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古建筑
一、文庙
又名孔庙、圣庙,坐落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的古建筑群。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时,在县北崇宁坊。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傅光遇见文庙大成殿及廊庑梁础几坏,发动修茸。殿高10米,面积300平方米,四方形,木质结构,四周有围廊,飞檐翘角,铁马悬空。殿前,两侧为雕花门窗廊庑,前面为3座牌坊,名曰“麟凤腾祥”。中间形成一长方形院落。院前便是泮池,池上有桥,名状元桥。桥前面是一座黉墙,墙上凹雕“宫墙万仞”四个大字,中上方有“圣旨”二字。大成殿后面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再后为明伦堂。文庙大部分建筑物在抗日期间被日军烧毁。庙前的泮池、状元桥、黉墙在70年代街道规划和县文化馆建房期间撤毁。幸存的大成殿,1982年省文物局和县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进行修茸,作为文物陈列场所。同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雷阳书院
坐落县城东门,化龙桥附近,为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后任知县狄宽加以修茸,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1882)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大门内,左右两侧为廊庑(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四合院,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讲堂左右为长形廊庑,后进为一座两层楼房,楼后有一高墩,名曰“凤凰墩”。光绪二十年(1894),知县金凤阁筹款在墩上建一宫殿式魁星阁,虎踞于书院之后。阁分上下两层,上层有魁星木雕像,底层为厅堂。书院迭经沧桑,现仅存四合院和讲堂,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太白书堂
坐落县凉泉乡太阳山(又名值雪山)。明《一统志》载:“值雪山在安庆府望江县西十八里,上有平岗,相传唐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江南通志》亦载:“太白书堂,在安庆府望江县,唐李白避禄山之乱,于此读书,遗址尚存。”清邓义《太白台在邑值雪山》诗云:“昔年避世隐书台,遗址于今没草菜,古树半林斜日挂,春风几度野花开。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石青山今犹在,登临空惜谪仙才。”
四、青林寺位于县城内小北门(今菜市场西北侧)。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泰定三年(1326)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会行容建钟楼、方丈山门,清康熙七年(1668)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门。”光绪年间,寺僧本融重葺禅堂,邑人檀球(曾任南康知府)撰书楹联(详见《人物篇·檀球传》)。寺的正大殿与佛殿在抗日期间遭日军烧毁。民国36年冬,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的旧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佛殿遭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了大雄宝殿及佛像,将檀球撰书的对联悬挂其间。1986年大殿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大雄宝殿大门上的匾额亲笔书写“青林古寺”四个大字。
五、三孝祠
祭祀王祥、孟宗、徐仲源三孝子祠。宋绍兴年间,知县赵师传创于南台寺侧,始名纯率亭。淳熙年间,知县赵师循在亭旧基建祠,绘三贤像,宋末废。元至正年间,知县程宗杰迁建于城内北街贤孝坊泣竹台,旋废。明成化年间,知县宋端复于旧基建祠,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朱轼重建,项惟聪、唐守礼、黄配元又相继修葺。清康熙十八年(1679)知县陈柿祚又重建,废两庑,置书室,乾隆十年(1745)县令朱龙褴将祠的大门扩建。解放后,改为供销社仓库和门市部。
六、朝阳庵
坐落香茗山南麓,码头乡和麦元乡交界地境。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明嘉靖年间知县文阶为缅怀梅福、罗隐两隐士建立。”后遭兵乱破坏,清代复修。现仅存庵堂主体,分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深25米,宽36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县“五·七”大学和教师进修学校曾一度设此。1986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奎文塔
坐落县城东郊宝塔河边(原名杨溪河,建塔后改名宝塔河),清道光五年(1825)建。6角5层,顶层悬挂风铃,塔内有砖砌阶梯,逐层盘旋到顶层,每层内壁环列砖刻佛像。民国28年正月初一,遭日军炮击,塔身弹痕累累,但仍巍然屹立。1967年秋,奎文塔被视为“四旧”拆毁。塔基下一铁牛和粗木桩都作废品处理。
八、褒隐寺塔
坐落码头乡袁畈村凤栖冲口。褒隐寺建于唐宝历二年,塔建于何年不详。明万历二十二年《望江县志·山川图》有载。古塔以青砖砌成,6方7层,高约25米,中间实心,层层有门,门似佛龛,惟有底层,四门对开。各层以砖斜铺,出挑为檐。塔顶年久失修,有损坏。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孔庙、圣庙,坐落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的古建筑群。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时,在县北崇宁坊。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傅光遇见文庙大成殿及廊庑梁础几坏,发动修茸。殿高10米,面积300平方米,四方形,木质结构,四周有围廊,飞檐翘角,铁马悬空。殿前,两侧为雕花门窗廊庑,前面为3座牌坊,名曰“麟凤腾祥”。中间形成一长方形院落。院前便是泮池,池上有桥,名状元桥。桥前面是一座黉墙,墙上凹雕“宫墙万仞”四个大字,中上方有“圣旨”二字。大成殿后面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再后为明伦堂。文庙大部分建筑物在抗日期间被日军烧毁。庙前的泮池、状元桥、黉墙在70年代街道规划和县文化馆建房期间撤毁。幸存的大成殿,1982年省文物局和县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进行修茸,作为文物陈列场所。同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雷阳书院
坐落县城东门,化龙桥附近,为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后任知县狄宽加以修茸,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1882)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大门内,左右两侧为廊庑(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四合院,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讲堂左右为长形廊庑,后进为一座两层楼房,楼后有一高墩,名曰“凤凰墩”。光绪二十年(1894),知县金凤阁筹款在墩上建一宫殿式魁星阁,虎踞于书院之后。阁分上下两层,上层有魁星木雕像,底层为厅堂。书院迭经沧桑,现仅存四合院和讲堂,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太白书堂
坐落县凉泉乡太阳山(又名值雪山)。明《一统志》载:“值雪山在安庆府望江县西十八里,上有平岗,相传唐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江南通志》亦载:“太白书堂,在安庆府望江县,唐李白避禄山之乱,于此读书,遗址尚存。”清邓义《太白台在邑值雪山》诗云:“昔年避世隐书台,遗址于今没草菜,古树半林斜日挂,春风几度野花开。神随鲸去何曾见,月照诗魂不再来。白石青山今犹在,登临空惜谪仙才。”
四、青林寺位于县城内小北门(今菜市场西北侧)。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泰定三年(1326)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会行容建钟楼、方丈山门,清康熙七年(1668)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门。”光绪年间,寺僧本融重葺禅堂,邑人檀球(曾任南康知府)撰书楹联(详见《人物篇·檀球传》)。寺的正大殿与佛殿在抗日期间遭日军烧毁。民国36年冬,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的旧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佛殿遭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了大雄宝殿及佛像,将檀球撰书的对联悬挂其间。1986年大殿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大雄宝殿大门上的匾额亲笔书写“青林古寺”四个大字。
五、三孝祠
祭祀王祥、孟宗、徐仲源三孝子祠。宋绍兴年间,知县赵师传创于南台寺侧,始名纯率亭。淳熙年间,知县赵师循在亭旧基建祠,绘三贤像,宋末废。元至正年间,知县程宗杰迁建于城内北街贤孝坊泣竹台,旋废。明成化年间,知县宋端复于旧基建祠,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朱轼重建,项惟聪、唐守礼、黄配元又相继修葺。清康熙十八年(1679)知县陈柿祚又重建,废两庑,置书室,乾隆十年(1745)县令朱龙褴将祠的大门扩建。解放后,改为供销社仓库和门市部。
六、朝阳庵
坐落香茗山南麓,码头乡和麦元乡交界地境。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明嘉靖年间知县文阶为缅怀梅福、罗隐两隐士建立。”后遭兵乱破坏,清代复修。现仅存庵堂主体,分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深25米,宽36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县“五·七”大学和教师进修学校曾一度设此。1986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奎文塔
坐落县城东郊宝塔河边(原名杨溪河,建塔后改名宝塔河),清道光五年(1825)建。6角5层,顶层悬挂风铃,塔内有砖砌阶梯,逐层盘旋到顶层,每层内壁环列砖刻佛像。民国28年正月初一,遭日军炮击,塔身弹痕累累,但仍巍然屹立。1967年秋,奎文塔被视为“四旧”拆毁。塔基下一铁牛和粗木桩都作废品处理。
八、褒隐寺塔
坐落码头乡袁畈村凤栖冲口。褒隐寺建于唐宝历二年,塔建于何年不详。明万历二十二年《望江县志·山川图》有载。古塔以青砖砌成,6方7层,高约25米,中间实心,层层有门,门似佛龛,惟有底层,四门对开。各层以砖斜铺,出挑为檐。塔顶年久失修,有损坏。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