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冶金工业本县盛产铁砂,30年代年产约360吨。农民多淘取以土炉冶炼生铁,铸造农具、铁锅。民国25年(1936年)有炉65座。1951年有炉48座,从业人员24403人,产土铁400吨。1954年产土铁1717吨。1957年有炉61座,正常生产38座,产生铁3218.6吨。
1958年9月,境内开展大炼钢铁运动。1959年1月统计,百日淘铁砂11.41万吨,炼铁5万余吨,炼钢2300吨,但所炼之铁绝大多数与炉渣结为一体,无使用价值。同年,设立城关冶炼厂,不久改称县钢铁厂。1961年初停办。此后,土铁生产持续多年。1967年前,年产几十吨。1969年至1975年,年产量突破百吨。1976年后下降直至停产。1971年建起县钢厂。1985年存厂1家,生产结晶硅。年总产值249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53万元。
机械工业始兴于1958年。该年4月,改城关红光铁业社为县农具厂。6月,设立县机械厂。9月,机械厂改称中心机械厂,职工400余人;农具厂易名农机厂。年末,有粮食机械等厂7家。1959年1月,设商业局机械厂。3月,成立店前区农业机械厂。10月,中心机械厂与农机厂合并成县农业机械厂。年底,农机厂有职工280余人。1962年,农机厂停办。同年,全县机械工业总产值为98.3万元。1974年增办县粮油机械厂。1978年成立县农机汽车修配厂。全年机械工业总产值达301.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5%。
1981年,有厂10家,总产值185万元。1985年,有县办厂5家,区、镇、乡办厂12家,总产值共598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229万元。
建材工业民国时期,居民盖房所需砖瓦一般自行烧制。1954年,全县有砖瓦、土陶等窑业手工业者186户291人。1958年始建起县砖瓦厂。时值基建规模迅猛扩大时期,砖瓦产品供不应求,高峰季节有800余人生产。同年,于硃屋办起县水泥厂。因缺乏煤炭,兼之产品质量低劣,1961年停办。1966年,国防三线工厂在境内纷纷破土兴建,砖瓦需求量日增,建材行业便大量购置制砖机、平瓦机,半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1972年10月,县建筑安装公司建成预制车间,生产水泥预制板等。
1981年,全县有专业厂2家,总产值69万元。1983年12月,建成省内首家新型建材工厂——灰砂砖厂。次年,有厂16家,总产值178万元。1985年有厂8家,总产值113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23万元。
化学工业1958年,相继办起县化肥、肥皂、野生植物油(后改为松焦油)等3厂。1959年,全县有7区15社及县皮革厂建立烤胶厂或车间,利用板栗壳等原料土法生产液体橡胶。同年,停办肥皂厂。1960年试办橡胶厂,曾派15名青工赴临泉县培训。后因原料缺乏未上马。1961年停办化肥厂,改松焦油厂为化工厂。翌年,化工厂停办。
1971年,县交通局建成化工厂,生产炸药。1976年12月,析被服厂烤胶车间成立县烤胶厂。1978年,烤胶厂下马。198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支持下,无愁化工厂建成。1984年,乡、镇办起小型化工厂2家。1985年仅存1家县办工厂,年产值7万元。
食品工业民国年间,境内酿酒槽坊较少,多数家庭善制糯米酒,自酿自食。糕点食品中,麻滩河麻饼、五河枝子糖、来榜酱干被誉为三大名产。粮油加工工具极其粗笨。粮食加工完全依靠木砻、碓、磨等工具,手推脚舂,劳动强度大。沿河村庄,居民选择河床陡、落差大河段,建造水碓、水磨,利用水力加工米、面。油脂作坊全仗牛拉石碾,人工炒籽、蒸粉、撞木榨,日产量不足百斤。生产历史最长的为店前庆丰油坊,民国23年(1934年)建。次年改名“同丰”,股金600元,房屋7间,年产油脂35吨,年利润100块银元。民国37年底,全县有油坊70家。
建国后,食品工业为本县主要工业。1950年,总产值为52.9万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35.2%。1952年建起首家糕点食品厂。1954年,国营酒厂建成。同年,同丰油坊与供销社联营生产,易名“同益”。1955年10月,衙前机米发电厂投产,大米加工始实行机械化。1959年,来榜、青天、河图、岩河、姚河等地建起水力粮食加工厂;城关、汤池、溪沸等地办起油脂加工作坊,日产油脂百余公斤。1960年至1961年,水力加工厂多数撤销,后仅存姚河1家。1963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164.7万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55%。1974年,油脂加工始行机械化。
1978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286.2万元,比1949年增长6.85倍。1981年有工厂4家,总产值334万元。次年,乡镇及个体食品加工厂大量涌现,食品厂家增至27个。1984年,来榜区办起猕猴桃酒厂。1985年有企业9家,总产值517万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17.8%。当年价格净产值65万元。
竹木工业民国年间,境内竹木加工多为制造用具。由手工业者走村串户上门服务。
建国后,森林采伐业产值一度比重较大。1950年,森林工业总产值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8%。1956年至1975年(不含1958、1970年),森林工业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以上。最高年份的1965年,高达37.4%。1976年后,森林资源渐乏,产值比重下降。
50年代初全县有286户322人从事竹器加工业,主产农具、茶篓及药材包装篓。1958年办起县木器厂、竹制品厂。1973年后,一批竹、草编工艺品远销近10个国家和地区。
全县森林工业企业,1981年为2家,次年达23家,1984年增至44家,产值466万元。1985年有企业15家,产木材33230立方米,木制家具8700件,竹制农具11800件,总产值450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224万元。
纺织工业清初,白帽一带丝织业发达,有缫丝户86家,织丝绸户48家,年产丝绸约4000米。经脱胶漂洗,成为柔软、匀细、光滑的熟丝绸,销往湖北黄冈及本省宿松、怀宁、潜山等地。民国34年7月,县合作社联社设立棉织厂,针织男女线袜。
1950年,全县有织布户171家,计183人,木机织造土棉布。1958年始办起县棉织、土纺、针织、毛绒针织等厂。次年,土纺、针织、毛绒针织3厂撤销。1975年,天堂镇建成麻纺厂,当年产值7.4万元。1980年,全县有厂2家,年总产值79万元。1985年,工厂增至6家,年产棉布62.74万米,麻袋4万条,年总产值104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30万元。
造纸工业本县造纸业历史悠久。民国25年9月,全县有纸槽155座。28年,来榜河、和尚庄、菖蒲河等地有纸槽40座,生产汉皮、银皮等纸。次年增加土报纸、仿毛边纸、封面纸、引信纸、花笺纸、寿纸生产,年产纸23980刀(每刀36张),产值17230元。32年,纸槽增至166座,后受战争影响,生产萎缩。35年,纸槽降至150座。37年底锐减至80座。
建国后,造纸业手工操作与机器生产并轨发展。1950年11月有皮纸生产户80家,花笺纸生产户10家,月产纸8000刀。1951年有纸槽114座,从业人员6900人,年产皮纸3万刀。1957年产纸457吨。1958年建起国营岳西县造纸厂(亦名县机制纸厂),生产卫生、文化用纸。1960年建立县木浆厂。1961年木浆厂并入纸厂,同年全县产纸60.8吨。1962年,纸厂停办。农村纸槽以毛尖山乡最多,冬闲投产高峰期达300余座。
1978年恢复县造纸厂。次年,河图、毛尖山两社先后建成规模较大的纸厂。1983年,全县有厂12家,年产机制纸与纸板333吨,总产值35万元。1985年有厂5家,共产纸品1635吨,总产值145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39万元。
印刷工业民国28年10月,县同文阁在下东山设立印刷所,翻印小学课本。31年推行新县制时,曾建印刷厂。34年7月,县合作社联合社宣导部文化服务所经营印刷表册业务。1951年12月成立衙前石印局,1962年改称县印刷厂。
70年代,县城关小学办起小型印刷厂,印刷学生簿本。80年代初,天堂镇与天堂公社各建起印刷厂1家。1985年,岳西中学筹建校办印刷厂。全县印刷品总量,1981年为21314千印,1985年达48900千印。
缝纫工业建国前以个体缝纫户为主。民国30年,县平民工厂开办缝纫业务。34年7月,县合作社联社生产部成立缝纫组,制作中西服装。
建国后,缝纫业发展迅速,个体缝纫户逐年增多,遍及城乡。1958年建起县营专业工厂1家。1985年,全县有厂3家,年产值71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20万元。
皮革工业1958年秋,县轻工业局建办皮革厂。1962年停办。1982年1月,设立县皮鞋厂。1985年,天堂乡前冲村办起鸿翔皮件厂。同年,皮革工业总产值达72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20万元。
饲料工业1976年,岳西米厂、店前米厂分别建立车间,生产统糠供应畜牧养殖户。至1984年共产6000吨。1983年7月,汤池区粮站建成简易饲料加工厂,生产禽畜配合饲料和代农户加工粗饲料。9月,汤池饲料厂接收安庆行署饲料公司无偿援助资金1万元,遂增置小型组合加工机械设备,饲料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4月,省召开饲料工作会议,安庆行署粮油食品局择定优先在本县筹建一座中型饲料厂。9月,县饲料厂建成。汤池饲料厂随之并入。年生产能力4000吨,加工工序为机械化、自动化。1985年产饲料1518吨,产值58.7万元。同年3月,南庄乡农民徐传德办起加工厂,生产配合饲料。
其它工业农具、铸锅、雨具、陶器等制造业生产历史较久,一度从业者多。
中小农具制造1949年全县有1174户计1351人从业。手工业合作化时期,铁、木、竹制农具行业发展优先,以支援农业生产。1957年底,全县农具生产社、组25个,从业人员612人,年产农具18.46万件。1958年7月,手工业生产社、组绝大多数撤销,农具一度奇缺。1961年逐渐恢复。1964年底,全县有铁木机具厂(今县轻机厂)和汤池、来榜、菖蒲、白帽、店前等5家农具社。此后部分工厂转产其它产品。1985年,农具社尚存菖蒲、白帽、店前3家。
铸锅生产民国25年9月,全县有铸锅炉25座。30年代,黄尾街建起同茂锅炉厂,月产锅三四千口。民国35年5月,境内锅炉达28座。1951年8月存26座。1956年,全县产锅11.2万口。1960年大部分锅厂下马,仅存5家。1962年,店前办起益成铸锅厂。1965年,锅厂恢复至19家。1971年12月,县供销社建成铸锅厂。当年创产值1.6万元。1975年,全县共产锅13.1万口,为历史最高年份。1956年至1979年,县供销社系统共收购铁锅125.2万口,年均5.2万口。境内铁锅尤以店前、黄尾及响肠独山、石关象形、黄羊张家等地产量高质量佳,遐迩闻名,四五十年代畅销皖北一带。80年代后,因木炭、生铁等原料渐缺,加之繁昌等外地优质铁锅流入,本县铸锅生产逐渐萎缩。
制伞业民国25年9月有伞店30家。34年,县合作社联合社设立制伞处,生产纸伞。37年12月有伞店10家。1953年3月增至17家,从业人员5000人。1955年至1957年,先后成立衙前伞业生产组、县复兴雨伞生产合作社,生产纸、油布伞与斗笠。1960年至1962年,设有县雨具厂。1984年后,外地自动伞大量涌入县内市场,本县制伞工艺落后,自制伞滞销严重,产量锐减。
采掘工业1958年,相继建起河图炉镁矿、县黄铁矿、白帽石棉矿。其中,河图炉镁矿有职工40余人,所采矿石除满足本县做炼铁炼钢炉耐火材料需要外,还销往太湖等10县。1959年增建菖蒲石英矿,年采石英石5722吨。1960年设立县云母矿。1961年前后,上述企业先后停办。1970年秋再建县云母矿。1972年撤销。70年代,县印刷厂在菖蒲公社菖蒲大队采矿炼铅,供本厂铸字用铅。后停止开采。
陶器生产建国前均为土窑。1953年建起县陶瓷生产组,始用轮窑定点生产砖瓦土陶制品。
1985年,其它工业总产值206万元。当年价格净产值45万元(表9——2、表9——3)。
岳西县工业企业总产值

表9——3岳西县若干年份主要工业品产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