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习俗
新年开始,农民预测年景常用的方式:一是将除夕煮年饭的浓米汤一点不动,置盆或钵中,第二天(春节)看其表面形态。如裂缝多即为旱象,否则雨水充足。二是春节前蒸年粑时,在笼中排列12个把,各代表一个月份,开笼后看每个粑的形态,上有贮水或湿润者,即表示这个月雨水多,否则即少。另外,还特别注意立春日天气,俗谚是:“若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插田、收割、打场,是每个农户的重大节日。要加餐或办酒宴招待帮忙者。插田开始要鸣放鞭炮“开秧门”。还作“插田粑”送到田头“打中伙”。稻谷抽穗后,农户要摘下几根稻穗插在饭碗内,将它连同酒菜香烛鞭炮带到土地庙祭祀一番,称为“吃新”(有的地方是将稻谷收割上场第一次吃新米饭称为“吃新”)。
插田、薅草时田野中人多,农民喜欢唱山歌,或泄哀怨,或示欢乐。
为使六畜平安兴旺,秋收结束各村庄都要请道士上门“扎牛禁”、“闹五猖”。扮“五猖”的五人,涂上花脸,手执钢叉,口中呼喊,到各户牛棚中走一趟,为之“驱邪”。正月初七傍晚,每家都手执鞭炮一挂,在鸡窝前开始燃放,边走边呼喊,一直燃放到大门外,叫做“赶毛狗(狐狸)”;并在室内烧樟树叶,室内香气弥漫,樟叶还噼噼拍拍作响,其意是“驱瘟”。另外,春节时在牛栏、猪圈、鸡窝等地方除贴上“六畜兴旺,四季平安”等吉利对联外,还要彻底清理一番。
二、渔业习俗
县内建国前极少专业渔民,东南境泊湖边或河汊两旁也多是半农半渔。泊湖湖面所有权有股份,归集体或个人分有。每年冬季开湖时,先要祭祀,谢“湖神”、“河神”。湖边搭有席棚,砌临时灶,大锅中煮满大鱼,任打鱼者、帮忙者和买鱼商贩取食,俗谓用河水煮河鱼,味道更为鲜美.公共河道不禁,任人捕捞。广大农村普遍用塘养鱼。村庄门口的塘,农户家家有份;野外水塘归所“荫”田主所有。每年春放冬收,捕捞时塘主家家上阵,最后按股分鱼。有时把塘水放尽取肥,大鱼捞走后,任大人小孩下塘捕捉鱼虾,谁捉谁有。
传统捕鱼方法主要是用网捞,浅水便下水用罩捕捉,用罾或鱼鹰的很少。公共河塘中也有钓鱼者,多系娱乐性质。80年代离、退休干部钓鱼风颇盛,既是娱乐,又有利于健康。
徐桥镇建国前是泊湖鱼集散地,冬季鱼市兴旺,正如当时所说的:鱼篮子压断了半条街。镇上还有专门鱼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山区建国前无水库,缺鱼,冬季鱼贩子运鱼进山,接连不断。
有水稻作业地区的农民普遍有用竹笼子兜虾子、泥鳅、黄鳝和小鱼的习俗。竹笼子为长1尺5分左右、直径约3寸的圆柱形,一端封闭,一端进口有倒刺,大都在晚间将它置堰口或水田出水口,鱼鳝之类随水流入笼中便无法复出。
三、船业习俗
花凉亭水库未兴建以前,源出西北山区流经县城东面的长河(皖河),水位不稳,涨水季节或雨后天,水位高,县城以下可行木帆船;落水季节只能行竹、木筏;用人力撑篙或背纤前进。木帆船主要集中在徐桥地区,可经泊湖进入长江,载人运货。用风帆、摇橹、划浆推动,撑篙只在起动或停靠时用。
船民生活情况有两种:一是在岸上住家,船上只有男性船工。一是以船为家,妻小住后舱,前舱给顾客使用。烧饭一律用柴炭泥炉和铁座罐、双耳小铁锅。为图吉利,船家除定期祭祀河神外,还多有忌讳,如不能说“翻”、“沉”等同音字;不能叫人吃饭慢慢吃,要说快一点;筷子也不能架在饭碗上,害怕船“搁浅”。
渡口有无篷小木船载人过渡,大都是集体设置、负担。有的纯系义渡,不取船费;有的附近有关群众可免费;也有的每个乘客都要付钱。
二、三十年代,徐桥至安庆航线,每年夏秋水位升高时可通小轮船。每年刚开航时,安庆都有二或三家航运公司前来争夺航行权,俗称“拼班”。开业时乘客一文不付,甚至还可得到毛巾、手帕、肥皂等礼品或途中免费供给饭食。最后一家公司获胜独占河道航行权才开始售票。
建国后,花凉亭水库建成,库面广阔,小轮和木制机动船甚多,使山区交通更为方便。
四、商业习俗
建国前,私人商店大都专设财神(即赵公元帅)神座,或雕像,或牌位。两边对联是:“手执钢鞭多进宝,身骑黑虎广招财”。县城、徐桥两镇主要街道旧社会还有夜市,目的是多作生意。农历腊月是一年中生意最旺季节,即俗语所说的“清明前一日,腊月二十三”。商店营业高峰期要直至除夕日下午。正月开张日期无具体规定,大都是初八或十六,也有极少数提前到正月初四。开张日视为大典,要焚香礼拜,鸣放鞭炮越长越好,大商家都是万响鞭。开张日售货讲究吉利,尤其是第一笔生意,宁可让利也要作成。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商人还忌女人来店作第一笔生意。
商业雇工通称“朝奉”,负责店面营业的朝奉除个别年老或地位较高的以外,是不能坐的,叫“站柜台”,用意是面向街道行人好招徕生意。商店加餐有定规,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每人半斤猪肉,再加豆腐等配菜,叫“打牙祭”。正月初七或十五(即开张前),店主要宴请全店朝奉,对准备辞退的人,店主则请他坐首席;如果本年无辞退者,则由帐房或地位高的朝奉坐首席,商店营业情况好,盈利多,春节前店主便对朝奉分不同情况各送一个“红纸包”,以示慰劳。一般情况下也给一点压岁钱。
五、手工业习俗
1、金属工
包括铁匠、白铁匠(锡匠)、铜匠、银匠。
建国前,铁匠有三种类型:一是在县城、乡镇开的铁匠铺,自产自销,也代客加工。二是串乡上门服务,叫打“天铁”,按天计算工资,主要制品是大小农具。三是长年挑担到外省外县串乡营业,这支队伍很庞大,“太湖铁匠”在外地还颇有名声。建国后继承了这一传统,人数更多,还增加了作白铁活、钢精活,并白铁匠、铁匠为一体,有的还附带修锁、伞等日用品。
白铁匠所用原料是白铁皮,要用木棒槌,叫“捶白铁”,制成瓶、桶、水壶等用具,还要用锡焊接,因此,白铁匠往往同时加工锡制品,又叫锡匠。建国前家用锡制品有茶壶、酒壶、灯盏、烛台等,建国后锡制品逐渐消失。
县内铜匠除制日常用具以外,还有一种特有产品,就是加工烟筒。水烟筒用纯铜或竹镶铜制成,旱烟筒用细竹根裹上铜烟窝。因千家万户都需要,销量大。
银匠自制或代客加工金银首饰,建国后这一行业消失。
2、木工、蔑工、漆工
木工崇拜的祖师是鲁班。县内木工有“方木”、“圆木”之分。“方木”主要做门窗和桌凳椅床等家具,人数较多。“圆木”专作盆、桶等圆形用具,人数较少。旧例做家具,桌面、锅盖所用的板子取单不取双;苦楝树不做门,枫树不打床,梓木打床最吉利。请木工上门制结婚用床或给老人做棺木,都要备酒菜宴请,还要多付一点工资或另加喜钱。
蔑匠所用原料是竹子,制品有筐、筲、筛、篮等农家用具,也有竹床、子、竹椅等家具。县内山区盛产竹,很多群众把做竹制品当作家庭副业,产品外销。东南乡也有蔑工,大都是上门服务。县内山区产桐油,制油质竹柄纸伞原料丰富,又是群众普遍需要的雨具,因而不少山区群众也把生产雨伞作为副业。
建国前,县内油漆工都是以山区生产的生漆为原料,漆和桐油都要熬炼,技术比较复杂。建国后化学漆普及。油漆工大都是上门服务。油漆结婚用具和老人棺木,报酬也要从丰。
3、砖工
砖工给人砌房,上梁时要放鞭炮,要说吉利贺词。“起首”和“上梁”两天,砖木工都算双工。给人砌灶(俗称锅台)不以天计工资,一个锅一个工,砌烟囱加算一个工。灶门习惯朝南或朝西,给人在墙上开门,一个门半个工,俗称“门半工”。建房需砖工多,乡间砖工大多组成不甚严密的“班子”,三两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如工程大则临时请别的班子协助。70年代后,私人建房大多采取承包形式。
4、缝纫工
俗称裁缝。可在家营业,工资计件;也可上门服务,以天计工。开裁缝铺聘请客师工资大都采取分成办法,由店主供给饭食。上门给出嫁闺女做嫁衣,主人要备酒宴,还另加喜钱。建国前闺女出嫁,嫁妆中有一“抬箱”专放棉被、枕头,抬箱的大多是缝纫工和弹棉絮者,力资从丰。给老人做寿衣,不钉扣子,用布带代替。
5、理发工
俗称剃头佬。城镇开业的理发铺根据不同发式收费,当时付清;也有少数固定顾客按年计资,收费稍廉。顾客多的铺子也请客师,工资计件分成。农村是上门服务,有固定主顾,一般半个月上门一次,大的村庄主顾多,往往一连干几天。婴儿剃胎毛日期无定规,大都是满月、百日或周岁,还有满三岁的。理发匠上门要带糕、红线(搭在婴儿头上志庆)。上大户人家,理发匠甚至用红纸包喜钱给婴儿,主人要成倍地回敬。
建国前,手工业者有一些共同习俗:一是普遍带学徒,一般3年出师。学徒除学艺还要给师傅作家务事或帮作农活。带学徒出工,初学者只算半个工,能作粗活时算满工;工资全归师傅,师傅在年终时只给几个零用钱或一点衣服。二是工匠上门服务由雇主备餐。早餐后正式开工,收工后吃晚餐。理发工是在家吃早餐出门,中、晚餐在雇主家用,由理发工事先指明,以便轮流。三是木、砖、缝纫、理发等工匠都有固定主顾,叫“踩施主”。工资按日累计,到端午、中秋、春节三节分付。理发工按“人头”计资,小孩只收一半。主雇关系如要改变,需以年为单位,不得中途更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