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风能
一、风能资源分布
全省各地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不同,风能密度均有差异。根据1980~1982年的风能资源分析,大致可以分为3个风能区:沿江西部最大风能区,密度为160瓦/平方米;沿淮西部、江淮之间东部、淮北东部及沿江大部为次大风能区,风能密度60~100瓦/平方米;其它地区为最小风能区,风能密度为40~60瓦/平方米。见表1—3—6。

二、有效风速
有效风速受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沿江、江淮之间东部及沿淮西部3~20米/秒,风速出现的时数在3000~5000小时,可利用风速时数占总时数的35~60%;皖南山区,有效风速时数仅为1000~2000小时,可利用风速在10~23%;其它地区,有效风速在2000~4000小时,可利用风速在25~45%。
6~20米/秒出现的时数,沿江地区、江淮之间东部及阜阳为592~933小时。见表1—3—7。

根据黄山光明顶及望江县有效风速的分析,黄山19时至次日9时,各时有效风速时数都在平均值以上,占总有效时数的68.9%;9时至18时,各时有效时数在平均值以下,占总有效时数的31.1%,呈现出一峰一谷型。望江县日变化曲线与黄山光明顶正好相反。见图1—3—10。

平原地区有效风速以颍上县为代表,圩区以无为县为代表,低矮丘陵以宁国县为代表,山区以黄山为代表,其各季变化见表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