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望江沿江干堤系同马大堤中段。上起宿松周家湾,下抵漳湖闸,加上东隔堤和皖河管理段,全长72.15公里,另有6口外护圩临江堤段25.99公里。按1954年型华阳闸江水位(20.16米),同马大堤内,望江受保护面积610.5平方公里,人口约33.9万,耕地36.13万亩。
一、形成与变迁
同马大堤段清光绪年间,客籍贫民开始在县境东北隅临江筑堤垦殖(今六合圩),筑堤4.88公里。民国3年,鄂、赣、皖3省边境绅士商定建马华堤,上自小孤山马家港,下至华阳闸,全长35公里,民国5年竣工。马华堤望江堤段,上起周家湾,下至华阳闸,长18公里。民国17年,从华阳闸至东兴圩上拐,相继建圩9口(今合成圩),临江堤段16.6公里。民国25年,马华堤与上段的同仁堤、丁家口堤、初公堤、泾江长堤连成一线,合称同马大堤。1950年春,上起合成圩东拐,下至太顺圩,建一干堤,名顺合段,长16.21公里。1955年在宝塔河下游(入武昌湖处)拦河筑堤,连接合成圩北面湖堤,长6.76公里,名东隔堤。1956年同马大堤从华阳闸经合成圩东拐到东隔堤,共延伸23.32公里。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兴建皖河联圩工程时,同马大堤再次延伸,自合成圩东拐经顺合段、六合圩,直至怀宁官坝头,从此,同马大堤望江段总长为72.15公里,其中包括杨湾闸坝2.29公里、华阳闸坝0.51公里和划归望江管理的皖河江堤段(从北场闸至柯圩闸)6.94公里。
大堤外护圩临江堤段民国2年兴建东兴圩,临江堤段14.47公里。民国5年,马华堤建成后,四合圩堤外相继建立的同德、继兴等圩已先后崩入江中,现有阜民圩临江堤段1.25公里,阜胜圩临江堤段0.4公里。民国13年建江调圩,临江堤段4.58公里。继后建的巩固圩,临江堤段4.5公里,护镇圩临江堤段0.8公里。同马大堤外护圩临江堤段总长25.99公里,属一般江堤。
堤线变迁因江岸崩塌,堤线弯曲,或堤基存在隐患,整修中,局部堤线有所变迁。1949年春修,周家湾堤段在堵口时略有后退。是年冬修,龙潭口堤段前建堤长0.3公里。是年汛期东兴圩溃破,湖东至牌楼一段崩塌严重,冬修时几经选基改线,因取土、施工均存在困难,且堤身不牢,中共安庆地委书记桂林栖实地察看后,决定改线退建。1950年春动工,下起太顺圩堤上拐,经太子庙、路灌,上接合成圩东拐,建新堤16.21公里,命名顺合段,比临江老堤后退4公里。东兴圩从此成为同马大堤外护圩。1953年刘窝拐退建堤长0.9公里。1954年夏家新屋前建堤长0.85公里,六合圩退建堤长1.8公里。1957年六合圩拐退建堤长0.79公里。1964年东兴圩堤四号段退建堤长0.69公里。1972年湖东拐退建堤长0.8公里。
二、堵口复堤
民国时期,圩堤溃决,由各民圩堤委会负责组织圩民堵口复堤。民国37年夏,四合圩、合成圩、东兴圩相继溃决。1949年春,县爱国民主政府大抓江堤修复工程,成立修堤指挥部,县长李树芬任指挥长。以工代赈,组织民工上堤,汛期前将沿江各圩堤溃口,均堵筑完工。7月17日,华阳闸江水位18.57米时,沿江各圩口溃决。10月初,南京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一测量大队来县进行复堤勘测。10月底成立县修堤指挥部。县长和县委书记分别担任指挥长和政委。安庆专署水利局抽调工程师施康履等14名技术干部,负责工程技术指导。怀宁、太湖两县也抽调部分民工前来支援。上堤民工共3.7万余人。施工时注重工程质量,上土前要彻底平基、清淤、除杂,上堤土料要含纯土70%以上,并要求踩码上土,尺土层硪,直至打钎验水不漏为止。龙潭口堤段为是年复堤重点工程。此段有民国20年溃堤时冲成的大深潭,潭面为250×100平方米。为了避开深潭,堤段前建,完成土方28.94万立方米,堤顶高程超当年水位1米,顶宽5米(当时龙潭口未填实)。是年堵口复堤施工长度69.4公里(含外护圩堤段)。完成土方277.93万立方米,共发以工代赈大米224.18万公斤。
1954年7月,全县49口圩全部溃破,江堤最大溃口为合成圩夏家新屋段(华阳镇北1公里处)。该段因漏洞溃决,3米多高水头将堤基冲成8米深潭,溃口宽30余米,冲毁堤段620余米,修复时前建堤长0.85公里。其次是东兴圩何家墩溃口,冲刷成12米深潭,冲毁堤段425米。从何家墩至沟口一段,大小溃口18处,计长4.42公里,周家湾至上杨湾4.05公里堤线中,有2.21公里堤基全被冲毁。10月底汛情终止,11月成立堵口复堤指挥部,上堤民工42612人(其中妇女1276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6.07%,上堤干部922人。怀宁县支援民工9222人。12月上旬动工,施工长度60公里。在清基除淤时,拔除四合圩段堤基下196根浪桩;清除合成圩堤段民国27年堵口石块39立方米;并发现上杨湾地段是处在杨湾河床上。东兴圩何家墩溃口处,原是民宅基地,底层污泥淤沙杂物甚多。针对上述隐患,对上杨湾、夏家新屋、何家墩等险段做了抽箱、核心墙等工程,计长9公里,填土3.6万立方米,并拌石灰2.5万公斤。1955年4月中旬,堵口复堤工程结束,共完成土方145万立方米,发放民工工资134.25万元。修复后的堤顶高程超过1949年最高洪水位(18.57米)1米,顶宽5米(东兴圩、六合圩4米),险段建有戗堤。1955年秋,堵筑华阳闸旁河口与宝塔河口。华阳闸旁河口曾于民国26年拦河筑坝,因抗日战争爆发停工。民国35年10月复工,次年春末断流。民国37年汛期,四合圩溃堤,汛后将堵坝挖开排水,坝身遂荡然无存。1955年8月成立华阳河闸坝工程指挥部,参加施工的有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工程总队第二及第六机械总队、安庆专区及望江、太湖、宿松、怀宁等4县,计行政干部382人,技术干部100人(主任工程师1人,工程师8人),技工508人,民工28713人(其中木工112人,石工863人)。9月动工,12月拦堵华阳河上游通泊湖各口。壬辰占有一大口,宽1300米,经两次试堵失败,并淹死民工2人,最后决定先堵外围,成功。上游河口断流后,便堵筑通江河口。历时5月,共完成土石方22.1万立方米,坝顶高程20.7米,顶宽6米。为使华阳闸旁河口堵坝工程在静水中施工,在华阳闸坝施工的同时,怀宁民工5800人堵筑新开闸附近的宝塔河拦河大坝,历时4个月,完成土方48万立方米,坝顶高程达20米,顶宽5米,坝长2358米。1958年,引武昌湖水抗旱,曾挖开堵坝,1959年再次堵复。
三、加高培厚
民国20年,合成圩溃决后,堤委会主任余合浦从淮北雇民工4000余人加固堤身,每亩收缴5元大洋作为修堤经费。民国28年至36年,培修沿江堤防共完成土方165.8万立方米。1949年,一般堤顶高程为17米,四合圩与合成圩最高堤段达18.5米。1949年冬到1954年春,共完成培修堤身土方97.35万立方米。1955年11月安徽省水利厅提出长江整堤意见:“同马大堤为一级堤防工程,堤顶要超过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20.16米)1米,分年计划实施。”1955年冬至1956年春,组织3万民工,完成土方252.26万立方米,顶高达到1954年实测洪水位。1956年冬至1957年春,继续培修,共完成土方320.9万立方米,上自周家湾,下至合成圩东拐,长37.06公里,顶高一般超过1954年实测洪水位0.5米。1957年冬至1958年春,结合皖河下游联圩工程,再次培修,堤顶高程虽超过1954年实测洪水位1米,但未加沉落高度,且未夯实。1962年汛期发生堤身下挫,堤基渗漏,堤顶纵向裂缝等险情数处。1964年冬起,按水电部批准的同马大堤加固工程设计标准施工,至1966年春,共完成土方215.1万立方米,堤顶高程超1954年实测洪水位1米。因施工进度快,土块大,未彻底夯实。且取土距堤脚较近,内外堤脚20米之内留下不少方宕。
1966年至1967年,时值“文化大革命”,仅完成兴修土方73万立方米。1968年汛期水位较高;堤身暴露险情多处。是年冬,按照省长江修防局规定的标准施工,即堤顶高程要超过1954年实测洪水位2米,顶宽8米。全县上堤民工约3万余人,完成土方247万立方米,堤顶超过1954年实测洪水位1.5米。但因兴修任务大,进度快,质量差,堤段界沟多,堤顶出现不少朝天洞。1969年冬至1971年春,组织附近圩民零星修补堤顶坑洼和雨淋沟,完成土方22万立方米。1973年汛后,根据水电部要求,按湖口水位22.5米的相应水位超高1.5米,顶宽8米(沙基10米),再次培修。1977年春,中共安庆地委组织怀宁、望江两县民工整修加固东隔堤,并由皖河、九成畈两农场负责以机械压实,完成土方56.53万立方米,堤顶高程由20米加高至21.3米。1978年继续培修,堤顶加高至22.5米,从1950年到1987年底,加固江堤总计完成土方为2693.90万立方米,堤身标准达到:堤顶高程22.5米,顶宽8米,外坡1∶3,内坡平台以上1∶3,平台以下1∶5,平台宽6米,填塘固基护堤地30米。1964年至1984年出现警戒水位(17.50米)11次,其中1983年水位(19.57米)仅低于1954年洪水位0.49米,均安全渡汛。一般外护民圩临江堤段高程19米至20米。东兴圩系重点外护圩口,其江堤修防任务由县承担,堤顶高程达22.2米。
四、填塘固基
人工回填随着堤身断面加大,近堤方塘逐年增多,有的串通成河,严重影响堤身。1963年四合圩填塘长度3123米,土方32284立方米;合成圩填塘长度2314米,土方29692立方米;六合圩填塘长度95米,土方1013立方米;皖河联圩填塘长度509米,土方13237立方米。1965年在江外滩80米外取土,将四合圩大龙潭段内堤脚填宽30米,完成土方23.62万立方米。1973年汛期,龙潭内水位随江水涨落,渗流很大,1974年又全面回填,并加修大平台,共完成土方101.68万立方米。1975年在合成圩东阁段进行填塘,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1979年各堤段均已完成距堤脚30米宽的填塘固基任务,成为大堤的下平台,与大堤构成整体。共完成人工填塘固基长49公里,土方135.92万立方米。
1980年8月,华阳闸江水位18.14米时,大龙潭桩号74+500处堤内平台脚外20米处出现管涌冒沙,桩号75+350处民房后吃水塘内出现深洞涌水,白沙段桩号78+100处的白沙公社医院两侧水塘内鼓水冒沙。汛后,安庆专署水电局组织钻探队,进行地层钻探,发现四合圩堤委会江调圩上横堤,长0.7公里,地下粉沙层深达31米,上部面层粘土厚只有4米,薄处仅2米,经省和专署水利部门多次勘探设计,需要全面加高地面作压渗盖重,填塘固基扩大到距坝脚100米范围内。1983年汛期,情况更为复杂,四合圩段白沙、周家湾,合成圩段华阳至陶寓滩,巩固圩拐至东隔堤,六合圩下拐至皖河段,均出现严重散浸夹管涌,原护堤地30米宽二平台外脚大部分软化,许多水塘内冒沙涌水。1985年,将100米内方塘回填到15.5米高程,二平台脚边高程达16.5米,横向坡1∶10。大龙潭桩号74+268至74+968,长0.7公里为险段核心,盖重长0.3公里,盖首高程17.5米,盖末高程14.5米,人工填塘固基共完成土方199.6万立方米。
机械冲填1958年周家湾(桩号63—65碑)2.25公里长江岸开始崩塌。外滩窄,覆盖薄,不宜取土,堤内大小方塘串连,人烟稠密,棉田成片,取土困难。1984年水电部十三局对该堤段进行机械冲填,10月动工,12月竣工,完成冲填土方63.34万立方米,投资104万元。1985年皖河江堤段冲填53万立方米,投资94.49万元。
五、降压井
1983年5月,安徽省水利厅建筑安装公司基础工程队于四合圩0.74公里险段(桩号74+240至74+980)兴建5口降压井,6月底竣工。经当年7月13日最高水位19.57米时观察,该险段无渗水出现,效果显著。1984年元月继续兴建16口降压井,井距堤脚5米,平均井距35米,井口出水高程15米,设计水头、6.26米,灌入度0.5~0.6米。经半年时间的紧张施工,全部竣工,国家共投资80万元。
六、锥探灌浆
大堤堤身多建在老堤基础上,加之50年代后期,大堤培修的施工质量下降,堤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60年代初采取人工锥探翻修方法,共锥孔8860眼,后因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中止。1982年安徽省水利厅和安庆地区水电局要求望江成立一个机械压力灌浆队,投资4万余元,购置两部运土车和更新液压打眼机,增加一套灌浆设备和一个灌浆队,到1987年底,两队共完成灌浆长度12.84公里,灌入浆料9572.3立方米。其中同马堤四合圩险段锥孔5596眼,灌土1400立方米。
七、护堤林带
1955年春,在距堤脚10~15米的外滩荒地开始营建绿色工程,当年栽杨树2.36万棵。1958年因牧牛人在林中烧火取暖引起火灾,烧毁沟口、湖东等地护堤林带长2810米,宽320米,烧毁杨树17465株,芦苇11130担,肇事人被依法惩处。1959年春全线补棵,共植杨45.5万棵。其中合成圩在16.5公里的堤段上植杨25万多棵,到1962年已构成老、中、青三代杨林,防御江浪效果显著。1987年,有63公里长的江堤外滩(8730亩),全部绿化,有大小树木83.44万株,一般林带宽30~50米,植树25~30排,年收入80万元左右。
八、崩岸治理
崩岸概况民国20年前后,江中的八保洲、江心洲渐长,迫使江流向北岸冲刷,县境江岸崩塌时有发生。最严重的有周家湾、关帝庙、雷港、老虎口、四号、六合等10余处。上游多条崩,下游多窝崩。马华堤外的汪家墩、余家洲等村庄已于解放前崩入江中。1949年东兴圩拐岸崩,危及湖东村,该村只好迁到老虎口上首重建。1952年起,雷港闸上段4.23公里和下段7.25公里堤外滩开始条崩,年均崩岸长20~30米,最大崩岸宽度500余米,其中岸滩最窄处,只离堤脚18米。1959年雷港闸下至玉带洲头一带开始条崩,年均崩塌宽度24米。1970年前后,德胜圩拐条崩长达2.1公里,宽70余米。1972年前后,周家湾、汪墩、关帝庙、余家洲等处条崩,长8.8公里,宽20~40米;陶寓滩崩岸0.5公里,宽8米,江岸离堤脚仅9米,六合圩拐江岸离堤脚仅2米。1975年湖东拐发生重大窝崩,1983年老虎口1.2公里堤段内,多处窝崩。至1987年,崩岸堤段合计长度42.5公里,其中周家湾至德胜圩12.5公里,华阳的东阁堤至四号25公里,沟口到漳湖闸5公里。
治理措施50年代初期,江岸崩塌就退建堤防,退了又崩,崩了又退。1956年起,大抓护岸工程。宿松、望江两县联合成立指挥所,在两县结合部的80米段内扎排定位,沉柳促淤,抛石护岸。1957年安庆水电局安排望江从桩号117+800至119+640的1.84公里的崩岸堤段抛石800立方米。1958年设县护岸指挥所,实行采石、运输、抛护一条龙。是年开始派石工到江西刘矶开采块石。冬季在周家湾上端窝崩处抛石0.12万立方米,保嘴护窝,沉柳促淤。1959年招集湖北、九江采石工人200名,组织船工及装运民工600名,船只180艘(2180吨位),重点治理四合圩和六合圩两处崩岸。采取从深泓到岸坡平顺抛石和间断保嘴、大嘴大抛、小嘴小抛的方法,到1960年基本缓和了崩势。1963年开始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按水下地形图布置护岸段。1983年起,修防段组织抛石船队,充实工地验收人员,抛护质量逐步提高。关帝庙一段,从1968年起开始抛石护岸,至1977年崩岸已基本得到控制。截至1987年底,已抛石护岸25.78公里,占42.5公里崩岸堤段的60.7%,共抛块石144.51万立方米,国家投入护岸经费1246万元。抛石最多是关帝庙险段,共抛石46.25万立方米。六合圩段抛护长度2.6公里,共抛石14.77万立方米,已抛石护岸堤段,崩势基本缓和。部分堤段因抛石不足,如老虎口等处,仍在继续崩塌,六合圩王家墩等处局部下挫。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