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轧花业
清代,民间沿用传统的手摇木制小轧花机,每台每日仅轧花5公斤。民国初年开始出现人力脚踩和牛力拉转的铁制轧花机。民国8年,全县有300台人力铁制轧花机(上海东信厂制造),每台每日可轧花150公斤。
解放后,人畜力轧花机逐步被淘汰。50年代,建成华阳、吉水、沟口3个轧花厂。60年代,建成泊湖、长岭、鸦滩、古港、赛口5个轧花厂。70年代建成向东轧花厂。1985年,华阳纺织厂自筹资金附设年加工1.2万担级外棉的轧花厂。1987年,华阳、吉水、沟口、泊湖、长岭、鸦滩、古港、赛口、向东9个轧花厂共有职工1424人,锯齿机、剥绒机、打包机等设备528台,固定资产620.25万元,创产值3278.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54%,实现利润210.6万元。
华阳轧花厂前身为安庆专署农业局所属华阳保种轧花厂,建于1951年,有职工228人,60马力柴油机1台,皮辊机24台,清籽、清绒机各1台,人力木制打包机1台。1952年,华阳保种轧花厂划归县合作社。1956年,省农产品采购局调入80片锯齿轧花机2台,141剥绒机5台,加工能力由每台日产皮棉50公斤提高到每台时产150余公斤。1965年,省供销社调入80片锯齿机2台,141剥绒机7台。1972年,台时产量提到300公斤,但棉绒比例仅8.7%。1973年华阳轧花厂车间尘笼灰尘中混杂有效纤维甚多,经改装尘笼,多回收飞绒500余公斤,棉绒比例上升到13.8%。1974年,棉绒比例提高到21.6%,为全省最高水平。是年,职工马宗骏试制成人工半自动单头打扣机,加快了打包速度。1975年安装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建立电器化生产车间,形成轧花、剥绒自动流水作业线,但因生搬硬套外地经验,总消耗增加1倍,产品质量也很差。一类短绒,含杂率达19%,很难销售。1976年3月,车间内修筑一条地下排风道,连接车间外一座高10米的集尘塔,使车间环境大为改善,但飞绒无法回收。后在参考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将剥绒机密封,通过绞龙自动喂籽,剥绒后的光籽用吹籽管直送仓库。剥出的棉短绒用吸风管道吸入机房旁的楼房,二楼用纱布作成的网袋倒挂,倒挂的棉短绒,通过尘笼的吸风,灰尘全被吸走。灰尘吹入二楼网袋再吹至三楼,集中送给生产队作肥料。1980年后,改流水线为负压生产线,理顺负压风道流向,调整轧花机上棉卷箱结构,缩小抢合板,扩大下籽道,减少皮棉含短绒量,提高毛刷同锯片表面线速,皮棉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1984年,皮棉含杂率降至1.43%,受到东北、上海、安庆等地厂家好评。1985年皮棉出口到东南亚。1987年,有锯齿机4台,剥绒机12台,出口皮棉油压打包机3台,变压器2台,职工287人,固定资产167.5万元,年产皮棉290.09万公斤,短绒41.47万公斤,创产值867.4万元,实现利润53.6万元。
沟口轧花厂1956年兴建,有职工50人。1965年有80片锯齿轧花机2台,141剥绒机6台。1971年自制钻床、电焊机等设备,节支近万元,但因管理不善,仍亏损8.95万元。1972年扭亏为盈,上缴利润6万元。1975年制造旋风下料器4套,大小弯头200多只,并试制成气流配籽设备。1977年,改装清绒机、清杂机、鼓风机等设备,完善集尘塔回收装置,利用气流集绒配籽,经济效益大为提高,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出来(原为人工驮花)。1978年,棉绒比例达17.2%,棉籽出绒率为7.95%,接近部颁标准。是年沟口轧花厂实行班组核算。厂部将全年费用包干到班组,规定节约有奖,超支不补,为后来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打下基础。1985年,首次出口皮棉5万公斤到日本,创汇3.8万美元。从1966年至1985年的20年间,除1968、1971两个年份亏损外,其余年份均有盈余,累计上缴利润267.3万元,积累率在全县轧花企业中居首位。1987年有职工175人,锯齿轧花机、剥绒机和打包机共10台,固定资产71.2万元,年产皮棉169.38万公斤,短绒22.17万公斤,创产值504.3万元,实现利润41万元。
吉水轧花厂1958年建,有皮辊轧花机15台,60匹马力柴油机1台。1959年购置80片锯齿轧花机、剥绒机和双箱顶力打包机各1台,取代皮辊轧花机。1969年因棉花减产,仅产皮棉15万公斤。1974年大剥短绒,棉绒比例由3%上升到20%。1975年开始回收短绒,摘掉长期亏损的帽子,上缴利润5万余元。1982年对厂房、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基本形成籽棉输送、清花、轧花、气流配籽、剥绒、回收、成包连续工艺流水作业线,年节约电耗16.52万度。1984年后,所产皮棉在上海成为畅销货。1987年有职工127人,锯齿轧花机3台,剥绒机3台,打包机2台,320和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自有流动资金11.21万元,固定资产77.15万元,年产皮棉136.06万公斤,短绒19.18万公斤,创产值411万元,实现利润31万元。
长岭轧花厂1965年建,有职工16人,80片锯齿轧花机和剥绒机各2台,柴油机和双箱顶力打包机各1台。1974年大剥短绒,棉绒比例达21%。1975年利用气流配籽,结束了人工喂籽、输籽和剥绒的历史。1985年开始迈上电机化生产轨道。1987年,有职工63人,锯齿轧花机3台,剥绒机5台,180和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固定资产69.83万元,年产皮棉110.58万公斤,短绒11.4万公斤,创产值328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
古港良种轧花厂1965年竣工投产,年加工籽棉26万公斤。1967年至1971年为商业部门加工棉花,连年亏损,亏损总额达9.42万元。1967年利用气流吸花,结束了人工喂花的历史。1976年实现电气化生产。1980年和1985年,两次投资140万元,用于添置设备,改建和扩建厂房。1979年至1985年,上缴利润9.68万元,获利25.52万元。1987年,有职工92人,80片锯齿轧花机和皮辊轧花机各2台,剥绒机4台,清绒机、双箱打包机和踩包机各1台,固定资产46万元,年加工棉花300万公斤,创产值210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
向东轧花厂1974年建成投产,有80片锯齿轧花机、剥绒机和双箱顶力打包机各1台。1982年由柴油机改用电机生产,由人工输送物料改用气流输送,由毛刷刷绒改用气流吸绒。1987年,有职工52人,锯齿轧花机和打包机各2台,剥绒机5台,180和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自有流动资金达6.62万元,固定资产54.4万元,年产皮棉119.85万公斤,短绒12.28万公斤,创产值354.8万元,实现利润18.06万元。
二、棉纺织业针织品业
解放前,民间多为土纺土织。民国初年出现机坊。民国22年,全县有机坊20余家,平均每家资本约200元(银元),产品有白大布和条纹布等,全用土法漂染。民国28年,县城居民方淑樵、余淑华等投资合办裕民工厂,先用木织布机,后添置铁织布机10台,木制毛巾机6台,附设染坊。民国29年,县政府在鸦滩开设平民工厂,这是县内第一家官办纺织企业,有铁织布机6台,毛巾机和织袜机各3台,梳布机1台。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裕民工厂被土匪梁金奎劫收,旋迁至安庆。平民工厂迁至县城,次年关闭。
1950年,方志美、方云琨、陈诞庚、王仲南等人合资开办利民工厂,有织布机和织袜机各6台,毛巾机2台,历时一年多关闭。1958年,地、县合办1座纺织厂,县建棉织厂、针织厂各1家,60年代初相继关闭。70年代,县内仅有1家小型棉织厂。80年代针织品业仍极其落后,棉纺织业不景气的状况则有所好转。1987年有棉纺织企业4家,从业1139人,创产值62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46%。
县纺织厂县内第一家国营棉纺织企业,始建于1958年10月,受安庆地委财贸部和县委工交部双重领导。厂址在原宝塔附近,生产规模为15000纱锭。1960年又向省轻工业厅申请扩建45000纱锭全能纺织厂,设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筒摇、浆纱7个车间,有清花机1台,并条机、梳棉机各30台,粗纱机8台,摇纱、打纱机各2台,1500千瓦发电机和汽轮机各1台。发电车间因缺锅炉和技术未设计施工,生产附属设备缺一半。是年10月用2台50马力柴油发电机组供1000锭开车试产,因缺润滑油,到年底仅产棉纱21件。1961年3月,省轻工业厅和安庆地区先后派员检查,发现厂址低洼,湿度大,有30%松木梁柱变形或腐烂,厂房低矮,工程质量不合规范,清花车间墙壁下陷发裂,有倾塌危险,已装设备多属“老牙货”,只能使用三五年,待装设备又难配套,生产用电和原料不足,决定停建。从筹建到停办,望江纺织厂共耗资220.95万元。停办时有职工623人,其中有559人经过芜湖纺织厂培训。
县棉织厂1958年建,厂址先在城西,后迁城北,有铁木布机55台,龙头机2台,袜子机25台,手套机3台,职工53人,年产5万米棉布、2000床提花毯及少量手套、袜子,创产值7.51万元。1961年工人下放。1963年10月因缺棉纱关闭。1970年重建,有铁木织机16台,职工128人,年产棉布36.9万米。1971年扩建漂染和织布车间。1974年投资3.08万元,配置织布机37台,20千瓦发电机1台。1978年投资7.8万元,添置织布机和脱水机。1981年贷款17万元,扩建织布车间,配置分条整经机、自动换梭机和锅炉。1985年有职工86人,固定资产30万元,创产值472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主要产品有斜纹布、平纹布、劳动布和被单布。1986年停产,排水设施、厂房连同部分职工转交江通纺织厂,6套设备转交县织布厂。
县织布厂1982年建,总投资161万元。1983年10月投产,用21支经纬纱供100台布机生产中平白坯布。1984年9月增设一条色织生产线,主要产品为中平布、被里布、砂纸衬布和塑料人造革衬布。1984年至1985年共亏损10万元。1986年至1987年共实现利润12.6万元。1987年有职工317人,布机160台,辅助机械36台,固定资产166.1万元,年产白市布155.25万米,创产值276.9万元,实现利润9.8万元。
华阳纺织厂1982年4月开始筹建,11月份投产,属镇办集体企业,建厂初期有1600纱锭,总投资90.8万元。1984年增加2000锭。产品副10支纱和本色包皮布远销湖北、江西、河南、广东、江苏等地。1987年有职工598人,棉纱机5000锭,织布机52台,固定资产达152.7万元,年产棉纱46.7万公斤,棉布98万米,创产值341.7万元,实现利润10.46万元,上缴税金3万元。1983年至1987年共创产值1064.5万元,实现利润58.36万元,上缴税金28.44万元。
江通气流纺织厂1984年11月,县政府与香港永通工程(扩展)有限公司签定《关于投资或合资项目的意向书》。12月,双方签定《关于合资经营纺织厂的意向书》,并上报《项目建议书》。中共望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孙绩彪(县委书记、县建设发展公司董事长)、吴维平(副县长、县建设发展公司总经理)担任项目负责人,1985年3月成立考察组,一行8人赴港考察,与香港永通工程(扩展)有限公司签订《关于合资经营兴建江通纺织厂的协议书》和《关于合资经营江通气流纺织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双方各投资一半,合资年限为20年,港方供进口设备,望江负责国产设备配套和厂房土建工程。5月,县建设发展公司与香港永通工程(扩展)公司签订了《关于合资经营兴办江通纺织厂的合同》、《江通纺织厂章程》,双方确定了江通纺织厂董事会名单。8月,省外经贸委颁发了《批准证书》。12月,国家工商总局核准颁发营业执照,江通纺织有限公司正式开业。由于多种原因,香港永通工程(扩展)有限公司单方违约,1987年6月省外经贸委批准,由港方赔偿11万美元而终止合作关系。同时批准合资外方更换为香港伟旭有限公司,并相应更换董事会成员和批准证书。8月,省工商局核准更换营业执照,是年底,建成全封闭自动调温房和气流纱车间,进口的6台捷克纺机、4台日本产并条机、2台美国产冷冻机及国产配套设备全部就位,生产规模为1200头气流纺。
城关针织厂1958年由城关废品厂改建而成,有职工134人,铁木织机40台,袜子机12台,手套机4部,年产棉布46万米,袜子9000打,毛巾1000打,创产值6万元。1960年因缺原料纱关闭。
县针织厂1982年4月由华阳镇的车辆大修厂改建而成。年产针织品9.98万件,产值26.37万元。因仓促投产,设备技术差,产品质量低劣,成本高,产品积压资金达13.55万元,亏损严重。1984年11月停产。
下一篇:第五节 电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