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区内集市贸易历史悠久。古时农、副、土特产、手工业品,均在各县城关和主要集镇集中交易。城镇为全日,农村集市则逢集贸易,或“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或逢单、双日,大都在清晨进行,称为“露水集”。清代及民国时期各县除城关外,有名的集市有:怀宁县石牌、桐城县青草塥和姚王集、潜山县黄泥岗、太湖县徐桥、望江县华阳、贵池县殷家汇、东流县大渡口等。
建国后,集市贸易几经兴衰。1952年全区有大、小集贸市场229个,是农民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交易场所。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这以后,集市贸易经历了几伸几缩,起伏不定。1963年因执行对市场“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20字方针,集市贸易全面萎缩。“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保留少数市场并限制上市品种外,其余市场一律关闭。到1976年,全区仅剩下集贸市场54个。
197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决不允许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从此,区内集贸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上市商品亦日益增加。1980年各县开始对重点市场进行投资建设,1982年市场发展到145个,1983年全区城乡集贸市场的成交额达到1.8亿多元。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和交换的扩大,集贸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由自然经济的产品交换逐渐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商品交换。当时全区从事编织、种植、养殖专业户和重点户有12000多户,他们的产品大都通过集市贸易出售。1982年实行农副土特产品除农户自产自销外,允许商贩长途贩运、自由购销的政策,促进了区内经济的发展。全区集市贸易由过去的露水集(早集)发展到全日贸易。
1987年底全区建成贸易市场60个,总建筑面积为177480平方米。1988年,全区共有农村集镇453个,各类集贸市场则有384个,其中大型综合市场6个,大型专业市场6个,中型市场66个。全年成交额达2.5亿元,是1978年的35倍。
建国后,集市贸易几经兴衰。1952年全区有大、小集贸市场229个,是农民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交易场所。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这以后,集市贸易经历了几伸几缩,起伏不定。1963年因执行对市场“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20字方针,集市贸易全面萎缩。“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保留少数市场并限制上市品种外,其余市场一律关闭。到1976年,全区仅剩下集贸市场54个。
197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决不允许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从此,区内集贸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上市商品亦日益增加。1980年各县开始对重点市场进行投资建设,1982年市场发展到145个,1983年全区城乡集贸市场的成交额达到1.8亿多元。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和交换的扩大,集贸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由自然经济的产品交换逐渐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商品交换。当时全区从事编织、种植、养殖专业户和重点户有12000多户,他们的产品大都通过集市贸易出售。1982年实行农副土特产品除农户自产自销外,允许商贩长途贩运、自由购销的政策,促进了区内经济的发展。全区集市贸易由过去的露水集(早集)发展到全日贸易。
1987年底全区建成贸易市场60个,总建筑面积为177480平方米。1988年,全区共有农村集镇453个,各类集贸市场则有384个,其中大型综合市场6个,大型专业市场6个,中型市场66个。全年成交额达2.5亿元,是1978年的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