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机械工业
1954年,城关、吉水、华阳3个铁业社并为县建国铁业社。1958年,建国铁业社与鸦滩铸造厂并为县机械厂。该厂工人韩安庭设计出县内第一张车床图纸。1959年,机械厂改称中心机械厂,辖县电厂、农具厂、农机厂和建筑社,有职工714人,所产单缸柴油机、背包车床、半齿轮车床和简易滚齿机获全国工交群英会红旗竞赛奖。1963年,县中心机械厂改为农业机械一厂。1970年建成农业机械二、三厂。六七十年代,太慈、华阳、赛口等区的农具厂和县铸造厂先后生产脱粒机、农药喷雾器和水泵等农业机械。80年代中叶,由于外地新式农业机具大量涌入县内市场,一些农具厂和铸造厂无竞争能力,只好转产改行。1987年机械工业总产值39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81%。
一、县农业机械一厂
1963年有职工83人,机床20台,柴油机2台,发电机3台,钳、锤、锯等辅助设备18台。1966年有自制和购置的设备67台(套)。主要产品有碾米机、小钢磨、轧花机、压面机、插秧机等。1975年生产柴油机及缸头、机体、摇臂、水轮泵和脱粒机等产品。1977年投资7.68万元,添置盐浴池炉。1980年添置曲轴磨床,从而解决了柴油机摇臂座、摇臂的淬火工艺和修配柴油机曲轴低温镀洗后磨削难的问题。轧花机、山芋切片机、压面机等机械正品率达94%。1980年至1982年共亏损23.5万元。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83年至1987年,共实现利润24.3万元。1987年有职工141人,车床、模具、柴油机等设备107台,固定资产102.9万元,创产值152.6万元,上缴税金5.1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
二、县农业机械二厂
1970年投资15.1万元,将坐落在华阳镇的县拖拉机站改建成农业机械二厂。当时有车床、钻床、电焊机、发电机、水箱散热器、连杆校正器、弹簧校力器等设备,职工53人,年产值7万元。1976年,农机二厂改称车辆修理厂,担负县内拖拉机和汽车修理业务。1979年以前,因“吃大锅饭”连年亏损。1979年至1982年为盈利企业,年均实现利润2.79万元。1982年4月因业务清淡,转为针织厂。
三、县农业机械三厂
1970年在赛口公社中心小学旧址建立农机三厂,设铸造、金工、修配3个车间,工人26名。1973年,职工增到53人,有发电机1台、铸铁炉2座、车床3台及钻床、剪板机、电焊机等设备。主要生产调速器、水泵、拖箱和农业加工机械。1980年至1983年无定型产品,4年亏损金额达7.7万元。1984年实行班组承包责任制,车间实行浮动工资制,当年扭亏为盈。1987年有职工25人,各种设备18台,固定资产16.5万元,创产值12.8万元,上缴税金0.3万元,实现利润0.2万元。
一、县农业机械一厂
1963年有职工83人,机床20台,柴油机2台,发电机3台,钳、锤、锯等辅助设备18台。1966年有自制和购置的设备67台(套)。主要产品有碾米机、小钢磨、轧花机、压面机、插秧机等。1975年生产柴油机及缸头、机体、摇臂、水轮泵和脱粒机等产品。1977年投资7.68万元,添置盐浴池炉。1980年添置曲轴磨床,从而解决了柴油机摇臂座、摇臂的淬火工艺和修配柴油机曲轴低温镀洗后磨削难的问题。轧花机、山芋切片机、压面机等机械正品率达94%。1980年至1982年共亏损23.5万元。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83年至1987年,共实现利润24.3万元。1987年有职工141人,车床、模具、柴油机等设备107台,固定资产102.9万元,创产值152.6万元,上缴税金5.1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
二、县农业机械二厂
1970年投资15.1万元,将坐落在华阳镇的县拖拉机站改建成农业机械二厂。当时有车床、钻床、电焊机、发电机、水箱散热器、连杆校正器、弹簧校力器等设备,职工53人,年产值7万元。1976年,农机二厂改称车辆修理厂,担负县内拖拉机和汽车修理业务。1979年以前,因“吃大锅饭”连年亏损。1979年至1982年为盈利企业,年均实现利润2.79万元。1982年4月因业务清淡,转为针织厂。
三、县农业机械三厂
1970年在赛口公社中心小学旧址建立农机三厂,设铸造、金工、修配3个车间,工人26名。1973年,职工增到53人,有发电机1台、铸铁炉2座、车床3台及钻床、剪板机、电焊机等设备。主要生产调速器、水泵、拖箱和农业加工机械。1980年至1983年无定型产品,4年亏损金额达7.7万元。1984年实行班组承包责任制,车间实行浮动工资制,当年扭亏为盈。1987年有职工25人,各种设备18台,固定资产16.5万元,创产值12.8万元,上缴税金0.3万元,实现利润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