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服饰
衣服清末,男着土布对襟褂、抄腰裤或缔带裤,老年人着长衫。女着满襟褂、抄腰裤,礼客时着百褶裙或统裙。男外衣以黑、灰、青、蓝等冷色为主。青年妇女多红、绿等暖色,间有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富有之家着长袍马褂,夏季多为丝织品,冬季多为毛皮袄。贫苦人家,鹑衣百结,甚至衣不蔽体。民国期间,“洋布”输入,中山服流行,少数官绅着西服,太太小姐着旗袍、短裙。解放初,土布渐少,多为市布、卡其、哔叽,苏联花布一度输入。列宁服流行,男女一样。“文革”期间,黄军装流行。70年代末,棉织品渐少,多为毛呢和化纤织品。男的以着西服为时髦,女的以着蝙蝠衫、健美裤为俊俏。80年代,流行茄克衫、滑雪衫、羽绒衫、牛仔裤、连衣裙等,式样多变,花色翻新。城镇一般先于乡村,有“乡下没学像,城里变了样”之说。中山服一直流行不衰。
鞋帽民国初年,男缔老布巾,或戴马虎帽。雨具有斗笠、蓑衣、油纸伞和钉鞋、木屐。女缔挑花巾或油匠巾(即条格子巾),穿绣花鞋,老年人戴勒子帽或裹黑包头。后来“放脚”了,富家小姐穿皮鞋、打“洋伞”。解放初,流行八角帽、鸭嘴帽、油布伞、皮鞋、球鞋、胶鞋。70年代,流行马,虎帽、堆绒帽。“文革”期间,流行黄军帽、翻毛牛皮鞋。80年代,流行工人帽、毛线帽、太阳帽、拖鞋、高跟鞋、自动伞、长统袜、运动鞋等。
发型清末,男盘长辫,女梳高鬏。民国初年,剪辫,男蓄平头、鹅头、满头、分妆头或和尚头。农村妇女改高鬏为巴巴鬏;城镇妇女蓄短发,少数梳鬏,小姑娘扎辫。解放初,男的作兴“一边倒”发型。女的多蓄短发,年轻的多扎大辫子。70年代至80年代,盛行吹风烫发,男青年多蓄满头、鹅头,少数蓄“八字”须。女的烫发花样翻新,有翻翘式、蘑菇式、爆炸式,少数蓄披肩发、游泳头、学生头、叔叔阿姨头。
首饰解放前,妇女戴耳环、戒指、手镯、簪子、项圈和“文明链子”;儿童戴八卦牌、长命锁、响铃镯、项圈。一般为银质品,富有之家多为金质。解放初,不提倡戴金银首饰,男戴手表,女缔三角巾。80年代,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变色镜、墨镜、蛤蟆镜开始风行。
附录:民国年间民间传抄的一首小诗
三月初三日,谁家少妇游?红裙遮大脚,黄伞罩高鬏;锡打银如意,泥烧玉镯头;蛾眉堆水粉,燕尾滴香油;手短连肩摆,腰粗着力扭。丈夫偏宠爱,不敢走前头。
二、饮食
食品主食大米,农村辅以大麦、小麦、玉米、山芋。日食三餐干饭,每餐爱吃一碗锅巴汤。洲区客籍农民,多为两干一稀,城镇多为两干,早上吃油条、烧饼、馍馍等点心。西瓜上市时,农家用糯米、绿豆、西瓜瓤一起熬西瓜粥,香甜可口。新麦登场时,在饭锅周围贴瓢柄粑,松软香脆。腊月,家家发米粉粑,烫豆丝。佐餐的菜肴,主要是白菜、萝卜、茄子、豆角、辣椒、葱、蒜等园蔬和马兰、藜蒿、藕须、菱米等野菜。豆腐、豆酱、腊八豆等豆类加工品也较普遍。肉食以猪、鸡为主,主要用于节日、来客佐餐。小鱼小虾过去是农家寻常菜肴。烹调重酱辣、轻糖醋。解放后主食大米,少杂粮,佐餐的菜肴,农村以园蔬为主,城镇以鱼肉禽蛋为寻常。肉类增加牛肉、兔肉、狗肉等。河豚与乌龟几近绝种,螃蟹、老鳖等成为席上珍品。
饮料解放前,有茶、酒、糖水,比较单一。富有人家,重阳时节用糯米酿酒,俗称“重阳酒”,浓烈香醇。解放后,品种增多,有各种白酒、甜酒、啤酒、果汁和奶粉、咖啡、葡萄糖粉等。
三、居住
房屋解放前,村民多聚族而居,形成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落。同姓村落称前屋、后屋或大屋、小屋、新屋、老屋,如金家新屋、林家前屋等。村落多座北朝南,前有水塘,后倚山丘。村中有一祖堂,一进数重,每重有天井,两侧有巷道,巷道两侧为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巷口设大门。祖堂后重安放祖宗牌,村民春节完年和婚丧喜事,都在祖堂举行。沿江洲区农民,因水患频仍,多住茅屋,零星建筑在土墩或堤埂上,很少形成大的村落。城镇居民住宅多为两进,前为店铺,后为内室或作坊。一般有后院,院内建厨房、厕所。富有之家,有三到五进,天楼地阁。解放初,祖堂多被拆毁,店堂与住宅多分为两处。80年代,农村茅屋很少,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渐多。城镇职工住宅多为2~4层楼房,设施配套,厅堂、卧室、厨房、卫生间齐全。
陈设解放前,堂屋摆条几、方桌、靠背椅。条几上摆祖宗牌、香炉、烛台,壁上挂中堂,多为历史人物画像和山水画,中堂两边挂对联。富有人家,画几上摆古玩和祭器,壁上挂名人字画。贫苦人家仅一张方桌、两条长凳,甚至家徒四壁。内室有苏式床、梳妆台、衣箱、叠橱、洗脸架,多数人家有联柜,既可当睡铺和坐凳,又可装衣物和粮食。解放初,家家堂屋贴毛主席像,像的两旁多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对联,对联两侧为年画。“文革”期间,增设宝书台。内室有四柱架子床、两面橱、写字台、茶柜。80年代,堂屋挂中堂、对联,摆茶几和双人沙发。内室有高低床、高低柜、三面橱、单面橱、三人或五人沙发、彩电、收录机、冰箱。进而又发展为组合橱,壁上刷涂料或贴墙纸、壁布,地面嵌地板砖或铺地板、地毯。老式家具多被淘汰。
四、行旅
民国期间,水上靠木船,陆上靠两条腿。老年人坐独轮车,一人后面推,一人前面拉;官绅坐轿或软篮,少数骑马。解放后,交通逐渐发展,50年代水上有小轮,陆上有少量自行车和客车(货车代替)、大拖拉机、小吉普。60年代,水上开始有机帆船、大轮,陆上有客车,自行车较为普遍。80年代,开始有三轮车、摩托车、轿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