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断裂构造的展布方向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北西西向四组,它们彼此之间互有切割和错动。单条断裂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共有30多条(参见本志卷首《安徽省主要断裂(带)和震中分布图》),其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在郯—庐断裂带的西侧,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为主,并被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错开,呈现北西西向断裂呈带、北东向断裂划块的构造格局;在它的东侧,则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并有向郯—庐断裂带收敛的趋势,且被北西向断裂错开,呈现出北东向断裂呈带、北西向断裂划块的构造格局。全省主要断裂构造情况分述如下。
一、郯城—庐江断裂带
该断裂带系1956年航磁所发现,为一狭长的线性正负异常带,也是一个重力梯度带,并得到地面地质的证实。延伸在安徽境内的是郯—庐断裂带的南段,长约350公里,具体位于泗县—嘉山—庐江—桐城—太湖—宿松一线,作北北东、北东向展布,消失于湖北广济附近。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比较早,具有悠久的活动历史,它在印支、燕山期活动强烈,并有过较大幅度的平移运动。郯—庐断裂带在安徽省境内由两条主干断裂组成,控制着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二、固镇—怀远断裂带
该断裂带在省内长约180公里,地表大都掩盖,卫星图片上表现出北北东向特征线,在重力图上也有显示,往往是重力异常的交变衔接地带。沿断裂常有小震活动。
三、江南断裂
该断裂自东至县七都经石台沿青弋江至泾县、宣城、郎溪,长达270公里,走向北东、北东东。它在晚元古代—古生代活动强烈,两侧沉积岩相截然不同,如早、中奥陶世时,断裂南侧为笔石页岩相建造,而北侧为介壳灰岩相建造。印支期沿断裂有花岗闪长岩侵入,呈串珠状排列。燕山期,该断裂的活动对中生代盆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四、皖浙赣断裂
该断裂先由航磁发现,之后由地面地质证实存在。它从浙江长兴经昌化进入安徽屯溪以东,往南延伸至江西德兴、婺源、东兴一带,作北东向展布,在安徽境内长100公里左右。燕山期,该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沿断裂有基性、超基性、酸性岩侵入,呈带状分布,并有中酸性火山岩的喷发,对屯溪中生代盆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控制作用。
五、宿北断裂
该断裂由卫星图片、物探、钻探和地质所证实,走向近东西,省内展布于亳县、涡阳、濉溪、宿县、灵璧一带,长195公里,为一向北倾斜的逆冲断裂。该断裂自燕山期以来,尤其是早第三纪有过较为强烈的活动,至今尚未停止。
六、太和—五河断裂
该断裂亦称宿南断裂,为物探、钻探证实,走向东西,在省内展布于太和、利辛、蒙城、怀远、五河一线,长235公里。该断裂控制了其北侧震旦纪以来的沉积,印支期以来又有多次活动,在新生代前北侧相对下降,新生代后转为南侧相对下降,是一条起始较早、经历多次活动的控制性断裂。
七、肥中断裂
该断裂系1958年航磁发现,为一正负异常带,也是重力梯度带。肥中断裂为合肥—明港断裂的东段,展布于梁园—吴山庙—隐贤集一带,走向近东西,长约180公里,可能形成于元古代,在印支和燕山期活动强烈,造成肥南、肥北构造环境的差异。
八、韩摆渡—肥西断裂
该断裂系物探、卫星图片推测的隐伏断裂,走向东西西至东西,经霍邱、六安、肥西,直抵郯—庐断裂,长197公里。该断裂位于重力密集梯度带,两侧中新生代地层差异明显,北侧上升幅度颇大,南侧为早第三纪槽地,钻探三千米尚未见底。
九、青山—晓天断裂
该断裂系1961年航磁发现,为一正负异常交变带,重力图上也有显示,卫星图片上线性影象清晰。该断裂为磨子潭—桐柏断裂的东段,在省内展布于青山—晓天一线,走向北西西,地表表现为大别群与佛子岭群呈断层接触,其南侧超基性岩呈串珠状分布,其北侧有较多的酸性—碱性岩侵入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