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关镇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改雷阳书院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学生39名。民国初年,先后改名为县高等小学校、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县立中心小学,民国23年改称雷阳小学。民国28年春,汪伪政权在雷阳小学办起一所“模范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县政府接收,改为青林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6年,改称青林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6个班,学生200余名,教师10余名。1949年秋,改称县第一完全小学。次年春,定名为县城关镇小学,学生近300名。1953年学校贯彻州、学暂行规程》,以教学为中心,着重抓计划、备课和听课三个方面,多次接受县内外组织的观摩教学,教育质量稳定,升学率在全县小学中名列前茅。1955年学校新建校舍,教室14间、宿舍1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工作组、工宣队进驻学校,教学秩序混乱。1977年后,教学逐渐走上正轨,学校制订《关于对教师实行考绩考勤的若干决定》、《三好学生条件》等细则,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定期安排各种专题讲座,开展教研和“学雷锋、树新风”、“小红花”、“文明礼貌”、“我爱祖国、我爱家乡”等活动。1980年,被确定为县重点小学,同年被授予安庆地区教育先进单位。1982年,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钱诚以“优秀少年”的光荣称号。1983年学校少先队505中队被评为安徽省少先队先进集体。同年,学校足球队在全国市县小学基层代表队小足球比赛中,获望江赛区第一名,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的联合表彰。1984年,有4名学生参加省游泳比赛,获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5枚。是年,该校被评为省传统体育项目先进集体,并被评为安庆地区卫生先进单位。1985年被地区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少先队502中队被评为省少先队先进集体。同年,学校游泳选手在省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中共夺得6个第一名,6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1987年11月新建四层教学楼,18间,总面积1800平方米。是年,全校有15个班,学生932名,教职工51名,其中女教师36名。
二、吉水小学
民国2年,在忠王庙圣人殿创办吉水镇义务小学校,2个初级班,30余名学生。后因经费困难停办,民国14年恢复。民国27年在忠王庙西侧建新楼一幢,更名为吉水镇初级小学,4个班,100余名学生。民国30年,日军撤毁校舍,修建炮台,学校被迫迁到吉水中街一家民房。民国31年增设高级班,更名为吉水镇小学。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吉丰乡中心国民学校,旋又更名为青林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6个班,200余名学生。民国36年,县政府当局克扣中小学教师薪金,全校教师集会参加请愿斗争。
1950年,更名为吉水乡小学,3个班,120名学生,教师5名。1954年大水,校舍淹没,一部分教师随灾民转移到江南的八亩田一带边垦荒自救边教学,一部分教师在城关大北门租用6间民房,继续动员灾民子女上学,对被洪水围困不能上学的学生,教师撑船上门送教。灾后,新建校舍20多间。1955年,学校恢复正常秩序,教研空气浓厚,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升学率达80%以上。1956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1957年“反右”斗争中,12名教师有6名受到开除公职或劳教、劳改等处分。1958年大搞勤工俭学,办起木工、缝纫、墨水、修配厂和3.3亩的小农场,因项目繁多,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文革”开始后,多数教师被批斗,1名被迫害致死。1967年,更名为城关吉水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共500余名,1974年又附设高中班。是年为便于教学管理,将附设中学班并入吉水初级中学。1987年有6个班,214名学生,教师19名,学校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3平方米。
三、私立维坤女子小学校
民国16年创办,龙惠芬任校长,初名私立初级维坤女子小学校,设有2个初级复式班。次年,增办1个高级复式班,改名为私立维坤两级女子小学校,学生近百人。高级班全是女生,初级班男女兼收。民国17年,省教育厅督学陈东原来校视察,建议县教育局每年发大洋100元,以资鼓励。是年组织学生参加县首届小学生运动会的短跑、接力、跳远及团体操等项目的比赛。民国19年,有3个班,学生超过200名,首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中学,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信赖。该校不仅认真教学,还购置大小鼓、铜钹、三角铃等军乐器,组织小乐队,经常举行集会游行,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开展剪发放脚活动。民国20年龙惠芬逝世,周斌继任校长。是年水灾,学校募捐建校舍未果,学生减少。民国23年又遇旱灾,学校经费来源枯竭,被迫停办。
四、华阳镇小学
民国16年,胡应愚、丁士谦、何楚廷、李廷钰、黄梦华、程功甫、陈圣宾等7人,在游击衙署演武厅筹建华阳镇立高初两级小学校,推举丁士谦为校董会董事长。民国17年开学,设6个班,学生180余名。民国20年水灾,校舍淹没,损失严重,仅少数教师继续坚持教学。民国27年因日军侵占华阳,学校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应沙乡中心国民学校。1951年,改名为县第六中心小学,旋改为华阳镇小学。1964年,有11个班,548名学生,22名教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一度停课。1968年秋,附设初中班。1969年有6个班,8名教师。1978年,整顿教学秩序,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82、1983两年升学考试均名列全县第一。1984年普教检查,区学生入学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100%。1985年春季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集体三等奖。1986年校址由老街迁至农民街,占地11亩,建筑面积775平方米。1987年,全校共有8个班,学生369名,教师21名。
五、回民小学
1952年回教阿訇王太安倡议创办清真小学,1个班,20名学生,1名教师,借民房为校舍。1954年冬政府拨款建校舍5间。1957年发展到6个班,180余名学生,6名教师。1958年,高小停办。1964年恢复,并增设图书室和运动场。同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学校附设牧童班和夜校,学生130名。1966年,牧童班和夜校停办,学校改名为大团结小学。1967年,又改名为新光小学。1976年,增办初中班,学生31名。同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师生开垦荒地13亩,种植棉花、大豆和芝麻。1977年,有7个班,260名学生,11名教师。1978年,统战部门拨款1000元,群众捐款11000元,加上勤工俭学收入3500元,新建校舍18间。1979年,定名为回民小学,初中班并入大湾中学。1985年,全校有5个班,172名学生,7名教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