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县境西北部和武昌湖两岸,丘岗起伏,易旱;东北和东南的沿河沿江平原,多洪涝灾害。水灾约三年一遇,旱灾五年一遇。清末民初虽陆续筑堤、兴塘、建闸,终因水利基础薄弱,农业常不保收。50年代,重点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加高培厚同马大堤,整修和兴建华阳、杨湾、皖河等通江大闸,堵筑宝塔河的拦河大坝,建立官庄和土桥沟等机械排灌站,扩建和整修大小水库和塘堰。60年代,重点建设引水、蓄水工程,开凿花凉亭水库望江灌区渠道,积极发展机械排灌站。进入70年代,以治水保土为中心,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并着手兴建和发展电力排灌站。到80年代,县境内的防洪、排涝、蓄水、引水等系列工程已初具规模,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马大堤保证1954年型华阳闸江水位(20.16米)安全渡汛,湖河圩堤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丘陵地区基本保证50天不雨不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