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无线电传
1972年,省气象台首次用无线电传接收由北京播发的气象情报和天气分析、预报资料。1977年,全省各地、市气象局相继配备了无线电传接收设备、建立起省内无线电传接收网(见图3—3—1)。用50波特的工作速率接收汉口无线电传气象广播台编发的08时、14时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西北、新疆以及部分国外报,同时接收北京无线电传广播台播发的气象资料作为补充。

二、有线电传
1968年8月,合肥至汉口的气象通信专用有线电传电路投入使用。由汉口通过有线电传电路,向合肥编发西南、华南、华北、华中、西北、新疆、华东等各大区及国际、国内高空、面报。1973年,位于安徽省境的华东区域中心气象台(代号“501”),组建了以有线传输为主的气象专用通信网。架设约80公里的地下电缆和架空明线。在“501”设置了载波、载报、电力、报房、广播等一整套通信设施。于“302”(邮电部门战备站代号)开通了2M 202三路和12ZDl2路载波电路。1974年,又开通了合肥——北京、汉口、上海3条报路,并转入“501”。同时由“501”经“302”站——合肥中心台报房开通了“501”(Ⅰ)、501(Ⅱ)两条载波电路。同年,又开通了合肥至北京、上海的有线电传电路,连成省际有线电传网。接收由北京、上海发来的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和苏联、日本等国内外的气象情报。为加快电信部门向省气象台转发各地OBS气象电报的时效,开通了省气象台至电信局的电传电路。
1979年4月,分别开通了“501”至六安、芜湖、蚌埠、池州地、市气象局的省内有线电传电路。1982年12月1日,上述4条电路撤消。
1979年9月,将“501”至北京、上海、汉口三条省际电路重新调入合肥,民航两路报也随之调出。恢复1974年以前的通信传输方式。1981年,合肥至北京电传电路接入电子计算机系统;合肥至北京、合肥至上海电路的通报速率从50波特提高到75波特,以每分钟打印400码提高到600码。1983年,上海至北京气象电路采用多路复用技术。为此,合肥至北京电传电路改由合肥至上海,经上海市气象局通信台载报室,直接插入上海至北京的三报一话电路的其中一条报路。是年规定,每年5月至10月,定期开通省气象台至淮委(蚌埠)的气象电路,以提供淮委气象台所需的气象情报信息。
鉴于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的业务任务已基本完成,1983年1月1日,撤消了合肥至汉口的有线电传电路;10月10日,撤消了合肥至“501”的所有报话电路。安徽省有线电传电路保留合肥至北京、上海;同城电路有省气象台至市电信局、民航(Ⅰ)(Ⅱ)路。

下一篇:第三节 传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