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科技项目
安徽省地震科学研究以地震预测预报为中心,重点放在应用研究上,在多学科广泛探索的基础上,侧重于测震学预报方法和工程地震方面的研究。
一、测震学研究
1973年,省地震工作者结合霍山4.5级地震实践,初步开展了震型判断、初动符号、地震序列、b值等方面的研究。1975年以后又紧密结合中国大陆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进一步开展了地震类型的判断、余震系列、小震群U值、b值的时空扫描、小震窗口效应、震源机制、小震平均应力场、统计计算方法、地震波尾波、波速比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从理论上对地震震源动力学、地震成因进行探讨,提出了构造地震的局部内应力源震源模式。1982年,省地震工作者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空区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两个概念,以及孕震区内外大震频度比变化和应变释放加速两个定量的判断指标。省地震工作者运用地震空区的理论,曾对1983年山东荷泽5。9级地震提出了较为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省地震工作者关于《中国大陆的地震空区》的研究成果,参加了1982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的“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经投票被评为第二名,并被推荐参加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了大会专题发言。1982年开始,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等单位还共同编写了《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一书,于1983年提交地震出版社审定,1985年出版。
二、地震前兆和观测技术研究
1976年,省地震局和有关单位协作,研制成功了0HXC一75型分量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为地磁观测提供了一种新型仪器。1977年,阜阳地区颍上县新集中学地震测报组又研制成功76一2型磁放大式偏角磁变仪,为群众测报地震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地磁观测仪器。1982年以来,省地震工作者又多次改进国产CHD一6型核子旋进磁力仪,提高了仪器的观测精度,受到国家地震局的通报表扬。1981年,省地震工作者和其它单位还共同研制了不锈钢水银胀盒倾斜仪格值标走装置,并在台站观测工作中投入实际使用。1983午,合肥市地震局研制出AHYa3一:型应力探头,在全省群众测报中进行观测试验。
1985年,省地震部门初步建成合肥一蚌埠无线传输地震台网取得了地震观测技术的一项重大成果。国家地震局台网验收组建议将合肥一蚌埠无线传输地震台网作为重要观测成果上报(详见第三篇第一章第二节)。“
1980年开始,省地震工作者还探索地震预报的新途径,坚持地震电磁波现象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有价值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资料,取得了震前电磁波发生异常的信息。
三、地震地质考察研究一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于1917年曾派刘季辰对霍山地区6.25级和5.75级地震组织勘查,并提出调查报告。这是关于安徽地震地质情况的最早的考察研究活动。
1954年,中国科学院专门组织中南区地震工作调查组,对霍山1917年6.25级地震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写有《霍山地区地震调查综合资料》。同年,国家水利部也组织了对霍山地区地震情况的调查,提出了《一九五五年元月份调查霍山地区地震情况报告书》。
1950年以来,安徽境内多次发生地震,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曾先后派人对1954年合肥、六安间5.25级地震、1966年定远4.0级地震、1967年马鞍山4.6级和1969年利辛4.2级地震作过现场考察。1971年2月霍山发生3.5级地震,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和武汉地震队都派人赴现场了解,武汉地震队还对1917年霍山地震重新进行考察,提交调查报告。、
1971年安徽省成立专业地震队伍之后,先后对1973年霍山4.5级和濉溪4.0级地震、1974年江苏溧阳5.5级地震、1977年山东成武4.8级地震、{979年固镇5.0级和江苏漂阳6.0级地震、1982年六安3.8级地震、1983年山东荷泽5.9级地震、1984年巢湖3.5级地震进行了宏观调查,并到云南昭通、龙陵和河北唐山大震现场开展地震地质考察,参加了霍丘地裂缝等数十次重大宏观异常的核实工作,四次陪同外国学者考察安徽境内的郊一庐断裂带,以及多次组织了对该断裂带的考察研究。1981年,省部分地震地质工作者在嘉山县明光镇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认为它是古地震遗迹,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国内有的报道曾把它列为近年来全国发现的22个古地震遗迹之一。
在开展地震地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省地震工作者曾经编绘了9幅地震地质的基础图件,具体是:①1977年完成《安徽省构造格局图(1/50万)》,②1977年完成《安徽省新构造图(1/50万)》;③1977年完成《安徽省一带卫星象片断裂构造解译图(1/100万)》及其说明书;④1979年完成《安徽省卫星象片地震构造判读图(1/100万)》及其简要说明;⑤1981年完成《安徽省晚新生代前构造图(1/50万)》及其说明书;③1981年完成《安徽省新构造图(1/50万)》及其说明书;①1981年完成《安徽省现代构造图(1/50万)》及其说明书,③1981年完成《安徽省Ms>4.5级地震极震区形态及推测发震断层分布图(V50万)》;③1983年完成《安徽省地震构造图(1/175万)》及其简要说明。
四、工程地震研究
1971一1977年,省地震部门协同江苏南京地震大队开展安徽地区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曾在1976年完成了《安徽省地震危险区划图(1/100万)》和《安徽省烈度区划草图(1/200万)》,为编绘华东和全国的地震危险区划和烈度区划图提供分省基础图件。
1977年7月,省地震局开始独立承担安徽省工程建设项目的地震基本烈度鉴定工作。至1985年,已提交96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意见,其中国家兴建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有3个,省兴建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有34个,其它工程建设项目59个,具体见表5《。
1985年4月,省地震局成立工程地震工作小组,并在省地震综合研究队下专门设立工程地震室。9月24日,省地震局和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签订协议,由省地震局负责进行包括合肥市潜在震源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影响小区划、震害预测四部分的工程地震工作,至1985年底,已部分完成。
表5—1安徽省地震部门历年完成的工程建设地震基本烈度鉴定项目一览表截止1985年底



五、地震对策研究
1973年霍山地震预报预防期间,省地震部门会同霍山县委、县革委会积极组织防震抗震工作,为研究地震对策积累了有益的经验。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后,苏、鲁、皖地区震情日趋紧张,群众情绪相当恐慌。为了做到有备无患,临震不乱,及早落实各项准备工作,省地震部门于8月21日拟定了《防震抗震应急措施(草案)》(详见附录),就防震抗震指挥机构的组成、任务和有关地震对策,提出了具体意见,供省委和各级党委内部参考。省防震抗震指挥部成立以后,下属抢险办公室等都具体制定了全省抗震抢险方案等对策。在省委发布《关于临震预报的通知(震情:号)》前后,重点监视区的有关地、市和重点单位均成立了防震抗震指挥机构,相应制定了防震抗震应急方案,落实了各项地震对策。
1984年5月江苏南黄海地震后,省地震局在学习、考察江苏和上海震时及震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9月3日制定印发了《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应急措施(试行稿)》,对震前准备,震时速报和震后防震抗震各项地震对策提出了具体的意见。1985年6月,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制定了《地震速报工作条例》,对速报范围、程序、日常训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当年9月至12月,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对岳西、霍山、巢县和江西德安4次有感地震均按条例要求作出了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