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岁时节令
一、备年事
1、办年货每年腊月,结束了一年生产活动大事,家家就开始杀猪、宰鸡、腌鱼、酿酒、熬糖、打面、做粑、购买糕糖果饼等食品,备办着春节期间家人共享和招待年客。又备香纸爆竹以酬拜天地、祖先和神灵。这些活动,统称办年货。
2、扫尘腊月二十三日前,家家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把灰尘垃圾清除扫光,墙壁也要粉刷裱糊一新,这叫做扫尘,也叫“打扬尘”。此俗一直沿习至今,城镇机关又往往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扫除。
3、送灶腊月二十三晚上,各家备办糖稀、马料(黄豆和剪碎的稻草)、香爆等,送灶神爷上天,供过的灶糖分给大家吃,马料则撒在地上,糖稀供给灶神,为的是糊住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建国后,敬神的活动已被破除。
4、接祖腊月二十四日,也有个别人家在二十五日,把祖先牌位和画像一齐供奉和悬挂起来,然后燃香放爆以迎接祖宗回家过年。从此日起,每日三次,奉香礼拜,直至送祖之日不辍。这天也叫过小年。
二、除夕
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为除夕,俗称为“过大年”。1、张贴春联、年画三十日傍晚,家家门上都贴春联、挂门前纸,连猪圈、牛栏、厕所也不例外。堂屋墙壁上也贴上山水花鸟、祖国风光、伟人画像、戏剧故事等年画。农村有的大门上,不贴春联,而是张贴神荼郁垒(门神)或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此俗现在还很兴盛。
2、完年三十傍晚,照例要摆上香案,供奉牲醴,烧香放爆竹敬拜天地,祭奠祖先,这个仪式叫“完年”。完年时气氛隆重肃穆,不让孩子们乱说乱动;亲友以至已婚姑娘,完年时都要回避,这叫做“禁生”或称“不掺生”。
3、吃年饭又叫吃岁(xì)饭。在完年之后,接着就是吃年饭,不论家境贫富,总要在这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吃顿丰盛的年饭,祝愿来年否去泰来。家中如有人外出未归,家主照例要想到他们,要多摆些餐具,向他们祝福和敬酒。还有的想着年轻夫妇来年早添孩子,也要多摆几双筷子。吃年饭时,每人要多吃几盅酒,以示“年年有余”;吃年饭不淘汤,说是正月拜年会遇雨等。饭后相互敬烟奉茶,共享天伦之乐。此俗至今仍在沿习。
4、守岁除夕晚上,俗称诸神下界,不得扫地和泼水;厅堂屋舍要灯火通明达旦,并燃烧“元宝火”,全家可围炉闲话,孩子们则持灯笼玩耍取乐。如遇有灯火熄灭即被视为不吉利,所以都以年长者添油加柴照料,直至天明谓之“守岁”。
5、辞岁除夕晚上,一般要由中年男人率领孩子到近邻亲属长辈家,磕头下跪,谓之“辞岁”。旧俗在除夕的下午到祖坟前和宗族祠堂上烧香祭祖也叫“辞岁”。
6、压岁钱夜深孩子们玩乐尽兴,上床入睡,翻开被条,即可看到有大人们事先为他们留下的红纸包——“压岁钱”。钱的数量不等,但都成偶数。也有的在吃过年饭就直接拿钱给孩子,此俗至今盛行不衰。
7、接灶除夕深夜,把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爷按照送灶仪式又接了回来。事前在灶台龛上贴上灶神画像,或用红纸条写上“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两旁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子,上头贴“司命府”或“奏善官”横批。此俗除偏僻乡村外,城镇今已消失。
8、封门深夜亥时许,大放鞭炮后,紧闭大门,贴上“封门大吉”红封条,表示这一年最后一天已过去了。此俗已不多见。
三、春节
1、开门与出天方封门不一会,搭上子时,照例又大放鞭炮,把大门开开,贴上“开门大吉”的红纸条,表示新一年自此开始。初一日即被称为“大年初一”。
年初一早晨,全家起床,相互拜年后,男人拜过天地祖先,接着就“出天方”——向附近庙宇菩萨拜年。“出天方”要从历书上查出这天哪个方向是喜方,就先向哪个方向礼拜。建国后,多数人家已把开门放鞭炮算作是出天方的仪式。
2、拜年初一有些老年人要靠在床上休息,以恢复“守岁”的疲倦,叫“纳福”。中青年人和孩子们,都要到友邻族亲家中拜年,路上逢人必道恭喜,拱手互拜。到亲戚家拜年要带糕糖果点,并依次向长辈跪拜或作揖;主人多用茶点、香烟、“元宝”(五香蛋)招待。农村则以挂面、糍粑或鸡蛋招待,叫做“烧茶”。城镇里一般人只从门逢里塞贺年片,就算是拜了年。路近的一般不留饭,拜罢就走。建国后,废除了拜祖的旧俗,但拜年会客仍一直沿续下来。如今,拜年一般要带糕、糖、肉等礼品,受拜人回礼时又将原糕封回,叫做“高来高去”。80年代,城镇部分机关单位常在正月初一日举行“团拜”活动:干部职工欢聚一堂,以茶水果点助兴,各尽所长地表演独唱、说故事、讲笑话、猜谜语等节目;有时还燃放鞭炮以造成热烈气氛,是为新型简朴的习惯。
3、禁忌旧俗正月初一“不下生”,吃除夕的熟菜熟饭;又说这天是地的生日,不得扫地;是针的生日,不得使用剪刀针线;是鸡的生日,要喂饭食。妇女自初一起至上七(初七)日止不可出门走亲戚。建国后,风行男女同等拜年;其余禁忌,农村还很流行。
4、请春酒自初一开始拜年活动。初二之后,各家均选适宜的日子,请拜年客吃饭,叫做请“春酒”。俗谓“年酒吃了盅换盅”,意思是说:你吃了人家一餐,也得请人家一餐。每次“春酒”,宾主大多酩酊才散,此俗还很盛行。
5、迎春立春是一年的真正开始,具体时间有的在年前腊月,有的在新年正月,人们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有所谓“新春大于年”的说法。旧俗在这天郡、县官员都要到东郊,鞭打土筑春牛,以驱除寒气迎春;民间喜欢在立春标准时刻,把写有“迎春接福”的红字条插在青菜萝卜上,供上香案,然后烧香放炮,迎接春神到来,保佑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6、上七(人日)俗称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所以这天要大加庆祝,吃酒要荤肴丰盛,还要专门煮绿豆饭,说是吃了不生疮。晚餐后要烧爆叶(冬青树叶),噼啪作响,家人念叨着“报财”、“报喜”等祝祠,借此祝愿新年万事大吉,大发其财。
7、上元正月十五谓之上元,又称元宵节。过年到此日已算结束。这一日要把祖先牌位和画像都收藏起来,送走祖宗(个别也在初四或上七送祖)。晚上把过年时剩下的酒菜,全部吃光,叫做“元宵元宵,鱼肉粑消”;还要用糯米粉做皮子,以红白糖、芝麻、桂花、果仁、腊肉等为馅做成汤团,用水下着吃,叫做吃“元宵”。上元晚上古风要大放花灯,所以这天又称“灯节”。
四、春夏节令
1、花朝二月初二俗为花神之日,清代蔡云《吴歙》(吴歌)诗中有“百花生日是良辰,未抵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的绝句。安庆地区各县男女青年,值此良辰美景游春扑蝶,也有借此风和日丽的时日举行婚礼。
2、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春社是农民们祈求社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日子,往往要到社坛烧香祈祷。又有新孝人家,于社日上坟插上纸标,称为“挂社”,此俗现已不存。
3、清明冬至后106天为清明日。在清明之前已开始祭扫祖坟的活动,依例要携酒膳至祖坟烧钱化纸,燃放鞭炮。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为纪念古代隐士介子推烧死在绵山,因而要禁烟火。现在清明扫墓之习已简化留存,寒食禁火之俗则基本绝迹。
4、立夏立夏这天,民间普遍用茭菜、蚕豆米、韭菜、酱干、肉丝、米粉等搞糊吃,叫做吃夏。儿童于这天用秤称体重,叫做“吊秤”。
5、端午五月初五名端阳节,又叫端午节、蒲节。民间早起浸杜仲于水缸,门上插菖蒲、艾叶,门楣上书贴“姜太公在此”以避邪煞。早餐吃粽子、发粑、鸡鸭蛋、鸡蛋糕、绿豆糕、玉兰片、豆角酥等食品,佐饮茶代替饭食。孩子身着盛装,胸前佩金锁、香袋、猴子等精巧饰物,婴儿系印有“五毒”(虎、蛇、蜴、蜈蚣、蜘蛛)花布兜。早餐后,有的县城抬忠洁王(屈原)神像出巡赛会,四乡男女进城看会,中午燃香放雄黄爆竹和烧药头驱毒。中午吃鱼肉酒饭、大蒜头,喝雄黄酒等。下午临近江河地带,表演龙舟竞渡,观众人山人海,鼓乐角逐,极为壮观。此俗除赛会外,其它项目因地因人还间或有之。
五、秋冬节日
1、七夕七月初七晚,俗以为牛郎织女要渡桥相会。民间女子多在月下穿针,学习针黹女红,期望能使自己心灵手巧,所以称为“乞巧”。
2、中元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此日傍晚,各家要以纸袋封装金、银、钱、锭等纸扎冥器,于门前屋后火化,祭奠祖先。也有延请僧道做“盂兰会”法事超度,说是赈济孤魂野鬼。晚上城镇人多吃肉蒸面,乡里人多吃糯米团。
3、中秋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这天晚上,城镇人家在月出时,摆设香案,供上果品,全家团坐共赏秋月,果品有月饼、板栗、石榴、菱藕、芋头等。青年人则乘月色去人家瓜地,摸取瓜菜回来吃,叫做“捞秋”(或叫“摸秋”)。
4、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叫做秋社。如同春社一样,要到社坛烧香礼拜,谢社神保佑今年得到丰收。也有的从田里割下几棵稻穗,供在堂上烧香礼拜,叫做“吃新”。
5、重阳九月初九为重阳。古时士人效韩景登高避灾故事,遍插茱萸,饮酒赋诗。民间多吃黑糍粑,称为“穿虎皮袄”,意为秋天已过,即将进入隆冬,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的谚语。登高之俗已不多见,吃粑习惯仍有流传。1989年,国务院定这一日为“敬老日”,各组织、党派、团体,携带补品、水果、糕点上门慰问老人;或组织老人旅游,登高望远。
6、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民国时期,民家晚上要到屋边野地烧香、纸和放鞭炮,敬事鬼神。建国后基本破除了烧纸敬鬼的旧俗,但放鞭炮示意仍有留存。
7、腊八腊月初八日,民间以糯米、红枣、萝卜、花生等八样煮粥而食,叫吃腊八粥。吃腊八粥已预示着年节将近,故俗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之语留传。吃粥习俗现在少见,但青年人借此传统节日结婚却依然不少。
六、纪念节日
1、元旦公历元月1日,机关、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2、国际妇女节公历3月8日,各机关、学校、厂矿妇女,多举行集会庆祝活动,并放假半天。
3、渡江烈士纪念日公历4月20日前后,区内沿江的望江、宿松、安庆、枞阳等地均举行集会,悼念渡江烈士;到烈士墓地(或是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4、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举行形式不同的纪念,有的又借此日表彰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
5、中国青年节5月4日,共青团和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青年,集会纪念“五四”运动;有的还开展文艺活动或表扬优秀团员、青年。
6、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各小学放假一天,少先队组织多在这一天举办新队员入队宣誓仪式,同时表扬一批优秀少先队员。学生家长则购买书籍、玩具、衣物、糕点给孩子们贺节。
7、建党节公历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辰,党政机关召开会议热烈庆祝,并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8、建军节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驻军部队要举行庆祝,并为地方民众做义务劳动,开展“爱民活动”;地方党政组织和民众也要举办各种“拥军活动”,如召开庆祝会、表彰会,送慰问品、慰问信,借此表达军民“鱼水情”的心意。
9、教师节9月10日为教师节。这天各级党委、政府或举办先进教师表彰大会,或发送奖旗、奖品、纪念章,或带慰问品看望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10、国庆节公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又称国庆。此日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并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娱和体育活动。有的年份,民间还举行舞龙、舞狮和各种赛会。
1、办年货每年腊月,结束了一年生产活动大事,家家就开始杀猪、宰鸡、腌鱼、酿酒、熬糖、打面、做粑、购买糕糖果饼等食品,备办着春节期间家人共享和招待年客。又备香纸爆竹以酬拜天地、祖先和神灵。这些活动,统称办年货。
2、扫尘腊月二十三日前,家家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把灰尘垃圾清除扫光,墙壁也要粉刷裱糊一新,这叫做扫尘,也叫“打扬尘”。此俗一直沿习至今,城镇机关又往往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扫除。
3、送灶腊月二十三晚上,各家备办糖稀、马料(黄豆和剪碎的稻草)、香爆等,送灶神爷上天,供过的灶糖分给大家吃,马料则撒在地上,糖稀供给灶神,为的是糊住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建国后,敬神的活动已被破除。
4、接祖腊月二十四日,也有个别人家在二十五日,把祖先牌位和画像一齐供奉和悬挂起来,然后燃香放爆以迎接祖宗回家过年。从此日起,每日三次,奉香礼拜,直至送祖之日不辍。这天也叫过小年。
二、除夕
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为除夕,俗称为“过大年”。1、张贴春联、年画三十日傍晚,家家门上都贴春联、挂门前纸,连猪圈、牛栏、厕所也不例外。堂屋墙壁上也贴上山水花鸟、祖国风光、伟人画像、戏剧故事等年画。农村有的大门上,不贴春联,而是张贴神荼郁垒(门神)或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此俗现在还很兴盛。
2、完年三十傍晚,照例要摆上香案,供奉牲醴,烧香放爆竹敬拜天地,祭奠祖先,这个仪式叫“完年”。完年时气氛隆重肃穆,不让孩子们乱说乱动;亲友以至已婚姑娘,完年时都要回避,这叫做“禁生”或称“不掺生”。
3、吃年饭又叫吃岁(xì)饭。在完年之后,接着就是吃年饭,不论家境贫富,总要在这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吃顿丰盛的年饭,祝愿来年否去泰来。家中如有人外出未归,家主照例要想到他们,要多摆些餐具,向他们祝福和敬酒。还有的想着年轻夫妇来年早添孩子,也要多摆几双筷子。吃年饭时,每人要多吃几盅酒,以示“年年有余”;吃年饭不淘汤,说是正月拜年会遇雨等。饭后相互敬烟奉茶,共享天伦之乐。此俗至今仍在沿习。
4、守岁除夕晚上,俗称诸神下界,不得扫地和泼水;厅堂屋舍要灯火通明达旦,并燃烧“元宝火”,全家可围炉闲话,孩子们则持灯笼玩耍取乐。如遇有灯火熄灭即被视为不吉利,所以都以年长者添油加柴照料,直至天明谓之“守岁”。
5、辞岁除夕晚上,一般要由中年男人率领孩子到近邻亲属长辈家,磕头下跪,谓之“辞岁”。旧俗在除夕的下午到祖坟前和宗族祠堂上烧香祭祖也叫“辞岁”。
6、压岁钱夜深孩子们玩乐尽兴,上床入睡,翻开被条,即可看到有大人们事先为他们留下的红纸包——“压岁钱”。钱的数量不等,但都成偶数。也有的在吃过年饭就直接拿钱给孩子,此俗至今盛行不衰。
7、接灶除夕深夜,把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爷按照送灶仪式又接了回来。事前在灶台龛上贴上灶神画像,或用红纸条写上“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两旁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子,上头贴“司命府”或“奏善官”横批。此俗除偏僻乡村外,城镇今已消失。
8、封门深夜亥时许,大放鞭炮后,紧闭大门,贴上“封门大吉”红封条,表示这一年最后一天已过去了。此俗已不多见。
三、春节
1、开门与出天方封门不一会,搭上子时,照例又大放鞭炮,把大门开开,贴上“开门大吉”的红纸条,表示新一年自此开始。初一日即被称为“大年初一”。
年初一早晨,全家起床,相互拜年后,男人拜过天地祖先,接着就“出天方”——向附近庙宇菩萨拜年。“出天方”要从历书上查出这天哪个方向是喜方,就先向哪个方向礼拜。建国后,多数人家已把开门放鞭炮算作是出天方的仪式。
2、拜年初一有些老年人要靠在床上休息,以恢复“守岁”的疲倦,叫“纳福”。中青年人和孩子们,都要到友邻族亲家中拜年,路上逢人必道恭喜,拱手互拜。到亲戚家拜年要带糕糖果点,并依次向长辈跪拜或作揖;主人多用茶点、香烟、“元宝”(五香蛋)招待。农村则以挂面、糍粑或鸡蛋招待,叫做“烧茶”。城镇里一般人只从门逢里塞贺年片,就算是拜了年。路近的一般不留饭,拜罢就走。建国后,废除了拜祖的旧俗,但拜年会客仍一直沿续下来。如今,拜年一般要带糕、糖、肉等礼品,受拜人回礼时又将原糕封回,叫做“高来高去”。80年代,城镇部分机关单位常在正月初一日举行“团拜”活动:干部职工欢聚一堂,以茶水果点助兴,各尽所长地表演独唱、说故事、讲笑话、猜谜语等节目;有时还燃放鞭炮以造成热烈气氛,是为新型简朴的习惯。
3、禁忌旧俗正月初一“不下生”,吃除夕的熟菜熟饭;又说这天是地的生日,不得扫地;是针的生日,不得使用剪刀针线;是鸡的生日,要喂饭食。妇女自初一起至上七(初七)日止不可出门走亲戚。建国后,风行男女同等拜年;其余禁忌,农村还很流行。
4、请春酒自初一开始拜年活动。初二之后,各家均选适宜的日子,请拜年客吃饭,叫做请“春酒”。俗谓“年酒吃了盅换盅”,意思是说:你吃了人家一餐,也得请人家一餐。每次“春酒”,宾主大多酩酊才散,此俗还很盛行。
5、迎春立春是一年的真正开始,具体时间有的在年前腊月,有的在新年正月,人们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有所谓“新春大于年”的说法。旧俗在这天郡、县官员都要到东郊,鞭打土筑春牛,以驱除寒气迎春;民间喜欢在立春标准时刻,把写有“迎春接福”的红字条插在青菜萝卜上,供上香案,然后烧香放炮,迎接春神到来,保佑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6、上七(人日)俗称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所以这天要大加庆祝,吃酒要荤肴丰盛,还要专门煮绿豆饭,说是吃了不生疮。晚餐后要烧爆叶(冬青树叶),噼啪作响,家人念叨着“报财”、“报喜”等祝祠,借此祝愿新年万事大吉,大发其财。
7、上元正月十五谓之上元,又称元宵节。过年到此日已算结束。这一日要把祖先牌位和画像都收藏起来,送走祖宗(个别也在初四或上七送祖)。晚上把过年时剩下的酒菜,全部吃光,叫做“元宵元宵,鱼肉粑消”;还要用糯米粉做皮子,以红白糖、芝麻、桂花、果仁、腊肉等为馅做成汤团,用水下着吃,叫做吃“元宵”。上元晚上古风要大放花灯,所以这天又称“灯节”。
四、春夏节令
1、花朝二月初二俗为花神之日,清代蔡云《吴歙》(吴歌)诗中有“百花生日是良辰,未抵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的绝句。安庆地区各县男女青年,值此良辰美景游春扑蝶,也有借此风和日丽的时日举行婚礼。
2、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春社是农民们祈求社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日子,往往要到社坛烧香祈祷。又有新孝人家,于社日上坟插上纸标,称为“挂社”,此俗现已不存。
3、清明冬至后106天为清明日。在清明之前已开始祭扫祖坟的活动,依例要携酒膳至祖坟烧钱化纸,燃放鞭炮。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为纪念古代隐士介子推烧死在绵山,因而要禁烟火。现在清明扫墓之习已简化留存,寒食禁火之俗则基本绝迹。
4、立夏立夏这天,民间普遍用茭菜、蚕豆米、韭菜、酱干、肉丝、米粉等搞糊吃,叫做吃夏。儿童于这天用秤称体重,叫做“吊秤”。
5、端午五月初五名端阳节,又叫端午节、蒲节。民间早起浸杜仲于水缸,门上插菖蒲、艾叶,门楣上书贴“姜太公在此”以避邪煞。早餐吃粽子、发粑、鸡鸭蛋、鸡蛋糕、绿豆糕、玉兰片、豆角酥等食品,佐饮茶代替饭食。孩子身着盛装,胸前佩金锁、香袋、猴子等精巧饰物,婴儿系印有“五毒”(虎、蛇、蜴、蜈蚣、蜘蛛)花布兜。早餐后,有的县城抬忠洁王(屈原)神像出巡赛会,四乡男女进城看会,中午燃香放雄黄爆竹和烧药头驱毒。中午吃鱼肉酒饭、大蒜头,喝雄黄酒等。下午临近江河地带,表演龙舟竞渡,观众人山人海,鼓乐角逐,极为壮观。此俗除赛会外,其它项目因地因人还间或有之。
五、秋冬节日
1、七夕七月初七晚,俗以为牛郎织女要渡桥相会。民间女子多在月下穿针,学习针黹女红,期望能使自己心灵手巧,所以称为“乞巧”。
2、中元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此日傍晚,各家要以纸袋封装金、银、钱、锭等纸扎冥器,于门前屋后火化,祭奠祖先。也有延请僧道做“盂兰会”法事超度,说是赈济孤魂野鬼。晚上城镇人多吃肉蒸面,乡里人多吃糯米团。
3、中秋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这天晚上,城镇人家在月出时,摆设香案,供上果品,全家团坐共赏秋月,果品有月饼、板栗、石榴、菱藕、芋头等。青年人则乘月色去人家瓜地,摸取瓜菜回来吃,叫做“捞秋”(或叫“摸秋”)。
4、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叫做秋社。如同春社一样,要到社坛烧香礼拜,谢社神保佑今年得到丰收。也有的从田里割下几棵稻穗,供在堂上烧香礼拜,叫做“吃新”。
5、重阳九月初九为重阳。古时士人效韩景登高避灾故事,遍插茱萸,饮酒赋诗。民间多吃黑糍粑,称为“穿虎皮袄”,意为秋天已过,即将进入隆冬,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的谚语。登高之俗已不多见,吃粑习惯仍有流传。1989年,国务院定这一日为“敬老日”,各组织、党派、团体,携带补品、水果、糕点上门慰问老人;或组织老人旅游,登高望远。
6、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民国时期,民家晚上要到屋边野地烧香、纸和放鞭炮,敬事鬼神。建国后基本破除了烧纸敬鬼的旧俗,但放鞭炮示意仍有留存。
7、腊八腊月初八日,民间以糯米、红枣、萝卜、花生等八样煮粥而食,叫吃腊八粥。吃腊八粥已预示着年节将近,故俗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之语留传。吃粥习俗现在少见,但青年人借此传统节日结婚却依然不少。
六、纪念节日
1、元旦公历元月1日,机关、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2、国际妇女节公历3月8日,各机关、学校、厂矿妇女,多举行集会庆祝活动,并放假半天。
3、渡江烈士纪念日公历4月20日前后,区内沿江的望江、宿松、安庆、枞阳等地均举行集会,悼念渡江烈士;到烈士墓地(或是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4、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举行形式不同的纪念,有的又借此日表彰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
5、中国青年节5月4日,共青团和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青年,集会纪念“五四”运动;有的还开展文艺活动或表扬优秀团员、青年。
6、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各小学放假一天,少先队组织多在这一天举办新队员入队宣誓仪式,同时表扬一批优秀少先队员。学生家长则购买书籍、玩具、衣物、糕点给孩子们贺节。
7、建党节公历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辰,党政机关召开会议热烈庆祝,并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8、建军节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驻军部队要举行庆祝,并为地方民众做义务劳动,开展“爱民活动”;地方党政组织和民众也要举办各种“拥军活动”,如召开庆祝会、表彰会,送慰问品、慰问信,借此表达军民“鱼水情”的心意。
9、教师节9月10日为教师节。这天各级党委、政府或举办先进教师表彰大会,或发送奖旗、奖品、纪念章,或带慰问品看望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10、国庆节公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又称国庆。此日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并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娱和体育活动。有的年份,民间还举行舞龙、舞狮和各种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