,第四专署迁至吕寨。12月5日,第四专署迁驻临泉市。先后在境内设临泉、泉南、泉阳3个县和临泉市。1956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将河南省商邱专区项城县贾岭区的杨楼、冷庄、李房庄、张楼、邢营、张小庄等6个自然村划入本县;临泉县临河北县城区的白杨树、文庄、黄庄等3个自然村划入河南项城县。
临泉县:临泉县人民政府在沈丘槐店于36年10月1日成立。管辖以宋集为中心,北达泉河,东至龙王堂,南抵洪河,西到庙岔地区。后驻城南刘集一带。先后辖城关、迎仙、长官、杨桥、宋集、老集、陈集、艾亭、滑集、方集(今属阜南县)、吕寨、望城(今属河南新蔡县)、高塘13个区。12月,将黄岭、瓦店区划给泉南县。37年1月,杨桥、城关区分别划给泉阳县、临泉市。
泉南县:民国36年10月,在临泉县与河南省沈丘、项城、汝南、新蔡县结合部创建泉南县,初驻黄岭区侉子营,后移王楼一带。至37年下半年,已以黄岭区为中心向西、向南扩展,控制了东至黄岭东,南接洪河,西到草河,北达泉河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先后建立黄岭、姜寨、城、瓦店、瓦南、李桥(今属河南平舆县)、龙口(今属河南新蔡县)、化庄(今属河南新蔡县)、栎亭(今属河南新蔡县)9个区。含37年(1948年)6月并入李桥的和店区和8月划入汝南县的杨埠区,共11个区。
泉阳县:民国36年12月中旬,在临泉、太和、阜阳3个县结合部的阜阳以西,临泉以东,颍河以南创建泉阳县,境内南北长44公里,东西长62公里,控制面积约为1131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先后设于杨老家、彭湖、赵大庄、朱大庄,后改驻今界首市胡集区洪庄乡洪庄村(现为泉阳镇)。先后建有砖集(今属界首市)、陶庙(今属界首市)、胡集(今属界首市)、新集(今属太和县)、闻集(今属阜阳市区)、大田(今属阜阳市区)、宁老庄(今属阜阳市区)、杨桥(今属临泉县)8个区。
临泉市:民国37年7月,以临泉县城关区为中心,以泉河南岸,东临杨桥,南接长官,西达泉南县黄岭范围内组建临泉市,辖城东、城西、城北、城南及城关5个区,分设3个镇24个乡,324个自然村,97979人。
民国38年2月20日,第四专区根据上级关于原边旧界的划区精神及原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的四专区与二、三专区所辖安徽部市、县均进行还原旧县,组建阜阳专区的指示,撤销原临泉县境内的3个县1个市,组建临泉县,属阜阳专区(驻阜阳城,今市区)。临泉县的行政区域以泉南县的黄岭、城、姜寨、瓦店4个区全部,临泉县除望城区划归新蔡县的其余部分,泉阳县的一、二、三、七区全部及四区大部,以及撤销的临泉市组成。3月25日,阜阳专署正式成立。4月15日,划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经过这次调整,临泉县基本上恢复了原疆域的大部分,由于新设界首市和阜南县划走了本县的一些地区以及和河南部分县进行了调整,使该县疆域削减。具体为:将原属临泉县东南边缘的孙寨划入阜阳县;原属临泉县临泉亭西南洪河南的东甘湾、石头窝、秤钩湾和艾亭附近的金庄、小街子、马渡口,西部的龙口集附近的张寨、梁楼、猛张庄、大杨庄、小王庄、蒋店、马庄、白庄、老店子、前韩寨、后韩寨、耿集及其附近的王楼、童庄、金庄、李庄、李营、李楼、前李营、后李营、李牧寨等28个村庄划入河南新蔡县;原属新蔡县龙口集西北的叶庄、小葛庄,蒋店西北的师庄、王庄、田庄、田楼、田桥口、大田庄、小田庄、扎马营,棠村集北的袁庄、高庄、余营、小李庄,天爷庙以东,闹天寺北周营以北30个村庄,以及原属息县洪河以北的郑营、刘庄、后寨和沈丘县南部的白庙、庞营一带的插花地划入临泉县。这是临泉建县后的最大变动,也是豫皖两省重要的边界变动。10月,将临泉县的方集区18个乡1个镇划入阜南县。这是又一次疆域大削减。
1950年7月,将临泉县陶庙的田营、曹寺、荣老家3个乡27个自然村划入界首市郊区。1951年7月,界首市撤销郊区,3个乡归还临泉县。1953年6月25日,界首市撤市建县,将临泉县原阳泉县所属的沙河以南,泉河以北除荣楼、于寨、张辛寨3个乡外的砖集、陶庙、胡集3个区及城关、杨桥、谭棚3个区一部分共48个乡669个自然村划给界首县。这是临泉县最大的一次削疆。1956年6月29日,为解决豫皖两省边界水利纠纷,将河南省项城县贾岭区的杨楼、张楼、冷庄、邢营、李房庄、张小庄6个村划入临泉县城区;将临泉县城区的白杨村、闻庄、黄庄3个村划给项城县贾岭区。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同意安徽省1958年11月底所撤销的界首、太和县,组建首太县,属界首县的砖集、胡集两个人民公社划入临泉县。1960年5月25日,原属界首县杨桥集泉河闸北附近的史楼、王皋庄划入临泉县。1961年12月15日,界首、太和两县恢复建制,砖集、胡集公社复归界首县。1966年3月3日,将临泉县杨桥区王寨公社的马湾村划入界首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的足迹。近年考古工作者从老丘堆、高堰、邰阳寺、胡台、李寨、冢子湾、陈冢、宫庄、费子街、张大营、韩高楼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文物看,这一地区受龙山文化影响较深,属南北交融,发达的淮夷文化区域。三代及夏商时期居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淮夷民族。西周为沈子国(都今临泉县城关镇古城子)。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为沈邑。后蔡国迁往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为楚国沈邑。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三月,李信攻占沈邑,置平舆县(治古城子),属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平舆(仍治古城子)及后置的阳县(治今城镇北)改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陈郡(仍治陈)。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陈郡改属韩信楚国(改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十一月,废韩信为侯,陈郡直属汉廷。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友的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淮阳国除为陈郡,复归汉廷。高后元年(前187年),陈郡改属刘强淮阳国。八年,复为陈郡。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陈郡改属刘武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国除为陈郡(仍治陈),并分南部地区置汝南郡(初治平舆,后改治上蔡),平舆、阳2个县属之。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汝南郡为刘非的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余仍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汝南郡为汝汾郡,平舆、阳2个县属之。
〔东汉〕
初复旧称,今境内仍设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治平舆)。永平元年(58年)四月癸卯,封阴后阴丽华内侄阴庆为阳侯,为侯国(历5世,国除为县),仍属汝南郡。十五年四月甲子,汝南郡改为刘畅汝南国(仍都平舆)。建初四年(79年)四月乙丑,汝南国除,复为汝南郡(仍治平舆)。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属魏国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汝南郡(治息县,今河南息县)。黄初三年(222年),分汝南郡东部地区置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属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即232年徙治项,今河南沈丘县;正始九年即248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嘉平五年(253年),撤销汝阴郡,2个县改属汝南郡(仍治息县)。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南郡(仍治息县)。次年(266年),复置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2个县改属汝阴郡,属豫州。太康四年(283年),改汝阴郡为司马谟汝阴王国(都汝阴)。七年国除,复置汝阴郡。惠帝增辖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2个县改属豫州新蔡郡。永嘉乱后,地陷刘汉国石勒部。
〔东晋〕
初收复。太宁三年(325年),豫州入后赵。平舆(仍治西古城子)、阳(仍治今城镇北)2个县属后赵豫州(治颍川郡,改治今许昌市东)汝阴郡(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咸康二年(336年),撤销汝阴郡,并入新蔡郡,2个县改属豫州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三年,撤销2个县,并入新蔡县(仍旧治)。建武三年(337年),后赵改汝阴郡为石琨的汝阴王国(都汝阴)。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地入冉魏。永和六年(350年),冉魏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年),豫州(仍治颍川郡)属前燕,不久,复之。升平二年(358年),新蔡郡改治阳故城(今城镇北),今境内无县。太和二年(367年),地复入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地入东晋。七月,入前秦。不久,复入东晋。太元二年(377年),地入前秦。八年底,复归东晋。九年,复平舆、阳县(均仍旧治),改属豫州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隆安三年(399年),入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复入东晋。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阳(仍治今城镇北)、平舆(仍治古城子)2个县仍属豫州新蔡郡(治阳)。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卯,分淮西为豫州(治汝南,今属河南省)。五月,北魏乘刘裕死,侵占淮北地区。元嘉十年(433年),宋收复淮北,后几次得而复失,以军事占领为主,行政区划纵有也是虚设。泰始二年(466年),失淮北,淮西汝南、新蔡、汝阳、汝阴、南顿、陈、颍川7个郡士民南奔,今县境新蔡郡改治平舆,平舆、阳2个县仍属之。三年,地入北魏,萧齐曾短时间占领县境,改新蔡郡为北新蔡郡。
〔北朝·北魏〕
天安二年(467年),置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属豫州新蔡郡(治平舆)。次年。宋文帝侨置悬瓠城的司州撤销,并入豫州。太和二年(478年),北魏从南齐手中复平舆,改为东新蔡郡(治平舆),属豫州。十八年,东新蔡郡改属东郢州(治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集一带),余仍之。十二年,罢东郢州,东新蔡郡改属颍州。梁天监七年(508年),收复淮北部分失地。孝昌元年(525年),东新蔡郡入梁。二年,复入北魏。四年,复置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境内设财丘梁兴二郡(治财丘,今城镇北),设财丘、梁兴(治今艾亭镇)、梁城、汝阳4个县(均为梁置)。
〔南朝·梁〕
天监七年,收复淮北部分地区。大通元年(527年),全部收复。元象元年(538年),入东魏。中大通二年(530年),置陈州。太清元年(547年)六月,东魏叛将侯景入梁,地入梁。二年八月,侯景反梁,复属东魏。梁在境内侨置陈州(治陈留,今高塘集附近),设陈留县,属陈州汝阴弋阳二郡(梁置双头郡,治财丘,今城镇北。一说位今阜南县公桥乡财城岗,领4个县),设梁兴(梁置,治今艾亭集附近)、梁城(梁置)、汝阳(梁侨置)3个县;新蔡南陈留二郡(梁改新蔡郡置双头郡,治阳,今阳城镇)仅领阳1个县。
〔北朝·东魏〕
元象元年,侯景复置豫州,置河南大行台(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初属豫州新蔡郡(治石母台,今汝南县东南)。当年,侯景废陈州,境内梁设郡县改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其中,陈留县(梁侨置,位今艾亭镇附近)属汝阴弋阳二郡(仍治汝阴);财丘(仍治阳故城)、梁兴(梁置于今艾亭镇附近)、梁城(梁置)、汝阳(梁侨置)4个县属财丘梁兴二郡(梁置双头郡,治财丘)。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降西魏,入西魏。二月,改降梁,属梁。十月,复入东魏。新蔡郡后改属东蔡州。八年,增置财州(治阳)。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初仍旧制。天保三年(552年),废财州、阳县,改置苞信县(仍治阳故城),废长陵郡为县,2个县改属梁安郡(治苞信),属北建州(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城)。七年,废北建州,苞信县改属东豫州(治息县,今属河南省)梁安郡(治苞信,今城镇北)。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苞信县(治今城镇北)改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汝南县城)广宁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城)。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撤销苞信县,并入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县境改属颍州(治汝阴)。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阳县(治今城镇北),改属陈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阳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淮阳郡(仍治宛丘)。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置沈州(治沈丘,今古城子),领沈丘、
丘(今河南固始县)2个县,阳县(仍治今城镇北)属陈州,今境内2个县分属2个州。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2个州入唐。五年,沈州改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今亳州市区)。七年,沈州改属亳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沈州、阳县,并入沈丘县(仍治古城子),改属河南道(地理区)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不久,撤销沈丘县,并入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境内不设县,属汝阴县西南地区。神龙二年(706年),置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属河南道颍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一级区划)。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汝阴郡为颍州,沈丘县仍属之,改属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后复属河南道节镇(初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继治汴州)。大历十四年(779年),颍州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初治宋州。兴元元年即784年,改治汴州)。
〔五代·后梁〕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沈丘县(仍治古城子)仍属后梁(907~923年)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
〔五代·后唐〕
后唐(923~936年),沈丘县仍改属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颍州。
〔五代·后晋〕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沈丘县改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颍州。
〔五代·后汉〕
后汉(947~950年),沈丘县仍属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颍州。
〔五代·后周〕
后周(951~960年),沈丘县仍属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颍州。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周,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淳化四年(99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市)。熙宁七年(1074年),颍州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元丰二年(1079年),颍州升为顺昌军(仍治汝阴)。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升为顺昌府(仍治汝阴)。
〔金国〕
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灭北宋,沈丘县(仍治古城子)仍旧制。五月一日,改属南宋京西北路顺昌府(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占领顺昌府。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收复顺昌府。十一年复入金,改名颍州(治汝阴),仍辖沈丘县,改属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颍州改属南京路(改汴京为南京)。
〔附蒙古汗国〕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入南宋,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不久,入蒙古汗国,仍之。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沈丘等4个县及录事司入颍州,今县境为颍州西南地区。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今县境仍为颍州西南地区。十三年七月,颍州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江北河南道(治汴梁,今开封市)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后复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属颍州。二十八年十二月,沈丘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河南江北道(治汴梁路)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南)颍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部收复颍州,沈丘县改属河南行省颍州。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撤销沈丘县,并入颍州(治今阜阳市区),今县境仍为颍州西南部。四年(1371年)二月,颍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中都城(今凤阳县府城镇)。十三年正月,撤中书省,凤阳府直隶六部,余仍之。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治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颍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仍属南直隶凤阳府。南明弘光时,颍州改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颍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颍州(治今阜阳市区)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市区),余仍之。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颍州为直隶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今县仍为其西境),直隶安徽省庐凤道。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并增置附郭阜阳县(今阜阳市区),今县境为阜阳县西部地区,颍州府直隶安徽省庐凤颍道(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清朝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管辖。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今县境为阜阳县西南部地区,阜阳县直属安徽省(法定省会为安庆,今为市,但常驻蚌埠,今为市)。3年6月2日,阜阳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7月,阜阳县(仍治今阜阳市区)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法定省会仍为安庆),今县为阜阳县西部地区。17年8月,正式废道,阜阳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阜阳县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阜阳县)。10月10日,阜阳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24年1月1日,临泉县(驻沈邱集,改沈邱镇,今城关镇),改属第七专区。27年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已先后由六安改驻金家寨,已没入梅山水库)皖北行署(驻金家寨)。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6年4月15日,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在沈丘县槐店成立沈项临民主县政府。5月19日,第一次解放临泉县城。自10月1日后,先后在今临泉县及其周边县相邻地区创建临泉、泉南、泉阳3个县及临泉市,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1947年11月20日,改称豫皖苏边区行政委员会)第四专区。37年8月21日,改称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38年2月20日,撤销泉阳、泉南县及临泉市,将3个县1个市原属临泉的大部分地区组建临泉县(驻今城关镇),改属新建的阜阳专区(驻今阜阳市区)。3月1日,临泉县人民政府正式在城关镇办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临泉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6年5月15日,临泉县人民政府改称临泉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6日,临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9月16日,临泉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临泉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临泉县改属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
一、县名由来、县城、旧治及疆域变迁
临泉县创建于民国24年(1935年)1月1日。时析阜阳县西部地区置,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县城,今为阜阳市区)。
〔建县经过〕
民国21年春,时任阜阳县立杨桥小学校长王慎修与国民党阜阳县党部委员田葆初及宿县教育局长彭亮亭3个阜阳西区人在省城安庆议划阜阳西部地区设立新县,以加强地方治安。他们共同起草呈文呈报省主席刘镇华,由刘批交省民政厅核办。经调查,省同意向南京行政院转报。经核批后,22年夏,成立阜西设治筹备委员会,拟将阜阳县全境划出三分之一,即将原属阜阳县的第七区(滑集)、第八区(杨桥集)、第十区(沈邱集)3个区全境及第四区(龙王堂)西半,东以龙王堂西门外大桥所跨南北大沟为界,定为新设县的行政区域。当时拟定的县城有杨桥集、长官店、沈邱集3处,县名也拟为阜西、泉阴、临泉3个上报。后经省政府核准,定名临泉县,县城设沈邱集,并于23年9月1日批准,24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县名由来〕
县名以县城沈邱集滨临颍河支流泉河南岸而名临泉。泉河发源于河南商水,东流经临泉县城关镇北,流向今阜阳市境内注入颍河。
〔城关镇〕
原名沈邱集,建县后改为沈邱镇。解放初为临泉市,建国后易名城关镇。位于北纬33°04′与东经115°15′之间,是个古老的城镇。它是由古沈子国、平舆县城、沈丘县城故城,自明初废后向东移0.5公里处形成的集镇。明清设巡检司。临泉县创建后,改为沈邱镇,分为3个镇。民国36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沈邱镇。9月30日,再次解放,为临泉县城关区。37年6月,根据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四专区决定,筹建临泉市,7月正式建市,后兼四专区驻地。38年2月20日,撤销临泉市,为新建临泉县城,改名城关镇。1958年10月,改称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9月14日,改为城关区并设城关镇。
古沈子国、平舆县、沈丘县旧治遗址:位于今城关镇西0.5公里,现叫古城子的地方。该遗址地势高朗,东、北、南三面环河,呈长方形夯土城垣,遗址清晰可辨。遗址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5公里,总面积32万平方米。遗址上有一株围长8米,高30余米,复盖面积920平方米高大挺拔,长达2000余年的雌性白果树,是目前国内发现距城最近、最古、最大的银杏树,是古城遗址的见证。这个古遗址经考古发掘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早在公元前1063年,西周的开创者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被他的次兄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封于此,在此创建沈子国,直至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其后裔沈子嘉为蔡国所俘而亡。此处作为古国邑长达577年后废为沈邑。古沈子国又写成“聃国”、“聃国”,古代“沈”与“聃”、“聃”通。沈子国的开创者是姬载。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聃,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张守节《正义》又注:“聃,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沈丘为古县名,“沈”源于古沈子国,“丘”源于沈子的葬所。沈子封爵虽不高,但据《史记·管蔡世家第五》载,其三兄周公旦摄政期间,“视其有训行”,举载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今故遗址南岸有老土圻,高5米,周长0.5公里,传为沈子季载墓,合称沈丘。隋大业末建县,故引旧邑及沈子丘墓为县名。秦灭楚后,因其处为楚北上东渐重邑,西陲重镇,因地处一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上,而因旧邑置新县,因沈子国不是直接亡于秦,为消除楚国的影响,以地势平坦而名新县为平舆县。在滨临泉河(古颍河主要支流,又名颍河)处有古沈(

值得指出的是历史上及当代有些著作将临泉县古沈子国遗址作秦、汉


















平舆县名始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李信攻平舆,约秦王政二十一年三月攻下沈邑后建县,改名平舆,以地势平坦名县。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平舆条应劭注为:“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舆’音‘豫’。”此县直至隋开皇三年(583年)才正式废除。大业初,复置平舆县已改治今河省新蔡境内。此后平舆县已与今临泉县故沈丘集,今临泉县城关镇及县无关。隋末,在故平舆废邑置沈州及沈丘县,系起用古国邑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沈州,沈丘县改属颍州(治今阜阳市区),直至明初(约1368年)始废沈丘县,故城遂废。后居民向东迁徙,形成今临泉县城关镇(故沈邱集),成为颍州,后升为颍州府附郭县阜阳县西部的重镇。弘治十年(1497年),割陈州、项城县、颍州各一部分地区重置沈丘县于故沈丘县城(今临泉县古城子)西北15公里的乳香台北(今河南沈丘县城南老县城),也与今临泉县城及县境无关了,与现在的沈丘县新城则更无关系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把故沈子国邑、沈亭划到今平舆县北更不对,因此处一马平川,并无供垂钓的颍河之滨的沈亭,倒是有古

城镇:为东汉侯国都邑,后为阳县治。东晋南北朝曾在此设新蔡郡。萧齐还改为北新蔡郡。东魏末年,还设过财州。后为阳县,至唐贞观元年废入沈丘县。阳遗址位今城镇北长方形的高台地上,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120万平方米(0.12平方公里),并有护城沟,遗址清晰可辨,地表瓦砾遍布,出土文物丰富。
阜阳城遗址:位于城关镇西15公里的黄岭集北岗上行政村。为东汉侯国邑,地名又名黄牛岭、黄鹤岭、皇后陵。遗址方圆里许。阜阳侯国为刘显封国,始于永初二年(108年),终于永建元年(126年)刘显改封为济南

高塘县遗址:位今城关镇东南高塘乡驻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改属信州,六年撤销,并入汝阴县。
〔疆域变迁〕
临泉县初创时疆域最大,东界阜阳县,西接河南沈丘、项城、新蔡县,南连息县,北邻太和县,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110平方公里。解放战争期间及建国后行政区域变化很大。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在豫皖苏边区成立行政公署。其中,民国36年(1947年)10月20日在沈丘莲池成立的第四专区辖区南抵淮河,北至沙河,东至颍上、阜阳,西至平汉铁路的广大区域,至37年2月,第四专署迁至吕寨。12月5日,第四专署迁驻临泉市。先后在境内设临泉、泉南、泉阳3个县和临泉市。1956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将河南省商邱专区项城县贾岭区的杨楼、冷庄、李房庄、张楼、邢营、张小庄等6个自然村划入本县;临泉县临河北县城区的白杨树、文庄、黄庄等3个自然村划入河南项城县。
临泉县:临泉县人民政府在沈丘槐店于36年10月1日成立。管辖以宋集为中心,北达泉河,东至龙王堂,南抵洪河,西到庙岔地区。后驻城南刘集一带。先后辖城关、迎仙、长官、杨桥、宋集、老集、陈集、艾亭、滑集、方集(今属阜南县)、吕寨、望城(今属河南新蔡县)、高塘13个区。12月,将黄岭、瓦店区划给泉南县。37年1月,杨桥、城关区分别划给泉阳县、临泉市。
泉南县:民国36年10月,在临泉县与河南省沈丘、项城、汝南、新蔡县结合部创建泉南县,初驻黄岭区侉子营,后移王楼一带。至37年下半年,已以黄岭区为中心向西、向南扩展,控制了东至黄岭东,南接洪河,西到草河,北达泉河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先后建立黄岭、姜寨、城、瓦店、瓦南、李桥(今属河南平舆县)、龙口(今属河南新蔡县)、化庄(今属河南新蔡县)、栎亭(今属河南新蔡县)9个区。含37年(1948年)6月并入李桥的和店区和8月划入汝南县的杨埠区,共11个区。
泉阳县:民国36年12月中旬,在临泉、太和、阜阳3个县结合部的阜阳以西,临泉以东,颍河以南创建泉阳县,境内南北长44公里,东西长62公里,控制面积约为1131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先后设于杨老家、彭湖、赵大庄、朱大庄,后改驻今界首市胡集区洪庄乡洪庄村(现为泉阳镇)。先后建有砖集(今属界首市)、陶庙(今属界首市)、胡集(今属界首市)、新集(今属太和县)、闻集(今属阜阳市区)、大田(今属阜阳市区)、宁老庄(今属阜阳市区)、杨桥(今属临泉县)8个区。
临泉市:民国37年7月,以临泉县城关区为中心,以泉河南岸,东临杨桥,南接长官,西达泉南县黄岭范围内组建临泉市,辖城东、城西、城北、城南及城关5个区,分设3个镇24个乡,324个自然村,97979人。
民国38年2月20日,第四专区根据上级关于原边旧界的划区精神及原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的四专区与二、三专区所辖安徽部市、县均进行还原旧县,组建阜阳专区的指示,撤销原临泉县境内的3个县1个市,组建临泉县,属阜阳专区(驻阜阳城,今市区)。临泉县的行政区域以泉南县的黄岭、城、姜寨、瓦店4个区全部,临泉县除望城区划归新蔡县的其余部分,泉阳县的一、二、三、七区全部及四区大部,以及撤销的临泉市组成。3月25日,阜阳专署正式成立。4月15日,划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经过这次调整,临泉县基本上恢复了原疆域的大部分,由于新设界首市和阜南县划走了本县的一些地区以及和河南部分县进行了调整,使该县疆域削减。具体为:将原属临泉县东南边缘的孙寨划入阜阳县;原属临泉县临泉亭西南洪河南的东甘湾、石头窝、秤钩湾和艾亭附近的金庄、小街子、马渡口,西部的龙口集附近的张寨、梁楼、猛张庄、大杨庄、小王庄、蒋店、马庄、白庄、老店子、前韩寨、后韩寨、耿集及其附近的王楼、童庄、金庄、李庄、李营、李楼、前李营、后李营、李牧寨等28个村庄划入河南新蔡县;原属新蔡县龙口集西北的叶庄、小葛庄,蒋店西北的师庄、王庄、田庄、田楼、田桥口、大田庄、小田庄、扎马营,棠村集北的袁庄、高庄、余营、小李庄,天爷庙以东,闹天寺北周营以北30个村庄,以及原属息县洪河以北的郑营、刘庄、后寨和沈丘县南部的白庙、庞营一带的插花地划入临泉县。这是临泉建县后的最大变动,也是豫皖两省重要的边界变动。10月,将临泉县的方集区18个乡1个镇划入阜南县。这是又一次疆域大削减。
1950年7月,将临泉县陶庙的田营、曹寺、荣老家3个乡27个自然村划入界首市郊区。1951年7月,界首市撤销郊区,3个乡归还临泉县。1953年6月25日,界首市撤市建县,将临泉县原阳泉县所属的沙河以南,泉河以北除荣楼、于寨、张辛寨3个乡外的砖集、陶庙、胡集3个区及城关、杨桥、谭棚3个区一部分共48个乡669个自然村划给界首县。这是临泉县最大的一次削疆。1956年6月29日,为解决豫皖两省边界水利纠纷,将河南省项城县贾岭区的杨楼、张楼、冷庄、邢营、李房庄、张小庄6个村划入临泉县城区;将临泉县城区的白杨村、闻庄、黄庄3个村划给项城县贾岭区。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同意安徽省1958年11月底所撤销的界首、太和县,组建首太县,属界首县的砖集、胡集两个人民公社划入临泉县。1960年5月25日,原属界首县杨桥集泉河闸北附近的史楼、王皋庄划入临泉县。1961年12月15日,界首、太和两县恢复建制,砖集、胡集公社复归界首县。1966年3月3日,将临泉县杨桥区王寨公社的马湾村划入界首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的足迹。近年考古工作者从老丘堆、高堰、邰阳寺、胡台、李寨、冢子湾、陈冢、宫庄、费子街、张大营、韩高楼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文物看,这一地区受龙山文化影响较深,属南北交融,发达的淮夷文化区域。三代及夏商时期居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淮夷民族。西周为沈子国(都今临泉县城关镇古城子)。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为沈邑。后蔡国迁往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为楚国沈邑。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三月,李信攻占沈邑,置平舆县(治古城子),属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平舆(仍治古城子)及后置的阳县(治今城镇北)改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陈郡(仍治陈)。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陈郡改属韩信楚国(改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十一月,废韩信为侯,陈郡直属汉廷。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友的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淮阳国除为陈郡,复归汉廷。高后元年(前187年),陈郡改属刘强淮阳国。八年,复为陈郡。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陈郡改属刘武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国除为陈郡(仍治陈),并分南部地区置汝南郡(初治平舆,后改治上蔡),平舆、阳2个县属之。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汝南郡为刘非的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余仍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汝南郡为汝汾郡,平舆、阳2个县属之。
〔东汉〕
初复旧称,今境内仍设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治平舆)。永平元年(58年)四月癸卯,封阴后阴丽华内侄阴庆为阳侯,为侯国(历5世,国除为县),仍属汝南郡。十五年四月甲子,汝南郡改为刘畅汝南国(仍都平舆)。建初四年(79年)四月乙丑,汝南国除,复为汝南郡(仍治平舆)。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属魏国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汝南郡(治息县,今河南息县)。黄初三年(222年),分汝南郡东部地区置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属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即232年徙治项,今河南沈丘县;正始九年即248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嘉平五年(253年),撤销汝阴郡,2个县改属汝南郡(仍治息县)。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南郡(仍治息县)。次年(266年),复置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2个县改属汝阴郡,属豫州。太康四年(283年),改汝阴郡为司马谟汝阴王国(都汝阴)。七年国除,复置汝阴郡。惠帝增辖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2个县改属豫州新蔡郡。永嘉乱后,地陷刘汉国石勒部。
〔东晋〕
初收复。太宁三年(325年),豫州入后赵。平舆(仍治西古城子)、阳(仍治今城镇北)2个县属后赵豫州(治颍川郡,改治今许昌市东)汝阴郡(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咸康二年(336年),撤销汝阴郡,并入新蔡郡,2个县改属豫州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三年,撤销2个县,并入新蔡县(仍旧治)。建武三年(337年),后赵改汝阴郡为石琨的汝阴王国(都汝阴)。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地入冉魏。永和六年(350年),冉魏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年),豫州(仍治颍川郡)属前燕,不久,复之。升平二年(358年),新蔡郡改治阳故城(今城镇北),今境内无县。太和二年(367年),地复入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地入东晋。七月,入前秦。不久,复入东晋。太元二年(377年),地入前秦。八年底,复归东晋。九年,复平舆、阳县(均仍旧治),改属豫州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隆安三年(399年),入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复入东晋。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阳(仍治今城镇北)、平舆(仍治古城子)2个县仍属豫州新蔡郡(治阳)。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卯,分淮西为豫州(治汝南,今属河南省)。五月,北魏乘刘裕死,侵占淮北地区。元嘉十年(433年),宋收复淮北,后几次得而复失,以军事占领为主,行政区划纵有也是虚设。泰始二年(466年),失淮北,淮西汝南、新蔡、汝阳、汝阴、南顿、陈、颍川7个郡士民南奔,今县境新蔡郡改治平舆,平舆、阳2个县仍属之。三年,地入北魏,萧齐曾短时间占领县境,改新蔡郡为北新蔡郡。
〔北朝·北魏〕
天安二年(467年),置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属豫州新蔡郡(治平舆)。次年。宋文帝侨置悬瓠城的司州撤销,并入豫州。太和二年(478年),北魏从南齐手中复平舆,改为东新蔡郡(治平舆),属豫州。十八年,东新蔡郡改属东郢州(治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集一带),余仍之。十二年,罢东郢州,东新蔡郡改属颍州。梁天监七年(508年),收复淮北部分失地。孝昌元年(525年),东新蔡郡入梁。二年,复入北魏。四年,复置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境内设财丘梁兴二郡(治财丘,今城镇北),设财丘、梁兴(治今艾亭镇)、梁城、汝阳4个县(均为梁置)。
〔南朝·梁〕
天监七年,收复淮北部分地区。大通元年(527年),全部收复。元象元年(538年),入东魏。中大通二年(530年),置陈州。太清元年(547年)六月,东魏叛将侯景入梁,地入梁。二年八月,侯景反梁,复属东魏。梁在境内侨置陈州(治陈留,今高塘集附近),设陈留县,属陈州汝阴弋阳二郡(梁置双头郡,治财丘,今城镇北。一说位今阜南县公桥乡财城岗,领4个县),设梁兴(梁置,治今艾亭集附近)、梁城(梁置)、汝阳(梁侨置)3个县;新蔡南陈留二郡(梁改新蔡郡置双头郡,治阳,今阳城镇)仅领阳1个县。
〔北朝·东魏〕
元象元年,侯景复置豫州,置河南大行台(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平舆(仍治古城子)、阳(仍治城镇北)2个县初属豫州新蔡郡(治石母台,今汝南县东南)。当年,侯景废陈州,境内梁设郡县改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其中,陈留县(梁侨置,位今艾亭镇附近)属汝阴弋阳二郡(仍治汝阴);财丘(仍治阳故城)、梁兴(梁置于今艾亭镇附近)、梁城(梁置)、汝阳(梁侨置)4个县属财丘梁兴二郡(梁置双头郡,治财丘)。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降西魏,入西魏。二月,改降梁,属梁。十月,复入东魏。新蔡郡后改属东蔡州。八年,增置财州(治阳)。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初仍旧制。天保三年(552年),废财州、阳县,改置苞信县(仍治阳故城),废长陵郡为县,2个县改属梁安郡(治苞信),属北建州(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城)。七年,废北建州,苞信县改属东豫州(治息县,今属河南省)梁安郡(治苞信,今城镇北)。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苞信县(治今城镇北)改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汝南县城)广宁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城)。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撤销苞信县,并入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县境改属颍州(治汝阴)。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阳县(治今城镇北),改属陈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阳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淮阳郡(仍治宛丘)。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置沈州(治沈丘,今古城子),领沈丘、

〔五代·后梁〕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沈丘县(仍治古城子)仍属后梁(907~923年)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
〔五代·后唐〕
后唐(923~936年),沈丘县仍改属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颍州。
〔五代·后晋〕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沈丘县改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颍州。
〔五代·后汉〕
后汉(947~950年),沈丘县仍属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颍州。
〔五代·后周〕
后周(951~960年),沈丘县仍属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颍州。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周,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淳化四年(99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市)。熙宁七年(1074年),颍州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元丰二年(1079年),颍州升为顺昌军(仍治汝阴)。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升为顺昌府(仍治汝阴)。
〔金国〕
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灭北宋,沈丘县(仍治古城子)仍旧制。五月一日,改属南宋京西北路顺昌府(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占领顺昌府。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收复顺昌府。十一年复入金,改名颍州(治汝阴),仍辖沈丘县,改属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颍州改属南京路(改汴京为南京)。
〔附蒙古汗国〕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入南宋,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不久,入蒙古汗国,仍之。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沈丘等4个县及录事司入颍州,今县境为颍州西南地区。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今县境仍为颍州西南地区。十三年七月,颍州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江北河南道(治汴梁,今开封市)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后复沈丘县(仍治古城子),属颍州。二十八年十二月,沈丘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河南江北道(治汴梁路)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南)颍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部收复颍州,沈丘县改属河南行省颍州。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撤销沈丘县,并入颍州(治今阜阳市区),今县境仍为颍州西南部。四年(1371年)二月,颍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中都城(今凤阳县府城镇)。十三年正月,撤中书省,凤阳府直隶六部,余仍之。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治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颍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仍属南直隶凤阳府。南明弘光时,颍州改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颍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颍州(治今阜阳市区)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市区),余仍之。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颍州为直隶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今县仍为其西境),直隶安徽省庐凤道。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并增置附郭阜阳县(今阜阳市区),今县境为阜阳县西部地区,颍州府直隶安徽省庐凤颍道(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清朝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管辖。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今县境为阜阳县西南部地区,阜阳县直属安徽省(法定省会为安庆,今为市,但常驻蚌埠,今为市)。3年6月2日,阜阳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7月,阜阳县(仍治今阜阳市区)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法定省会仍为安庆),今县为阜阳县西部地区。17年8月,正式废道,阜阳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阜阳县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阜阳县)。10月10日,阜阳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24年1月1日,临泉县(驻沈邱集,改沈邱镇,今城关镇),改属第七专区。27年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已先后由六安改驻金家寨,已没入梅山水库)皖北行署(驻金家寨)。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6年4月15日,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在沈丘县槐店成立沈项临民主县政府。5月19日,第一次解放临泉县城。自10月1日后,先后在今临泉县及其周边县相邻地区创建临泉、泉南、泉阳3个县及临泉市,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1947年11月20日,改称豫皖苏边区行政委员会)第四专区。37年8月21日,改称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38年2月20日,撤销泉阳、泉南县及临泉市,将3个县1个市原属临泉的大部分地区组建临泉县(驻今城关镇),改属新建的阜阳专区(驻今阜阳市区)。3月1日,临泉县人民政府正式在城关镇办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临泉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6年5月15日,临泉县人民政府改称临泉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6日,临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9月16日,临泉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临泉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临泉县改属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