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自晚太古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根据地层特性和沉积变化,前侏罗纪可划分为华北、北淮阳、扬子3个地层区(图6),侏罗纪以来大体将北淮阳地层区归入华北地层区。全省地层划分如表2。
上太古界是安徽最古老的地层,为一套经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改造的火山-沉积岩系,其中可能还包括了大量变形变质侵入体。其时代和层序仍有争议,地层厚度也不确切。划分沿革如表3、4、5。
【华北地层区】
霍邱群:1974年创名。分布于六安—肥西以北、淮南—定远以南的中新生代覆盖层之下。总厚度1521米以上。下部(曾称花园组)以角闪微斜眼球状混合岩和条带(或条痕)状混合岩为主,夹斜长片麻岩和少量黑云片岩、角闪片岩,厚度大于424米;中部(曾称吴集组)偏下为片麻岩-变粒岩组合,偏上为变粒岩-富铝片岩组合,厚765米;上部(曾称周集组)以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厚度大于332米。中上部有角闪石英磁铁矿和少量石英镜铁矿层。该群的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2681±65—2963±7.98百万年,多数2700百万年左右。
五河群:1978年创名。出露于蚌埠-五河地区。标准剖面除上部在凤阳县殷涧外,均在五河县西堌堆-嘉山县小张庄之间。总厚度大于6422米。下亚群下部(曾称西堌堆组)为黑云(或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浅粒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厚度大于1534米;中上部(曾称庄子里组和峰山李组)为浅粒岩、角闪(钾长)变粒岩与黑云片岩间互,夹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和磁铁角闪岩,厚3083米。上亚群曾分为小张庄组和殷涧组。前者为黑云钾长(或二长)片麻岩、电气变粒岩和浅粒岩互层,夹少量白云石大理岩,厚度大于1514米;后者为白云石英片岩夹变流纹岩,顶部以绿帘角闪片岩(原岩属中基性火山岩)为标志,厚度大于291米。五河群最大年龄为1650百万年(样品采自五河县牟家,锆石铀-铅法测定)。该群遭混合岩化作用改造后形成条带状,条痕状、眼球状混合岩,局部有花岗质混合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
【扬子地层区】
大别山群:1957年创名“大别山变质杂岩系”。总厚度约25000米(?)。主要岩性为图6前侏罗纪地层区划Ⅰ.华北地层区;Ⅱ.北淮阳地层区;Ⅲ.扬子地层区(Ⅲ1.下场子地层分区,Ⅱ2.江南地层分区)
图中虚线和点线,分别表示前泥盆纪和泥盆纪-三叠纪下扬子地层分区与江南地层分区的界线角闪(或黑云)斜长片麻岩、钾长(或二长)片麻岩、浅粒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夹大理岩和少量榴辉岩、榴闪岩。经混合岩化作用改造大部已成为各类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由于浅色粒状岩石或暗色岩及大理岩相对集中而构成若干个组合,相间出现,据此曾被划分为若干组。该群内已有数以百计的钾-氩法测定的年龄值,但多数不足200百万年;有2组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为1444.93±46百万年和1454.48±23百万年;锆石铀-铅年龄变化于1952—2424百万年之间;岳西县河口畈磷灰石铀-钍-铅年龄为2110百万年。
阚集群:1982年创名。分布于肥东县与巢湖市交界处之浮槎山区。出露厚度3671米。下部(曾称浮槎山组)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厚度大于2393米;上部(曾称大横山组)为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和多层凸镜状磁铁矿,局部夹斜长角闪岩、白云石大理岩和磷灰岩凸镜体,厚度大于1278米。该群岩石经混合岩化作用改造后形成条痕状、眼球状混合片麻岩和部分注入混合岩。

图6前侏罗纪地层区划
Ⅰ.华北地层区;Ⅱ.北淮阳地层区;Ⅲ.扬子地层区(Ⅲ1.下场子地层分区,Ⅱ2.江南地层分区)
图中虚线和点线,分别表示前泥盆纪和泥盆纪-三叠纪下扬子地层分区与江南地层分区的界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元古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