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褶皱特征和地域之别,分宿北、淮南、北淮阳、大别山、沿江、皖南等6区。
一、宿北地区的褶皱构造
宿县以北,由上元古界和古生界组成之褶皱呈弧形向西凸出,即宿北断裂之北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其南呈南南东至南东向潜伏于中新生代覆盖层之下。背向斜平行相间,向斜核部宽缓,由二叠系组成;背斜核部狭窄,由震旦系或寒武系、奥陶系组成。在横剖面上呈现“隔档式”。背斜的西翼陡于东翼,倾角30°—40°。轴面多数东倾。由于侧向挤压纵向拉长的不均衡作用,致平面上常出现串珠状、藕节状、杏仁状褶曲形态。纵向和横向断层发育,横剖面成“叠瓦状”构造(图10)。
图10宿北地区褶皱横剖面上的“隔档式”和“叠瓦状”构造

Q第四系;N2上新统;K1下白垩统;P二叠系;C2上石炭统;O奥陶系;∈寒武系;Z震旦系

二、淮南地区的褶皱构造
淮南、蚌埠和凤阳山区的褶皱,主要由蚌埠复背斜和淮南复向斜组成。
【蚌埠复背斜】
这是由上太古界五河群组成之扇形复背斜,主轴东西向。包括2个次级背斜和向斜。
【淮南复向斜】
该处为淮南煤田所在。它被挟持于刘府深断裂和颍上断裂之间。总体走向近东西,平面上略成反“S”形。由上元古界至三叠系组成。西端昂起,东端被断层截切而埋于中新生代地层之下。复向斜核部保存完好,倾角10°—30°;翼部被断层破坏而残缺不全,南北翼的倾角分别为60°—80°和20°—40°,局部直立或倒转。
三、北淮阳地区的褶皱构造
大别山北缘,介于金寨断裂与磨子潭深断裂之间的褶皱,组成金(寨)—霍(山)复向斜。北西西至近东西向延伸。平面略呈反“S”形。长55公里,东部昂起,西延出省。主要由佛子岭群组成,东部昂起端则出露较多卢镇关群。淠河以西,褶曲轴面西段南倾,倾角75°;东段北倾,倾角80°,属轴面扭曲之斜歪褶曲。淠河以东,褶曲轴面和两翼均北倾,倾角北陡南缓,分别在30°—80°和40°左右。
另外,在金寨三仙山有一个四周被断层切割的残留向斜,由石炭系梅山群组成,轴面南倾,倾角80°。
四、大别山地区的褶皱构造
该区主体为大别山群组成的岳西复背斜,南缘有宿松群组成之二郎河复向斜。
【岳西复背斜】
复背斜主体轴向北西西,东部偏转成近东西至北东向。核部大致在霍山土地岭—岳西英山沟、伏龙寨及其延长线上。结构特征各地有异,西北段(俞家畈以北)为倒转甚至同斜褶皱,主轴面和次级褶皱轴面均倾向北东,倾角40°—60°;中段(俞家畈至逆水畈之间)为直立褶曲,轴面倾角80°以上;东南段(逆水畈以东)中咀河以西属斜歪褶曲,轴面倾向北西,倾角78°,中咀河以东为倒转褶曲,轴面倾向南南东,倾角55°。东南段的次级褶皱均为轴面南倾,倾角80°左右之斜歪褶曲。
【二郎河复向斜】
轴迹近东西向延伸。属两翼均向南倾之同斜褶曲,倾角60°左右。
五、沿江地区的褶皱构造
在郯庐深断裂和江南深断裂(东至—宣城一线)之间的长江两岸地区,被来安—潜山盆地和长江谷地2个中新生代坳陷带分隔为滁州—庐江、巢湖—宿松、繁昌—贵池3个相对隆起地带。隆起带内北东向延伸的线型背向斜紧密相同,构成3个背向斜带,呈“S”形曲折蜿蜒。
【滁州—庐江背向斜带】
该带大致起自庐江,以40°方位延伸,过巢湖后沿桥头集、苏家湾经滁州山区遂潜于来安断陷之下,包括大康集复背斜、张八岭复背斜、滁州背向斜带3部分。
大康集复背斜由阑集群和肥东群组成。两侧均被断层切割。长50余公里,宽8公里。走向30°,向南倾伏。东西两翼岩层倾角分别为40°—50°和20°—40°。轴面西倾,倾角约70°,次级褶曲轴面略陡。
张八岭复背斜西以嘉(山)庐(江)深断裂与大康集复背斜相隔,东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总体走向20°,向两端倾伏。核部在北将军山至拂晓一带,由北将军组组成,翼部为西冷组。岩层倾斜正常,倾角为西翼20°—35°,东翼20°—55°。轴面直立或微西倾,倾角80°以上,次级褶曲主要发育于东翼,属轴面向东陡倾之斜歪褶曲,局部有倒转。此外,在复背斜中还见有北北西向、东西向、北东东向等规模不等的叠加褶皱,最宽可达数百米。
滁州背向斜带主要分布于苏家湾和滁州2个段落。轴向在前一地段为0°—30°,后一地段40°—50°。由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组成。一系列褶曲幅度不大、轴面一致向西倾的倒转或同斜褶曲紧密连续相间(图11),别具一格。翼部倾角40°—70°居多,轴面倾角45°—60°左右摆动、扭曲。褶曲核部向斜宽背斜窄,略显“隔档式”特征。在平面上显示轴迹波状扭曲,分叉、汇合常见。
图11滁州背向斜带的褶皱横剖面

K2上白垩统;∈3上寒武统;∈2中寒式统;∈1下寒武统;Z2上震旦统;Z1下震旦统
【巢湖—宿松背向斜带】
该地褶皱除局部有震旦系外,基本上均由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由于庐枞火山岩盆地覆盖,分割为怀宁—宿松和含山—巢湖2个自然段落。
怀宁—宿松一带的背向斜总体走向60°。除宿松和怀宁等地有震旦系和寒武系、奥陶系外,均由志留系—三叠系组成。其褶皱总体上构成一个中段直线延伸而两端呈帚伏以逆时针方向朝外撒开的反“S”形。怀宁以东主体是以震旦系为核的复背斜,次级褶曲常现倒转,岩层倾角35°—70°居多,褶曲轴面倾向北西且有波状反向扭曲;怀宁以西主要为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之背向斜,地层倾角35°—60°为多,轴面多数南倾。总体而言,该段落褶曲轴面主体呈对称状外倾,即北侧北倾、南侧南倾。
含山—巢湖一带的背向斜同等发育、相间排列。主要由志留系—下三叠统组成,局部有震旦系—奥陶系。翼部倾角30°—60°居多。轴向45°,平面有“S”形扭曲。轴面在纵剖面上也显麻花状,以致自东而西其倾向由南东变为近直立然后转向北西,循环往复。其间发育的纵向逆冲断层面也作相应变化,构成“叠瓦状”构造。就总体而言,该带褶曲为轴面北倾或近直立之斜歪褶曲,仅西南段盛桥附近等局部地段见有倒转。
【繁昌—贵池背向斜带】
展布于长江南岸。其东段大部为宣广断陷中新生代地层所覆,仅在狸头桥—敬亭山一带有出露。主要由古生界和下三叠统组成,西部南缘有前寒武系。褶皱呈60°左右线形延伸,繁昌和铜陵地区有“S”形扭曲。总体上随远离长江褶皱渐趋开阔、线形特征减弱、地层变老。向斜较背斜宽缓。轴面几乎全倾向南东,倾角一般55°—60°以上;两翼地层倾角35°—55°居多,大多属线形斜歪褶曲类型。
六、皖南地区的褶皱构造
江南深断裂东南地区,包括着前震旦系和震旦系一下三叠统2个不同组成和不同时期的褶皱系统。
前震旦系主要是上溪群组成的褶皱,总称樟公山复背斜。核部在省域南缘。近东西向延伸。褶皱形态和轴面倾向多变。复背斜核部在东段和中段为轴面分别北倾和南倾之同斜,而西段为轴面直立的扇形褶皱。翼部次级褶皱发育,多数为轴面倾向多变的同斜褶曲,其上常有北东向低级背向斜叠加。
震旦系—下三叠统组成的褶皱总体由黄山复向斜、绩溪复背斜及其东侧的广德—清凉峰背向斜带组成。
黄山复向斜北缘为向东倾伏的七都复背斜(核部在石台—七都—青坑一带),向北过渡至繁昌—贵池背向斜带。黄山复向斜走向50°—70°,主轴在黄山市—铜山—晏公堂一线。向东倾伏。次级褶皱舒缓开阔,长宽比一般不超过3—5∶1,都属短轴或穹窿类型。轴面直立或微向南倾。翼部倾角超过30°—45°。下古生界组成之褶皱平面形态常为“花边状”,可能为多期褶皱叠加所致。上古生界则组成船形或盆状向斜。
绩溪复背斜核部在许村—绩溪—宁国—广德一带,轴向35°,向北东倾伏。核部主要由震旦系组成。南东翼的次级褶皱沿皖浙边界展布,较黄山复向斜之褶皱显得紧密,线形特征也较清楚,构成广德—清凉峰背向斜带。北段广德一带均属对称或斜歪褶曲,中段和南段局部有轴面倾向南东之倒转褶曲。清凉峰至绩溪、祁门一带的褶皱轴呈向南凸出之弧形展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