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群众测报点
群众测报点是广大群众监视、预测地震的前哨阵地,它由地方各级地震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在所在单位领导下开展以业余为主的地震测报活动。
安徽省群众性地震测报工作始于1971年2月,首先在霍山中学、上土市中学、皖西机械厂和金寨气象台、张冲中学建起了群众测报点。1972年10月,全省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业余测报队伍相结合”的方针,群众测报工作在六安、安庆、巢湖、宿县、芜湖几个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区逐步得到开展,许多中学和气象站建立了地震测报小组。
1975年海城地震后,群众测报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至唐山地震前,全省已有群众测报点1300多个,宏观哨6000多个,测报人员约2万人。唐山地震后,群众测报点进一步迅猛发展。据1977年5月的统计,全省骨干测报点达到745个,一般群测点2558个,宏观哨28824个测报人员近10万人。1976年8月30日长丰3.6级地震前,省地震部门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报,其中,群众测报队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作出短临预报的7条依据中,淮南一中的地声脉冲、十多个群测点的土地电和寿县40口井水异常、动物异常就占了3条。此外,和县腰埠中学群测点在震前三天曾根据土地电的异常变化,内部预报29日寿县可能发生3—4级地震。
1978年至1981年,省地震局根据国务院(77)151号文件精神,对群测点开展了整顿。至1981年底,全省骨干群测点调整为156个,一般点101个,宏观哨65个。重点监视区每个市、县表3—3安徽省地方、企业台和群众测报点历年发展情况表截止1985年底

从1982年起,全省各级地震部门重点加强群众测报点的业务建设:①更新了一批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观测仪器,改造了部分水化观测点,增设了一批中深井观测站,群众测报手段从以往的“四土”手段逐步转到以少三水”(水位、水化、水温)和宏观为主。②制定和颁发了《群众测报站(点)观测规范(试行)》,对土地电、陶瓷偏角磁变仪、上应力、地倾斜、动物异常观测分别提出了建点选址、仪器安装维修、日常观测会析的规范要求和开展质量评比的标准。③对群测点观测手段资料进行清理与综合评价,至1984年底全部完成。
在群众测报工作中,全省涌现出一批先进测报点和测报员。如南京空军驻蚌埠87039部队战士唐林根在唐山地震后,用部队一口报废的水井进行业余地震测报;撰写了《固镇地震与深井水位》和《单水井位异常与地震关系探讨》两篇论文,在1981年苏、鲁、豫、皖四省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评比中获国家地震局二等奖。又如,蚌埠市铁路中学地震测报点在1984年5月21日23时38分南黄海6.2级地震后10分钟就作出了速报,于零点后主动向上海铁路局报告,明确提出地震震中不在上海,而在其北面约200公里的江苏海面,震级为6级左右,不会对铁路造成大的破坏。这个速报为铁路部门指挥铁路运输赢得了时间,保证了列车的安全和正点运行,从而为安定人心、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减少由地震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作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截止1985年底,全省共有骨干群测点138个,测报员267人;一般群测点81个,测报员103人。全省群测点历年发展情况见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