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节 颖上县
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河、颍河汇流处,阜阳市的东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27′~32°54′与东经115°56′~116°38′之间。县境东西长72.5公里,南北宽56.1公里,总面积1988.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占阜阳地区总面积的10.9%。该县东与凤台县相邻,北与利辛县交界,西北与阜阳市区毗连,西与阜南连接,南隔淮河与霍邱、寿县相望。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现设16个乡,15个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古治及疆域变迁
颍上县创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置于古郑城(今县城关镇南故郑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治十二里店孜东边,俗名古河沿,又名旧县城。后改治今县城关镇,至今不变。
〔县名由来〕
颍上县名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今考颍上县位置,名不符实。因颍水至颍上县已是下游尾部,其入淮河口古人称“颍尾”,又称颍口见胡谓《禹贡锥指》,为古津关要地,明设正阳关,今南北二镇,北镇位今颍上县,南镇位今寿县境今正阳镇,距今县城东南方向仅30公里。颍尾见诸史籍,最早的有《春秋》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今凤台县城关镇),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也。”乐史的解释是望文生文,应以颍水为名。颍水,今称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它的源头是今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安徽,至颍口入淮,全长600余公里,可见,颍水上游该在今阜阳市西境,甚至以远。这个以颍水为名的颍上县与历史上地名迁徙一样,可以认为是地名侨置或借用。因“颍上”一名早见诸《史记·管晏列传》上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司马贞《索隐》释颍为颍水。所以《史记》所称颍上,应为颍水上游。颍上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地理名称。隋代在整饬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对此县重新定名时,借用古代的历史地名。
〔城关镇〕
城关镇是唐代古县城。旧有土城,至元末仅存土基。旧城区奠定于明初所建砖城。这个古老的县城因地处多灾多难的淮河流域,屡遭水灾侵害。清代,县城被洪水冲毁达5次。旧社会,县城建设一直无法有长足的发展。辛亥革命,淮上革命军在城关设立第一区。民国3年(1914年),改一区为城中区。民国时期,设城东、城西镇。38年解放后,设城关镇。曾两度改城关镇为城关区(1957年11月至1958年9月,改为城关区。1961年4月,改城关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78年,恢复城关镇,至今不变。现城关镇已成为古老而新兴的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城镇。
今境内最早的古城遗址要数春秋时期楚国的慎邑。
慎故城:汉代的慎县,永嘉乱后本县废弃,成为侨置政区治所。其中,南朝刘宋侨置的楼烦县,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地理名称大转移的典型。位于雁门关北的古楼烦国至汉为县,晋侨置于今山西崞县,宋又侨置于古慎邑,一说侨置于故甘城。古慎邑为楚太子建后人公子慎的封邑。最早记载的史籍是《春秋左传》。其载,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白公即楚公子慎。战国及秦均为慎邑。西汉为慎县。东汉建武二年(26年),封光武族兄刘赐为慎侯,历2世,约30年后国除为县,余仍之。神爵三年(前59年)为侯国,王莽时改慎治。几经变动,至隋才结束其政区治所的地位。考其遗址,位今江口镇北汤圩孜村,今遗址分内外城,清晰可辨。外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内城呈方形,夯土城垣高出地面3~4米。隋以后,随着运输业及商贸发展南移至今江口镇。江口镇古名江陂镇(集),以西北部江陂水而得名。明朝后改为江口集,又称晴江镇。民国38年(1949年)设江口镇。1958年,废镇。1979年,恢复为江口镇。
〔疆域变迁〕
今县疆域定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新置颍上县。以后虽曾短时间撤并入颍州、汝阴县(均治今阜阳市区),但很快恢复,基本保持旧疆域。主要变迁是解放初期。尤其是解放区边区县颍阜县(1948年12月建,驻黄岗寺东北杨庄等地)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第四专区;阚町(1947年底建,原属颍上县北,驻今利辛县阚町镇)、颍上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署第六专区。民国37年8月21日,阚町、颍上2个县改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第六专区。38年1月6日,解放颍上县城,颍阜、颍上县合并。3月27日,改驻城关镇,再次奠定今颍上县疆域。自38年至1952年,划阜阳县(今阜阳市区)东南地区的新集、六里铺等地入颍上县。38年6月,从颍上县划出黄岗区入阜南县。1952年,从颍上县划出刘台等4个区并入阜南县。两次共从颍上县划出4个区入阜南县,是颍上县辖区的最大两次削减。1961年4月,陈桥人民公社划归凤台县。后又划回。此后就无大的变动了。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颍上县开发较早。古为淮夷先民游牧区。夏、商、周三代已是直接治理区。商、周时期,该地区已成为封国领地,出现城邑或比较大的聚落。春秋时期,已出现载之史册的有慎邑、辰陵(夷陵)、楚平王“水台”等。夷陵为春秋时期陈国的故邑。《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8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谷梁传》注:“辰陵,即夷陵也。”可见,已是春秋时期名邑。该邑位今县城西北30公里的六十铺镇,旧称夷陵店。楚灭陈后,成为楚邑,与之并名的楚邑还有:今县城西南部24.5公里的南照镇。春秋时期,楚平王建筑水台,以观淮水。后名盐锅孜,作为煮盐场所,又名漕口集,向为工商集镇。元末,朱元璋少年时为僧,曾寄食此处。建明后,诏建南照寺,后又改名宿缘寺,今镇名延用旧寺名。慎邑已是楚公子慎的封邑,已是比夷陵、水台更兴旺的城邑。后期为吴、楚争霸中原的战场。《春秋》哀公十六年(前479年)载,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白公即公子慎。战国时期,今县境属楚国,为慎邑。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地属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东南地区。秦朝因之。今县境又有甘城,即《水经注》所说蜩蟟郭。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地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陈郡汝阴县东南地区。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十一月,陈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友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陈郡归汉。高后元年(前187年),改陈郡为刘强淮阳国。八年,复为陈郡。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改陈郡为刘武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复为陈郡,并分南部置汝南郡(初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后改治上蔡,位今河南境)。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汝南郡为刘非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西汉设慎县(治今江口镇北汤圩孜村,下称故慎邑),先后属陈郡、汝南郡(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改属豫州刺史部,余仍之。神爵三年(前59年)四月壬戌,改慎县为慎侯国(封郑吉为安远侯,仍都故慎邑,历3世,至王莽时绝),仍属汝南郡。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慎县为慎治县。
〔东汉〕
东汉初,今县境仍设慎县(治故慎邑),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改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封族兄刘赐为慎侯。三十年,改慎县为刘隆慎侯国(仍都故慎邑,历2世,国除为县),仍属汝南郡。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慎县改属刘畅汝南王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己丑,慎县复属汝南郡。灵帝时改为何进慎侯国(仍都故慎邑,宦官杀何进后废为县)。此外,刘敏的甘里侯邑也在今县境西北,即故甘城,属慎侯国(县)。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仍设慎县(治故慎邑),属豫州(初治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徙项,今河南沈丘县;正始九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汝南郡(治息县,今河南息县)。黄初三年(222年),慎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慎县改属汝南郡(仍治息县)。咸熙元年(264年),改慎县为陈温慎侯国(仍都故慎邑)。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慎县(仍治慎故城,曾封陈温为慎子)仍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改属司马谟汝阴王国(仍都汝阴)。七年,改属汝阴郡(仍治汝阴)。永嘉乱后,曾为刘汉国石勒部陷。
〔东晋〕
东晋初年,复为东晋收复。永昌元年(322年),复陷。太宁三年(325年),慎县改属后赵国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汝阴郡(仍治今阜阳市区)。建武三年(337年),慎县改属石琨汝阴王国(仍都汝阴)。石鉴青龙元年(349年),改属冉魏豫州汝阴郡。永和六年(350年),复属东晋。光寿元年(357年),慎县改属前燕国豫州(仍治颍川郡,今许昌市东)汝阴郡(仍治汝阴)。后复入东晋。建熙十年(369年)七月,豫州入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汝阴郡改属前秦东豫州(治许昌市)。太元八年(383年)年底,复属东晋豫州汝阴郡。隆安三年(399年),为东晋与后秦争峙场所。义熙十二年(416年),复入东晋,几经战乱,东晋废慎县,属豫州汝阴郡汝阴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永初二年(421年),侨置楼烦县(故县位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于故慎城。一说故甘城),仍属豫州(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西汝阴郡(仍治汝阴)。三年,北魏趁宋武帝死之机,发兵占淮北,为北魏控制区。宋元嘉八年(431年),复属刘宋。此后为刘宋与北魏先后占领区。泰始三年(467年)三月后,复入北魏。楼烦县仍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汝阴郡(仍治汝阴)。太和十八年(494年),侨置新蔡郡,楼烦县改属之,郡改属南兖州(治涡阳城,今蒙城县香山乡姜楼刘寨村)。在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镇)置东郢州。二十二年,罢东郢州,改置颍州(仍治社亭城)。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改治汝阴城),在今县境侨置宋(梁侨置于今南照镇北)、楼烦县(宋侨置于故慎邑),属汝阴弋阳二郡(梁置双头郡,治汝阴);宁陵县(梁侨置)属涡州(治故涡阳城)颍川郡(梁侨置,治黄城戍,位今县城西南17.5公里处)。
〔南朝·齐〕
永泰元年(498年),齐魏涡阳之役,地属南齐。永元二年(500年),入北魏。
〔南朝·梁〕
天监六年(507年),置下蔡、楼烦、宋3个县。其中,下蔡、楼烦县属豫州下蔡郡(治下蔡),宋县属汝阴弋阳二郡。大通元年(527年),梁、魏涡阳大战,击败魏兵,地入梁。永熙三年(534年),东魏延领北魏东部地区,成为梁北方劲敌。东魏兴和四年(542年),以侯景为河南道大行台(治豫州),先后占领今淮北地区。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降西魏。二月,改降梁。十一月,梁与东魏大战于涡阳,梁收复今县境。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反于寿阳,淮北地区全入东魏,江淮地区复陷。梁在今县境内设宋(侨于南照镇北)、楼烦(一说侨于故甘城)2个县,属陈州(治陈留,今太和县颍阳故城,一说今临泉县高塘集附近)汝阴弋阳二郡(梁置双头郡,治汝阴);宁陵县仍属颍川郡(治许昌,今阜阳市区口孜镇北清邱村);下蔡县(梁侨置,治故慎城)属下蔡郡(治下蔡县,仅设此1个县)。
〔北朝·东魏〕
东魏改下蔡郡(仍治下蔡,改治今县东25公里的故甘城;兴和中,改治楼烦)设楼烦、下蔡2侨县,属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宋县(仍治今南照镇北)属北扬州汝阴郡(侨置于社亭城,又名荆亭城,今润河镇一带)。元象元年(538年),复置颍州及武定七年复入东魏,今县境属颍州,仍设宋(今南照镇北)、楼烦(今江口镇北)2个县,仍属汝阴弋阳二郡(梁置,仍治汝阴);下蔡县(仍治黄城戍,武定六年复置,位今城东25公里故甘城)、楼烦县(仍治江口镇北,改属)属下蔡郡(治下蔡)。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初仍东魏旧制。天保二年(551年),改东魏北扬州为信州(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七年,废颍州及撤并郡县。今县境设下蔡县(仍治故甘城)属信州汝阴郡(仍治汝阴);楼烦县(仍治故慎城)属谯州(治涡阳城)龙亢郡(治龙亢,今怀远县龙亢集)。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仍之。次年,复置颍州(仍治汝阴)。今县境设郑城县(治城南旧治古郑城)1个县,属颍州汝阴郡(治汝阴)。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郑城县(仍治今县城南)仍属颍州汝阴郡(均治汝阴)。三年,废汝阴郡,郑城县仍属颍州。大业二年(606年),改郑城县为颍上县(仍治古郑城),仍属颍州。三年四月,颍上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汝阴郡(由颍州改,仍治汝阴)。隋末,先后为房献伯、江子建控制。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颍上县(仍治古郑城)属颍州。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在江子建作栅处(今阜阳市区西北)置信州,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今市区),颍上县改治十二里店孜(又名旧县城),改属信州。六年,改信州为颍州(改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仍属亳州总管府(仍治亳州),颍上县属之。七年,改亳州总管府为亳州都督府(仍治亳州)。贞观元年(627年),罢亳州都督府,颍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颍上县初治十二里店孜,后改治今县城关镇,至今不变)。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复汝阴郡为颍州(仍治汝阴)。在此前后,颍州改属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平淮西后,改属河南道节度使(初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颍州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仍治宋州。兴元元年,改治汴州)。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仍设颍上县(治今县城关镇),属颍州(治汝阴)。后梁(907~923年),属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后唐(923~936年)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改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改治宋州);后汉(947~950年),仍属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显德二年(955年),颍上县属后周(950~960年)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仍属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淳化四年(99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市)。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元丰二年(1079年),颍州升为顺昌军(仍治汝阴)。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升为顺昌府(仍治汝阴)。
〔南宋·金国、蒙古汗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亡北宋,颍上县仍属南宋顺昌府(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五月一日,仍属南宋京西北路顺昌府。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占领顺昌府。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收复顺昌府。十一年十一月,顺昌府入金,改为颍州(仍治汝阴),改属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改属南京路(改汴京为南京),余仍之。嘉定十六年(1223年),颍上县改属寿春府寿州,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汗国孛儿只斤窝阔台(太宗)占颍州,仍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颍上县仍属南宋颍州。不久,入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颍上等4个县及录事司,并入颍州(仍治汝阴故城,今阜阳市区),今县地属颍州东南地区。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今县境仍为颍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东南地区,后复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十三年七月,颍州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市区)江北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二十八年十二月,颍上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均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汝宁府颍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收复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元朝,改元洪武,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州。四年(1371年)二月,颍上县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颍州(仍治汝阴故城,今阜阳市区)。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改,今凤阳县临淮镇)。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县城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治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属福王控制区,颍上县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颍州。南明弘光初,颍州颍上县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颍上县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颍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南直隶,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府城镇)颍州(仍治故汝阴城,今阜阳市区)。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市区)。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颍州升为直隶州(仍治汝阴故城),直隶庐凤道。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阜阳县,今阜阳市区),颍上县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颍州府。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平军攻克颍城。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颍州府。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六日(1912年1月4日),淮上革命军光复颍上。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颍上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颍上县(仍治今城关镇)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颍上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县,今市区)。27年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县)。33年4月27日,颍城为日本侵略军沦陷。5月10日下午,收复颍上县城。
〔中国共产党建政·土地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游击区首创建颍上县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今县境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有颍阜县(驻黄岗寺东北杨庄。民国37年2月,在沙河南岸建立中村岗、黄岗寺、曹集、朱寨、南照5个区),属第四专区;在沙河北岸建阚疃县(1948年1月4日在沙北建,辖江口、龚集、杨湖、金沟、焦岗5个区),属第六专区。38年1月6日,解放颍上县城,撤销颍阜、阚疃县,改建颍上县民主政府(驻龚集北后化村)。3月27日,颍上县改驻城关镇。4月15日,皖北行署公告,颍上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阜阳专区(驻阜城市,今阜阳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颍上县仍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0月,颍上县民主政府改称颍上县政府。
1950年8月,颍上县政府改称颍上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4年7月5日,颍上县人民政府改称颍上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5日,成立颍上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5月15日,颍上县革命委员改称颍上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改属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
一、县名由来、县城、古治及疆域变迁
颍上县创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置于古郑城(今县城关镇南故郑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治十二里店孜东边,俗名古河沿,又名旧县城。后改治今县城关镇,至今不变。
〔县名由来〕
颍上县名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今考颍上县位置,名不符实。因颍水至颍上县已是下游尾部,其入淮河口古人称“颍尾”,又称颍口见胡谓《禹贡锥指》,为古津关要地,明设正阳关,今南北二镇,北镇位今颍上县,南镇位今寿县境今正阳镇,距今县城东南方向仅30公里。颍尾见诸史籍,最早的有《春秋》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今凤台县城关镇),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也。”乐史的解释是望文生文,应以颍水为名。颍水,今称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它的源头是今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安徽,至颍口入淮,全长600余公里,可见,颍水上游该在今阜阳市西境,甚至以远。这个以颍水为名的颍上县与历史上地名迁徙一样,可以认为是地名侨置或借用。因“颍上”一名早见诸《史记·管晏列传》上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司马贞《索隐》释颍为颍水。所以《史记》所称颍上,应为颍水上游。颍上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地理名称。隋代在整饬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对此县重新定名时,借用古代的历史地名。
〔城关镇〕
城关镇是唐代古县城。旧有土城,至元末仅存土基。旧城区奠定于明初所建砖城。这个古老的县城因地处多灾多难的淮河流域,屡遭水灾侵害。清代,县城被洪水冲毁达5次。旧社会,县城建设一直无法有长足的发展。辛亥革命,淮上革命军在城关设立第一区。民国3年(1914年),改一区为城中区。民国时期,设城东、城西镇。38年解放后,设城关镇。曾两度改城关镇为城关区(1957年11月至1958年9月,改为城关区。1961年4月,改城关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78年,恢复城关镇,至今不变。现城关镇已成为古老而新兴的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城镇。
今境内最早的古城遗址要数春秋时期楚国的慎邑。
慎故城:汉代的慎县,永嘉乱后本县废弃,成为侨置政区治所。其中,南朝刘宋侨置的楼烦县,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地理名称大转移的典型。位于雁门关北的古楼烦国至汉为县,晋侨置于今山西崞县,宋又侨置于古慎邑,一说侨置于故甘城。古慎邑为楚太子建后人公子慎的封邑。最早记载的史籍是《春秋左传》。其载,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白公即楚公子慎。战国及秦均为慎邑。西汉为慎县。东汉建武二年(26年),封光武族兄刘赐为慎侯,历2世,约30年后国除为县,余仍之。神爵三年(前59年)为侯国,王莽时改慎治。几经变动,至隋才结束其政区治所的地位。考其遗址,位今江口镇北汤圩孜村,今遗址分内外城,清晰可辨。外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内城呈方形,夯土城垣高出地面3~4米。隋以后,随着运输业及商贸发展南移至今江口镇。江口镇古名江陂镇(集),以西北部江陂水而得名。明朝后改为江口集,又称晴江镇。民国38年(1949年)设江口镇。1958年,废镇。1979年,恢复为江口镇。
〔疆域变迁〕
今县疆域定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新置颍上县。以后虽曾短时间撤并入颍州、汝阴县(均治今阜阳市区),但很快恢复,基本保持旧疆域。主要变迁是解放初期。尤其是解放区边区县颍阜县(1948年12月建,驻黄岗寺东北杨庄等地)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第四专区;阚町(1947年底建,原属颍上县北,驻今利辛县阚町镇)、颍上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署第六专区。民国37年8月21日,阚町、颍上2个县改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第六专区。38年1月6日,解放颍上县城,颍阜、颍上县合并。3月27日,改驻城关镇,再次奠定今颍上县疆域。自38年至1952年,划阜阳县(今阜阳市区)东南地区的新集、六里铺等地入颍上县。38年6月,从颍上县划出黄岗区入阜南县。1952年,从颍上县划出刘台等4个区并入阜南县。两次共从颍上县划出4个区入阜南县,是颍上县辖区的最大两次削减。1961年4月,陈桥人民公社划归凤台县。后又划回。此后就无大的变动了。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颍上县开发较早。古为淮夷先民游牧区。夏、商、周三代已是直接治理区。商、周时期,该地区已成为封国领地,出现城邑或比较大的聚落。春秋时期,已出现载之史册的有慎邑、辰陵(夷陵)、楚平王“水台”等。夷陵为春秋时期陈国的故邑。《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8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谷梁传》注:“辰陵,即夷陵也。”可见,已是春秋时期名邑。该邑位今县城西北30公里的六十铺镇,旧称夷陵店。楚灭陈后,成为楚邑,与之并名的楚邑还有:今县城西南部24.5公里的南照镇。春秋时期,楚平王建筑水台,以观淮水。后名盐锅孜,作为煮盐场所,又名漕口集,向为工商集镇。元末,朱元璋少年时为僧,曾寄食此处。建明后,诏建南照寺,后又改名宿缘寺,今镇名延用旧寺名。慎邑已是楚公子慎的封邑,已是比夷陵、水台更兴旺的城邑。后期为吴、楚争霸中原的战场。《春秋》哀公十六年(前479年)载,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白公即公子慎。战国时期,今县境属楚国,为慎邑。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地属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东南地区。秦朝因之。今县境又有甘城,即《水经注》所说蜩蟟郭。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地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陈郡汝阴县东南地区。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十一月,陈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友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陈郡归汉。高后元年(前187年),改陈郡为刘强淮阳国。八年,复为陈郡。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改陈郡为刘武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复为陈郡,并分南部置汝南郡(初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后改治上蔡,位今河南境)。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汝南郡为刘非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西汉设慎县(治今江口镇北汤圩孜村,下称故慎邑),先后属陈郡、汝南郡(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改属豫州刺史部,余仍之。神爵三年(前59年)四月壬戌,改慎县为慎侯国(封郑吉为安远侯,仍都故慎邑,历3世,至王莽时绝),仍属汝南郡。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慎县为慎治县。
〔东汉〕
东汉初,今县境仍设慎县(治故慎邑),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改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封族兄刘赐为慎侯。三十年,改慎县为刘隆慎侯国(仍都故慎邑,历2世,国除为县),仍属汝南郡。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慎县改属刘畅汝南王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己丑,慎县复属汝南郡。灵帝时改为何进慎侯国(仍都故慎邑,宦官杀何进后废为县)。此外,刘敏的甘里侯邑也在今县境西北,即故甘城,属慎侯国(县)。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仍设慎县(治故慎邑),属豫州(初治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徙项,今河南沈丘县;正始九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汝南郡(治息县,今河南息县)。黄初三年(222年),慎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慎县改属汝南郡(仍治息县)。咸熙元年(264年),改慎县为陈温慎侯国(仍都故慎邑)。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慎县(仍治慎故城,曾封陈温为慎子)仍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改属司马谟汝阴王国(仍都汝阴)。七年,改属汝阴郡(仍治汝阴)。永嘉乱后,曾为刘汉国石勒部陷。
〔东晋〕
东晋初年,复为东晋收复。永昌元年(322年),复陷。太宁三年(325年),慎县改属后赵国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汝阴郡(仍治今阜阳市区)。建武三年(337年),慎县改属石琨汝阴王国(仍都汝阴)。石鉴青龙元年(349年),改属冉魏豫州汝阴郡。永和六年(350年),复属东晋。光寿元年(357年),慎县改属前燕国豫州(仍治颍川郡,今许昌市东)汝阴郡(仍治汝阴)。后复入东晋。建熙十年(369年)七月,豫州入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汝阴郡改属前秦东豫州(治许昌市)。太元八年(383年)年底,复属东晋豫州汝阴郡。隆安三年(399年),为东晋与后秦争峙场所。义熙十二年(416年),复入东晋,几经战乱,东晋废慎县,属豫州汝阴郡汝阴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永初二年(421年),侨置楼烦县(故县位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于故慎城。一说故甘城),仍属豫州(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西汝阴郡(仍治汝阴)。三年,北魏趁宋武帝死之机,发兵占淮北,为北魏控制区。宋元嘉八年(431年),复属刘宋。此后为刘宋与北魏先后占领区。泰始三年(467年)三月后,复入北魏。楼烦县仍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汝阴郡(仍治汝阴)。太和十八年(494年),侨置新蔡郡,楼烦县改属之,郡改属南兖州(治涡阳城,今蒙城县香山乡姜楼刘寨村)。在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镇)置东郢州。二十二年,罢东郢州,改置颍州(仍治社亭城)。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改治汝阴城),在今县境侨置宋(梁侨置于今南照镇北)、楼烦县(宋侨置于故慎邑),属汝阴弋阳二郡(梁置双头郡,治汝阴);宁陵县(梁侨置)属涡州(治故涡阳城)颍川郡(梁侨置,治黄城戍,位今县城西南17.5公里处)。
〔南朝·齐〕
永泰元年(498年),齐魏涡阳之役,地属南齐。永元二年(500年),入北魏。
〔南朝·梁〕
天监六年(507年),置下蔡、楼烦、宋3个县。其中,下蔡、楼烦县属豫州下蔡郡(治下蔡),宋县属汝阴弋阳二郡。大通元年(527年),梁、魏涡阳大战,击败魏兵,地入梁。永熙三年(534年),东魏延领北魏东部地区,成为梁北方劲敌。东魏兴和四年(542年),以侯景为河南道大行台(治豫州),先后占领今淮北地区。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降西魏。二月,改降梁。十一月,梁与东魏大战于涡阳,梁收复今县境。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反于寿阳,淮北地区全入东魏,江淮地区复陷。梁在今县境内设宋(侨于南照镇北)、楼烦(一说侨于故甘城)2个县,属陈州(治陈留,今太和县颍阳故城,一说今临泉县高塘集附近)汝阴弋阳二郡(梁置双头郡,治汝阴);宁陵县仍属颍川郡(治许昌,今阜阳市区口孜镇北清邱村);下蔡县(梁侨置,治故慎城)属下蔡郡(治下蔡县,仅设此1个县)。
〔北朝·东魏〕
东魏改下蔡郡(仍治下蔡,改治今县东25公里的故甘城;兴和中,改治楼烦)设楼烦、下蔡2侨县,属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宋县(仍治今南照镇北)属北扬州汝阴郡(侨置于社亭城,又名荆亭城,今润河镇一带)。元象元年(538年),复置颍州及武定七年复入东魏,今县境属颍州,仍设宋(今南照镇北)、楼烦(今江口镇北)2个县,仍属汝阴弋阳二郡(梁置,仍治汝阴);下蔡县(仍治黄城戍,武定六年复置,位今城东25公里故甘城)、楼烦县(仍治江口镇北,改属)属下蔡郡(治下蔡)。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初仍东魏旧制。天保二年(551年),改东魏北扬州为信州(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七年,废颍州及撤并郡县。今县境设下蔡县(仍治故甘城)属信州汝阴郡(仍治汝阴);楼烦县(仍治故慎城)属谯州(治涡阳城)龙亢郡(治龙亢,今怀远县龙亢集)。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仍之。次年,复置颍州(仍治汝阴)。今县境设郑城县(治城南旧治古郑城)1个县,属颍州汝阴郡(治汝阴)。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郑城县(仍治今县城南)仍属颍州汝阴郡(均治汝阴)。三年,废汝阴郡,郑城县仍属颍州。大业二年(606年),改郑城县为颍上县(仍治古郑城),仍属颍州。三年四月,颍上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汝阴郡(由颍州改,仍治汝阴)。隋末,先后为房献伯、江子建控制。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颍上县(仍治古郑城)属颍州。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在江子建作栅处(今阜阳市区西北)置信州,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今市区),颍上县改治十二里店孜(又名旧县城),改属信州。六年,改信州为颍州(改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仍属亳州总管府(仍治亳州),颍上县属之。七年,改亳州总管府为亳州都督府(仍治亳州)。贞观元年(627年),罢亳州都督府,颍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颍上县初治十二里店孜,后改治今县城关镇,至今不变)。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复汝阴郡为颍州(仍治汝阴)。在此前后,颍州改属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平淮西后,改属河南道节度使(初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颍州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仍治宋州。兴元元年,改治汴州)。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仍设颍上县(治今县城关镇),属颍州(治汝阴)。后梁(907~923年),属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后唐(923~936年)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改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改治宋州);后汉(947~950年),仍属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显德二年(955年),颍上县属后周(950~960年)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仍属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淳化四年(99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市)。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元丰二年(1079年),颍州升为顺昌军(仍治汝阴)。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升为顺昌府(仍治汝阴)。
〔南宋·金国、蒙古汗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亡北宋,颍上县仍属南宋顺昌府(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五月一日,仍属南宋京西北路顺昌府。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占领顺昌府。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收复顺昌府。十一年十一月,顺昌府入金,改为颍州(仍治汝阴),改属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改属南京路(改汴京为南京),余仍之。嘉定十六年(1223年),颍上县改属寿春府寿州,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汗国孛儿只斤窝阔台(太宗)占颍州,仍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颍上县仍属南宋颍州。不久,入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颍上等4个县及录事司,并入颍州(仍治汝阴故城,今阜阳市区),今县地属颍州东南地区。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今县境仍为颍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东南地区,后复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十三年七月,颍州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市区)江北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二十八年十二月,颍上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均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汝宁府颍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收复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元朝,改元洪武,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州。四年(1371年)二月,颍上县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颍州(仍治汝阴故城,今阜阳市区)。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改,今凤阳县临淮镇)。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县城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治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属福王控制区,颍上县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颍州。南明弘光初,颍州颍上县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颍上县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颍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南直隶,颍上县(仍治今县城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府城镇)颍州(仍治故汝阴城,今阜阳市区)。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市区)。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颍州升为直隶州(仍治汝阴故城),直隶庐凤道。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阜阳县,今阜阳市区),颍上县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颍州府。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平军攻克颍城。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颍州府。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六日(1912年1月4日),淮上革命军光复颍上。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颍上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颍上县(仍治今城关镇)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颍上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县,今市区)。27年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县)。33年4月27日,颍城为日本侵略军沦陷。5月10日下午,收复颍上县城。
〔中国共产党建政·土地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游击区首创建颍上县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今县境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有颍阜县(驻黄岗寺东北杨庄。民国37年2月,在沙河南岸建立中村岗、黄岗寺、曹集、朱寨、南照5个区),属第四专区;在沙河北岸建阚疃县(1948年1月4日在沙北建,辖江口、龚集、杨湖、金沟、焦岗5个区),属第六专区。38年1月6日,解放颍上县城,撤销颍阜、阚疃县,改建颍上县民主政府(驻龚集北后化村)。3月27日,颍上县改驻城关镇。4月15日,皖北行署公告,颍上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阜阳专区(驻阜城市,今阜阳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颍上县仍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0月,颍上县民主政府改称颍上县政府。
1950年8月,颍上县政府改称颍上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颍上县改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4年7月5日,颍上县人民政府改称颍上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5日,成立颍上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5月15日,颍上县革命委员改称颍上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改属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