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台
太白书台,在宿松县南门外,为唐李白栖留宿松时县令闾邱为其所筑的读书台。
廖河戏台,在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省内少见的古戏台之一。
万涧戏台,在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杨氏宗祠内,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3年(1914年)重修。
二、古塔
法云寺塔,在岳西县城东南6公里处,始建于晋,明代重修。
太平塔,在潜山县彰法山,始建于晋咸和年间,现塔为宋代重修。
觉寂塔,在潜山县野人寨,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现塔为明嘉靖年间重建。
东流双塔,在东至县东流镇,一南一北,南名秀峰,北称天然,分别建于乾隆十年(1746年)、二十四年。
百牙山塔,在贵池县城郊百牙山东麓,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
清溪塔,在贵池县城东北5公里处,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三、古桥
兴济桥,在贵池县城郊。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条形花岗岩砌成,7孔。
紫来桥,在桐城县城东门外,始建于元,长方条石铺砌,5孔4垛。
四、文庙
桐城文庙,在桐城县城关。始建于元延年间,明洪武时移建今址。明、清两代修葺19次,1985至1987年作第二十次修复,占地3200平方米。主建筑大成殿气势恢宏,以斗拱及架梁结构表现出辽、金建筑风格。
建德县文庙,在东至县尧渡镇东北2.5公里处,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现存的大成殿,为建德人周馥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除瓦面外,全部使用钢筋水泥。
望江文庙,在望江县城内。始建于宋仁宗时。宋末因兵战随县迁江南香口,元至正元年(1341年)迁回故址。元末毁于战乱,明洪武时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修葺。抗日战争时被日军毁坏,仅存大成殿,1982年重修。
五、祠宇
陶靖节祠,在东至县东流镇。此地为古彭泽之东北境,晋陶渊明为彭泽令时曾种菊于此。
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杨季芳建祠纪念,现祠为清顺治二年(1645年)移建。
左公祠,在桐城县城关镇,为明崇祯时里人纪念名臣左光斗所建。
六、寺庙
二祖禅寺,在岳西县司空山。相传禅宗二祖慧可曾在此传经授法。始建于唐天宝年间。
现存禅刹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
三祖寺,又名乾元寺、山谷寺,在潜山县天柱山麓,南北朝时始建。相传禅宗三祖僧璨曾在此传法,现寺为明、清时重修。
海会寺,在太湖县白云山麓。相传唐高僧海会曾到此修行。寺始建于唐,宋王伦题为“淮西第三禅刹”。殿宇在清代曾多次整修,现仅存佛殿两幢。
青山石屋寺,在枞阳县城东北10公里处。其地有一巨石,下空为室,晋时就石为寺,后于石屋右建新寺宇。现寺中后殿建于清代,前殿建于民国27年(1938年)。
青林寺,在望江县城内,元泰定三年(1326年)僧了智建,现存佛殿为清康熙七年(1668年)僧如意募建。
七、古井
胭脂井,位于潜山县城东3公里乔公故宅,现属潘铺乡王湾村。清康熙《安庆府志》载:“汉末,乔公有二女同居于此,皆国色。孙策克皖后娶大乔,周瑜纳小乔。并以残脂粉投入井中,后井常有胭脂色,曰胭脂井。”
杏花村井,在贵池县城秀山门外。井栏篆有“黄公广润玉泉”,相传为唐以来黄公酒垆酿酒之泉。唐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作《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故后人称此井为“杏花村井”。
包公井,在贵池县城关,相传为宋至和年间包拯任池州知州时所浚。明代重修,有4个井眼。
八、古宅院
潇洒园,在桐城县城关镇。前身为廷尉第,乃明万历大理寺左少卿方大镇之宅第,其曾孙方正瑗扩建并改名为“潇洒园”。
铁砚山房,在怀宁县白麟畈。为清金石、书法家邓石如故居。乾隆六十年(1795年),邓新修居所,以毕原所赠铁砚名之,仅茅屋数椽。现房屋为其子传密于同治六年(1866年)在原址重建,为4进穿斗式瓦房。
姚元之旧馆,坐落在桐城县城关镇。系清左都御史、画家姚元之之宅第。现存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后院有小桥流水、假山怪石及姚元之手植玉兰两棵。
九、古建筑群
现存较完好的建筑群,一为桐城县东大街建筑群,多系清代建筑;一为东至县东流镇老街建筑群,多为明、清徽派建筑。
上一篇:第二节 石刻
下一篇:第四节 古遗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