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腹地。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1′~33°27′与东经115°54′~116°31′之间。东西长68.5公里,南北宽41.6公里,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该县西邻太和县,北连涡阳县,东接蒙城、凤台县,南界阜阳市区、颍上县。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现设7个乡,19个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及疆域
〔县名由来〕
利辛县创设于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以阜阳、蒙城之间的公路交叉点利辛集为中心,分别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4个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利辛县。”10月31日,由国务院批准,析阜阳、涡阳、凤台、蒙城4个县部分地区(10区54个公社)在原属涡阳县南部的阎集区利辛集设利辛县。1965年5月1日,正式从阜阳县划出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个区的王人、五里、刘寨、邵庙、巩店、王市、孙庙、东城、朱集、汝集、四庙、马店、马桥、桃园、永兴、高集、贾桥、板集、院寺、新湖等20个公社,从涡阳县划出张村、江集、阎集3个区的张村、柳西、三里湾、赵王寨、江集、路集、李营、纪王场、纪伦寨、陆店、旧城、盛黄、阎集、武寨、苏店、春店、佛镇、张集、孙集、刘集等20个公社,从凤台县划出展沟、阚疃2个区的阚疃、谷圩、程集、代圩、展沟、张新集、陶集、苏湾等8个公社,从蒙城县划出望疃1个区的望町、周集、中町、高皇、蒋町、芦沟等6个公社,计10个区54个公社组成新县。县人民委员会初驻阎集区区公所院内。10月,正式迁驻利辛集附近,故名利辛县。
〔城关镇〕
旧名利辛集。利辛集,旧又作利兴集,系商业吉利语。地处北纬33°08′与东经116°12′之间,古为递铺,系蒙城去颍州(今阜阳市区)途中所设的望疃、中疃、董家、利现等递铺之一,故在涡阳县没有设立前的《蒙城县志》载为利现铺,为古驿站,旧名又称黄湖,以地势低洼,常患水灾,后归黄姓而称,十分荒凉。同治三年(1864年)划入涡阳县,后形成农村集镇,因利现口传讹为“利辛”,遂定名利辛。1965年5月1日,划入利辛县,为县城,因不够建制镇标准,改阎集区为城关区,驻地兼县城仍称利辛集。1979年,改称城关镇,改城关区为城郊区,属之。现城关镇不仅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一座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兴县城。
阚疃镇:是个有名的历史古城。曾在解放初(1947年12月26日至1949月4月)为阚疃县民主县政府驻地。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有名的古邑。《左传》昭公六年(前536年),楚国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就在此处。清后期,为凤台县阚疃巡检司及巡防外委驻地,形成历史名镇。民国设阚疃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六分区11团解放阚疃集。12月26日,豫皖苏六地委决定成立阚疃县。37年1月3日,在王庄宣布都成立阚疃县民主政府,先后设阚疃区、佛镇区、陶集区、胡集区、江口集区、龚集区、谢集区。37年4月初,将阚疃县的龚集区和凤台县的金沟区划归颍上县。38年1月6日,解放颍上县城后,撤销阚疃县,先后并入原县疆域。
旧城故址:位今利辛县城关镇北18公里的茨河东岸有古城遗址,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今从遗址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纹瓦当、绳纹筒瓦、几何形空心砖等汉代遗物,城外有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其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衔环;再证之明《寿州志》载“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及汉梁刺刻有朱雀阁案及铺首衔环;又证之明《寿州志》载“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则此处似为汉梁国蒙县治所。
文州及药城县遗址:唐武德三年(620年)建于今县境张村铺西旧名鲁丘堡的地方。四年(621年)废文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七年撤销。
〔疆域变迁〕
利辛县创建才有30年的历史,疆域比较稳定,没有大的变迁。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利辛县境在历史上基本上处于各个政区中心的边远地带,它的开发史一般地说要晚于原所属的中心地区。远古时期,这里是淮夷先民的活动区域。随着中原文化及中央奴隶主政权扩张,本地区成为这类文化的结合部。夏、商时期,这里先民与中央王朝保持着较好的臣属关系。西周东征后,属胡子、焦等封国领地。春秋、战国时期,分属吴国、楚国。春秋时期,这里的文化就很发达。今县城西北27公里的张村镇,旧名张村堡,俗呼张村铺,历史上是古亳州至寿州,宿州至颍州的交通驿站递铺,是个古代的集镇。唐初在此设文州及药城县、文城县。附近曾多次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鼎、等青铜器文物。其东南的阚疃镇原属凤台县,古属下蔡,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名邑,叫房钟。《左传》记载鲁昭公六年(前536):“(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该县境分属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泗水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故城)城父县(今亳州市城父镇)。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地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地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十一月,为汉沛郡(治相)城父(侯国)、下蔡(治今凤台县城关镇)、山桑(治今蒙城县檀城镇)、陈郡(治陈)女阴县(十二月甲申,为女阴侯国)及梁国蒙县分领。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友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陈郡归汉。高后元年(前187年),陈郡改为刘强淮阳国(仍都陈)。八年,复为陈郡。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改陈郡为刘武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复为陈郡,分南部置汝南郡(初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后治上蔡,今属河南省),女阴县改属之。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汝南郡为刘非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女阴县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改属豫州刺史部,余仍之。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女阴县为汝坟县,又作汝郪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城父县为思善县。
〔东汉〕
东汉初复旧称,今县境分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城父、汝阴、山桑县(侯国)分领。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汝南郡改为刘畅汝南国(都平舆)。建初四年(79年)四月乙丑,复为汝南郡。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置谯郡,城父县改属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为豫州(初治谯,今亳州市区,后多次迁徙)谯郡城父县、汝南郡汝阴县、沛郡山桑县分领。黄初三年(222年),汝阴县改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谯郡改为谯国(仍都谯故城)。五年,复为谯郡。景初二年(238年),山桑县改属汝阴郡。嘉平五年(253年),山桑、汝阴县改属汝南郡。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今县境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为谯国(都谯,今亳州市区)山桑(仍治今蒙城县坛城镇)、城父(仍治今城父镇)、汝南郡汝阴国(都汝阴故城,今阜阳市区)分领。泰始二年(266年),复为汝阴郡(仍治汝阴),汝阴县改属之。永嘉乱后,地陷石勒。
〔东晋〕
东晋初曾收复,后为后赵(含冉魏)、前燕、前秦占领。淝水战后,东晋再度收复,后为后秦所据。晋末收复,基本上属豫州,唯前秦改属东豫州,仍为汝阴、谯2个郡,涉及汝阴、山桑、城父等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仍之。永初三年(422年)后,今县境为宋与北魏争峙战场。泰始三年(467年),后入北魏。以后南齐也曾与北魏相峙,但占领今县境时间很短,且不是全部。刘宋时,今县境为豫州(治汝南,又名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谯郡蒙县(东晋侨置,位今蒙城县城关镇北)、汝阴郡(仍治汝阴)汝阴县、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废城父县侨置)等县及侨县分领。
〔北朝·北魏〕
北魏占领期间,今县境先后属南兖州(初治故涡阳城,今蒙城县城关镇北。后迁治小黄,今亳州市区)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治今城父镇)、东郢州(治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集一带)汝阴郡(改治社亭城)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涡州涡阳郡(均治涡阳故城,今蒙城县城关镇北)涡阳县等分领。
〔南朝·梁〕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魏涡阳大战后,收复该县,后为东魏所据。太清元年(547年)六月,东魏侯景降梁,正式入梁。次年,全入东魏。梁时,今县境为陈州(治陈留,今临泉县高塘集一带)汝阴弋阳二郡(治汝阴)汝阴县(仍治今阜阳市区)、西徐州南谯郡涡阳县(均治故涡阳城)等县分领。
〔北朝·东魏〕
东魏时,今县境为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陈留郡(仍治小黄)浚仪县(侨于今城父镇)、北扬州汝阴郡(仍治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集一带)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颍州(治汝阴)汝阴弋阳二郡汝阴等县及侨县、谯州(改梁西徐州,仍治涡阳故城)南谯郡(治涡阳故城)涡阳县、蒙郡(治蒙)蒙县(治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一说今利辛县旧城集也侨置过蒙县)、扬州(治寿阳,今寿县城关镇)下蔡郡下蔡县(均治今凤台县城关镇)等分领。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代东魏,今县境初仍旧制。天保中,撤并各级区划后,分属信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汝阴县、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陈留郡(治小黄)浚仪县(仍侨于今城父镇)、谯州(仍治涡阳故城,今蒙城县城关镇北)北谯郡(仍治涡阳故城)涡阳县等县分属。陈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十二月乙未后,曾收复今县境,但无具体设置。十年,地入北周。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仍之。七年二月,置南兖州总管府(仍治小黄,今亳州市区);宣政元年(578年)七月壬戌,改南兖州为亳州(仍治小黄),仍为亳州陈留郡(仍治小黄)浚仪县(仍侨于今城父镇)、颍州(仍治汝阴)汝阴郡汝阴县、谯州(仍治涡阳,今蒙城县城关镇北故涡阳城)谯郡(仍治涡阳)涡阳县分领。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旧制。开皇三年(583年),经调整,今县境为颍州(仍治汝阴)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下蔡县(治今凤台县城关镇)、亳州(仍治谯,今亳州市区)涡阳县(仍治涡阳故城,今属蒙城县城关镇北)、浚仪县(仍治今城父镇)分领。十六年,改涡阳县为肥水县。十八年,改浚仪县为城父县。大业二年(606年),改肥水县为山桑县。三年四月,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改亳州为谯郡(仍治谯,今亳州市区),属豫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朝代隋,改郡为州,今县境为王世充所据,分属颍州汝阴县(均治今阜阳市区)上蔡县(仍治今凤台县城关镇)、城州(治城父)城父县、谯州(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山桑县(治涡阳故城,今属蒙城县)。武德三年(620年),于鲁丘堡(今张村铺西)置文州并置药城县,废文州及药城县,改建文城县。四年五月,平王世充,今县境分属信州(治江子建作栅处,今阜阳市区西北)汝阴县、涡州(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太平寰宇记》作武德四年改为淮州,误。今按《唐书·地理志》为正)下蔡县、谯州(仍治临涣)山桑县、亳州(治今亳州市区)城父县、文成县(文州、药城县及文成县均治今利辛县张村铺集西高处)。五年,置亳州总管府(治亳州),除涡州外,上述3个州属之。六年,改信州为颍州(回治汝阴)。七年,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废文成县入城父县。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4个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八年,废涡州,下蔡县改属颍州。十七年,废涡州,下蔡县改属颍州。十七年,废谯州,山桑县改属亳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颍、亳2个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仍为4个县分领。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亳州为谯郡,山桑县为蒙城县(改治今蒙城县城关镇),今县境为汝阴郡的汝阴县、下蔡县、谯郡的城父县、蒙城县分领。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2个郡改属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城)。二载十二月,复汝阴郡为颍州,谯郡为亳州。大历十四年(779年),2个州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兴元元年(784年),宣武军节度使改驻汴州(今开封市)。元和十二年(817年),平淮西,2个州改属河南道节度使(治汴州,今开封市)。天二年(905年),改城父县为焦夷县。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今县境属五代,仍为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焦夷县(由城父改,又写成“焦彝”。龙德元年即921年,改为夷父县,后唐复名城父县,均治今城父镇)、蒙城县(治今县城关镇)、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汝阴、下蔡县(仍治今凤台县城关镇)分领。2个州在后梁(907~923年)属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一月,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入后晋,仍属归德军节度使(改治宋州)。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十五日,属后汉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乾三年(950年)十二月,后周仍属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十国地理志》载,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移寿州治下蔡县,说明南唐曾占领下蔡县。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仍旧制,今县境仍为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汝阴县、下蔡县与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城父县、蒙城县分领。淳化四年(993年),2个州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市);亳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亳州升为集庆军,余仍之。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封赵顼为颍王。熙宁七年(1074年),颍州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亳州改属淮南东路(治扬州)。元丰二年(1079年),颍州升为顺昌军。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颍州升为顺昌府。
〔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仍旧制。五月一日,仍为南宋顺昌府(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汝阴、下蔡县(仍治今凤台县城关镇)、亳州城父县(今为镇)、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城关镇)分领。建炎间,地入金。初属伪齐,继属汴京行省(治汴京,今开封市)。绍兴间,收复。十一年十一月,2个州改属金国,今县境为汴京行省颍州(由顺昌府改,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汝阴县、亳州(仍治谯故城,今亳州市区)城父(今为镇)、蒙城(仍治今县城关镇)4个县分领。贞元元年(1153年),改汴京行省为南京路,增置寿州(治下蔡),下蔡、蒙城县改属寿州,今县境为颍州汝阴、亳州城父、寿州下蔡、蒙城4个县分领,3个州改属南京路。
〔南宋、附蒙古汗国〕
金亡,今县境先为南宋所据,继入蒙古汗国。今县境分属颍州汝阴、亳州城父、寿州下蔡、蒙城4个县。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汝阴等4个县及录事司,并入颍州(仍治今阜阳市区),下蔡、蒙城县改属颍州,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城父县(曾撤销,后复)1个州3个县分领其境。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仍之。十二年正月,寿州降元,下蔡县、蒙城县改属寿州(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十三年七月,寿州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江北道(治庐州,今合肥市);亳州属江北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归德府(治宋州,今商丘南);颍州改属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十四年,升寿州为安丰路。十五年,改为寿春府。十八年,改为安丰府。二十八年十二月,3个州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其中,亳州属河南江北道(治汴梁路)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南);颍州改属河南江北道汝宁府(治汝阳);安丰路(仍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改属淮南西路(仍治庐州路,今合肥市),今县境分属颍州、亳州城父县、安丰路蒙城、下蔡县。元末,废下蔡县,今县境分属颍州、城父、蒙城县分领。元末,该县所属为农民起义军大宋龙凤政权重要活动地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复为吴王朱元璋收复。今县境仍为亳州城父县、颍州和寿州蒙城县分领。其中,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仍治汝阳);亳州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仍治宋城);寿春府(由安丰路改,仍治寿春)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吴元年(1367年),降寿春府为寿州,改属江南行省临濠府(治钟离县,今凤阳县临淮镇西古城)。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今县境仍为颍州、亳州城父县、寿州蒙城县分领。亳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颍州仍属河南行省汝宁府;寿州仍属江南行省临濠府。八月,临濠府(仍治钟离)改属中书省。不久,降亳州为亳县(仍治今亳州市区),与城父县同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仍治宋城,今商丘南)。二年九月,升寿州为直隶州(仍治今寿县城关镇),蒙城县直隶中书省寿州直隶州。四年二月,降直隶寿州为散州,改隶临濠府。六年九月,亳县、城父县改隶颍州,改属中立府(由临濠府改。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今凤阳县临淮镇)。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洪武中,撤销城父县,并入亳县,今县境为颍州及亳县、寿州蒙城县分领,属凤阳府。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称直隶南京或南直隶。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升亳县为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属凤阳府,今县境为颍州、亳州及寿州蒙城县分领。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凤阳府属福王控制区。南明弘光时,亳州属徐泗镇(治泗州,现淹入洪泽湖)。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仍明旧制。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南直隶,今县境仍为亳州、颍州及寿州蒙城县分领,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颍、亳2个州为直隶州,蒙城县改属直隶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直隶安徽省庐凤道,今县境分属直隶颍州、亳州、蒙城县及凤阳府寿州。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年4月25日),析寿州淮北地置凤台县(仍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今县境分属直隶颍州、直隶亳州及蒙城县、凤阳府寿州凤台县。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阜阳县,今阜阳市区),降直隶亳州为散州,蒙城县改属颍州府,今县境为颍州府阜阳、蒙城县、亳州及凤阳府寿州凤台县分领。颍州府、凤阳府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置涡阳县(治雉河集,今县城关镇),今县境分属颍州府蒙城、阜阳、涡阳县及凤阳府寿州凤台4个县。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凤台县徙治下蔡镇(今凤台县城关镇),2个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2个府改属皖北道(治凤阳府)。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道;4月,改州为县,今县境分属阜阳、蒙城、涡阳、凤台4个县,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4个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8月后,今县境所隶4个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阜阳、涡阳、蒙城县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凤台县属第四区(首县为凤阳县)。10月10日,涡阳、阜阳县属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今为市区);蒙城县改属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今泗县城关镇);凤台县属第四专区(专员驻寿县,今寿县城关镇)。27年7月,蒙城县改属第七专区。10月,凤台县改属第七专区,今县境所隶4个县全属第七专区。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今市区),余仍之。34年11月,蒙城县改属第四专区(专员驻宿县,今宿州市区),凤台县改属第十专区(专员驻田家庵,今属淮南市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民国38年4月前撤销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所建的阜北、涡阳(涡南)、蒙城、凤台4个边区县及阚疃县(1948年1月3日建),蒙城、凤台、颍上、阜阳4个县恢复旧疆域。在此之前,阚疃县民主政府辖区以阚疃为中心,辖阚疃、佛镇、陶集、李集、江口、龚集、汤店、口子8个区民主政府,今属利辛县的有阚疃、佛镇、陶集、李集4个区;阜北县民主政府(1947年10月成立),属今利辛县的王老人集、王市、马店、朱集4个区民主政府;涡阳(涡南县民主政府)(1947年10月建),属今利辛县的有张村、江集、刘集、蒋疃、阎集5个区民主政府;蒙城县民主政府(1948年1月成立)所辖属今利辛县的有高皇、望疃2个区民主政府;凤台县民主政府(1949年2月成立)所辖属今利辛县的有阚疃、展沟2个区民主政府。此后,今县境仍为阜阳、涡阳、凤台、蒙城4个县分领。38年4月15日,4个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今县境仍为4个县分领,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利辛县。次年5月1日,正式划定区域,成立利辛县人民委员会,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68年8月18日,利辛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9月9日,利辛县革命委会改称利辛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改属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十节 涡阳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