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乡村建设
丘岗地区村民,历来聚族而居,形成自然村落,小则几户,大则数百户,住宅一般建筑在祖堂两侧和后边,共壁连枋,挑厢合水,内抽几条小巷,巷门关闭,全村如同一家。巷道阴暗,七拐八弯,熟人信脚走,生人挨壁摸,住舍多土(坯)木结构。檐口高2米左右,少窗户,屋顶安二三块玻璃瓦透光,极少数富户建砖木结构楼房。洲圩区村民往往藉草棚栖身,棚房零星建筑在高墩上,以泥土筑墙,竹子为檩,荆芦为椽,上盖麦稻禾秸,内用高粱杆隔成小间,光线很暗,却冬温夏凉,少数人家建穿枋立柱式的砖木结构平房。
解放后,丘岗地区的房屋建设逐步由整体趋向分散,一家一幢,前有晒场,后有隙基,四旁植树。洲圩区房屋逐步由分散趋向集中,沿着圩堤内侧或公路两旁,以生产队形成自然村落。50至60年代,新建房屋极少,多为旧房改造。70年代末,建房之风渐兴,一般为砖木结构平房。80年代出现“建房热”,砖混结构楼房首先在洲圩区崛起,逐渐发展到丘岗地区,占农户十之一、二,多为2层,间有3层,门窗高大,造型美观,上有水泥平顶,可晒谷,可乘凉;下有水磨石地平,镶嵌着各种花纹,壁上粘贴彩色瓷砖,阳台上砌各种图形栏杆。
农村的照明饮水条件也大为改善,全县70%农户安上了电灯。城郊和华阳镇郊部分农户开始饮用自来水,多数农户饮用井水。乡村大道逐步拓宽,全县有40多条大道可通行三轮车和六轮拖拉机,公路已伸到各乡政府驻地。
附:新村简介:
土岗寺村属杨林乡联盟行政村,自然村落,64户,233人。1977年在一座荒山上兴建新村,占地51.5亩。房屋一律座北朝南,村正中为公用大厅,大厅东西每排建房10幢,前后间隔10米,中间4米为人行过道。共建青砖瓦房340间,平均每户建筑面积128.77平方米。屋前屋后3米归各户安排,可栽树,不准建房。猪圈、厕所集中建在一处,1986年通电照明。28亩老村址改作良田。
轿子畈村属杨林乡联盟行政村。全村48户211人。1987年在一座荒山上兴建新村,占地23亩。村正中是一公共大厅,厅前为广场,以大厅和广场为中心,成八字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扩展,东西各建房5排,排距12米,屋前屋后各4米,归住户植树,中间4米为人行道。共建房220间,总面积5632平方米,人均26.69平方米,比规划前增长29.5%。27亩旧村址改作良田。
解放后,丘岗地区的房屋建设逐步由整体趋向分散,一家一幢,前有晒场,后有隙基,四旁植树。洲圩区房屋逐步由分散趋向集中,沿着圩堤内侧或公路两旁,以生产队形成自然村落。50至60年代,新建房屋极少,多为旧房改造。70年代末,建房之风渐兴,一般为砖木结构平房。80年代出现“建房热”,砖混结构楼房首先在洲圩区崛起,逐渐发展到丘岗地区,占农户十之一、二,多为2层,间有3层,门窗高大,造型美观,上有水泥平顶,可晒谷,可乘凉;下有水磨石地平,镶嵌着各种花纹,壁上粘贴彩色瓷砖,阳台上砌各种图形栏杆。
农村的照明饮水条件也大为改善,全县70%农户安上了电灯。城郊和华阳镇郊部分农户开始饮用自来水,多数农户饮用井水。乡村大道逐步拓宽,全县有40多条大道可通行三轮车和六轮拖拉机,公路已伸到各乡政府驻地。
附:新村简介:
土岗寺村属杨林乡联盟行政村,自然村落,64户,233人。1977年在一座荒山上兴建新村,占地51.5亩。房屋一律座北朝南,村正中为公用大厅,大厅东西每排建房10幢,前后间隔10米,中间4米为人行过道。共建青砖瓦房340间,平均每户建筑面积128.77平方米。屋前屋后3米归各户安排,可栽树,不准建房。猪圈、厕所集中建在一处,1986年通电照明。28亩老村址改作良田。
轿子畈村属杨林乡联盟行政村。全村48户211人。1987年在一座荒山上兴建新村,占地23亩。村正中是一公共大厅,厅前为广场,以大厅和广场为中心,成八字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扩展,东西各建房5排,排距12米,屋前屋后各4米,归住户植树,中间4米为人行道。共建房220间,总面积5632平方米,人均26.69平方米,比规划前增长29.5%。27亩旧村址改作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