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历史上,安徽邻省曾多次发生大震,严重波及到安徽,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和损失。二十世纪70年代后,毗邻的江苏、山东又多次发生中强震,也波及到安徽部分地区,带来一些破坏和损失。现将邻省地震波及安徽并产生破坏的5次地震情况分述如下:
一、1668年7月25日山东省莒县、郯城8.5级地震
发震日期:旧历为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
震中位置:北纬35.3°,东经118.6°。
震中烈度:十二度。
根据史料记载:“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莒南一带)、郯城、安丘四州县被灾最重,死伤最多。”“城郭、莒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河水暴涨,城中无寸椽,下无片地,男女死者不计其数,存者带伤抱男携女,逃奔无地,昼夜啼号。”(均引自《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年)
此次地震的极震区在郯城、临沂、莒县、区内房屋俱倒塌如平地,压死36000人左右。(参见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第95页,1983年)地震的“破坏面积达五十万平方公里以上,波及八省一百六十一个县,有感范围北至辽宁,南达广东信宜,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山西一带,纵横半个中国,面积达二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江苏省地震局朱书俊、孙寿成《1668年山东莒县大震考》,第1页)
详见图2—21。
此次地震波及到安徽,全省烈度均达到六度以上,其中,长江以北的巢湖、六安、阜阳等地区达到七度,宿县、滁县地区达到八度。根据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安徽省遭受破坏的地区情况如下:
萧县:民舍楼房崩倒者十之七、八,压死男妇甚众。
砀山:庐舍倾圯。
临淮:倾塌城垣、民舍无数。
宿县:倒坏民房,伤人无数。
灵璧:城大圮,坏官民屋舍。

图2—21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间地震
摘自1979年《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围集》
蒙城:城倾,倒坏民房无数。
泗县:城倾数十丈,庐舍悉皆崩坏。
五河:城南楼关圣庙像俱颓,观音阁亦颓,民居倾圮者无算。
霍邱:城垣庐舍震塌者甚多。
合肥:垣颓屋倒,处处有之。
滁县:城垛口多圮。民间房屋倾圮无数。
无为:景福寺塔顶坠,民间庐舍倾倒者甚众。
巢县:城墙崩倾者百余丈,居民墙屋倾复者甚多。
全椒:城垣倾圮四十余丈。县学:正殿两宅圮。
舒城:民舍倾颓无算。
怀远:民房倾复。
和县:庐舍尽塌。
当涂:墙垣多倾倒者。房屋有倾倒者。
安庆:墙屋有倾倒者。
来安:邑治愈圮。
二、1937年8月1日山东荷泽7级地震
发震时刻:04时35分48秒。
震中位置:北纬35.4°,东经115.1°。
震中烈度,九度。
地震时,极震区内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李善邦、贾连亨著《山东荷泽地震述要》:“倒塌房屋四十余万间,死伤约两万人。”
此次地震波及到安徽合肥以北的阜阳、宿县和滁县地区,其中,砀山县的地震烈度为六度,“倒毁茅房三、五间”。(砀山县县政府复地质调查所函,1937年9月21日)
地震的有感面积很大,合肥、凤阳、蚌埠、怀远、亳县、泗县、涡阳、阜阳、临泉均记载有感。
详见图2—22。

图2—221937年8月1日山东荷泽地震
摘自1979年《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图集》
三、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
发震时刻:08时29分17.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6°,东经119.1°。
震中烈度:七度强。
震源深度:16公里。
谢毓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地震时“共塌房一万一千余间,房墙局部倒塌两万一千余间,墙裂及倾斜者五万六千余间,桥裂缝及破损者十三座,县社企事业单位、厂房、水塔、礼堂、影院等建筑受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波及到安徽部分地区,郎溪县十五里棚以北一带地震烈度为五度,“定蚌、梅渚、岗南、凌笪等村房屋掉土、掉瓦,少数墙轻微裂缝,个别老旧墙倒塌,少数烟囱倒塌”。(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公元1970—1979年)》,第67页,1983年)
此外,合肥、芜湖、宣城、南陵、泾县、宁国、广德、繁昌、无为以及来安、天长、嘉山等地均有感。
详见图2—23。

图2—23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地区地震
摘自1979年《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图集》
四、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
发震时刻:18时57分23.1秒。
震中位置:北纬31°27′,东经119°15′。
震中烈度:八度。
震源深度:12公里。
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公元1970—1979年)》:地震时“共倒塌房屋113909间,严重损坏272884间,死亡42人,重伤682人,轻伤2305人,损坏桥梁11座,小型水库上坝出现裂缝。”
此次地震,距震中较近的安徽郎溪、广德、宣城、泾县、繁昌、芜湖、马鞍山等地受到烈度五度以上的影响。其中,郎溪县的定蚌、岗南公社距震中仅30公里左右,部分地区遭受六度破坏。1979年8月2日芜湖地区《溧阳六级地震震例总结会议纪要》:“郎溪县18个社镇有8个社镇、53个大队、434个生产队、4613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全县伤5人,损失民房13596间,其中倒塌20间,严重破坏需要重建的3299间,出现裂缝的10065间;集体房屋受损坏807间,其中倒塌110间,严重损坏456间,损坏农具138件,拖拉机1台,倒塌烟囱2200个。”另据宣城县昝村、南湖、洪林、水阳、卫生等乡统计,“烟囱倒1600个,房屋损坏5000余间,水阳镇打伤一个孩子,城关北门有一户墙倒。”(宣城地区地震局编《地震志》,1985年)
此外,1979年7月18日安徽省地震局上报省委、省政府《关于溧阳地震对我省的破坏和影响情况的报告》:“这次地震时,群欢因跳楼等原因而造成人为受伤的则达三百多人。”
此次地震的有感面积较大,安徽的蒙城、霍邱、霍山、安庆以东地区及江南地区均有感。
详见图2—24。

图2—24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地震
摘自1983年顾功叙主编《中国地晨目录》(1970—1979年)
五、1983年11月7日山东荷泽5.9级地震
发震时刻:05时09分46.2秒。
震中位置:北纬35°17′,东经115°17′。
震中烈度:七度强。
震源深度:12公里。
1983年山东省地震局《荷泽5.9级地震初步总结》:七度区“面积约225平方公里”,“震害主要系房屋破坏”,“造成轻伤约4000人,重伤300多人,死亡46人。
地震波及到安徽大部分地区,其中,砀山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1983年安徽省地震局《荷泽5.9级地震皖北地区宏观烈度调查报告》:砀山县大寨区、周寨区以北“房屋墙壁部分开裂损坏,个别丢瓦,个别烟囱倾倒或丢砖”,“刘暗楼与马良两公社据统计共有292间房屋不同程度开裂,掉瓦掉砖、脱檐者有275间,并有32间草房(属危房、老房)倒塌。”
安徽省砀山县、萧县、淮北市和宿县栏杆集以北地区为烈度五度区,区内少数房墙开裂。地震时人们因惊慌而跳楼,造成数人受伤。
此次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安徽的安庆、铜陵、芜湖以北地区均有感。
详见图2—25。

图2—25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荷泽
5.9级地震等烈度线
(最外围系有感范围)
摘自山东省地震局《荷泽5.9级地震初步总结》
附录安徽省地震目录的说明
安徽省地震目录(表2—1、2—2、2—6)系在参考国内各种版本的地震目录和资料汇编,以及安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比较而确定的。由于对地震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分析处理方法的不同,各种版本的地震目录和资料汇编在确定安徽省部分地震的参数时存在着不同之处。为此,编者按下述原则进行处理。
1.1970年之前的各次地震参数主要依据198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以下简称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同时参考了197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以下简称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1974年南京地震大队编写的《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油印本),1980年上海地震局编的《苏、浙、皖、沪地震目录》(铅印本),1980年地震出版社出版、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的《中国东部地震目录》,1983—198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二、四、五卷,198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安徽省人民政府地震局主编的《安徽地震史料辑注》。
2.1970年至1985年的各次地震参数主要依据安徽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同时参考了1980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的《中国东部地震目录》和1983年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以及邻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3.凡有争议的地震,如果经过地震部门调查、考察并有比较充分依据的,则按新的结论处理。
现将地震参数不一致的各次地震处理情况分述如下:
(1)1585年3月6日巢县5.5级地震
此次地震的震级,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定为5.5级,但之前的其它版本目录中均走为6级,现暂按5.5级列出。地震的震中位置,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及《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均定为北纬31.5°,东经117.9°,巢县;《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最》定为北纬31.2°,东经117.7°。经反复审核,现按后者参数列出。
(2)1644年2月8日凤阳5.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中均未收入此地震的参数。《苏、浙、皖、沪地震目录》收入此地震参数并定为:北纬32.5°,东经118.1°,滁县,4.25级。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3)1652年2月10日霍山5.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及《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均将此次地震的震级定为5级,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震级参数。
(4)1652年3月23日霍山东北6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及《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级分别定为6.5级(烈度八度)和6.25级,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震级参数。
(5)1743年6月30日泾县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和《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均将此次地震的发震日期定为6月29日,震级5.5级,烈度六度。《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震中位置定为东经118.3°,震级5.5级,烈度七度。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6)1829年11月18日五河5.5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定在东经117.5°。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震中参数。
(7)1831年9月28日凤台东北6.2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定为北纬32.6°,东经116.7°《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定为东经116.9°;《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定为北纬32°,东经116.9°,震级6.5级。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8)1917年1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定为东经116.3°《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定为东经116.3°,震级6.5级,1986年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下)将发震时刻定为08时48分26秒,震级6.5级。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9)1917年2月22日霍山西南5.7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和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此次地震的参数。根据《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和《安徽地震史料辑注》,应有此震的记载。据《苏、浙、皖、沪地震目录》所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6级。1986年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下)将此次地震的发震时刻定为02时14分12秒,震中位置定在东经116.0°,震级6级。安徽省地震局根据有感范围、烈度情况及仪器记录,确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5.75级,发震时刻为10时12分42秒,震中位置为北纬31.3°,东经116.3°。现按上述参数列出。
(10)1918年6月安庆殷家汇4.75级地震
1971年和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以及《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均收录此震的参数,但当时上海徐家汇地震台仪器未记录到此震,1973年安徽省地震队曾派人到实地调查,也无此震。《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此条目删除,《安徽地震史料辑注》将此地震列为“存疑待考”类。故现未收入此次地震。
(11)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5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和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此震。1986年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下)收入此震,发震日期为3月8日(原文有误,应为18日),震级4.7级。根据《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和《安徽地震史料辑注》,应有此震,震级为5级。
(12)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5.5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及《苏、浙、皖、沪地震目录》都将此地震的发震时刻定为10时08分36秒,后者还将震中位置定为东经116.0°。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13)1960年8月11日巢县4级地震
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和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均将此次地震参数定为:北纬32.3°,东经117.5°,定远西南,震级5级,精度5类。但1973年苏、浙、皖、沪历史地震审定小组当时的工作文稿,对此震有如下说明:“根据宁、佘、武汉三台基式仪记录测定,震中应为北纬31.5°,东经118°,Ms13.5。又根据安徽省地震队实地调查,定远、无为、巢县三县境内有关公社反映都无震情。因此科版目录(指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所定震中及震级误差较大。”《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此震的震中位置改为北纬31.5°,东经117.8°,地点为巢县,震级4级,现按此参数列出。
(14)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4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级定为4.2级,《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此震误定为北纬33.4°,东经119.0°,4.2级,洪泽。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15)1963年3月13日安庆附近4.25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发震时刻定为19时32分34秒,震中位置为北纬31.0°,铜陵附近。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16)1966年7月27日定远4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和《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均将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定为北纬32.7°,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17)1967年3月3日铜陵附近4.2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定为东经117.7°,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18)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4.6级地震
《苏、浙、皖、沪地区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定为北纬31.7°,东经118.5°’震中烈度为六度。《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将震中位置定为北纬31°40′,东经118°30′,震中烈度为六度。现按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列出地震参数。
(19)1973年9月22日濉溪临涣4.0级地震
1973年9月安徽省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级定为4.5级。现经重新校核,按1973年《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和1980年版《中国东部地震目录》所定震级列出。
(20)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
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此次地震的震级定为4.9级,现按安徽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所定震级列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