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集市贸易
民国年间,庙会较多。较有名的为县城的城隍庙会、吉水的三庙会、华阳的赤膊会。庙会期间,四方商贾纷至沓来,集市贸易活跃。
解放后庙会自行消失。1952年9月起,县人民政府动员城乡各行各业先后在城关、华阳、长岭、高士、赛口、太慈和鸦滩开展物资交流活动,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1957年后,由于“左”的影响,集市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曾几度被关闭。1979年下半年,重新开放集市贸易。1982年,全县集贸市场发展到54个(其中城镇4个,农村50个),上市品种由1979年的50种增至100种,成交额615.7万元。1985年取消统购和派购,进一步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全县集贸市场增至64个(含工业小商品市场2个,水果市场1个,综合市场13个),上市商品达2000种,成交额由1980年的116.56万元上升到1919.42万元。1987年,县内各区乡镇均开设了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雷池市场,有店铺475间,固定摊位280个,临时摊点500个,平均每天上市人流量1万人次,旺时可达2万余人次。
一、粮油集市
解放前,县城及农村集镇均有粮油集市。1950年起,粮食由粮食公司挂牌标价,买卖双方在国家计划价格指导下进行交易。1953年起,在粮食部门完成统购任务之前,关闭粮油集市。统购任务完成后,农民少量的余粮可进入粮油交易所。1955年,全县有城关、赛口、新坝、鸦滩、长岭、凉泉、太慈7个粮油交易所,共租用民房12间,雇佣交易员6人。集市粮油价格一般高于统购价5%左右。交易所根据成交总额向买方收取3%的服务费,用于自身的费用开支。1956年上半年,全县粮油交易所发展到34个,交易员38人,成交粮食15.72万公斤。1957年秋,全县粮油集市相继关闭。1962年9月恢复粮油集市贸易,全县平均每日上市大米约2000公斤,油料、杂粮400余公斤。1964年,国家对粮油集市从严管理,并规定在秋粮征购期间,除隔季陈粮和油脂油料外,凡属当年生产的新粮不分数目多少,一律不准进入集市。陈粮严禁在市场外自.由成交,新粮按国家统购牌价就地收购,发给交售凭证,抵交生产队任务。1965年,生产队和社员之间的余粮调剂及品种交换,统由当地粮站办理,不另设交易所。粮油集市遂日渐萧条,1966年,粮油集市贸易又被禁止。1979年重新开放粮油集市。1984年,全县有城关、华阳、长岭、赛口、漳湖、鸦滩、太慈7个粮油集贸市场。旺季每月成交量1.25万公斤,品种有籼稻、粳稻、糯稻、黄豆、绿豆、花生、芝麻等。1985年,粮食部门在城关集市收购落市粮102万公斤,油脂4万公斤。1986年城关粮油集市贸易滑坡。1987年城关粮油集市贸易有所回升,成交额达57万元。
二、蔬菜荤食品集市
解放初,上市品种和数量不受限制,贸易颇盛。1957年后,多年禁止肉猪、菜牛、鲜鱼、家禽、虾米、干鱼、粉丝上市。1963年至1978年,限制农民进城卖菜。1979年起,禁售的食品和副食品逐步开放。1983年,允许长途贩运农副产品,蔬菜、荤食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增。1985年,全县贩运人员发展到1733人,第四季度同上年同期相比,水产品增长6.7倍,肉食禽蛋类增长2.2倍。1986年,雷池市场和华阳农贸市场先后竣工开业,结束了城关、华阳两镇居民露天买菜的历史。1987年,各区乡镇皆有菜市,仅赛口市场蔬菜成交额便达27万元。
三、竹木集市
解放初,盐城、无锡、无为等地木材商常来湖东(今属莲洲乡)从事木材交易。80年代初,有华阳河口、江调、磨盘洲3个竹木集市,后因经营管理不善,相继关闭。1985年,有城关、湖东2个竹木市场。湖东竹木市场因近大江,引来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木材商,旺季平均每日上市人流量达2000人次,全年上市木材1.4万立方米,成交量1.3万立方米,成交额444万元。
四、耕牛集市
1955年,供销社设6个耕牛交易所,调剂耕牛801头。1957年调剂耕牛159头。1958年全县耕牛交易所相继关闭,1963年恢复,当年调剂耕牛295头。1978年起,耕牛交易所归工商行政部门管理。1982年,耕牛集市发展到44个。从1979年至1985年,全县共调剂耕牛22900头。1987年,耕牛调剂数达2890头。
解放后庙会自行消失。1952年9月起,县人民政府动员城乡各行各业先后在城关、华阳、长岭、高士、赛口、太慈和鸦滩开展物资交流活动,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1957年后,由于“左”的影响,集市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曾几度被关闭。1979年下半年,重新开放集市贸易。1982年,全县集贸市场发展到54个(其中城镇4个,农村50个),上市品种由1979年的50种增至100种,成交额615.7万元。1985年取消统购和派购,进一步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全县集贸市场增至64个(含工业小商品市场2个,水果市场1个,综合市场13个),上市商品达2000种,成交额由1980年的116.56万元上升到1919.42万元。1987年,县内各区乡镇均开设了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雷池市场,有店铺475间,固定摊位280个,临时摊点500个,平均每天上市人流量1万人次,旺时可达2万余人次。
一、粮油集市
解放前,县城及农村集镇均有粮油集市。1950年起,粮食由粮食公司挂牌标价,买卖双方在国家计划价格指导下进行交易。1953年起,在粮食部门完成统购任务之前,关闭粮油集市。统购任务完成后,农民少量的余粮可进入粮油交易所。1955年,全县有城关、赛口、新坝、鸦滩、长岭、凉泉、太慈7个粮油交易所,共租用民房12间,雇佣交易员6人。集市粮油价格一般高于统购价5%左右。交易所根据成交总额向买方收取3%的服务费,用于自身的费用开支。1956年上半年,全县粮油交易所发展到34个,交易员38人,成交粮食15.72万公斤。1957年秋,全县粮油集市相继关闭。1962年9月恢复粮油集市贸易,全县平均每日上市大米约2000公斤,油料、杂粮400余公斤。1964年,国家对粮油集市从严管理,并规定在秋粮征购期间,除隔季陈粮和油脂油料外,凡属当年生产的新粮不分数目多少,一律不准进入集市。陈粮严禁在市场外自.由成交,新粮按国家统购牌价就地收购,发给交售凭证,抵交生产队任务。1965年,生产队和社员之间的余粮调剂及品种交换,统由当地粮站办理,不另设交易所。粮油集市遂日渐萧条,1966年,粮油集市贸易又被禁止。1979年重新开放粮油集市。1984年,全县有城关、华阳、长岭、赛口、漳湖、鸦滩、太慈7个粮油集贸市场。旺季每月成交量1.25万公斤,品种有籼稻、粳稻、糯稻、黄豆、绿豆、花生、芝麻等。1985年,粮食部门在城关集市收购落市粮102万公斤,油脂4万公斤。1986年城关粮油集市贸易滑坡。1987年城关粮油集市贸易有所回升,成交额达57万元。
二、蔬菜荤食品集市
解放初,上市品种和数量不受限制,贸易颇盛。1957年后,多年禁止肉猪、菜牛、鲜鱼、家禽、虾米、干鱼、粉丝上市。1963年至1978年,限制农民进城卖菜。1979年起,禁售的食品和副食品逐步开放。1983年,允许长途贩运农副产品,蔬菜、荤食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增。1985年,全县贩运人员发展到1733人,第四季度同上年同期相比,水产品增长6.7倍,肉食禽蛋类增长2.2倍。1986年,雷池市场和华阳农贸市场先后竣工开业,结束了城关、华阳两镇居民露天买菜的历史。1987年,各区乡镇皆有菜市,仅赛口市场蔬菜成交额便达27万元。
三、竹木集市
解放初,盐城、无锡、无为等地木材商常来湖东(今属莲洲乡)从事木材交易。80年代初,有华阳河口、江调、磨盘洲3个竹木集市,后因经营管理不善,相继关闭。1985年,有城关、湖东2个竹木市场。湖东竹木市场因近大江,引来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木材商,旺季平均每日上市人流量达2000人次,全年上市木材1.4万立方米,成交量1.3万立方米,成交额444万元。
四、耕牛集市
1955年,供销社设6个耕牛交易所,调剂耕牛801头。1957年调剂耕牛159头。1958年全县耕牛交易所相继关闭,1963年恢复,当年调剂耕牛295头。1978年起,耕牛交易所归工商行政部门管理。1982年,耕牛集市发展到44个。从1979年至1985年,全县共调剂耕牛22900头。1987年,耕牛调剂数达289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