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河湖圩堤的兴建以西圩堤最早,建于三国,明洪武年间重修。民国初期,皖河下游建永合等9口小圩,民国8年开始于华阳河沿岸建丰乐、马丰等圩堤。沿江的合成、东兴、六合等圩口的后河圩堤,与本圩临江堤段同时修筑。此后,沿湖沿河筑堤垦殖渐多,至民国23年,全县共有河湖圩堤29条。民国34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县政府押送百余名日俘筑邋遢湖堤,俗称该堤坝为“鬼子坝”。1949年夏,全县70余口大小圩溃59口,冬修时合并为49口,堤线长度290.7公里,最长的为合成圩后河湖堤,长33公里。一般圩堤顶高程14~15米,合成圩与四合圩沿河堤段堤顶最高处为15~16米。
1954年冬,河湖圩堤与江堤同时堵复。河湖圩堤施工长度80余公里,完成土方120.5万立方米。重点民圩标准高程超当年水位0.5米,一般恢复到原堤身标准。1955年春河堤堵口复堤,完成土方190万立方米。1957年参加兴建皖河联圩工程,筑河堤2.83公里,挖河道2.82公里,完成土方321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全县组织4万余人,围湖造田,筑堤160公里。1961年金练圩加固堤长22.25公里,完成土方31.02万立方米。五联圩加固堤长18.25公里,完成土方11.39万立方米。此后河湖圩堤连年加高培厚,至1968年共完成土方2145.8万立方米,整修堤长315公里。1976年冬整修杨湾新河时,利用挖河土方205.9万立方米和取土方35万立方米,修筑西大坝(大治圩堤),施工长度9.45公里,高峰期上堤民工约6万余人,1977年3月竣工,国家投资300万元(其中灭螺经费200万元)。该坝顶高17.5米,顶宽4米。因沿湖沿河围垦渐多,内湖蓄水能力减弱,不少圩口几经溃破。漳湖圩,1969年、1973年、1977年3度溃圩,1977年冬进行整修加固,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整修堤长27.70公里,堤顶高程达到17.50米,顶宽4米。是年全县大小河湖圩堤普遍进行了培修加固,整修堤长共240公里。1983年全县溃圩160口,其中千亩以上18口,溃口总长10.09公里,漫溃河湖堤总长264公里。万亩以上的金炼圩被冲毁河堤29.5公里,溃口长105米。是年冬,金炼圩复堤疏河41.55公里,完成土石方47.5万立方米。其余千亩以上的大圩于当年冬完成堵复土方182.25万立方米。1984年到1986年,对金炼圩和其它后河圩堤进行岁修,共完成土方450万立方米。1987年加固千亩以上圩堤44处,长度共57公里,完成土方92.15万立方米。从1949年到1987年,全县整修河湖圩堤累计施工长度1402.63公里,累计完成土方4487.03万立方米。现有河湖圩堤216处(不包括东兴、江调、巩固、阜民、阜胜、护镇等同马堤外护圩堤),总长651.51公里。其中万亩以上大圩8处,长156.9公里,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圩堤56处,长294.61公里,千亩以下百亩以上圩堤70处,长130公里,百亩以下圩堤83处,长70公里。因内湖蓄水能力减弱,水位较以往增高,一般堤顶高程已增加到17米至18米。四合圩与合成圩后河圩堤堤顶高程18.5米,顶宽2.5米,超过1983年泊湖水位(16.4)2.11米。

1987年千亩以上圩口河湖堤概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