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概况
沿江洲区原为长江故道。宋代以后,江道渐趋东南移,泥沙渐向西北岸淤积,形成大小沙洲和汊道。光绪年间,先民开始在莲花洲下游建有底障、顾全、太顺、南保、太西、西障等6口小圩(1950年合并后称六合圩)。民国2年,在莲花洲建东兴圩。民国5年马华堤建成后,相继建正德、正兴、丰乐、马丰、同德、继兴、得胜、德成等圩。民国13年建江调、巩固圩。民国15年建宝兴、南固、北固等9口小圩。同德、继兴、得胜、德成等4圩,因江岸崩塌,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崩塌入江。1987年,沿江有四合、合成、东兴、江调、巩固、阜民、阜胜、护镇、王墩等9圩,耕地124889亩。保护面积万亩以上的有四合、合成、东兴圩3口,耕地116111亩。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有江调、巩固圩2口。千亩以下百亩以上的有阜民、阜胜、护镇、王墩圩4口(沿江的湖泊围垦详见围湖造田章)。沿江围垦的多系桐城、庐江、无为等县客籍贫民。沿江洲区是县内优质棉花集中产区。沿江主要圩口,民国时期溃决6次(民国16年、20年、24年、27年、37年、3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7年,仅1954年溃决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