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桐城派的作品,以文从字顺、精严雅洁为总体特色。桐城派的崛起,廓清了“明末猥杂佻脱之文雾塞一世”的局面,在促进古文的创作发展上,起到了起衰救弊的作用。
桐城派散文主要成就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艺术性上。从思想内容来看,除戴名世、刘大櫆、姚莹等人有愤世之文和理论性、知识性都很强的杂记等外,大都具有浓厚的正统性。从艺术性来看,则桐城诸家之文,确有其不可低估的魅力,并以此使这一流派得以绵延久远,成为一代文学正宗。具体地说,论说之文,虽乏宏博,但辞句精炼,观点鲜明,逻辑性强,间有卓识;游记之文,写景状貌,多有传神之笔,能抓住特征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机盎然,且能寄寓对世情的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情见于辞;纪事之文,叙述扼要,流畅明晰。总之,桐城派散文大都平易近人,清新可读,形成整体的流派特色。
桐城派作家虽宗于同一文学主张,但在艺术风格方面却各具特征。方苞“以义法为宗,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者不苟作”(方宗诚:《桐城文录序》),为文静重博厚,出语朴重;刘大櫆“以品藻音节为宗,虽尝受法于望溪,而能变化以自成一体”(《桐城文录序》),为文气肆才雄,波澜壮阔;姚鼐“以神韵为宗”,为文“纾徐卓荦,撙节隐括,托于笔墨者,净洁而精微”(《桐城文录序》)。姚鼐以后一些作家的散文,诸如姚莹“雄奇真切”,刘开“纵横畅晓”,方东树“沉雄坚实”,吴汝纶“姿肆老练”,马其昶“思深辞婉”,都与前辈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附:文选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履,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骡说刘大櫆
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虽然,今夫轶之而不善,槚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以为不屈也,久矣!呜呼!此骡之所以贱于马欤?
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上一篇:第三节 作家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