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库
l、大型水库
花凉亭水库拦洪大坝位于老城北5公里的花凉亭,以防洪、灌溉为主,发电、航运、养殖为辅。水库工程由省水利厅勘察设计院设计。采用多年调节,以千年洪水设计,设计洪水位95.85米,以万年洪水位校核,校核洪水位97.61米。相应总库容23.98亿立方米,死水位74米,死库容6.55亿立方米,正常水位88米,有效库容17.4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8.6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75亿立方米。水库集水面积188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4×1万千瓦,年发电量10150万度;灌溉面积103万亩;可养殖水面9.54万亩,年均产鱼50万公斤。做到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综合利用。库区居民按50年一遇洪水位92.3米迁移,土地按90米高程征用。
该库于1958年5月报水电部批准兴建,同年8月12日成立花凉亭水库工程局和中共花凉亭工程局委员会,属省委基建部和水利厅领导。1958至1960年,工程局有职工1600余人,劳力(劳改、劳教和刑满留用人员)32000人。1958年8月16日,导流隧道正式开工,9月开挖引河,10月填筑大坝,施工现场长达10公里,最高日上坝土砂方1万立方米。1959年9月22日大坝截流成功,1960年6月开始蓄水。1962年6月工程缓建,此时大坝顶高程91米,心墙顶高程86米。1970年10月复工续建。1971年元月,太湖、潜山、怀宁、望江、宿松5县民工1万余人开赴工地建设。1976年10月,大坝填筑到顶,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该库枢纽工程分5部分:
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碾压坝,一级水工建筑物,抗震烈度7.5度。最大坝高57米,坝顶高程98.5米,防浪墙顶高程99.9米,坝顶宽8米,长570米。河床是片麻岩类,坝基采用爆破震密法处理,并设粘土防渗水平铺盖与心墙相接。坝体设测压管、浸润线管和沉降点,内外坝面都用干砌块石护砌到顶,外坝脚设量水堰。
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钢筋混凝土结构。堰顶高程82.8米,净宽96米,分8孔,设弧形闸门,每孔装2台22.5吨卷扬式启闭机,最大泄洪量10320立方米/秒。
泄洪洞:为压力不衬砌隧洞,洞径8米,长480.7米,进口底高程60米,最大泄洪量524立方米/秒。进口设两扇3.5×8米事故平板钢闸门,装75吨斜拉式启闭机,出口设5×5.8米高压弧形闸门,装75/40吨螺杆式启闭机。
发电洞:为压力不衬砌隧洞。建设初期起导流作用。洞径7.5米,长469米,进口底高程43米,最大泄量473立方米/秒,进口设两扇3×6.5米事故闸门,装62.5吨卷扬式启闭机,洞外有8.5米高的拦沙坝,出口设4.5×4.5米高压弧形闸门,装75/40吨螺杆式启闭机,出口以上100米附近,有4条支洞平行通向发电厂房,洞径由4米渐变至2.8米。支洞上游有圆筒式调压竖井,小井筒径7.5米,大井筒径15米,顶高程102米。
发电厂房:长52.1米,宽14.4米,内装75千瓦/20吨桥式起重机1台和1万千瓦发电机组4台。所发电并入华东电网。
水库工程累计完成土砂方421万立方米(其中粘土19万立方米)、石方97万立方米、混凝土3.84万立方米,使用钢材2729吨、水泥11020吨、木材21315立方米(其中本县提供12952立方米),总投资9442.1万元(其中移民安置费1225.5万元)。
水库淹没耕地7.361万亩,涉及5区、17乡、79村、755个村民小组、12508户、61124人。迁出库区居民8621户30115人。
水库自1959年截流以来,已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效益。
防洪:建库以来,入库流量大于2000立方米/秒的已达19次,1983年7月7日入库洪峰7784立方米/秒。经水库调节蓄水后,最大下泄量469立方米/秒,从而保护了县城及长河沿岸居民和怀宁县城的安全,保护面积为19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万亩,人口98万。
发电:1、2号机组分别于1981年10月和11月投产,已发电1.55亿度,对安庆地区用电紧张局面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3、4号机组于1985年开始安装。
灌溉:1966至1985年,灌区从水库引水量68.9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792.2万亩。
航运:水库正常蓄水面积78.2平方公里,到寺前、黄镇、牛镇各区已通航,岳西店前至花库大坝长55公里可通竹筏。航道纵横,各种船只往来如梭,对山区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养殖:1974至1985年,共捕鲜鱼1200万斤。
2、中型水库
方洲水库位于城西5公里的山龙乡方家洲,是以灌溉为主,防洪、发电、养殖为辅的中型水库。
水库工程由县水电局设计,枢纽工程按100年洪水设计,设计洪水位90.6米;按2000年洪水校核,校核洪水位91.75米。相应库容1748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1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98万立方米,调洪库容430万立方米。该库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
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大坝和溢洪道两部分。
大坝:为粘土心墙坝,三级水工建筑物,抗震烈度6度。坝底河床高程60米,最大坝高33.8米,坝顶高程93.8米,防浪墙顶高程94.7米,坝顶长180米,宽5米。
溢洪道:距大坝约200米,在杨岸山的凹槽上,是重力式浆砌块石溢流坝,溢洪道长228米,开挖深16米,底高程70米。溢流坝顶高程88米,顶宽1米,底宽11米。溢流型式是开敞式实用堰,堰顶净宽46米,设计最大泄量671立方米/秒,挑流鼻坎高程81.9米。坝面用钢筋混凝土护面,厚o.3米,上下游有重力式浆砌块石导水墙,坝顶高程85至92.1米,溢流坝中部有平顶启闭机房伸出坝顶,钢筋混凝土梁板式工作桥通向左岸。
放水涵洞在溢洪道底部,门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9米,进口底高程70.5米,宽0.8米,高1.2米,用平板钢门闸控制,装20吨螺杆式启闭机,最大泄量11立方米/秒。
溢洪道挑流鼻坎下面有坝后式电站一座,装机1台160千瓦,水轮机从放水涵洞进水,发电尾水直接进入灌溉渠道。
水库工程1959年开工,抽调机关干部、厂矿工人、街道居民、学校师生、医务人员2300余人日夜奋战。中共县委书记岳中林身先士卒,推着胶轮车运土。1960年3月,850名机关干部参加堵口,奋战7昼夜大坝合拢。1961年停建。1974年续建,1984年完工。大坝工程共完成土方54万立方米,石方2.1万立方米,投入劳力52.4万工日,国家投资86.8万元;溢洪道工程,开挖土方2.5万立方米,浆砌块石o.6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700立方米,国家投资56.1万元。加上电站及枢纽配套工程,国家共投资181.1万元,形成固定资产138.8万元。灌溉面积2万亩,山龙、城西、江塘、太平4乡30个村部分农田受益,起到花凉亭灌区对高坡地带起不到的补充作用。
建设水库,淹没耕地218.83亩,安置移民160户。原在库区的方家大屋、山龙管理区粮站、供销部、医院、小学以及一些自然村落同时拆迁。曾发挥500余年灌溉作用、载入史册的“龙门堰”,亦在此淹没区内。
自建库以来,安全可靠地发挥着拦洪、灌溉、养殖、发电四大作用。1984年12月至1985年发电63万度。
3、小型水库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实施中共安徽省委提出的农业“三改”(旱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低产作物改高产作物)方案和“合作社办到哪里,水利就修到哪里”、“三改到哪里,水利就保收到那里”的指示,兴建水库开始起步。这一年元月,桃铺乡高堰水库、建设乡丰收水库和油菜冲水库、刘羊乡红星水库同时施工;10至11月,小池乡枫树水库和鹭鸶林水库、茗北乡联盟水库、江塘乡西屋水库、太平乡周冲水库、刘羊乡汪洋水库开始兴建。其中7个水库一春一冬初具规模,高堰水库翌年蓄水60万立方米,保证了5000亩晚稻丰收。1957年,全县发动民工11.4万人,开工的水利工程1.4万处,其中小型水库103座(当时省水利厅意见,小型水库是指坝高5米、灌溉300亩以上的有涵丘设备的大山塘)。1958年,茗北乡莲花水库、小池乡罗山水库、刘羊乡罗河水库、中心乡陈名水库、太平乡煤塘水库、江塘乡潘岭水库开始兴建。
1958年以后,贯彻中央“小型为主,辅以中型,根据必要和可能兴修大型工程”的方针,先后动工兴建大、中型水库各1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工程大多是社办公助,由于追求高速度,工程质量不高,加上自然灾害影响,至1960年大部分工程下马。
1961至1978年,先后兴建小型水库39座。1975年以后,重点转向除险加固,扩宽溢洪道以及扫尾工程、配套工程等。至1985年止,全县计有小(一)型水库11座(蓄水100——100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2座(蓄水10——100万立方米。)共有兴利库容2192.9万立方米,调节库容1398.2万立方米,国家对小型水库的投资总额达427.46万元(包括灌区)。
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小(二)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二、塘堰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开“吴塘”、“乌石”以灌稻田,获得丰收。此后,县内塘堰逐步增多。元至正年间(1341——1365)屯田御史赵天佑(太湖人)浚“龙门堰”(今方洲水库淹没区内)。明洪武年间(1368——1399)监生李顺奉工部令临县,开官塘11口:长宁乡(今弥陀乡)“官塘”是其中之一,古熙塘、天明塘在县城北门外,察院后塘在县城东门外,阜民塘在南门外,清水塘、大安塘在太平乡,罗塘和小罗塘在兴化乡(今小池区),白水塘在岔路乡东河,乌株塘在罗湾乡。
民国10年(1921)纂修的《太湖县志》记载历史名塘90口,大都以姓氏、地名、形状、水质、土质、生物、资金来源等命名,其中以姓氏命名者居多,因座落失考,故不详列。民国21年县水利工程委员会成立后,“督饬佃东受益户合力挑治”全县700余处年久淤塞储水量少的塘堰。
1949年,全县有塘堰2.48万处,兴利库容0.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9.6万亩,占当时耕地面积的74%。
1949年后,政府发动群众扩修旧有水利设施,并贷款贷粮支持重点工程建设。1956年,全县蓄水塘1.67万口,蓄水面积2.67万亩,兴利库容0.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9.32万亩;堰1.02万度,可引水量0.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4.58万亩。
在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淹没和废除部分小型塘堰。1985年全县尚有塘堰2万处左右,兴利库容0.5亿立方米。以塘堰为主要水源的灌溉面积12.6万亩,做为反调节工程和配套工程,在大中型灌区仍然发挥着作用。容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塘和灌溉300亩以上的大堰详见附表。塘有圩塘、岗塘、螃塘、冲塘,一般水深5米以内,坝坡1:0.5——1:1。50至70年代新建、扩建一大批山塘,有的坝高达20余米,按水库要求施工,只是防洪标准较低。堰有桩石堰、硬壳堰、浆砌堰。60年代后,浆砌堰每年都有兴建。
大观楼塘:位于老县城古“大观楼”(已废)东侧,为东城弃水纳泄之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40——200米,深1——3米,塘面约50亩,容量约5万立方米,可灌面积380亩,属国家所有,南园村管理,现为放养家鱼和水浮莲的良好水域。
荷叶塘:大观楼北面,相距百米,古为“荷池”,现有水面20亩。塘底有泉眼,淤积深,水质肥。夏令时节,荷叶簇簇,荷花盛开,清香四溢。旧志载:“邑有大科,则花放千叶,盈池万柄,经秋不凋,号为瑞莲。”
凤形堰:位于安乐河上。坝长137米,高2米,净高1.4米,浆砌块石结构,23厘米厚的混凝土护面,护坦长9.6米,可灌农田1000亩,堰上架拱桥,总投资10.5万元,1985年11月开工。
容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塘(60口)一览表

灌溉300亩以上的大堰(30口)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