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5种。共有矿床(点)581个,其中矿床118个(产地95处),以铁为主。锰矿几乎都是碳酸锰,暂无利用价值。钛、钒虽有一定储量,但开发很差。铬矿极少,远景也不大。
一、铁矿
铁矿是安徽的重要矿产资源。共有矿床(点)503个。矿床94个(大型9个、中型32个、小型53个),其中12个为共生矿。共探明储量302460.7万吨,保有储量285599.1万吨,为华东地区铁矿保有储量的46%,居于首位,在全国名列第5。主要分布于濉溪、霍邱、庐江、马鞍山、当涂、怀宁、繁昌、铜陵、贵池等县市,尤以沿江一带分布集中,且都为易选矿。矿石以贫矿为主(占全省铁矿总储量的93%)。
【濉溪地区的铁矿】
主要分布于濉溪县境内,少数在萧县和淮北市。共有中型矿床5个,小型矿床和矿点各7个。探明储量12814.3万吨。前常、三铺及刘楼铁矿还共生或伴生铜、钴及金。均为隐伏矿,埋深数十至百余米,乃至数百米。
铁矿的形成与晚侏罗世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母岩主要为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次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呈岩株或岩床产出,主要有邹楼、前常家、旗杆楼及王场等岩体。含矿围岩为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及角砾状灰岩。围岩蚀变有钠长石化、矽卡岩化、蛇纹岩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金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钠长石化为近矿围岩蚀变。
矿体主要产于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的上部,受接触界面和围岩层理控制。呈似层状、薄板状、凸镜状、扁豆状、囊状等,常具分叉、膨缩、尖灭、再现等现象。矿体一般长100—500米,大者长750—1450米;厚一般为1—15米,最厚20—50米。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有赤铁矿、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及辉铜矿;非金属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阳起石、绿泥石、透辉石及透闪石。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和交代结构,块状、角砾状、浸染状及网脉状构造。矿石含全铁46.46%、硫1—3%、二氧化硅10—28%、铜0.2—0.8%、钴0.016—0.022%。这类铁矿的成因类型定为矽卡岩型争议不大,可与华北地区的邯邢式铁矿对比。
【霍邱、颍上地区的铁矿】
主要分布于霍邱县西部,少数在颍上县境内,集中分布于一个南段呈南北向、向北转为北东向的弧形条带内。带长约40余公里,宽约5公里。共有大型矿床3个、中型7个、小型1个、矿点5个。探明储量90839.1万吨。共生菱镁矿、蛇纹岩、蓝晶石等矿产。这类铁矿的特点是分布集中,规模较大,品位较低,选矿较易,精矿质地纯净,和本溪的“人参铁”一样,可以提炼电炉合金钢或粉末冶金。但矿体埋深较大,一般在300—500米以下。尚未开发。
矿体产于霍邱群中上部(相当吴集组和周集组)。其顶底板为片岩或大理岩。每个矿床有矿体3—7个,呈层状、似层状及凸镜状,平行围岩片理产出。长200—2000米,最长3600米;厚10—50米,最厚200米。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镜铁矿,次为赤铁矿、穆磁铁矿、褐铁矿,少量至微量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角闪石、铁闪石、阳起石、黑云母、石榴石、绿泥石等。花岗变晶结构为主,尚见各种交代和包含结构;条带状及皱纹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石英磁铁矿、石英镜铁矿、角闪石英磁铁矿、黑云石英磁铁矿及角闪磁铁矿;次要有:菱镁矿磁铁矿、蛇纹石磁铁矿、辉石磁铁矿及方解石磁铁矿。全铁25—33%、二氧化硅35—55%、硫0.02—0.05%、磷0.01—0.1%。以贫矿为主,在少数贫矿体中有较薄的凸镜状富矿夹层。
该类铁矿是晚太古代含铁建造中的条带状铁矿,属于“鞍山式”铁矿。含铁建造内,特别是铁矿体附近,岩浆岩及混合岩化作用不发育,也无退化变质现象,一般认为属区域变质型中的沉积变质铁矿。铁质来源可能和火山活动有关。
另外,青白口系曹店组底部含沉积铁矿,如霍邱李集铁矿,矿体含于曹店组下部,呈凸镜状,厚8米。矿石矿物为赤铁矿、针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全铁21.39—37.86%。
【庐江地区的铁矿】
分布于庐江县城以南。共有大型矿床1个、中型和小型各3个。矿点17个。探明储量51436.7万吨。共生或伴生硫铁矿、硬石膏、铜、磷等。
该区铁矿分布于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北部。其成矿作用和火山、潜火山活动有关,受火山隆起构造控制。以著名的庐江罗河铁矿为代表。
罗河铁矿位于庐枞盆地西缘。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砖桥组、双庙组粗安质火山岩,下白垩统浮山组粗面质火山岩,杨湾组砂砾岩和泥岩。晚侏罗世潜火山岩——辉石粗安玢岩侵位于砖桥组中,是成矿母岩。成矿后有白垩纪正长岩和玄武动岩侵入,与铁矿关系不大。潜火山岩的侵位受大鲍庄火山隆起构造控制,隆起顶部的小型次级隆起和裂隙带是重要储矿场所。断裂有北东、北西、东西、南北、北北东、北东东等6组,前3组与成矿关系密切。
矿区围岩蚀变强烈,规模宏大,具有垂直分带特征,自下而上分为深色蚀变带、叠加蚀变带和浅色蚀变带。
深色蚀变带岩石自下而上为:辉石-更长岩带;辉石-碱性长石岩带;硬石膏-辉石岩(或膏辉岩)带或硅灰石-石榴石-辉石岩带;钙铁榴石-硬石膏(膏榴岩)带。该带含交代浸染和充填脉状磁铁矿、赤铁矿和黄铁矿。
叠加蚀变带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黄铁矿-碳酸盗-硬石膏-石英岩(含赤铁矿)带;黄铁矿-石英-钾长石-碳酸盐岩带;黄铁矿-石膏-硬石膏岩带;赤铁矿-石膏-高岭石-碳酸盐水云母岩带。该带含赤铁矿、黄铁矿和石膏矿。
浅色蚀变带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硬石膏岩带;硅化岩带;高岭石岩带(外部泥岩带);含黄铁矿绢云母(水云母)碳酸盐岩带。该带产石膏矿。另外,矿区以外的铜银矿化、明矾石矿化也属此带。
铁矿体共有8个。Ⅰ、Ⅱ号为主矿体,呈似层状。Ⅰ号长1175—2000米,厚21.06—78.69米,埋深400—700米;Ⅱ号长707—1375米,厚2—84.19米,埋深500—800米;Ⅲ—Ⅷ号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长150—800米,厚3—60米,埋深400—700米。
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次为假象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为硬石膏、辉石、磷灰石、绿泥石、长石、碳酸盐矿物等。矿石呈自形、半自形及他形粒状、交代残余、筛状变晶及交代假象结构;块状、浸染状、脉状、网脉状、斑杂状、条带状及角砾状构造。以贫矿为主。全矿平均品位:全铁34.15%、硫5%、磷1%、五氧化二钒0.24%、铜0.37%。其中含20%的高硫富矿,其品位为全铁49.38%、硫7.06%、磷0.5%、五氧化二钒0.22%。
矿床成因为火山气液型。为一多矿种共生矿床,下部为大型铁矿,其上为中型硫铁矿和大型硬石膏矿,共生铜矿为小型。伴生磷矿为中型,尚含钒、钴、铀等。该矿至今尚未开采。
其它铁矿有杨山、何家小岭、钟山、大鲍庄等。其成矿作用和矿床特征与罗河铁矿类似,但规模较小,矿体长一般为100—300米,厚7—70米。全铁35—45%。
另外,该区还有2个成因类型与上述不同的铁矿。一个是盘石岭铁矿,矿体赋存于砖桥组凝灰岩中,长1200米,厚0.3—1.8米,矿石矿物为赤铁矿和镜铁矿,全铁33%,为火山沉积型铁矿。另一个是近几年发现的龙桥铁矿,为层控型矿床,铁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罗岭组(?)泥质粉砂岩中,矿体厚25—31米,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全铁30—50%,正在勘探中。
【马鞍山、当涂地区的铁矿】
包括马鞍山、当涂、芜湖及无为、和县南部地区,长约60公里,宽20公里,呈北北东向延入江苏,是省内最重要的铁矿基地,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和马鞍山市就是因为这里铁矿资源丰富而建立起来的。现发现大型矿床5个、中型11个、小型12个、矿点32个。探明储量125506.1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41%。目前主要开采的矿山是南山、凹山、东山、姑山、钟山等。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三叠统至白垩系。与铁矿有关的(主要是含矿围岩,部分参与成矿作用)主要是三叠系东马鞍山组岩溶角砾岩夹白云质灰岩、粉砂岩;月山组和铜头尖组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和细砂岩;上侏罗统龙王山组及大王山组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砂岩、泥岩。
该区习称宁芜火山岩盆地(本书称马鞍山断陷),为一不对称的北北东向断陷盆地,基底为三叠系及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形成火山岩隆起和洼地。断裂构造以北北东向及北西向为主,近东西向和南北向次之。
侵入岩分布较广,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闪长玢岩、闪长岩和铁矿形成有关;濮塘、霍里、采石一带有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组成的杂岩,与铁矿成矿无关。
围岩蚀变分为:上部浅色带,包括高岭土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硬石膏化、碳酸盐化;中部深色带,包括青盘岩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黑云母化、磁铁矿化、肉红色钠长石化,为近矿蚀变;下部浅色带,以钠长石化为主,还有硬石膏化、电气石化、黄铁矿化,位于含矿岩体内部。
每个矿床含矿体1—10个。矿体形态、规模变化较大。形态有似层状、凸镜状、囊状、分枝状及不规则状等。规模大的凹山铁矿主矿体长700—900米,厚272米;白象山铁矿主矿体长1630米,厚34米。中小规模者矿体长100—500米,厚10—50米。
大部分铁矿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少数假象赤铁矿,还有赤铁矿、镜铁矿、菱铁矿、穆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方铅矿、白铁矿、钛铁矿等,姑山和钟山铁矿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金云母、黑云母、钠长石、磷灰石等。大多数铁矿石具有三组合建造,即磷灰石(金云母)-阳起石(透辉石)-磁铁矿组合。矿石具自形半自形细—中粒、交代残余及嵌填结构;块状、斑杂状、角砾状、网脉状、层纹状构造。矿石以贫矿为主,少数高杂质富矿、高炉富矿和平炉富矿。全铁30—50%、硫0.3—1.5%、磷0.05—0.1%、五氧化二钒0.04—0.2%。
该区铁矿的形成与火山-潜火山气液活动有关。本世纪70年代铁矿会战时,地质部华东地质研究所主持的宁芜研究项目小组提出“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对铁矿的成因研究和类型划分奠定了基础,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补充,重要的补充有矿浆型,如姑山铁矿。
【怀宁地区的铁矿】
主要分布于怀宁县境内。共有中型矿床1个、小型4个、矿点26个。探明储量3549.4万吨。多数为铜矿的共生矿产。
铁矿的成矿母岩以晚侏罗世闪长岩为主,主要有月山和总铺闪长岩体。含矿围岩有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以下三叠统南陵湖组灰岩为主。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黑云母化、阳起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一个矿床(点)一般含3—5个矿体,呈凸镜状,少数为不规则。规模较小,长100—300米,厚1—20米,但西马鞍山铜矿的铁矿体较大,长400—760米,厚19—28米。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镜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绿泥石、透辉石、石榴石、方柱石、蛇纹石、金云母等。自形、半自形粒状及交代残余结构;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星散状、角砾状构造。主要为贫矿和高硫富矿,全铁36—48%、硫0.2—1.5%、磷0.04—0.7%。
铁矿的成因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西马鞍山、马头山、月山、刘家大排、总铺等中小型矿床均属此类。其它尚有热液型和风化淋滤型。
【繁昌、铜陵、贵池地区的铁矿】
包括繁昌、铜陵、贵池等县,沿长江南岸呈北东向展布,共有中型矿床5个、小型13个、矿点83个。探明储量16158.3万吨。繁昌县的产地是以铁为主的矿床(点),如长龙山铁矿、顺风山铁矿;铜陵、贵池主要为铜矿和硫铁矿的共(伴)生铁矿,如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凤凰山铜矿、新桥硫铁矿及贵池县铜山铜矿等,均共生铁矿。
铁矿的形成主要与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有关,部分为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著名的有铜官山、凤凰山、矶头等石英闪长岩体。岩体出露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含矿围岩包括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主要为灰岩和砂页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等。
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每个矿床有铁矿体1—5个,少数达10—30个。矿体为层状和凸镜状,规模一般较小,长100—600米,厚5—50米。较大的矿体如长龙山铁矿主矿体长950米,厚20—170米;新桥硫铁矿1号铁矿体长2600米,厚10—50米。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镜铁矿、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石榴石、绿帘石、透辉石、硅灰石、叶腊石、透闪石等。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及交代残余结构;块状、条带状、网脉状、浸染状构造;地表铁帽矿石呈峰窝状、土状、皮壳状、肾状、角砾状构造。矿石类型有2类,—类是铁矿石,包括磁铁矿、褐铁矿、镜铁矿等;另—类是含铜磁铁矿,铁为伴生组份。繁昌县的铁矿主要是高炉富矿,还有少数平炉富矿。含全铁为45—60%、硫0.04%、磷0.04—0.2%,铜陵、贵池地区的伴生铁矿全铁28—35%,均属贫矿。
铁矿成因主要为矽卡岩型,如长龙山铁矿及铜陵、贵池铜矿中的共(伴)生铁矿。部分为风化淋滤型,即铁帽,如铜陵鸡冠山、筲箕涝,贵池杨桥、凰山等;少数为热液型,如贵池前排山铁矿。
除以上六个地区以外,其它地区还有些零星铁矿,主要有怀远马头城,蚌埠姜桥,凤阳东鲁山、大红山、长山,嘉山峰山李,天长老山、冶山、关塘,滁州琅琊山,肥东铜古山,宣城铜山—荞麦山、小昆山等。
另外,大别山区的史(河)淠河砂铁矿,为含铁矿物由于风化作用从围岩中解离,源源不断冲积到下游河床,成为砂铁矿,所以长年开采而不竭,现年产约1万吨。
二、锰矿
安徽省锰矿资源不足,有矿床(点)46个,其中中型矿床1个、小型矿床6个。累计探明储量156.1万吨,氧化锰矿已采完,全省无保有储量,所剩均为氧化带以下(即深部)的碳酸盐矿石,目前不能利用。主要分布于贵池、铜陵、南陵等县,其次也见于庐江、宣城、绩溪、六安等县市。
长江以北的锰矿有热液型和风化淋滤型两种类型。其规模均为矿点共12个。热液型分布于金寨、六安、和县、滁州一带。含矿围岩有青白口系佛子岭群、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山凹丁群、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第三系,也有产于岩体中的,如白垩纪正长岩。产地附近一般没有岩浆岩。矿体受裂隙控制,呈脉状、凸镜状。长30—100米,厚0.5—15米。金属矿物有软锰矿、水锰矿等。矿石呈网脉状、角砾状、浸染状、块状构造。锰含量4—10%,仅局部达边界品位。
风化淋滤型锰矿分布于庐江县。由中侏罗统罗岭组含锰岩石风化淋滤形成。矿体呈凸镜状。长100—300米,厚5—10米。金属矿物为软锰矿、硬锰矿、锰土、褐铁矿。土状、皮壳状、钟乳状、葡萄状、块状构造。含锰4—14%、全铁15—30%。属于贫铁锰矿石。
另外,巢湖市苏家湾一带陡山沱组底部有锰矿化,属沉积型。
长江以南的锰矿也有两种类型。一为沉积型,其地表部分为风化淋滤型;另一为热液型。沉积型有孤峰组和蓝田组两个含锰层位。孤峰组为主要层位,有中型矿床1个、小型矿床5个、矿点20个,分布于东至、贵池、青阳、南陵、铜陵等县。含矿部位为孤峰组下部硅质岩,主要有一层矿,长数百至2000余米,厚0.5—1米,最厚2.5米。地表为风化淋滤的铁帽,深只有十余米,主要矿石矿物为软锰矿,呈蜂窝状、网脉状、同心状和块状构造。含锰27—40%;深部为原生带,矿石为锰方解石及菱锰矿,含锰10—18%。蓝田组有锰矿点9个,分布于宁国、绩溪一带,含矿部位为蓝田组底部,含矿1—2层,长数十至200余米,厚1—15米,地表为软锰矿、硬锰矿、赤铁矿、褐铁矿组成的铁锰帽,呈角砾状、葡萄状、蜂窝状构造。含锰7—15%。全铁20—35%。深部尚无资料。
热液型有小型矿床1个和矿点5个。分布于宣城和南陵县。小型矿床为宣城塔山锰矿,矿体产于白垩纪花岗岩和高骊山组、孤峰组的接触带。矿体呈脉状、凸镜状。长200—600米,厚10—30米。金属矿物主要为软锰矿、硬锰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蛋白石、玉髓、重晶石、方解石。块状、角砾状、皮壳状、肾状构造。含锰15—30%,全铁10—20%。
此外,江南还有火山气液型和风化淋滤型矿点各一个。
三、铬矿
铬矿资源极少。有歙县伏川小型铬铁矿床1个,附近尚有矿点1个。霍山县还有矿点3个。
含矿岩体为纯橄岩、檄榄岩、辉橄岩等,呈凸镜状,面积0.2—2平方公里。岩体内部分异不良,有蛇纹石化、碳酸盐化、滑石化、硅化等。
矿体在岩体内呈脉状、囊状、扁豆状、串珠状及不规则状。规模极小,长度多数不足1米,少数1—15米,个别39米以上;厚度均小于1米。金属矿物主要是铬尖晶石,其次为富铁铬铁矿、铝铬铁矿、镁质富铁铬铁矿、铁质高镁铝铬铁矿,少量磁铁矿、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蛇纹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橄榄石及微量斜长石。矿石呈细—中粒、伟晶自形半自形结构和嵌晶、压碎结构;块状、斑杂状、浸染状、条带状及条带浸染状构造。含三氧化二铬5—40%、三氧化二铁0.57—12.9%、氧化铁10—22%。铬铁比1.8—2.5。伴生镍、钛、钒、钯等。围岩为蛇纹岩,可做钙镁磷肥原料。
四、钛矿
全为金红石,共有矿床(点)10个,其中中型矿床1个、小型4个。共探明金红石矿储量2.9555万吨,保有储量相同。居全国第17位,华东第1位。该矿分为两种成因类型:—类是冲积砂矿,共有矿床(点)9个,分布于太湖和潜山县之间,此类砂矿埋藏于农田之下,若开采将损坏良田1万亩;另一类为高中温热液型,只有凤阳板桥金红石矿1个。
太湖、潜山一带的金红石砂矿分布于大别山南麓的山前河谷中。河谷的基底由第三系构成。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冲积砂砾层构成Ⅲ级阶地;上更新统洪积冲积砂层、砾石层构成Ⅱ级阶地;全新统冲积砾石层、砂层构成Ⅰ级阶地、河漫滩及现代河床。中更新统及全新统砂砾层含矿。矿体呈带状,沿河谷展布,上游窄、下游宽。矿体长1000—3000米,宽200—400米,厚1.2—1.6米。主要矿物为金红石,含量2—4公斤/立方米,次为锆石,含量0.5—0.8公斤/立方米。
板桥金红石矿的含矿围岩为五河群斜长片麻岩、浅粒岩、云英片岩。矿体受断裂控制,呈凸镜状、囊状。共有矿体47个,长50—550米,厚0.5—5米。金属矿物主要为金红石、辉钼矿、方铅矿、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重晶石。有钛矿石和钼钛矿石两种类型。含二氧化钛2—4%,最高12%;钼钛矿石还含钼0.08—0.15%,最高0.42%。伴生铌、金、铅等。为一小型矿床。
五、钒矿
钒矿床(点)有18个,其中中型和小型矿床各6个,全为共(伴)生矿。共探明氧化钒储量109.0345万吨,保有储量92.531万吨。居全国第5位,华东之首位。主要分布于马鞍山、当涂、滁州、全椒、黟县、绩溪、休宁、祁门等县市。
钒有火山气液型铁矿中的伴生钒和黑色岩系中的沉积型钒两种类型。
前一类型分布于马鞍山、当涂和庐江地区,共有矿床(点)10个,其中中型矿床4个、小型6个。钒呈类质同象赋存于磁铁矿或赤铁矿中。钒和铁的含量呈正相关,如东山铁矿,全铁30—40%时五氧化二钒为0.1—0.3%、全铁50%时五氧化二钒0.4%以上。平均含五氧化二钒0.1—0.3%,选冶时可回收。
后一类型有矿床(点)7个,其中中型矿床2个,余者为矿点。黑色岩系由黑色炭质硅质泥岩和炭质泥质硅质岩组成。其层位有下寒武统猴家山组、黄栗树组、黄柏岭组、荷塘组。矿层一般厚2—20米,钒呈类质同象赋存于水云母中,含五氧化二钒0.5—1.2%。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