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明末清初,县境内主要是丘岗自然农业区,包括县城以北、香茗山以南和以东的大片丘陵,附有少量圩畈。随着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到清末民初,增加沿河圩区和沿江洲区。全县形成了丘岗区、圩区、洲区3个自然农业区。
50年代初,开始研究农业分区划片工作。扩大棉花生产,逐渐实行棉花种植地域化。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季稻,逐渐实行水稻生产地域化。70年代农业区划工作中断。 1980年,成立县农业资源调查小组,翌年开始进行农业区域实际调查。1984年,成立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各专业区划和各级综合农业区划任务。1985年,在沿江洲区和西北丘岗区的14个重点产棉乡,建立15万余亩的优质棉基地;在丘岗区和湖圩区建立15万余亩的粮食基地和瘦肉型猪商品基地;以武昌湖、岚杆湖、焦赛湖、青草湖4个国营农场和大治圩渔业联营公司为主体,建立水产品养殖基地,养殖水面22.79万亩;沿江沿湖地区建立水禽养殖基地。并调整水利工作布局,加强平原和荒山荒坡的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
1987年,对全县农业资源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下设新坝、莲洲、麦元、翠岭、城北、新农村6个监测网点,定期收集信息。
50年代初,开始研究农业分区划片工作。扩大棉花生产,逐渐实行棉花种植地域化。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季稻,逐渐实行水稻生产地域化。70年代农业区划工作中断。 1980年,成立县农业资源调查小组,翌年开始进行农业区域实际调查。1984年,成立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各专业区划和各级综合农业区划任务。1985年,在沿江洲区和西北丘岗区的14个重点产棉乡,建立15万余亩的优质棉基地;在丘岗区和湖圩区建立15万余亩的粮食基地和瘦肉型猪商品基地;以武昌湖、岚杆湖、焦赛湖、青草湖4个国营农场和大治圩渔业联营公司为主体,建立水产品养殖基地,养殖水面22.79万亩;沿江沿湖地区建立水禽养殖基地。并调整水利工作布局,加强平原和荒山荒坡的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
1987年,对全县农业资源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下设新坝、莲洲、麦元、翠岭、城北、新农村6个监测网点,定期收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