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桥梁涵洞
城区有3桥3涵洞。
一、化龙桥
坐落在望华路与沿河路相交处,明万历四年(1576)蹇达主持兴建,长19丈,高宽各2丈余,为三拱石桥,中拱上方石头上刻有“化龙桥”三字。1951年对桥身损坏部分进行修整。1965年又在石拱桥上面浇筑混凝土加固桥身,可载重20吨,并于两边各挑出1米作人行道,道边建有护栏,栏上立4根灯柱,柱上各安5盏彩灯。
二、卧冰桥(跃鲤桥)
坐落在城南1华里处,因紧傍王祥卧冰池得名。元代县尹程宗杰主持兴建。明正统七年(1442)后,曾数度整修。原为城西溪沟出水口。后水流改道。解放初,因该桥坐落在通往吉水镇要道上,乃重修一拱石桥。1961年鉴于桥拱太小,大雨时水流受阻,淹没庄稼,城关镇乃组织村民,改建为双层五孔桥,每孔安直径1米的水泥涵管。
三、张坝桥
古称新板桥,明弘治年间兴建,坐落在回龙路中段,为城北张坝湖(50年代末改湖为田)出水口,原为青石拱桥,桥宽丈余,仅能通过1辆中型货车,1984年投资8万元,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拱桥,长30米,宽12米,两边有人行道,道边有护栏。
四、观音桥涵洞
位于大东门外,现车站西南角附近,原是城内通往东厢庙的古道津梁。1949年水毁桥涵,造青石半圆拱桥。1984年车辆改行回龙路,因建车站、棉麻大楼等工程需要,在石桥上段,用青石砌成长20米、高2米、宽1.8米的涵洞,上通车辆,下泄张坝湖西边的洪水。
五、县府街涵洞
位于食品公司和百货公司之间,横穿县府街。涵洞高1.3米,宽1米,茅栗冲山洪由保险公司东沟,经雷池市场西沿,通过县府街涵洞,绕供销综合商场,注入观音桥涵洞。
六、体育场涵洞
属大北门街下水道,流量不大,经县体育场中间直下龙家塘。1984年建成高1米,宽0.5米的涵洞。上面填土使体育场成为整体。
一、化龙桥
坐落在望华路与沿河路相交处,明万历四年(1576)蹇达主持兴建,长19丈,高宽各2丈余,为三拱石桥,中拱上方石头上刻有“化龙桥”三字。1951年对桥身损坏部分进行修整。1965年又在石拱桥上面浇筑混凝土加固桥身,可载重20吨,并于两边各挑出1米作人行道,道边建有护栏,栏上立4根灯柱,柱上各安5盏彩灯。
二、卧冰桥(跃鲤桥)
坐落在城南1华里处,因紧傍王祥卧冰池得名。元代县尹程宗杰主持兴建。明正统七年(1442)后,曾数度整修。原为城西溪沟出水口。后水流改道。解放初,因该桥坐落在通往吉水镇要道上,乃重修一拱石桥。1961年鉴于桥拱太小,大雨时水流受阻,淹没庄稼,城关镇乃组织村民,改建为双层五孔桥,每孔安直径1米的水泥涵管。
三、张坝桥
古称新板桥,明弘治年间兴建,坐落在回龙路中段,为城北张坝湖(50年代末改湖为田)出水口,原为青石拱桥,桥宽丈余,仅能通过1辆中型货车,1984年投资8万元,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拱桥,长30米,宽12米,两边有人行道,道边有护栏。
四、观音桥涵洞
位于大东门外,现车站西南角附近,原是城内通往东厢庙的古道津梁。1949年水毁桥涵,造青石半圆拱桥。1984年车辆改行回龙路,因建车站、棉麻大楼等工程需要,在石桥上段,用青石砌成长20米、高2米、宽1.8米的涵洞,上通车辆,下泄张坝湖西边的洪水。
五、县府街涵洞
位于食品公司和百货公司之间,横穿县府街。涵洞高1.3米,宽1米,茅栗冲山洪由保险公司东沟,经雷池市场西沿,通过县府街涵洞,绕供销综合商场,注入观音桥涵洞。
六、体育场涵洞
属大北门街下水道,流量不大,经县体育场中间直下龙家塘。1984年建成高1米,宽0.5米的涵洞。上面填土使体育场成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