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鱼苗张捕
县境长江段盛产多种鱼苗,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居多,且体壮质优。解放前因天然水产资源丰富,随处可捕鱼,基本上无鱼苗张捕业。少数养殖企业和丘陵地区除从九江、怀宁等地购进鱼苗外,有时也在就近水域张捕鱼苗。1956年秋,安徽省和安庆地区水产系统技术人员进行沿江鱼苗埠位调查,有38处江段可作鱼苗张捕埠位,设置绠网万余条,其中望江占7处,可设置绠网3000余条。1957年城关集体渔业社(今西镇村)首先试张成功。1958年先后有泊湖水产养殖场、青草湖农场捕捞大队、华阳公社鱼苗场、赛口公社鱼苗场、长岭公社鱼苗场、凉泉公社鱼苗场、鸦滩公社鱼苗场、城关镇集体渔业大队、团山公社东方红大队等9个单位张捕鱼苗。1959年下水绠网由1957年的105条发展到3700条,生产鱼苗15亿多尾。80年代初,以人工繁殖为主,鱼苗张捕年产量徘徊在1~2亿尾之间。1987年仅有华阳镇郊鱼场(原华阳区鱼场)、永兴乡渔场、中洲渔业村几个承包户生产鱼苗。年产2000~3000万尾。
鱼苗张捕季节,一般在立夏节后。有“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之谚。立夏至小满所产鱼苗称早水鱼苗,质量好。此时气温低,便运输。小满到芒种为中水鱼苗,产量集中,成色好,以花白鲢居多,青、草鱼次之。芒种后为迟水鱼苗,体大、老弱。此时气温高、难运输,有“芒种花,不到家”之谚。青鱼比例大,难养殖。
二、鱼苗人工繁殖
1983年城关镇西镇村姚根寿、管桃松两渔民合伙,率先进行鱼苗人工繁殖。1984年青草湖鱼场培育亲鱼,进行鱼苗试繁。1985年全县共繁殖鱼苗3298万尾。其中岚杆湖渔场占2500万尾。1986年全县生产鱼苗近两亿尾,其中青草湖渔场生产鱼苗8000多万尾,基本改变长期靠张捕和外购鱼苗的被动局面。1987年武昌湖渔场也建立了鱼苗人繁设施,年产鱼苗5000万尾。
三、鱼种培育
民国23年,焦赛湖业主从外地购进“乌子”放入鱼塘,培养成“火片”投放湖中。1956年城关集体渔业社挖鱼种池8亩,开始鱼种养殖,基本是沿袭传统的浅水养鱼法,密度大,每亩放苗30万尾左右,出塘规格小,周转快,耐低氧,有利长途运输。是年一些鱼苗生产单位都同时进行鱼种养殖。1960年鱼种生产单位发展到9个,鱼种池1177亩,生产乌子、夏花2.9亿尾。1961年后,年产鱼种一直徘徊在2000~3000万尾。80年代,学习江苏、浙江等省经验,改小塘为大塘,每口3~5亩;改浅水为深水,水深1.5米~2米;改密放为稀放,每亩放苗10~15万尾,并注意多品种搭配混养。夏花除投放豆浆外,还辅以草浆、猪羊粪、化肥等多种饲料。1987年有鱼种生产单位22个,鱼种池2262亩,生产冬片4390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890万尾,自给有余,
四、成鱼放养
池塘养鱼民国30年,全县有鱼塘100余口。民国34年,南西乡港桥保信用合作社理事张礼谦将该保23口小塘全部养鱼,县政府传令嘉奖。50年代中期,大兴塘堰,池塘养鱼业有了较大发展。1959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塘塘有鱼、寸水利用”的口号,全县凡冬季不干的塘全部放养。60年代,提倡“四级养鱼”:国营、公社、大队三级办场,生产队利用水塘养鱼。1973年赛口公社红旗大队红星生产队4.3亩池塘,总产鲜鱼2230公斤,平均亩产518.6公斤,受到安徽省和安庆地区两级表彰。80年代后,逐步推广大规格多品种混养,并采取投饵施肥和精喂细养等技术措施,农村池塘养鱼一般亩产可达100~200公斤。1981年5月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安徽省水产养殖公司同望江县水产养殖公司联建青草湖渔场,开精养鱼池1500亩,亩产400余公斤,高产塘超过500公斤。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鲂、杂交鲤、荷包鲤、兴国红鲤、白鲫、尼罗罗非鱼、革胡子鲶等10余种,一般均采取多品种混养,很多地方还实行鱼蚌、鱼蟹混养。1982年,召开500人参加的家庭养鱼动员大会,落实水面使用权,推行各种形式承包责任制,全县掀起了“养鱼热”。农户利用屋前屋后的小塘、水宕养鱼、养鳅、育珠、种藕。1985年,全县家庭养鱼户2388户,养殖水面3385亩。至1987年,全县池塘养鱼面积1.9万亩,占池塘总面积的97.6%。因农渔争水矛盾,加之养殖技术落后,白水养鱼,产量不高,仅供自食。
湖泊养鱼南宋岳珂《桯史》载:“望江有湖地、饶鱼蒲。”清同治四年至六年焦赛湖投放鱼种。民国初年,杨湾乡丰大圩建成后,圩内汤巴湖开始养鱼。民国8年龙城寺几家大姓合伙利用540亩水面养鱼。1967年岚杆湖建场养鱼。1975年大桥公社渔场首次在郑家赛拦汊养鱼,养殖水面600亩。1987年,武昌湖建场养鱼,养殖水面13万亩,开安庆地区大水面养鱼之先河。1983年后,全县中小湖泊均陆续养殖,年际产量变动幅度较大,亩产几公斤到几十公斤。湖泊养鱼以水体的天然饵料为主,人工投饵为辅;养殖品种多以草、鲤、鲫等鱼类为主,花白鲢为辅。团头舫、长春鳊作为湖泊养殖优良搭配品种,近年大力推广。
水库养鱼1959年,县内唯一的小(一)型水库——褒隐寺水库建成养鱼,年产成鱼1万到1.5万公斤。葛林、桐林塘、张天畈等30座小(二)型水库建成后,多数一直坚持放养,少数间断放养。因水库周围植被差,水质清瘦,多以鲢、鳙为主,粗放养殖,产量不高,
河道沟渠养鱼解放后,部分水位较稳定、水质较好的河道沟渠都先后养鱼。据1987年统计,全县河道沟渠已被利用的养殖水面共1760亩。其中有宝塔河500亩(自来水厂以下北河段),金盆河50亩,雷港总干渠100亩,沈冲乡的下拦河80亩和杨林河10亩,泊湖乡的杨树沟330亩,南港沟150亩,新坝后河10亩,同丰河50亩,新坝河120亩,新河100亩,上新沟20亩,汪洋河10亩,鸦滩乡中圩河120亩,六零圩乡大沟110亩,平均亩产百余公斤。
农圩方宕养鱼县境农圩众多,其中不少圩套、方宕任其荒芜,1982年后,方宕和少数低洼不保收的农圩开始养鱼。1985年农圩、方宕养鱼面积达3万余亩,产量达50多万公斤。
稻田养鱼1984年后,水产主管部门积极推广综合利用资源的办法,大湾、永兴、茶安、太慈、鸦滩、古炉、团山等乡部分农民利用稻田养鱼,一般亩产成鱼10公斤左右。
围网养鱼1987年由中国水产联合公司和安徽省水产养殖公司投资30万元,以大治圩为试点,围网养鱼3000亩,因面积过大和管理不善,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网箱养鱼1984年武昌湖渔场,首放网箱28个,1169平方米,投放1.5寸夏花15.2万尾。育成3寸冬片鱼种11.25万尾,成活率达73.9%,后因水位涨落幅度大,效果不佳。1986年城关西镇村管桃松在华阳河道试行网箱养鱼,主养草、鱼,亩产超过1万公斤;主养鲢、鳙鱼,亩产达3000~5000公斤。
五、鱼病防治
县境内常见鱼病约50余种。1978年夏,武昌湖青、草鱼发生肠炎并发烂鳃、赤皮病,来势凶猛,无法控制,损失成鱼数十万公斤。1987年大湾乡渔场的青湖圩和六零圩两处成鱼养殖水面,草鱼发生严重肠炎病,大量死亡,损失成鱼3万多公斤。其他养殖水面,也时有鱼病发生。常见的有细菌性(病毒)肠炎病、烂鳃病、出血病等,对青、草鱼危害较大。
肠炎病草、青鱼最易感染,死亡率高达90%。流行季节随鱼体大小而不同,1至2龄的草青鱼发病季节为4至5月,当年草鱼发病季节为7至9月。发病时常用生石灰清塘、泼洒漂白粉、大蒜加盐拌饵投喂,或投放地锦草、铁苋菜、辣蓼、穿心莲、菖蒲等中草药。鱼种放养时,可先用3~4%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烂鳃病系粘球菌为害。20℃以上开始流行。常与肠炎并发。草、青、鳙、鲤等鱼易感染。治疗法与肠炎病基本相同,常用石灰清塘和用漂白粉、五倍子溶液泼洒。
出血病每年7至9月流行。草、青鱼易感染。目前除采用疫苗注射预防外,尚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
水霉病也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患病原因主要是检捕时鳞片被擦落,霉菌侵入鱼体引起。病鱼症状为病变部位长“白毛”,水温18℃开始流行,25℃以上受到抑制。常用生石灰清塘,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和孔雀石绿水溶液浸洗病鱼,或用磺胺药物抹病变部位可防治。
车轮虫病流行季节为5至8月,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用生石灰清塘和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可预防,用苦楝树枝叶煮水泼洒全池,效果也较好。锚头蚤病也称针虫病。流行以秋季为甚,危害鱼种和成鱼。用生石灰清塘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用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可防治。
大中华蚤病也称鳃蛆病。流行季节为5至9月,危害章、青鱼。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可防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