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道光、咸丰年间,城乡零星分布着一些匠铺作坊和手工工场。民国年间,县内先后出现3家小厂,皆因水患兵灾而倒闭。民国22年,全县务工者只有1997人,占总人口的0.83%。民国3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74万元。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着手建立并发展国营、集体工业,适当扶持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39万元。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195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64个,总产值达105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48%。
1958年,实行土法上马,大办工业,不到一年,社、队办厂达3000多家。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发展,生产求量不求质,许多工业企业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1961年,对不够条件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1962年,将1958年过渡为国营的手工业企业改为集体企业,压缩非生产人员,建立经济核算制度。1966年,全县有工业企业59个,职工2309人,工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3倍多。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多数工厂停产闹革命,工业生产再次滑坡,1969年工业企业仅36个,总产值1553万元。70年代,围绕农业办工业,化肥、农机、电力等行业有所发展。1971年至1975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10%。
1979年后,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更新设备,先后扩建和新建一批企业。1983年,实行“利改税”,增加了企业活力。1984年,全县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95个,产值达565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4.68%。1984年后,村办工业、联营工业和个体工业竞相崛起。198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包括国营、县属集体、乡镇、街道、村办、联营、个体)3443个,从业24472人,工业总产值13929万元,比1978年增长2.52倍,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6.13%,居安庆地区所属各县第四位。工业部门中,粮油加工和轧花业居于领先地位,其产值共占工业总产值的41.42%。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有24家。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水平尚不高(县食品厂、农机一厂、农机三厂、磷肥厂、化肥厂、织布厂、酶制剂厂、酒厂和新桥煤矿9家国营企业有正副厂、矿长32人,其中受过专门管理教育的不到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5%。二轻工业局系统有干部133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1%;职工1089人,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0.38%。),工业设备的整体水平也较落后(70%以上设备役龄已超过20年。),加之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经济效益还不理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