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
粮食作物历来以水稻为主,其次是麦,再次为玉米、大豆、蚕豆、豌豆、绿豆、高粱及荞麦、山芋。
水稻民国8年,水稻播种面积为213449亩,总产4341万斤,平均亩产203.4斤。民国22年,粮食播种面积36.7万亩,总产6610万斤。其中稻谷4100万斤,占总产量62.03%。
1949年,虽遭受水灾,粮食总产仍达7173万斤,比民国22年增加8.52%,人均占粮202斤。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技术的逐步推广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逐步增长。
1953年,太慈区农业互助组长史玉明,首次试种晚稻成功,双季亩产1065斤,比一季稻高出一半以上。1955年,全县插早稻5.2万亩,单产380斤,插双季晚稻3.66万亩,占早稻面积 70%,单产197斤,双季亩产577斤,每亩比一季稻增收144斤。1956年插早稻15.36万亩,晚稻15.33万亩,占早稻面积99.8%,每亩比一季稻增产13斤。赛口乡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从 1955年开始,改种双季稻,亩产平均比一季中稻多400余斤。1956年该社种双季稻28.21亩,早稻平均亩产635斤,晚稻平均亩产404斤,合计1039斤,其中2.5亩,亩产高达1502斤。该社主任徐灿元被称为种植双季稻的带头人,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一等劳动模范。1957年种双季稻13.3万亩,单产由1956年464斤上升到574斤。全县粮食总产达16841万斤,人均占粮 579.5斤,总产比民国22年增加1.55倍,人均占有粮食增加1.08倍,其中稻谷产量13051万斤,占总产量77.50%,比民国22年增加2.18倍。
1958年至1960年,受“五风”影响,生产滑坡,粮食紧缺。推行责任田后,粮食产量逐步回升。1961年,因旱灾,将定产指标调低,除农户超产部分外,统计在册产量1.07亿斤。1963年粮食总产突破2亿斤。1965年2.78亿斤,比1957年增加65.1%。
1966年至1975年期间,前5年早稻高杆改矮杆,后5年晚籼改晚粳。双季稻面积逐步恢复并扩大。1968年是前5年中最好的一年,总产29462万斤,亩产805斤,第一次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人均占有粮食797斤。1966年至1970年,粮食产量除1969年因遭特大冰雹袭击歉收外,其余各年总产量均在2.4~2.6亿斤。1971年起,双季稻面积突破20万亩。是年至1975年,粮食总产除1973年因严重涝灾歉收外,其余各年均达3亿斤以上。1975年是进入3亿斤档次最低年份,总产量为30503万斤,人均占有粮食673斤,总产比1968年增加3.66%。1976年杂交稻开始推广。1979年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42斤,总产比1975年增加33.06%。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面积种植双季晚稻,杂交稻产量逐年上升。198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晚稻面积85%,取代农垦58。是年,晚稻产量超过早稻产量27.6%。粮食总产4.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1986年和1987年,粮食产量分别为 4.16和4.32亿斤,其中晚稻产量分别占全年产量的46.9%和47.7%,晚稻亩产分别为823和936斤,高出早稻亩产30%和31.45%。30多年来,粮食生产从1949年0.71亿斤上升到 1987年4.32亿斤,增加5.05倍;人均占有粮食从282斤上升到822斤,增加1.9倍,由半自给走向自给有余。
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成本投入也相应增加。每亩投入的肥料、农药、种子、排灌等费, 1957、1965、1985、1987年分别为12.18元、39.10元、55.02元和79.27元。分别占亩收入 8.23%、15.67%、16.9%和20.84%。1987年比1957年,每亩成本增加5.4倍。化肥和农药费用每亩分别从1957年的1.88元和0.10元增加到1987年的39.17元和13.50元。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施用量越来越小,土壤养分日趋贫乏;残留稻谷中的农药毒汁,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小麦1949年至1985年,播种面积都在10~15万亩之间,最多是1960年,播种22万多亩。1949年单产62斤,1964年116斤,1981年204斤,1987年248斤。
大豆1950年至1980年间,多数年份播种面积都在2.5万亩到3.5万亩之间,1981年起渐减。1987年播种面积13880亩。1957年单产200斤,1963年330斤,1971年306斤,1976年 332斤。
玉米、高梁、绿豆、蚕豆50年代,播种面积最多为1955年,播种103194亩,平均单产24斤。最少为1950年,播种46552亩,平均单产61斤。60年代,播种面积最多为1961年,播种 84252亩。1968年扩棉缩粮,只种59400亩,其余年份播种6万余亩,1958年平均单产100斤, 1963年276斤,1978年360斤。80年代,播种面积逐渐减少,最多为1981年,种2.3万亩。

1949~1987年粮食作用种植面积与产量(一)

1949~1987年粮食作用种植面积与产量(二)

1949~1987年粮食作用种植面积与产量(三)
二、棉花
民国初期,长岭铺和凉泉一带为棉花主要产区。全县植棉3.8万亩,总产皮棉77.52万斤,亩产20.4斤。民国29年,植棉4万亩,平均亩产32.2斤。民国32年,总产皮棉104.38万斤。1949年,全县植棉9.32万亩,沿江洲区植棉面积占全县的一半,仍以小籽棉为主,总产44万斤。1953年,植棉10.58万亩,总产236万斤,华阳乡毛店村程德郁丰产地田亩产(习惯亩)皮棉240斤,被评为安徽省植棉劳动模范。1955年从江苏南通调进岱字棉15号,因种性较差和耕作、管理不善,亩产皮棉23斤。1956年改进栽培技术,亩产皮棉上升到33斤。1957年上升到58斤。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缺,1961、1962年缩棉扩粮,棉花播种面积由10万余亩缩到4万余亩。1963年制定棉花奖售政策(定购任务内每交售1斤皮棉,奖售大米1斤,定购任务外,每交售1斤皮棉,奖售大米3斤)。是年,植棉面积恢复到9.19万亩,亩产皮棉77斤。1965年植棉15.71万亩,亩产皮棉110斤,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被列为全国第二批24个重点产棉县之一。1966年至1968年,连续三年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是解放后种植最多的3个年份。1968年更换鄂光棉,实行全县一种,亩产118斤。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繁殖基地被取消,棉花奖售政策停止执行,品种混杂,单产下降到40斤左右。1974年恢复繁殖基地,引进良种沪棉479,产量逐年上升。1978年对棉区实行粮棉“五定”政策,调动了棉农积极性。1979年皮棉单产第三次过百斤。1980年以后,调整棉田布局,改善水利设施,健全服务体系,棉花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85年植棉15.48万亩,亩产皮棉146斤,总产2264万斤,单产、总产居全省首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22个(安徽省唯一的)优质棉基地县之一。1986年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出口基地县。1987年种植15.96万亩,亩产皮棉150斤,总产2388万斤,与民国29年(民国年间棉产最高年份)相比,单产增加3.66倍,总产增加17.54倍,与1978年相比,单产增加57.89%,总产增加86.4%。
棉花每亩生产费用,1957年、1965年、1979年和1987年分别为18.18元、49.27元、70.64元和102.50元,分别占亩收入的36.65%、29.26%、43.53%和14.5%。1987年比1957年产量增加256%,费用增加4.64倍,每亩收入增加55.16%。其主要原因,一是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生产增长幅度;二是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不相适应,形成投入多,生产发展快而收入少的状况。在农产品内部,棉粮比价也不合理,1987年种粮每亩收入380.33元,种棉只收入229.65元。1987年后,国家连年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粮价又显得过低。

1949~1987年棉花播种面积、产量表
三、油料
丘陵地区多种油菜,沿江洲区多种腊菜。民国22年,油菜种植6.48万亩,总产525万斤;芝麻8300亩,总产100万斤。1949年,油料种植9.77万亩,其中油菜7.13万亩、芝麻2.25万亩、花生0.39万亩。油料总产量462万斤,其中油菜349万斤,芝麻83万斤,花生30万斤。面积虽有增加,总的生产水平低于民国22年。50年代,圩区水田种植油菜,洲区旱地以腊菜为主,兼种芝麻、花生。油料生产停滞在原有水平,种植面积年均9.9万亩,总产600.4万斤,其中油菜7.09万亩,单产48斤;芝麻2.22万亩,单产69.6斤;花生0.60万亩,单产179斤。
60年代,油料生产(主要是油菜、腊菜的种植)处于低潮时期,油、腊菜比50年代年均减种2.98万亩,花生减种0.27万亩,芝麻增加0.36万亩,油料总产量减少56.6万斤。60年代末,改变油菜以水田种植为主的习惯,开始在旱地套种。长岭公社长岭大队试种成功,菜籽亩产双百斤。
70年代,开始油、棉套种。1971年,油料播种8.81万亩,单产112斤。1979年4月,全省油菜生产技术考察座谈会确定望江为全省20个商品菜油生产基地县之一。70年代年均种植油料10.71万亩,总产10613万斤,其中芝麻年均种植2.81万亩,单产95斤,花生年均种植0.57万亩,单产229斤。
80年代,棉农口粮问题已基本解决,洲区麦套棉改为油套棉,圩区实行油、稻种植制度,广泛种植甘兰型油菜胜利52,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施用硼肥,油菜生产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改种杂交油菜秦油2号,比甘兰型油菜增产42%。
1980年至1987年,年均油料种植16.62万亩,总产19317万斤,分别比50年代增加 67.88%和2.22倍。其中油菜年均种植13.83万亩,单产144斤(1982年亩产高达193斤),分别比50年代增加95.06%和2.07倍。1987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1.1万亩,单产175斤,总产3266万斤。其中油菜种植18.62万亩,总产2825万斤,面积、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1949~1987年油料播种面积、产量
四、其它作物
茶叶县境丘陵地区有较长的种茶史。唐代学者罗隐隐居香茗山时,有“海门茗坞”诗句。 当时多为山间野茶,茶质较好,但产量很低。民国时期,当地农民多在园埂地角种植,民国16年植茶4亩。
1954年翠岭乡城北村植茶10亩。1957年开始有所发展,产茶2800余斤。1958年,利用朝 阳庵旧址,新垦茶园32.48亩。1959年发展到280亩。因管理不善,到1961年只有14亩。70 年代初,朝阳庵林场改办初级农中,开设茶叶生产专业课程,茶叶生产迅速发展,1970年茶叶总产13000斤。1972年,全县植茶面积3172亩,产茶1.44万斤。1976年达5239亩,是历史上植茶最多的年份,产茶7.28万斤。1987年保存茶园面积3962亩,比1976年减少24.37%,产量却达26.84万斤,增加2.69倍。
桃、梨、枣解放初,常见的桃、梨、枣等果木,产量低。1969年有果园110亩,1980年发展到2122亩,增加18倍多。产量由7.5万斤,上升到24.11万斤。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落实山林权属后,水果生产向庭园经济发展。先后从山东引进香水梨、花梨,从安徽农学院引进早甜、早香花、麦香、雨花露等桃树新品种8个。1987年,果园保存面积1027亩(其中成片梨园 344亩,桃园79亩),总产量21.88万斤。
柑橘县境内有栽培史。50年代,太慈乡竹山村有少数农户种植。60年代初,高士乡苗圃引种失败。1974年,从浙江温州、黄岩、瑞安等地引进温州蜜橘苗37万株,分别在太慈、茶安、团山、古炉、码头、毛安、雷池等乡种植,在-8℃时,柑橘常被冻死。经几度枯荣,至1987年保存面积525亩,有的已挂果,总产8万斤。
苹果1958年,县苗圃栽种没有挂果。1974年,县供销社在码头乡先锋村辟苹果园70余亩,莲洲“五·七”农场40余亩,所植苹果树均未挂果。1983年,从肥西引进祝光、金帅、小国光、红星、红玉、红香菇、伏花枝和伏辽等9个品种,在太慈乡竹山村种植300株,1987年普遍挂果,但产量不高,质量较差。县境雨水偏多,气温偏高,日夜温差小,不利糖份等物质的形成,秸秆也难扩展,发展缓慢。
烟叶清代开始种植。民国8年种植100亩,产1万斤。民国29年,种植1557亩,总产12.45万斤。主要产区是杨林、大桥、凉泉等乡,其它丘陵区仅有零星种植。1950年种植1850亩,产量18.5万斤,此后,因扩种粮食和香烟供应增多,烟叶种植面积缩小。60年代以后,有的农户在开荒地或自留地上零星种植。最高年份达412亩。1987年种256亩,单产343斤,总产8.8万斤。
苎麻种植历史悠久,1950年种植171亩,亩产91斤。品种为农户自留,有的长达10多年不换茬,产量低,质量差。苧麻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多数年份种百余亩,少的几十亩。1985年,引进湖南省“芦竹青”种子85斤,新开辟麻园245亩,1987年增加到688亩,总产7万多斤。
蓝靛也称靛青。蓝靛种植始于民国时期,除满足本县需求,还外销怀宁、太湖、宿松和江西彭泽等县。主要产区是长岭、杨林、新桥、团山、凉泉等乡。最高年份种植5000亩左右。1953年后基本绝种。
蔬菜解放前,农户生产的蔬菜可以自给自足。主要品种有黄瓜、豇豆、茄子、辣椒、白菜、芥菜、大蒜、韭菜。农业合作化后,社员有小块自留地种植蔬菜。人民公社化时,自留地被收回,蔬菜由生产队集体种植。三年困难时期,曾以瓜菜代粮。1960年种菜4.27万亩,是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先后引进的新品种有雪里蕻、朝天椒、番茄、包心菜、黄香白、山东大白菜等。80年代,将菜篮子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形成三大片蔬菜生产基地,面积200多亩,年均亩产4000多斤。县城周围的宝塔、城北、吉水、杨长等村为城郊片,生产的蔬菜品种较多,供应城关镇市场;白沙、杨湾两乡部分生产蔬菜村庄为西南片,生产番茄、辣椒为主;华阳的东阁、和平等村为沿江片,生产大白菜、芹菜芽为主。以上三片生产的蔬菜,除供应华阳镇、城关镇市场,还外运彭泽、九江等地。蔬菜种植技术也有提高。1985年春,在城郊片建立塑料大棚面积0.16亩,棚内生产的辣椒比露天种植的上市早25天,地膜覆盖的早12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