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地质系统队伍设备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地质部,同年铜官山测探队改属地质部,命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321地质队,是地质系统在安徽建立最早的一个队。1955年3月9日,地质部决定成立华东地质局(驻地南京市),将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5省的地质队归其管辖。1957年底,该局尚有11个地质队驻皖工作。1958年4月安徽省地质局成立,为适应“大跃进”、“大办钢铁”和“全民办地质”的形势需要,地质队伍迅速发展,除原华东地质局11个队和省工业厅勘探队一并划归其领导外,相继新建了煤质地质队、安庆地质队、测绘大队、物探大队、石油队和综合水文地质大队。同年9月,省地质局对野外地质队作了重大调整,确定省局直属队如下:
名称地址
综合水文地质大队合肥市青年路
合肥地质队肥东县桥头集
物探大队合肥市宁国路
测绘大队合肥市宁国路
石油队合肥市芜湖路
另外,成立了阜阳、蚌埠、六安、安庆、芜湖五个专区地质分局,下辖30个地质队
如下:
名称地址
阜阳专区地质分局阜阳县城关
第一地质队涡阳县龙山集
第二地质队颍上县谢桥
第三地质队阜阳县城关
蚌埠专区地质分局蚌埠市交通路
第一地质队宿县大河街
第二地质队濉溪县杜集
第三地质队泗县南关大街
第四地质队凤阳县临淮关
第五地质队炳辉(天长)县长兴集
第六地质队怀远县城关
物探队濉溪县杜集
山地工程队凤阳县临淮关
六安专区地质分局六安县城关
皖西第一地质队庐江县矾山
皖西第二地质队六安县新马路
皖西第三地质队霍邱县城关
安庆专区地质分局安庆市二郎巷
第一地质队宿松县荆桥
第二地质队怀宁县独秀山
第三地质队桐城县杨桥
第四地质队太湖县江塘
第五地质队枞阳县城关
第六地质队宿松县二郎河
321综合地质大队贵池县城关
芜湖专区地质分局芜湖市杨子山
第一地质队马鞍山市向山
第二地质队和县香泉镇
第三地质队广德县新杭
第四地质队繁昌县童村坝
第五地质队宣城县南营房
第六地质队泾县晏公堂
第七地质队绩溪县城关
第八地质队歙县城关
第九地质队休宁县海阳镇
此外,为适应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有54个县还建立了县地质队,省地质局和下属各专区地质分局负责业务指导。
为了便于管理,1959年将前述各专区地质分局下辖的30个队缩并为11个,并撤销阜阳专区地质分局,其余保留的分局作为省局派出机构管理县地质队。同年5—12月间,相继又组建了云母队、水晶队、石棉队、铀矿队、稀有金属队、区测队等。1961—1962年间,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地质部地质工作14条意见,对地质队伍作了精简压缩,地质队变化频繁。首先于1961年9月撤销各专区地质分局,同时合并部分野外地质队,至1965年底,地质系统驻安徽的地质队共13个,其中除去地质部第九物探大队和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664地质队以外,其余11个队属省地质局领导,有311队、317队(区测队)、321队、322队、323队(水文队)、324队、325队、326队、332队、测绘大队、综合研究队。60年代后期70年代早期又作了少量调整,嗣后基本保持稳定。截止1985年底,省地质矿产局所属单位共25个(表43),其中地质勘探队17个。另外还有直属地矿部的第一综合物探大队。
地质系统所属地质勘探队沿革如图26。1985年底省地质矿产局所属地质勘探队及附助设施记述如后。科研设施见第五篇第一章。
【311地质队】
1964年组建,1978年9月划归国家地质总局并更名第三地质大队,次年易名地质部第三地质大队,1981年1月又划给省地质局,恢复311地质队名称。驻地潜山县黄铺。1970年前主要进行金红石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一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950人中工程技术人员159人。各类设备41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固定资产总值中不含房产。下同。261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3981万元,其中1985年299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15个,其中大型瓷石矿床1个,金红石、磷等中型矿床4个。该队研制的“黄铺钻”,1979年获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宿松柳坪磷矿勘探”1985年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1965年,地质部和中共安徽省委授予该队先进单位称号。1979年度获大庆式企业称号。
【312地质队】
由前323地质队(水文地质队)分出,建于1976年1月。驻地凤阳县门台子。主要开展铁、铜、凹凸棒石等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区域地质调查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495人,其中地质、物探等工程技术人员120名。主要设备28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50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177万元。
10年来探明矿床6个,其中有嘉山县官山大型凹凸棒石粘土矿床。该矿种是1980年省内发现的新矿种。完成科研项目3个,其中“蚌埠、凤阳、淮南石灰岩资源总量予测”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313地质队】
1969年3月组建,驻地霍山县佛子岭。70年代前主要从事铜、铁、铬、磷、萤石等矿产普查,80年代起逐步转向以黄金和宝(玉)石原料为重点,工作地区跨霍山、金寨、舒城、六安等地。
1985年设一分队、二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480人,其中工种技术人员127名。各类设备358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36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1753万元。
1969—1985年间共探明矿床(点)34个,计13个矿种,其中铁矿3处、铬铁矿2处、金矿2处。宝(玉)石普查取得突破,新发现红刚玉产地1处,填补了安徽省矿产资源的一项空白。“霍山县东溪金矿勘探”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
①固定资产总值中不含房产。下同。



【321地质队】
前身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南京矿产测勘处1950年6月28日组建的铜官山测探队,1952年5月更名321地质队,同年9月改属地质部直接领导。1955年5月划归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曾称枞阳地质队、狮子山地质队。1958年5月隶属安徽省地质局,仍称321地质队。驻地铜陵市狮子山。主要承担铜、多金属、贵金属等普查勘探。
现有职工13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9名。各类主要设备354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08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375万元。钻探工程已能施工千米以上深孔。
建队以来,共探明各类矿床30个,其中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床1个,中型铜矿床6个。1∶5万铜陵、戴家汇幅区域地质调查860平方公里。在铜陵鸡冠山和大团山分别发现含铜钨酸钙矿(即含铜白钨矿)及羟硅磷灰石矿物,国内均属首次。1978—1985年,完成主要科研成果6项,其中“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和“地勘-Ⅰ型装岩机”,1978年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月,地矿部给该队记地质找矿三等功。近年来广开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门路,仅1985年对外收入达100万元。
【322地质队】
建于1953年3月,原名为重工业部化工局资源勘探大队马鞍山钻探队,同年10月称重工业部化工局342勘探队,1955年4月改称重工业部地质局南京地质勘探公司804队,次年10月易名化工部矿山地质管理局342勘探队。1957年7月划归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并更名皖东南地质队,次年划归省地质局,改为322地质队。驻地马鞍山市向山。50年代以勘查化工资源和铁矿为主,60年代起渐转向煤、铜、钼等矿产综合普查勘探,工作地区在当涂、宣城、广德、郎溪、泾县等地。
1985年底设区调分队、物探分队和二、三、四分队。职工总数138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6名。各类设备657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68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442万元(含吸收社会资金73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35个,其中铁矿14个,提交储量逾8亿吨。有马鞍山市凹山、和尚桥、陶村等大型铁矿床3个,大型硫铁矿床2个,中型铜钼和钨矿床各1个。完成1:5万慈湖镇、小丹阳幅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宁芜地区火山岩铁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等科研项目7项,其中有4项获奖。“马鞍山市尖山铁矿勘探”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1977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国家地质总局分别授予该队大庆式企业称号,1980年地质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
【324地质队】
1963年12月组建。驻地贵池县殷家汇。以铜矿勘查为主,其次是铅锌、金、银、锰、铁等。
1985年底设区调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6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4人。主要设备356台套。固定资产总值221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2576万元。
1963—1985年,探明各类矿床37个,计15个矿种。其中贵池铜山、六峰山中型铜矿床2个,硫铁矿、石膏、水泥灰岩等中型矿床7个,完成1:5万殷家汇幅区域地质调查445平方公里。近年来完成科研项目3项,其中2项获奖,“双稳绳滚柱式活动工作台防坠器”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325地质队】
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于1955年6月组建宿县普查队(又名濉溪队),同年9月改称325地质队,1958年5月划归省地质局。驻地淮北市杜集。1964年前主要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嗣后转入铁、铜、磷等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
1985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物探分队。职工总数12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8人。主要设备31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90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5655万元,钻探总进尺103万米。
30年来向淮北地区11对矿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进行了全省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和两淮地区成煤条件研究。提交各类报告240份,其中勘探报告32、普查报告152、物探报告37。探明一批矿产储量,其中煤21亿吨、铁1.3亿吨、铜11万吨、金14.3吨、银112吨。生产和科研成果中有11顶获部省级奖励,其中“河南永城煤田城郊矿区勘探(与河南省第11地质队合作)”获地质部找矿特等奖;“淮北地区隐伏富铁矿的发现及其找矿特征”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功勋地质队称号;1980—1984年间,多次被国务院、地质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先进单位。
【326地质队】
1955年9月建立,又称宿松地质队,隶属地质部华东地质局,1958年划归省地质局。驻地怀宁县月山。1961年前以磷、煤勘查为主,尔后主要进行铜矿勘探,80年代起兼顾铁、金及非金属等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区调分队、物探分队及1个野外工区。职工总数8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1人。各类设备358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96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227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52个,涉及铜、磷、煤等13个矿种,其中中型矿床3个,即安庆铜床、塔儿畈磷矿床和银珠山硫铁矿床。完成1:5万洪镇、怀宁2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主要科研成果8项,有5项获奖,其中“怀宁月山闪长岩体含矿性研究”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327地质队】
1966年3月组建。驻地庐江县二十里铺。主要承担巢湖地区和枞阳、肥东等地的固体矿产普查勘探,80年代起兼顾工程地质勘察、找水成井等地勘延伸业务。
1985年底,全队职工总数129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有机械岩心钻探设备32套,金属切削机床24台,物探、测试、测绘仪器25台。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27个,计8个矿种。其中铁、硫铁、化工石灰岩等大型矿床5个,铜、铅锌、磷等中型矿床6个。提交各类地质报告80余份,其中详勘7、详查6。完成一批科研成果,有10项获奖,其中“庐枞火山岩盆地地下水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庐江罗河铁矿和大鲍庄硫铁矿勘探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省革命委员会1976年授予该队先进企业称号,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81年被地质部评为找矿有功单位,1984年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332地质队】
1959年4月组建,由原芜湖专区地质分局第7、8、9地质队合并而成,驻地屯溪市。工作区以徽州地区为主,从事钨、钼、金、铜、铅锌及萤石、瓷土、膨润土等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区调、物探、化探分队。另有劳动服务公司、地质旅游公司、矿产品开发公司和膨润土厂、电动玩具厂、印刷厂等经济实体。职工数71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6人。主要设备119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60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3062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未含石煤)30个,计20个矿种,其中旌德凤形山萤石、屯溪新潭膨润土、歙县伏川蛇纹岩、休宁小贺砷矿等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7个,小型矿床19个,查证航磁异常45处。提交各类地质报告356份。休宁膨润上矿和旌德凤形山萤石矿勘探1985年分获地矿部找矿4等奖。此外,近年来在开辟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中取得一定效益,年创产值逾百万。
【337地质队】
前身系地质部华东地质局1956年建立的南京普查队,不久更名371普查队,次年改称大别山地质队。1958年划归省地质局,次年改名337地质队。驻地霍邱县周集。主要开展铁、铅锌、石灰岩等普查勘探,近年来还承担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
1985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物探分队。现有职工104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人。各类设备43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49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333万元。
历年探明矿床17个,计8个矿种,其中霍邱县张庄、李老庄、李楼等大型和中型铁矿床10个,熔剂灰岩、水泥灰岩、熔剂白云岩中型矿床3个,完成1:5万三河尖、桥沟、润河集、高塘集、蒋集、刘集6幅区域地质调查1304余平方公里。完成霍邱四十里长山地区石灰岩成矿远景区划和总量预测研究。1981年地质部颁发嘉奖令,表彰该队在地质找矿中作出的贡献。
【664地质队】
前身系省地质局1959年5月组建的水晶队,曾称313地质队,1962年撤销,次年恢复,1964年划归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并改名664地质队,1970年又划归省地质局管辖。驻地芜湖市杨子山。70年代中期以前专门从事水晶普查,嗣后逐步转向金刚石、黄金等矿产普查勘探,并从事人造水晶、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的生产。
1985年底,设一分队、二分队、三分队及物探分队。另有联谊人造水晶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人造金刚石厂、地质塑料厂、水晶工艺眼镜厂等6个经济实体。全队职工总数46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6人。主要设备31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45万元。累计完成地勘费1241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水晶、黄金、铜、电石灰岩等矿床9个,其中绩溪县大会山和歙县湖田山中型水晶矿床2个,全椒大马厂及五河大巩山小型金矿床2个。提交主要普查、详查、勘探报告6份。1982年于宿县栏杆地区金山寨组底砾岩中,省内首次发现天然金刚石。人造水晶、人造金刚石年生产能力分别达2000公斤和56万克拉。年产值分别为300万元和110万元。地质塑料厂生产的钙塑岩心箱,系地矿部定型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
1959年5月组建区域地质测量队,后称317地质队,1968年底撤销,1972年恢复并更名区域地质调查队。驻地巢湖市望城岗。承担全省1:20万及部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任务。
1986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物化探分队。职工总数4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4人。各类设备607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33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128万元。
建队以来完成安庆、旌德等1:20万区域地质调查22幅,矾山、将军庙等1:5万区域地质调查6幅;圈定铜、铅、锌等元素化探异常869个,铬、钨、金等重砂异常352个;发现铜、金、金红石、天然油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175处。1978—1985年完成科研193项,获部省级奖励12项,其中1:50万安徽省构造体系图、安徽省区域地质志等4项,获地矿部或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1958年9月在合肥组建综合水文地质大队,次年改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60年更名329地质队,1962年与323地质队合并仍称323地质队,1981年12月改名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驻蚌埠市治淮路。主要承担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农田、城镇、工矿企事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综合评价等任务。
1985年底设4个野外分队和1个工区。职工总数9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3。主要设备17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282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262万元。可承担大、中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项目的设计、勘察、施工。
60年代以前在淮北平原及安庆、铜陵等地,开展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70年代中期按国际分幅完成合肥、定远、蚌埠等6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3.4万平方公里。在淮北地区的砀山、濉溪、蒙城等数十个县,进行了1∶10万和1∶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为城镇厂矿单位勘查一批水源地,其中探明淮北第二发电厂特大型水源地1处。承揽上海太平洋饭店、广州地铁等工程地质勘察29项。完成了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评价—库区环境工程地质及灌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探明矿床2个,其中定远东兴大型岩盐矿床1个。完成科研项目26项,有13项获奖。其中“淮北第二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1985年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1∶175万安徽省水文地质图”和“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别获国家科委、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1978年11月建立第二水文地质队,后称328地质队。1981年改名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驻地芜湖市火龙岗。主要承担江淮分水岭南部水文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同时开展地热地质、风景地质工作,并为城镇厂矿单位提供供水成井和技术咨询业务。
1985年底设一分队、二分队、三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56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5人。各类主要设备228台套。固定资产总值208万元。累计完成地勘费960万元。
历年完成太湖、马鞍山、铜陵、宣城、祁门、屯溪6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约5万平方公里,探明地下水天然资源51亿吨/年。编制了安徽省1∶100万环境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区划图和安徽省沿江环境地质图。完成黄山风景区第一条客运索道工程地质勘察及地下热水勘察。
【物探队】
1958年8月组建,1965年曾划归地质部直属第9物探大队。1968年撤销,1972年恢复。驻地合肥青年路。从事物化探找矿、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物化探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及推广应用。
1985年底,设区域重力、区域化探、综合找矿、井中物探、综合研究和电子计算等生产及科研单位,职工总数4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4人。有高精度重力仪、磁力仪、微机激电仪、浅地震仪、JWT—Ⅱ无线电波透视仪、JLX—Ⅰ型五分量测井仪及DU-Al—68000高级微型计算机等主要设备。固定资产总值259万元。
自1958—1968年,完成各种比例尺物探普查3万余平方公里,查证航磁异常861处,验证磁异常313处,为发现庐江罗河铁矿、霍邱铁矿、安庆铜矿等61处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提供了重要依据。70至80年代,陆续在全省开展1∶50万—1∶20万区域重力扫面和1∶20万化探扫面。在合肥地区6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水文物探调查,为合肥市30个企事业单位寻找地下水,成功率达95%以上,日出水量约在5000—6000吨,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安徽省区域航磁重力资料地质分析研究报告”获地矿部科技成果3等奖:“安徽省物探找铁矿成就”获1978年省科技成果奖。
【测绘队】
1958年4月组建测量队,同年12月更名测绘大队。1961年曾建立302队、304队,几经合并后,1964年起称测绘队。驻地合肥市青年路。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系统各种比例尺地形测图、航测成图、工程测量、编绘地理图和其它专用地图,承印地质矿产报告、书刊杂志及各类彩色图件等。同时,代行全局测绘资料管理职能。
1985年底,有航测内业及制图分队、外业测绘分队,还有地质印刷厂、测绘仪器修理及汽车修配厂等。职工总数2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7人。各类设备309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09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895万元,其中1985年73万元。
建队以来完成大地测量三等三角点180个,四等三角点927个,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4745公里,各种比例尺平板仪和航空测图1.8万余平方公里,航空摄影1.7万平方公里。
测绘队所属地质印刷厂,1975年投产。现有职工80余人。设有铅印、胶印车间。购置了胶印机、拷贝机、复照仪、电脑激光照排机等,设备总值86万元。目前已能承接文字图表、科技书刊和彩画等印刷业务,年产值近80万元。
【测试中心】
1958年5月组建省地质局实验室,1984年易名省地质矿产局测试中心。驻地合肥市芜湖路。主要从事岩矿分析和加工选矿等实验研究,直接为地质找矿服务,同时,代行全局岩矿测试管理职能。
1985年底,职工总数1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人。拥有各类设备412台件。固定资产总值470万元。
截止1985年累计完成化验指数1973万个,提交岩矿分析、岩石矿物研究专题及选矿综合利用研究报告384份,获部省级奖励10项。其中“地球化学标准参考样的研制与分析方法”被列为国际标样,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参加单位)。目前已解决各类地质样品中80余种元素的常量、微量、痕量分析,单矿物和物相分析,痕量元素分析检测限许多达到10-9级;采用原子吸收、等离子光谱等技术,测定人体血清、头发和鱼类、肉类、蔬菜以及地下水中40余种痕量元素的分析等。
【探矿机械厂】
1958年6月始建合肥修配厂,1962年与芜湖探矿厂合并易名探矿机械厂,1965年8月—1968年12月,隶属地质部中国地质机械仪器工业公司,1983年11月称省地矿局探矿机械厂至今。驻地合肥市阜阳北路。主要担负全省地质系统探矿装备、工具配件的生产和修理,同时承接汽车、机床等大修业务,系地矿部中深坑道机掘设备生产的定点厂家。
1985年底,设生产车间5个。职工总数5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拥有主要设备18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53万元。1985年产值313万元,创利税41.5万元。
60至70年代,厂内生产了BW250/50泥浆泵、Xu—600米全液压钻机、100米拧管机等,装备了野外地质队;制造了6米龙门刨床、导轨磨床、Y54插齿机、T68膛床,使厂内设备日臻完善;为阿尔巴尼亚、南也门等国提供2000种BW250/50泥浆泵配件。目前该厂的主要产品有BYT—18型双机液压凿岩台车、CT—12型矿用柴油牵引机车、YS—25型梭式矿车、GP—30米工程钻机等。曲轴喷镀和焊接新工艺1964年受到地质部表彰;地质管材高频淬火新技术1978年受到省表彰;自行研制的地勘—Ⅰ型装岩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地质疗养院】
建于1976年8月。占地106亩,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院址巢湖市半汤。是一所以温泉水疗和各种理疗为主,兼多科性临床治疗的综合性疗养院。
1985年底职工总数106人,其中医务技术人员53人。主要设备5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49万元。疗养院拥有床位130张,其中健康休养床位36张。床位使用率仅65%,年周转率4.5次,治疗总有效率95%。
名称地址
综合水文地质大队合肥市青年路
合肥地质队肥东县桥头集
物探大队合肥市宁国路
测绘大队合肥市宁国路
石油队合肥市芜湖路
另外,成立了阜阳、蚌埠、六安、安庆、芜湖五个专区地质分局,下辖30个地质队
如下:
名称地址
阜阳专区地质分局阜阳县城关
第一地质队涡阳县龙山集
第二地质队颍上县谢桥
第三地质队阜阳县城关
蚌埠专区地质分局蚌埠市交通路
第一地质队宿县大河街
第二地质队濉溪县杜集
第三地质队泗县南关大街
第四地质队凤阳县临淮关
第五地质队炳辉(天长)县长兴集
第六地质队怀远县城关
物探队濉溪县杜集
山地工程队凤阳县临淮关
六安专区地质分局六安县城关
皖西第一地质队庐江县矾山
皖西第二地质队六安县新马路
皖西第三地质队霍邱县城关
安庆专区地质分局安庆市二郎巷
第一地质队宿松县荆桥
第二地质队怀宁县独秀山
第三地质队桐城县杨桥
第四地质队太湖县江塘
第五地质队枞阳县城关
第六地质队宿松县二郎河
321综合地质大队贵池县城关
芜湖专区地质分局芜湖市杨子山
第一地质队马鞍山市向山
第二地质队和县香泉镇
第三地质队广德县新杭
第四地质队繁昌县童村坝
第五地质队宣城县南营房
第六地质队泾县晏公堂
第七地质队绩溪县城关
第八地质队歙县城关
第九地质队休宁县海阳镇
此外,为适应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有54个县还建立了县地质队,省地质局和下属各专区地质分局负责业务指导。
为了便于管理,1959年将前述各专区地质分局下辖的30个队缩并为11个,并撤销阜阳专区地质分局,其余保留的分局作为省局派出机构管理县地质队。同年5—12月间,相继又组建了云母队、水晶队、石棉队、铀矿队、稀有金属队、区测队等。1961—1962年间,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地质部地质工作14条意见,对地质队伍作了精简压缩,地质队变化频繁。首先于1961年9月撤销各专区地质分局,同时合并部分野外地质队,至1965年底,地质系统驻安徽的地质队共13个,其中除去地质部第九物探大队和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664地质队以外,其余11个队属省地质局领导,有311队、317队(区测队)、321队、322队、323队(水文队)、324队、325队、326队、332队、测绘大队、综合研究队。60年代后期70年代早期又作了少量调整,嗣后基本保持稳定。截止1985年底,省地质矿产局所属单位共25个(表43),其中地质勘探队17个。另外还有直属地矿部的第一综合物探大队。
地质系统所属地质勘探队沿革如图26。1985年底省地质矿产局所属地质勘探队及附助设施记述如后。科研设施见第五篇第一章。
【311地质队】
1964年组建,1978年9月划归国家地质总局并更名第三地质大队,次年易名地质部第三地质大队,1981年1月又划给省地质局,恢复311地质队名称。驻地潜山县黄铺。1970年前主要进行金红石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一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950人中工程技术人员159人。各类设备41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固定资产总值中不含房产。下同。261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3981万元,其中1985年299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15个,其中大型瓷石矿床1个,金红石、磷等中型矿床4个。该队研制的“黄铺钻”,1979年获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宿松柳坪磷矿勘探”1985年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1965年,地质部和中共安徽省委授予该队先进单位称号。1979年度获大庆式企业称号。
【312地质队】
由前323地质队(水文地质队)分出,建于1976年1月。驻地凤阳县门台子。主要开展铁、铜、凹凸棒石等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区域地质调查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495人,其中地质、物探等工程技术人员120名。主要设备28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50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177万元。
10年来探明矿床6个,其中有嘉山县官山大型凹凸棒石粘土矿床。该矿种是1980年省内发现的新矿种。完成科研项目3个,其中“蚌埠、凤阳、淮南石灰岩资源总量予测”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313地质队】
1969年3月组建,驻地霍山县佛子岭。70年代前主要从事铜、铁、铬、磷、萤石等矿产普查,80年代起逐步转向以黄金和宝(玉)石原料为重点,工作地区跨霍山、金寨、舒城、六安等地。
1985年设一分队、二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480人,其中工种技术人员127名。各类设备358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36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1753万元。
1969—1985年间共探明矿床(点)34个,计13个矿种,其中铁矿3处、铬铁矿2处、金矿2处。宝(玉)石普查取得突破,新发现红刚玉产地1处,填补了安徽省矿产资源的一项空白。“霍山县东溪金矿勘探”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
①固定资产总值中不含房产。下同。



【321地质队】
前身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南京矿产测勘处1950年6月28日组建的铜官山测探队,1952年5月更名321地质队,同年9月改属地质部直接领导。1955年5月划归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曾称枞阳地质队、狮子山地质队。1958年5月隶属安徽省地质局,仍称321地质队。驻地铜陵市狮子山。主要承担铜、多金属、贵金属等普查勘探。
现有职工13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9名。各类主要设备354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08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375万元。钻探工程已能施工千米以上深孔。
建队以来,共探明各类矿床30个,其中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床1个,中型铜矿床6个。1∶5万铜陵、戴家汇幅区域地质调查860平方公里。在铜陵鸡冠山和大团山分别发现含铜钨酸钙矿(即含铜白钨矿)及羟硅磷灰石矿物,国内均属首次。1978—1985年,完成主要科研成果6项,其中“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和“地勘-Ⅰ型装岩机”,1978年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月,地矿部给该队记地质找矿三等功。近年来广开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门路,仅1985年对外收入达100万元。
【322地质队】
建于1953年3月,原名为重工业部化工局资源勘探大队马鞍山钻探队,同年10月称重工业部化工局342勘探队,1955年4月改称重工业部地质局南京地质勘探公司804队,次年10月易名化工部矿山地质管理局342勘探队。1957年7月划归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并更名皖东南地质队,次年划归省地质局,改为322地质队。驻地马鞍山市向山。50年代以勘查化工资源和铁矿为主,60年代起渐转向煤、铜、钼等矿产综合普查勘探,工作地区在当涂、宣城、广德、郎溪、泾县等地。
1985年底设区调分队、物探分队和二、三、四分队。职工总数138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6名。各类设备657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68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442万元(含吸收社会资金73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35个,其中铁矿14个,提交储量逾8亿吨。有马鞍山市凹山、和尚桥、陶村等大型铁矿床3个,大型硫铁矿床2个,中型铜钼和钨矿床各1个。完成1:5万慈湖镇、小丹阳幅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宁芜地区火山岩铁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等科研项目7项,其中有4项获奖。“马鞍山市尖山铁矿勘探”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1977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国家地质总局分别授予该队大庆式企业称号,1980年地质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
【324地质队】
1963年12月组建。驻地贵池县殷家汇。以铜矿勘查为主,其次是铅锌、金、银、锰、铁等。
1985年底设区调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6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4人。主要设备356台套。固定资产总值221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2576万元。
1963—1985年,探明各类矿床37个,计15个矿种。其中贵池铜山、六峰山中型铜矿床2个,硫铁矿、石膏、水泥灰岩等中型矿床7个,完成1:5万殷家汇幅区域地质调查445平方公里。近年来完成科研项目3项,其中2项获奖,“双稳绳滚柱式活动工作台防坠器”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325地质队】
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于1955年6月组建宿县普查队(又名濉溪队),同年9月改称325地质队,1958年5月划归省地质局。驻地淮北市杜集。1964年前主要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嗣后转入铁、铜、磷等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
1985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物探分队。职工总数12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8人。主要设备31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90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5655万元,钻探总进尺103万米。
30年来向淮北地区11对矿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进行了全省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和两淮地区成煤条件研究。提交各类报告240份,其中勘探报告32、普查报告152、物探报告37。探明一批矿产储量,其中煤21亿吨、铁1.3亿吨、铜11万吨、金14.3吨、银112吨。生产和科研成果中有11顶获部省级奖励,其中“河南永城煤田城郊矿区勘探(与河南省第11地质队合作)”获地质部找矿特等奖;“淮北地区隐伏富铁矿的发现及其找矿特征”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功勋地质队称号;1980—1984年间,多次被国务院、地质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先进单位。
【326地质队】
1955年9月建立,又称宿松地质队,隶属地质部华东地质局,1958年划归省地质局。驻地怀宁县月山。1961年前以磷、煤勘查为主,尔后主要进行铜矿勘探,80年代起兼顾铁、金及非金属等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区调分队、物探分队及1个野外工区。职工总数8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1人。各类设备358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96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227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52个,涉及铜、磷、煤等13个矿种,其中中型矿床3个,即安庆铜床、塔儿畈磷矿床和银珠山硫铁矿床。完成1:5万洪镇、怀宁2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主要科研成果8项,有5项获奖,其中“怀宁月山闪长岩体含矿性研究”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327地质队】
1966年3月组建。驻地庐江县二十里铺。主要承担巢湖地区和枞阳、肥东等地的固体矿产普查勘探,80年代起兼顾工程地质勘察、找水成井等地勘延伸业务。
1985年底,全队职工总数129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有机械岩心钻探设备32套,金属切削机床24台,物探、测试、测绘仪器25台。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27个,计8个矿种。其中铁、硫铁、化工石灰岩等大型矿床5个,铜、铅锌、磷等中型矿床6个。提交各类地质报告80余份,其中详勘7、详查6。完成一批科研成果,有10项获奖,其中“庐枞火山岩盆地地下水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庐江罗河铁矿和大鲍庄硫铁矿勘探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省革命委员会1976年授予该队先进企业称号,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81年被地质部评为找矿有功单位,1984年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332地质队】
1959年4月组建,由原芜湖专区地质分局第7、8、9地质队合并而成,驻地屯溪市。工作区以徽州地区为主,从事钨、钼、金、铜、铅锌及萤石、瓷土、膨润土等矿产普查勘探。
1985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区调、物探、化探分队。另有劳动服务公司、地质旅游公司、矿产品开发公司和膨润土厂、电动玩具厂、印刷厂等经济实体。职工数71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6人。主要设备119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60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3062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各类矿床(未含石煤)30个,计20个矿种,其中旌德凤形山萤石、屯溪新潭膨润土、歙县伏川蛇纹岩、休宁小贺砷矿等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7个,小型矿床19个,查证航磁异常45处。提交各类地质报告356份。休宁膨润上矿和旌德凤形山萤石矿勘探1985年分获地矿部找矿4等奖。此外,近年来在开辟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中取得一定效益,年创产值逾百万。
【337地质队】
前身系地质部华东地质局1956年建立的南京普查队,不久更名371普查队,次年改称大别山地质队。1958年划归省地质局,次年改名337地质队。驻地霍邱县周集。主要开展铁、铅锌、石灰岩等普查勘探,近年来还承担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
1985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物探分队。现有职工104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人。各类设备43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49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333万元。
历年探明矿床17个,计8个矿种,其中霍邱县张庄、李老庄、李楼等大型和中型铁矿床10个,熔剂灰岩、水泥灰岩、熔剂白云岩中型矿床3个,完成1:5万三河尖、桥沟、润河集、高塘集、蒋集、刘集6幅区域地质调查1304余平方公里。完成霍邱四十里长山地区石灰岩成矿远景区划和总量预测研究。1981年地质部颁发嘉奖令,表彰该队在地质找矿中作出的贡献。
【664地质队】
前身系省地质局1959年5月组建的水晶队,曾称313地质队,1962年撤销,次年恢复,1964年划归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并改名664地质队,1970年又划归省地质局管辖。驻地芜湖市杨子山。70年代中期以前专门从事水晶普查,嗣后逐步转向金刚石、黄金等矿产普查勘探,并从事人造水晶、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的生产。
1985年底,设一分队、二分队、三分队及物探分队。另有联谊人造水晶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人造金刚石厂、地质塑料厂、水晶工艺眼镜厂等6个经济实体。全队职工总数46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6人。主要设备31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45万元。累计完成地勘费1241万元。
建队以来,探明水晶、黄金、铜、电石灰岩等矿床9个,其中绩溪县大会山和歙县湖田山中型水晶矿床2个,全椒大马厂及五河大巩山小型金矿床2个。提交主要普查、详查、勘探报告6份。1982年于宿县栏杆地区金山寨组底砾岩中,省内首次发现天然金刚石。人造水晶、人造金刚石年生产能力分别达2000公斤和56万克拉。年产值分别为300万元和110万元。地质塑料厂生产的钙塑岩心箱,系地矿部定型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
1959年5月组建区域地质测量队,后称317地质队,1968年底撤销,1972年恢复并更名区域地质调查队。驻地巢湖市望城岗。承担全省1:20万及部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任务。
1986年底设一、二、三、四分队和物化探分队。职工总数4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4人。各类设备607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33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128万元。
建队以来完成安庆、旌德等1:20万区域地质调查22幅,矾山、将军庙等1:5万区域地质调查6幅;圈定铜、铅、锌等元素化探异常869个,铬、钨、金等重砂异常352个;发现铜、金、金红石、天然油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175处。1978—1985年完成科研193项,获部省级奖励12项,其中1:50万安徽省构造体系图、安徽省区域地质志等4项,获地矿部或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1958年9月在合肥组建综合水文地质大队,次年改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60年更名329地质队,1962年与323地质队合并仍称323地质队,1981年12月改名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驻蚌埠市治淮路。主要承担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农田、城镇、工矿企事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综合评价等任务。
1985年底设4个野外分队和1个工区。职工总数9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3。主要设备17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282万元。1985年完成地勘费262万元。可承担大、中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项目的设计、勘察、施工。
60年代以前在淮北平原及安庆、铜陵等地,开展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70年代中期按国际分幅完成合肥、定远、蚌埠等6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3.4万平方公里。在淮北地区的砀山、濉溪、蒙城等数十个县,进行了1∶10万和1∶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为城镇厂矿单位勘查一批水源地,其中探明淮北第二发电厂特大型水源地1处。承揽上海太平洋饭店、广州地铁等工程地质勘察29项。完成了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评价—库区环境工程地质及灌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探明矿床2个,其中定远东兴大型岩盐矿床1个。完成科研项目26项,有13项获奖。其中“淮北第二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1985年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1∶175万安徽省水文地质图”和“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别获国家科委、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1978年11月建立第二水文地质队,后称328地质队。1981年改名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驻地芜湖市火龙岗。主要承担江淮分水岭南部水文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同时开展地热地质、风景地质工作,并为城镇厂矿单位提供供水成井和技术咨询业务。
1985年底设一分队、二分队、三分队、物探分队。职工总数56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5人。各类主要设备228台套。固定资产总值208万元。累计完成地勘费960万元。
历年完成太湖、马鞍山、铜陵、宣城、祁门、屯溪6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约5万平方公里,探明地下水天然资源51亿吨/年。编制了安徽省1∶100万环境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区划图和安徽省沿江环境地质图。完成黄山风景区第一条客运索道工程地质勘察及地下热水勘察。
【物探队】
1958年8月组建,1965年曾划归地质部直属第9物探大队。1968年撤销,1972年恢复。驻地合肥青年路。从事物化探找矿、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物化探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及推广应用。
1985年底,设区域重力、区域化探、综合找矿、井中物探、综合研究和电子计算等生产及科研单位,职工总数4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4人。有高精度重力仪、磁力仪、微机激电仪、浅地震仪、JWT—Ⅱ无线电波透视仪、JLX—Ⅰ型五分量测井仪及DU-Al—68000高级微型计算机等主要设备。固定资产总值259万元。
自1958—1968年,完成各种比例尺物探普查3万余平方公里,查证航磁异常861处,验证磁异常313处,为发现庐江罗河铁矿、霍邱铁矿、安庆铜矿等61处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提供了重要依据。70至80年代,陆续在全省开展1∶50万—1∶20万区域重力扫面和1∶20万化探扫面。在合肥地区6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水文物探调查,为合肥市30个企事业单位寻找地下水,成功率达95%以上,日出水量约在5000—6000吨,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安徽省区域航磁重力资料地质分析研究报告”获地矿部科技成果3等奖:“安徽省物探找铁矿成就”获1978年省科技成果奖。
【测绘队】
1958年4月组建测量队,同年12月更名测绘大队。1961年曾建立302队、304队,几经合并后,1964年起称测绘队。驻地合肥市青年路。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系统各种比例尺地形测图、航测成图、工程测量、编绘地理图和其它专用地图,承印地质矿产报告、书刊杂志及各类彩色图件等。同时,代行全局测绘资料管理职能。
1985年底,有航测内业及制图分队、外业测绘分队,还有地质印刷厂、测绘仪器修理及汽车修配厂等。职工总数2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7人。各类设备309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09万元。历年累计完成地勘费895万元,其中1985年73万元。
建队以来完成大地测量三等三角点180个,四等三角点927个,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4745公里,各种比例尺平板仪和航空测图1.8万余平方公里,航空摄影1.7万平方公里。
测绘队所属地质印刷厂,1975年投产。现有职工80余人。设有铅印、胶印车间。购置了胶印机、拷贝机、复照仪、电脑激光照排机等,设备总值86万元。目前已能承接文字图表、科技书刊和彩画等印刷业务,年产值近80万元。
【测试中心】
1958年5月组建省地质局实验室,1984年易名省地质矿产局测试中心。驻地合肥市芜湖路。主要从事岩矿分析和加工选矿等实验研究,直接为地质找矿服务,同时,代行全局岩矿测试管理职能。
1985年底,职工总数1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人。拥有各类设备412台件。固定资产总值470万元。
截止1985年累计完成化验指数1973万个,提交岩矿分析、岩石矿物研究专题及选矿综合利用研究报告384份,获部省级奖励10项。其中“地球化学标准参考样的研制与分析方法”被列为国际标样,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参加单位)。目前已解决各类地质样品中80余种元素的常量、微量、痕量分析,单矿物和物相分析,痕量元素分析检测限许多达到10-9级;采用原子吸收、等离子光谱等技术,测定人体血清、头发和鱼类、肉类、蔬菜以及地下水中40余种痕量元素的分析等。
【探矿机械厂】
1958年6月始建合肥修配厂,1962年与芜湖探矿厂合并易名探矿机械厂,1965年8月—1968年12月,隶属地质部中国地质机械仪器工业公司,1983年11月称省地矿局探矿机械厂至今。驻地合肥市阜阳北路。主要担负全省地质系统探矿装备、工具配件的生产和修理,同时承接汽车、机床等大修业务,系地矿部中深坑道机掘设备生产的定点厂家。
1985年底,设生产车间5个。职工总数5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拥有主要设备18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53万元。1985年产值313万元,创利税41.5万元。
60至70年代,厂内生产了BW250/50泥浆泵、Xu—600米全液压钻机、100米拧管机等,装备了野外地质队;制造了6米龙门刨床、导轨磨床、Y54插齿机、T68膛床,使厂内设备日臻完善;为阿尔巴尼亚、南也门等国提供2000种BW250/50泥浆泵配件。目前该厂的主要产品有BYT—18型双机液压凿岩台车、CT—12型矿用柴油牵引机车、YS—25型梭式矿车、GP—30米工程钻机等。曲轴喷镀和焊接新工艺1964年受到地质部表彰;地质管材高频淬火新技术1978年受到省表彰;自行研制的地勘—Ⅰ型装岩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地质疗养院】
建于1976年8月。占地106亩,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院址巢湖市半汤。是一所以温泉水疗和各种理疗为主,兼多科性临床治疗的综合性疗养院。
1985年底职工总数106人,其中医务技术人员53人。主要设备5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49万元。疗养院拥有床位130张,其中健康休养床位36张。床位使用率仅65%,年周转率4.5次,治疗总有效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