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事记
汉
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置松兹侯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日松兹,是为本县建县之始。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县治由仙田铺迁至今县城。
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列属东吴领地。
晋
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举兵起反。三年,谯国内史桓宣,以祖约作乱,率众屯县东马头山(今东洪街)附近东侧,江北居民因兵乱南迁,于浔阳设松滋侨郡遥属扬州。
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县西源山下,建东林、西林寺,是为县内最早之佛教建筑。
安帝义熙六年(410年)五月,卢循率农民起义军,战卫将军刘毅于桑落洲,乘胜直逼建康。十二月,刘裕屯兵雷池(今长湖乡长河至泊湖一带),再战卢循于桑落洲,循军败退豫章。
八年(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县治设鲟镇(今复兴镇)属浔阳郡。
南北朝
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齐、陈(国)隔江对峙,征战不息,于凉亭河东山巅筑烽火台,今烽火山因此而得名。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松滋县为高塘郡。
大同八年(542年),昭明太子来县采录风俗,在治北纱弁山(今柳溪乡境内)建法华寺,校正佛经。后名皆地为分经台。
隋
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塘郡设高塘县。十八年(598年),改高塘郡为宿松县。
唐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县改置为严州。七年兼领望江县。八年废严州,复名宿松县,分设九乡。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应县令闾邱相邀来县,居城东南台山,建书台,对酌赋诗,题咏甚多。清同治所立古碑至今保存完好。
五代
后粱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县归属吴(国),直隶舒州。
宋
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舒州通判王安石来县,入西源山考风问俗,并留诗记胜。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舒州团练副使苏轼(东坡)来县考察。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宋军南渡,在小孤山筑烽火台,故小孤山一度曾称小孤矶。
四年(1130年),朱熹寓居县东新安岭(今新安乡)。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六月,布衣汪革,在麻地坡(今程岭乡境内)烧炭炼铁,因上书朝廷,力主抗金(兵),遭诬入狱被斩。
元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大练水师于长江中下游,在小孤山立铁柱,高三丈,镌文“海门第一关”。
惠宗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县人石良献户籍、开新沟、凿小隘岭,陈汉聚众扎营,吴土杰筑白崖寨,后相继率众归明(朝)。
明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划宿松为王畿内地,置巡检司于小孤山。
二年(1369年),朝廷沼徙江西鄱阳、乐尹等县民(共96个姓氏)来本县定居。
同年,重划乡里,全县分设仪凤、让清、恭化乡(各分上下2乡),41里。
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疏治秀河(并夹岸植柳);制造筒车以提水灌田。
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举人毕显祖,捐资修建县城西大桥。桥长数十丈,宽丈余。
毅宗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县城。
崇祯十年(1637年),春、夏大饥,民取白上(俗称观音土)为食,食后因便闭而死者甚众。
十二年(1639年),监军史可法,督建宿松县城墙,十四年(1641年)竣工。城设六门,建层楼,筑城垛1420个。
十四年(1641年),大旱,饿殍枕籍,饥民剐尸为食。
清
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地、丁税改制,实行丁银、田赋合一。全县摊丁4.1743万人。
三年(1646年),污池(即乌池)赵正,举义兵起反,屡胜官军。后因官军重兵合围而失败。
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县开掘泾江口,引水入湖,以通鱼道。
十四年(1675年),知县胡永昌倡立义学于县城,立社学46所于各乡,此为我县地方官办启蒙教育之始。
二十二年(1683年),改里为庄,庄下设保。县分46庄,95保。
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县城新建考棚80余间,开科取士。
二十五年(1820年),县东乡黄泥庄(今程岭乡王湾村境内)麻木山发现煤矿,县民开始零星采挖。
同年,县西乡陈汉、长溪山,民利用水力设碓,以竹麻、草为料造纸。
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上起湖北黄梅段窑,下抵本县归林(今程营乡境内)的大田尾,修建同仁堤,全长12.6里,为今同马江堤基础。
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子天国(二年),在武昌开科取士,县人李文彬第及一甲二榜。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二十日,洪秀全从武昌东下,率军进入县境。
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年),宿松与湖北黄梅合筑泾江口外堤,全长20余里。
十八年(1892年),法国传教士耿致安入县,建天主堂于县城小东门街,随后在各乡分设教堂23所。
二十六年(1900年),乡绅贺颀、贺欣集资重修白崖寨古城堡。
二十八年(1902年),贺廷枢在枫香驿创办私立维新中学。
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县设官立松兹小学一所。
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按朝廷命令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军事演习)。宁、汉两路陆军云集太(湖)、宿(松),朝廷派张彪协助黎元洪驻扎凉亭河,日本(国)大使微田太郎到我县观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1月,县立知事,设公署,内分总务、内务、学务、警务、司法等科。
同月,县临时自治会成立。5月,改称“宿松县临时议会”。
同年,县设师范讲习所,培训小学教师60名。
同年,县人李廷钧,在县城创办织布厂,使用机械生产。
民国二年(1913年)
7月,县创办清乡团防局,区设分局。
9月,县议会正式成立,三年(1914年)一月,奉令撤销。
同月,施行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办法。我县国税开征田赋、盐课等17个税目;地方税开征田赋附加和商税等20个税目。
民国三年(1914年)
1月,松塘庄段姓氏族,自筹资金,创办“私立北山中学”。
8月,全县发行国内六厘公债,县摊募公债4000元(银币),实募3600元。
9月,县正式与海外通邮。
同年,皖、赣、鄂三省,联合兴修马家港(本县境内)至华阳镇(段)的长江大堤,全长70余华里,经费由官、民分担,历5年竣工。
民国四年(1915年)
3月,曹焕乾集资招股,领农商部执照,兴办“鼎新公司’,在县东麻木山开矿挖煤。
同年,县知事赵正印及属员潘金铨,刑讯审案,受司法部惩戒。赵被撤职,潘被判以徒刑2年,剥夺公民权3年。
民国六年(1917年)
1月,县城设女子国民学校1所,至8年停办。
同年,县人汪知本集资扩股,承领严恭山官荒(约9平方里),建圃育苗造林。
民国七年(1918年)
1月,县兴办电报事业,电线东接太湖,西经湖北黄梅直通武穴镇。
2月,中医程焕彩,在城关试行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民国八年(1919年)
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山中学和县立高等小学等校师生,于17日在县城召开大会,通电声讨北洋政府卖国罪行,全县罢市罢课一天。
民国九年(1920年)
同年,长江私营“泰昌轮船公司”客运班轮(船),途经复兴港停靠,为本县班轮(船)通航之始。
同年,代理县知事邱在元,受理法案,私设陋规,坐堂受礼,酷刑毙民吴某于狱。
民国十年(1921年)
同年,张炳离、胡子贤、吴德滋等承领农商部执照,办“大山森林事务所”,组织植树造林。
同年,汪春亭(佐坝人),采用人工孵化鸡鸭,所产雏鸡雏鸭,销江西、湖北等地。
民国十一年(1922年)
同年秋,吴景澄(潜山县人)受聘来县,任教于长溪高等小学,以讲授《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安庆学生》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
民国十二年(1923年)
同年,长溪高等小学师生成立“同德会”,次年,在该校附近风古屋和保障湾兴办两所农民学校,以《民众课本》为教材,辅导农民学习文化。
民国十三年(1924年)
同年,马华堤溃决(九江水位20.17米)。宿松县遭受水灾。
民国十四年(1925年)
6月,上海市“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本县,北山中学、县城第一高等小学等校师生,罢课声援上海民众正义斗争。7月6日,全城各学校师生,联合工人、农民、商人、居民和机关职员,在老厅集会游行,愤怒声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民国十五年(1926年)
同年,县人徐文藻从汉口湖北法科大学辍学回乡,任佐坝王岭小学教师,与中共黄梅县独山区委李实秋进行秘密联系后,在五仙庙、徐岭、洪岭、尹松峦、弥勒寺等地举办农
民讲习会。号召民众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实行减租减息。
民国十六年(1927年)
1月,中国共产党宿松支部在城关诞生,徐文藻任书记,共有党员9人,属中共湖北黄梅独山区委领导。
2月16日,北伐第七军一、二师挺进宿松,盘踞境内的直系军阀孙传芳部700余人闻讯逃窜。
同月(中旬),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于县城“松兹书院”成立。随之,各地相继成立区党部或区分部。
同月(下旬),宿松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妇女协会、儿童团分别在县城成立。
同月,“中国红十字会宿松分会”在城关成立;附设中西医诊所开业应诊。
3月19日,徐文藻、钟国汉等8人赴安庆参加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4月中旬,北伐第二军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率部进驻县城。
5月17日,国民党县党部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声讨国民党右派制造安庆“三·二三”事件和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
同月28日凌晨,国民党33军1团团长吴振东率队袭击国民党县党部。徐文藻、钟国汉、尤振球、何瀛等被捕入狱。29日,徐文藻、钟国汉在县城老厅英勇就义。
6月,国民党(右派)省党部派员来宿松县,组织成立县党部改组委员会。
同年,县知事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也随之改称县长。
同年,省委任曹铨时为宿松县长,就职两天。县党部发动民众游行,曹被驱逐离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
秋,中共宿松县委在湖北黄梅县北山寺成立。1931年3月,迁入西源山祝家下湾。
同年,县创办通俗教育馆,内设阅报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春,县城老厅新建运动场落成,首次举行全县学生运动会。
6月至次年4月,国民党军方振武部属韩世杰,先后3次率兵攻占宿松县城,抢劫财物,县长夏天演弃城逃跑。
7月,共产党在东林寺(现梅墩乡东塔村)建立“宿松县革命委员会”,选举祝尔昌为主席。后迁城关松兹小学。开展抗租抗息活动。
民国十九年(1930年)
2月,国民党调集宿(松)、太(湖)、望(江)、怀(宁)、桐(城)、潜(山)等县自卫队及陈汉猎户队(地主武装)共600余人,围剿宿松县陈汉山区革命武装。西山区苏维埃区、乡村领导骨干和赤卫队员从柳坪等地转移到黄梅县塔儿畈隐蔽。
7月,宿松县苏维埃政府在黄梅县古角北山寺成立。9月,成立宿松县暴动委员会。
9月26日,红八军四、五纵队攻克县城,县长周崇颐率部逃窜坝头。
民国二十年(1931年)
2月,少共宿松县委在庙前(今西源乡龙王村)成立。
3月,中共宿松县党员代表会,在西源山祝家下湾召开,出席代表15人。
同年,中共宿松县委领导成员,根据英山中心县委的通知,到英山参加肃反学习,祝尔昌、杨光弟遭错杀。
同年,县政府在城关老厅创办宿松县民众教育馆,推进社会文化教育。
同年,长江水漫堤顶(九江水位20.51米),全县受灾面积22.93万亩,灾民3.56万户。
民国廿一年(1932年)
同年,以县长陶俊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分子在全县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各地共产党组织遭严重破坏。
民国廿二年(1933年)
2月,县城创办幼儿园l所,开本县学前教育之始。
3月,国民党对湖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中共蕲、宿、太、彭工委转移江西彭泽。
12月,全县组织互助社110个,领取“华阳义赈会”发放的救灾款3.2131万元。(受领户每户平均5元8角)。
同年,东洪乡杨树村,女青年高池莲等5人,反抗旧婚姻,集体投江自杀。
民国廿三年(1934年)
12月,国民党推行全面布防,全县建大型碉堡109座。
民国廿四年(1935年)
9月,中共皖西特委,派汪少川率红军便衣队在陈汉罗汉尖山区建立山村医院,养护伤员。
11月,“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内称红军独立纵队)在罗汉尖成立后,在附近乡村推翻国民党保甲制,建立乡、村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
同年,全县废庄,立保甲,设联保办事处,实行联保连坐。
民国廿五年(1936年)
2月,国民党二十五路军勾结黄梅、宿松自卫队及陈汉猎户队(地主武装),兵分三路“围剿”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转战湖北蕲春江家冲。
夏,原蕲、宿、太、彭工委副书记、红军游击队司令杨学源在彭泽与敌战斗中牺牲。
同年,京川(南京~成都)公路干线宿松段修建竣工。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创办《力报》,1946年改名《宿松日报》,其性质仍为县党部机关报。
同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来本县视察,决定将江西省德化县(现九江县)、彭泽县、湖北省黄梅县与宿松县毗邻的插花地域全部划归我县管辖。
民国廿六年(1937年)
9月,上海光华大学学生黄仕功(佐坝人),辍学回乡后,组织青年学生在骑龙岭(今新兴乡柳嘴村)成立“抗日学生后援会”,发展会员近百人,因受当地劣绅告密,遭破坏。
同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兵役法》,县废募兵制行征兵制。
民国廿七年(1938年)
3月,宿松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并建立工作团,广泛宣传民众抗日运动。
6月12日,安庆沦陷,县政府奉令将境内京川公路沿线桥、涵拆毁,阻止日军进犯。
同月26日,国民党军149、128师进驻县陈汉山区,配合第8军15师及第10军防守太湖至宿松公路沿线,阻击日军西进。
7月27日,日军由太湖侵入我县,国民党驻军与日军在凉亭烽火山激战。因日军施放毒气(瓦斯),抗日将士500余人捐躯。同日,宿松县政府机关迁陈汉山区朱氏宗祠。
同月14日,日军飞机4架,空袭城郊,炸死(伤)3人,此后至1941年10月,日军先后出动飞机41次、68架、投炸弹217颗,对城关、二郎、陈汉沟、隘口、许家岭、乌池、坝头、汇口、北山中学等集镇、学校和乡村进行轮番空袭,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同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彭泽后,宿松县复兴洲区随之沦陷。
8月4日傍晚,日军在大雨中蜂拥侵入县城,城关沦陷。至28日日军撤离县城,向安庆退去。
9月,复兴沦陷区,由劣绅组织成立“维持会”,至1939年7月改称日伪“宿松县筹备处”。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2月,湖区抗日民主革命政权,在套口、占峦、小孤山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抗敌十人团”,开展打击日伪斗争。
7月,城郊驻军击落日军飞机一架。
同年,艺人王广林,组织“采茶戏班”,赴全县各地义务演出,宣传抗日。
同年,国民党实行焦土抗战,县政府奉令拆毁老城墙。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设执行委员会,特派员改称书记长。
同年,废“联保”制,实行乡(镇)保甲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同年,宿松县政府,在许岭成立经济游击队和“船舶管理处”,后改称“渡江管理处”,对日伪施行经济封锁。
民国三十年年(1941年)
1月,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攻占许岭镇,团长易元鳌在战斗中牺牲。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党、政、军特种汇报会”,为专事镇压革命秘密杀害共产党人的机构。
同年,宿(松)、望(江)、湖区革命行政办事处在下仓成立,6月,办事处更名为“长宁行政公署”,设址于金塘护云庵。
同年,县实行财政自治,全年预算收入36.76万元。
同年,中共宿松县委,在金塘小肖家嘴(现东洪乡村)成立,8月改为沿江工作委员会。
年底至次年1月初,国民党528团和十一游击纵队勾结地方自卫队,对宿望湖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湖区独立团配合人民武装进行反“围剿”激战八日八夜,终因寡不敌众,特委机关随独立团撒至无为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3月,日伪“宿松县筹备处”由坝头迁驻复兴镇,改称“宿松县政府”。
10月,宿松县地方财务委员会发行票面为壹角至伍角的“宿松县流通券”5万元。
11月,日军由湖北黄梅第二次侵入县城。城关及郊区重遭浩劫。
12月,日军从太湖回窜黄梅途中,在宿松县二郎河街放火烧毁民房40余间。
同年,县长胡行健,贪赃枉法,公开标价卖官,被控告受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10月,县成立“田赋粮食管理处”,实行田(赋)粮(食)合并征收。
同年,县民众教育馆,组织青年学生下乡巡回演出通俗话剧,控诉日军暴行和宣传抗日英雄事迹。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7月,宿松县临时参议会成立。
9月,县创办“宿松县简易师范”校址设在花凉亭。
同年,国民党党内实行选举制,县党部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7月14日,日伪县长金万普,获悉日军即将投降,当夜潜逃。
9月3日,日军签字投降,城乡民众纷纷集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全县豁免田赋一年。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5月,宿松县参议会正式成立,同月20日举行第一届一次参议会。
同年,县商会集资兴办宿松光明电灯厂,安装15匹马力柴油机和10千瓦发电机各1台,以竹杆架线,供城关照明电灯三百盏。
同年,国民党政府筹备实施“宪政”,各乡(镇)各选出乡(镇)民代表2名,成立乡民代表会。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对党员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清除“游离”分子。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6月,全县发动民工3000余人,重修京川公路干线宿松段,8月竣工。
9月17日,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第6纵队18旅共2000余人,由鄂东挺进宿松,解放县城。国民党县自卫大队退守太子庙至九姑、木梓一带。
11月,宿松县民主政府在黄大口筹建成立,初设一区(二郎)、二区(凉亭)。
12月,趾凤、陈汉部份山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反霸斗争。
同年秋,国民党宿松县党部实行党、团(三青团)合并,撤销县级团务机构,团员一律转为国民党员。
同年,县成立联防处,下分东南、西北两个联防区,实行“军、政合一”联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1月,中共皖西一分区地委民运部长傅大章,在趾凤南冲畈主持召开会议,宣布中共宿松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组织、宣传两部。
6月,国民党25师,以县自卫团、猎户队作前卫,倾力“围剿”山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宿松县委、县民主政府被迫转移湖北蕲春张家塝。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2月初,中共宿松县委、县民主政府率县大队干部、战士一百余人,从岳西经太湖重返趾凤河,恢复革命根据地。
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15军43、45师进驻许家岭、九姑岭一带,成立县、乡支前办事处。28日,中共宿松县委、县民主政府随县大队和分区基干团二营进入县城。
同月,国民党宿松县党部、县政府率县自卫团逃迁复兴坝头街。
4月3日,国民党自卫团第九连共105人,携械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接受改编。
6日,县城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本县全境解放。
14日,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经县城到达长岭铺与所属各军首长会晤,决定渡江作战方案。
同月,全县筹集大米200.52万斤;食油1.8万斤;食盐1.9万斤;雨伞、斗笠1.678万顶;军鞋1.9123万双;柴草23.9万担。征集大、小木船1077只,挑选培训船工2001人,支援渡江战役。21日,渡江战役打响,在小孤山至华阳一线战役中,我县参战船工24人光荣献身。
同月,县民主政府发出整顿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解散国民党残存的各种组织和收缴私藏的枪枝、弹药等方面的通告。
9月,废除旧保甲制,建立区、乡、村新政权。
同月,私立北山中学并入宿松中学,全县设立完小4所,取消旧训导,废除旧教科书。
同年,刘伯承同志在率师南下的渡江战役中,曾留宿本县城两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城、乡各界人民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月,首次召开全县番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号召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反霸减
租,加强冬防和做好土地改革准备工作。
1950年
2月,开展土地清查,统计全县耕地面积为59.4115万亩。
同月25日,首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通过了《告全县农民书》。
同月,复兴区引进“岱字”棉种,民称解放棉。
3月,城、乡分批进行户口调查登记,建立户口管理制度。
7月,以弹山乡高家村和花凉乡为土地改革试点,发动群众开展反霸斗争。11月,全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面铺开,翌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11月,全县开展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道会门、反动党团骨干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同年冬,县农民协会、工会、青年团、妇女、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筹委会分别成立。
1951年
3月20日,县城各界人民集会游行,反对美国武装侵略朝鲜。4月20日,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并发起“和平签名”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共捐款586.9亿元(旧人民币),签名人数达24.0729万人,报名参军的有1300多人,其中有350人被批准入伍(中国人民志愿军)。
6月,农村开始建立季节性农业生产互助组。
9月,创办宿松县初级师范学校,该校1954年并入县中。1956年恢复初师建置,1958年建中师班,1961年停办。
同月16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凡境内江、河、湖、港水域及滩涂一律收归国有。
11月,首次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劳模298人,分别获得县政府颁发的奖品或奖状。
12月,首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年,各区、乡建立宣传网,广泛开展生产建设、镇压反革命、文化教育、《婚姻法》等方面的宣传。
1952年
2月,机关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工商系统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情报)运动。
同月,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成立,开始血吸虫病检查、预防和治疗。
6月上旬,蝗虫突发,受害面积达20.9万亩,全县发动13万人参加扑灭蝗虫,月中旬告捷。
7月1日,中苏友好协会宿松分会成立,各区设工作委员会。
8月,县扫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城、乡广泛开展扫除文盲工作。
10月30日,中共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临时)在县城召开。
31日,第九次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设驻会委员2人。
冬,九姑、城关、佐坝区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同年,省流动电影放映队来县,首次放映国产影片《小二黑结婚》。
同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首次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
1953年
1月,取缔各种反动道会门组织,至4月县境内的各种反动道会门坛、堂、所200余处被彻底取缔。
同月,各乡、村重新进行丈量耕地面积,实行查田定产。
3月,首届青年团宿松县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7月,在许岭区板桥乡进行基层普选试点,至次年3月全县首届基层普选结束。
11月,全县开展宣传贯彻“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同期在非灾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同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为10.19万户,38.9998万人。
同年,长溪小学教师廖志隆因报矿(磷)有功,受到县政府嘉奖。
1954年
7月14日,长江(汇口)水位21.59米,江堤决口。全县受灾面积45.58万亩,灾民5.819万户。县委、县政府在非灾区设灾民接受点10处,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3.626万人。秋季从东北、四川等地运进粮种76万斤、马铃薯种340万斤,赈济灾区人民开荒扩种。
同月29日,首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10人。
同年,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来县视察。
同年,引进低速柴油机12台,首次利用机械提水灌田。
同年,引进山芋良种“胜利百号”。
1955年
8月,五谷、弹山两乡,试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10月起,城镇人口实行粮、油定量供应。
10月,高(河埠)、宿(松)公路干线修复竣工。县设立公路运输站,首次办理通往安庆客运班车。
同年,长江航运局,投资修建我县老洲头客运码头。1957年迁复兴港。
同年,首次修建县内宿(松)、老(老洲头)公路,长44公里。1957年竣工全线通车。
同年,洲区开始推广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
同年,推广双季稻,试行水稻双熟制。
同年,进行“私改”,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年,各区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在经济上实行社、大队两级核算。
1956年
4月,试刊《宿松日报》5月1日创刊发行。1961年2月停刊。
同月,经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通过,改宿松县人民政府为宿松县人民委员会。
同月25至30日,中共宿松县第一届一次党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37人,列席18人。
同月,县治安模范姚炳旺,出席全国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
5月16日至19日,首届宿松县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6月,复兴棉区首次用飞机喷撤农药,防治棉花红铃虫。
同年,县和平剧团(即县黄梅戏剧团)赴武汉演出,与苏联歌舞团同台联欢。
同年,县建立业余蓝球队,当年参加地区两级联赛夺冠军,晋升为地区乙级球队。
1957年
1月1日,“宿松县气候站”成立,开始气候测报。
4月,宿(松)、太(湖)、黄(梅)、蕲(春)4县联合护林防火委员会在安庆成立。林区各农业社、大队分别建立护林防火委员会或小组。
8月,农村开展以反贪污、浪费、挪用、超支公款和瞒产私分为重点的整风整社运动。
9月,开展反右派斗争。全县共划右派分子437人。至1962年甄别平反30人;1978年改正平反407人。
10月,首次优抚模范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76人。
12月,洲头乡泗洲农业生产合作社,平均亩产皮棉100斤,社长胡宪卿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获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和奖章。
同年,安庆地区政法口,在宿松县九城畈鲚湖兴办渔场。该场12月与壬辰占(望江县)农场合并扩建为九成畈农场,征用我县西畈、殷家墩荒地、草场(内含望江县杨湾乡陈家墩部份面积)5万亩。
1958年
2月,实行工人、职员退休制。
4月,县建立广播站,各区、乡安装舌簧喇叭200只,利用电话线输送广播讯号。
7月1日,中共宿松县第二届一次党代会议决定,设立中共宿松县常务委员会书记处。
9月,全县组织2.12万人,赴岳西烧炭炼铁。
10月,县成立民兵师。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团、营、连、排民兵组织,实行“劳武结合,全民皆兵”。
同年,全县调集民工5.9万人,兴建钓龟台(1959年12月20日大坝合拢)、黄大口(1959年春大坝合拢)、断腰山(1959年停建)3座水库。
同年,宿松县水泥厂在凿山创办,1977年投资扩建,并迁址于县城北郊五里凉亭。扩建后年产水泥5000吨。
同年,乡建立人口(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四项户口管理制度。
同年,县建立拖拉机站,洲区开始利用农业机械耕作。
同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高潮。11月,全县468个高级农业社合并为34个“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同年冬,宿松县奉令抽调干部和农民3909人赴芜湖采煤。
同年底,各人民公社办起公共食堂2358个,入食堂农户占总农户的100%。食堂伙食经费,由公社统筹实行供给制。1961年3月,公社取消供给制,停办食堂。
同年,因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危害,农村部份地区出现人口外流的现象。
1959年
7月,我县500名支援边疆建设青年,启程赴新疆。
9月,全县开展“反右倾”拔“白旗”整风运动。运动中受到批判和处理的干部、群众6150人。
同年,全县开展以“治水保土”为中心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小田并大田。
同年,县法院(临时审判员)余锡镜,出席全国政法系统英模代表会议。
1960年
2月,全县开展“新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整风、整社运动。
3月,衡器改革,16两(计斤)制改为10两制。
春,钓鱼台水库区,向畈区和洲区移民1863户,6424人。
同期,因严重自然灾害和五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特殊化风和共产风)危害,农村人口出现浮肿、消瘦、妇女子宫下垂等疾病,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据1961年县统计报告,全县农村人口为:1958年计39.0219万人;1959年36.8240万人;1960年34.9318万人;1961年30.4074万人。
4月,复兴区武装部长黎在洪、隘口公社书记吴姚记、复兴公社鹅湖大队民兵石连枝(女)赴北京出席全国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各荣获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
6月,县师范学校校长谢春谷,代表该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同年至1963年,全县先后精简下放干部、工人和城镇居民9996人,他们的去向均是赴本县农村参加生产,支援农业。
同年冬,全县开展反“五风”运动,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对平调房屋、家具、土地、家畜、农具、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实行逐级清理退赔。
1961年
3月,农村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大农活到组、小农活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至1962年12月,该项责任制因被斥为“分散经营、瓦解削弱集体经济”而被取消。
1962年
2月,改革人民公社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宿松境内进行国防测量。有关地域设立标石、铁架为记。
4月28日,省、地主持召开座谈会,调解华阳农场占用我县复兴、坝头、套口等公社部分土地纠纷,通过协商,达成书面协议。
春,麻疹流行。全县患者达1.5179万人,死亡161人。
1963年
4月,县直机关、人民公社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和增产节约运动。
同月,洲头公社泗洲大队团总支书记鲍海清,赴北京出席共青团“九大”代表会议。
11月27日,县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29年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公社配专职干部管理计划生育工作。
同年,贯彻中央“确定林权”政策规定,县人民委员会向有林权归属的国营、公社、社员颁发《山林权所有证》。
同年,县成立疗养院(1964年改为福利院),收容供养无依靠孤儿、孤老、残疾人员。
1964年
1月,县成立医学会。1982年改为中华医学会宿松分会。
2月,程营、安全、许岭、乔木、凉亭、广福、韭山、洪岭等公社首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动群众进行“清思想、清组织、清政治、清经济”,揭阶级斗争盖子,进行阶级教育。
6月,省、地主持召开座谈会议,调解九成畈农场与宿松县许岭区有关公社、大队农垦区内“塔湖”和“芦花塌”部份土地纠纷,经协商达成书面协议。
7月隘口古墓出土一批宋代文物,其中宋瓷影青莲瓣烫酒壶,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并选送法国巴黎参展。
同年,安徽省长黄岩来县视察。
同年,趾凤公社鲁新小学教师贺丹成,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5年
8月,宿松县32名汽车司机,赴四川支援三线建设。
同年,县机具厂制成山芋磨粉机;印刷厂改手工操作为电动机印刷。
1966年
1月,县磷肥厂正式投产,含磷品位达到国家三级磷肥标准。
2月,县贫下中农代表、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3月,中央林业部副部长高昌武来我县视察。
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县成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
7月,县举办中、小学教师学习班(历时104天),开展大检举、大揭发,“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8月,趾凤公社老人贺祥瑞,带头捐款建成水月庵(南冲畈)石拱桥。
同月,安庆地区(除岳西县外)组织7县7万多民工奔赴我县下仓埠,安营扎寨,围垦黄湖,后因规划和经费原因,以及“文化大革命”,致使耗资400万元的围湖造田工程夭折。
10月,中、小学教师和“红卫兵”代表287人,赴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11月,部分中学生开始分赴外地串联。
1967年
1月,学校、机关、农村相继成立“造反派”组织,社会秩序日趋混乱。县委、县人委机关瘫痪。
同月,军、干、群三结合的“宿松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取代了县人民委员会职权。
7月,“造反派”成员李国清,率民工拆毁始建于清乾隆壬辰(1772年)县城东侧的“文峰”古塔和清道光丙午(1846年)始建于县城东南侧的“文峰”新塔。
11月,陈汉区在陈家院子(古地名)开基兴建区治用房。1968年10月,区委会由三河口迁此。
同年,引进“长白”、“巴克夏”等良种猪,并试养成功。
1968年
12月,“联总”、“红造会”两大造反派组织成员,在县委大院内持械武斗,重伤3人。
17日,华阳河农场职工凌光涛,率武斗人员烧毁农场轧花仓库,持枪抢劫复兴粮站,被中央点名为严重破坏事件,凌犯被依法处决。
6月10日,县银行恢复与港、澳银行的侨汇业务。
同日,宿松“造反派”同黄梅“造反派”在本县城西郊发生枪战,死4人、伤1人。
7月,工宣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机关、学校,领导开展“斗、批、改”。
同月20日,县两大“造反派”在程集朗岭发生持枪武斗,死2人。
8月4日,本县一造反组织,在他们的据点——河西山,围攻、殴打、扣留县驻军支左领导小组派去宣传中央“七·三”、“七·二四”布告人员,并抢夺支左部队的枪支、弹药。当场受到部队枪击,打死9人,重伤6人。
8月18日,驻军代表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宿松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0月12日,县城召开大规模批判会,批斗“走资派”、“黑手”、“坏人”,一大批老干部挨斗、挨批。
11月5日,县召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00人。
12月,安庆地区林业现场会在宿松县召开,推广丘陵地区种植杉、竹的经验。
同年,以(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九种人”为主要对象,开展清理阶级队伍。
同年,学校取消考试制,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生。
1969年
3月,全县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大队设医疗室。农村卫生员改称“赤脚”医生。
5月,中共宿松县核心领导小组成立。
6月,县革命委员会组织以贫下中农为主体、革命干部为骨干、人民解放军为后盾的宣传队,进驻各区、公社、大队领导“抓革命、促生产”。
7月,安庆地区在县朗岭南侧兴办荆桥煤矿,耗资400万元,建竖井两对,蟹子夹一对,杨冲一对,1974年因故停办。
8月,河塌公社兴办“八一”煤矿,年产煤达万吨。
同月,兴建钓鱼台75千瓦水力发电站,次年竣工。
同月,太湖花凉亭水库灌溉支渠柴垅(程集区境内)渡槽竣工。
9月,县贫下中农代表、红卫兵代表、工人代表大会分别成立组成“三代会”,取代共青团县委会和县总工会委员会。
10月,县农机厂工人张金德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12月25日,中共宿松县四届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委员27人,重新组成中共宿松县委员会,撤销中共宿松县核心领导小组。
同年,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同年,宿(松)复(兴)公路筑墩大桥动工兴建,1971年5月竣工。
同年,兴建杨林闸,开渠引湖水入江。
同年,县兴办电器陶瓷厂,生产日用电器、建筑用瓷等产品。
同年,县革命委员会并所属各局(科)为“十大站”,1970年撤站,恢复(科)局建制。
1970年
2月,全县开展以“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资本主义倾向”为中心的“四反”运动。
3月,创办宿松县“五·七”大学,1979年改五·七大学为宿松师范。
8月18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来县视察。
9月,县委、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学习毛主席“五·二○”庄严声明《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10月,县水产养殖场和新前、河塌、复兴等公社开始河蚌育珠。
同年,“安庆地区拖拉机站”(站址:复兴)改为“宿松县农机二厂”,翌年试制“65”型简易脱粒机成功。
同年,县第一台50千伏安高压变压器,由县铁木社(县电器厂之前身)试制成功。
同年,孚玉山(俗名鲤鱼山)南麓建烈土陵园。
同年,实行计划招工,当年招收全民所有制工人2081名;集体所有制工人651名;支援外地招工1430名。
1971年
同年,宿松县获全国林业先进单位称号。
11月,全县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彻底清查与林彪集团阴谋活动有关的人和事。
春,中央水利电力部部长张文碧来县,处理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占用宿松县松梅、曹湖两大队土地问题。
同年,群众报矿200处,经勘察确定有价值12处。
同年,临时(合同)工制改革。全县1097名临时(合同)工转为全民固定工;246人转为集体固定工。
同年,中央农垦部部长王震来县视察,并参观县茶叶生产和茶园建设。
同年,投资治理挖沟口新港(地处坝头百子洲)全长1100米,跨港建桥一座。1976年春竣工,上行车,下通航。
同年,九姑区在虎岗岭(现名向阳岭)动工兴建区治所在地。1974年区委会由九姑岭迁向阳岭,随之,区直机关和商业机构逐渐迁此,构成向阳岭新集镇,1985年常住人口2060人。
1972年
10月,出血热病流行,全县患者104人,死9人。
同年,首次从湖北广济园艺场引进温州柑桔苗1700棵,由隘口公社东红大队(今小圩村)、河塌公社油铺大队栽植成活。
同年,引进水杉、池杉试植成活。
同年,动工修建二(二郎河)、柳(柳树坪)山区公路(全长12公里)。1974年竣工通车。
同年,县印刷厂开办电陶生产车间,试制土陶灭孤罩成功,次年批量生产、销往上海等地。
同年,规划修建县城人民路,至1985年建成。碴油路面,全长2700米,宽35米。
1973年
5月,河西山东侧动工兴建火葬场,1976年竣工投入使用。
同年,全县各校学制改革,实行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二年制。
同年,凉亭、许岭、程集、九姑、二郎、五里、城关民工2.25万人,开挖花凉亭水库太(湖)、宿(松)分干渠(自毕凉至二号渡槽)全长11.56公里。1975年进行第二期工程,1977年6月竣工。
1974年
2月,全县开展“批儒评法”、“批林批孔”运动。
11月,县创办业余体校,当年招收田径、体操、射击学员59人。
1975年
7月,县医院医师邵仁柱被选为“援外医疗队”成员,赴也门人民共和国。
同年,沿湖部份区社试行人工降雨抗旱,未获成功。
同年,县水产养殖场,在坝头港试行人工繁殖白鲢鱼苗(52万尾)成功。
1976年
8月,唐山地震后,县开展地震预防测报。县城及各区、学校设测报点9处,居民普遍在室外搭棚夜宿。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县人民举行各种哀悼活动。十八日,县城及区、镇设立灵堂,开追悼会,以示悼念。
12月,县抽调639人,组成揭批“四人帮”宣传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开展批判“四人帮”罪行。
同年,宿松县试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
同年,从上海崇明岛、江苏如东县引进蟹苗,放入黄湖、龙感湖,创县人工放养蟹新例。
同年,县电器陶瓷厂自行设计1500A“灭孤罩双片胶”,获上海人民电器中心研究所《合格证书》。
1977年
5月1日,钓鱼台电站并入华东电网输电。
9月,陈汉、凉亭、二郎、程集、九姑、佐坝、五里及城关镇民工5400多人,改直二郎河道(长溪山河口至龙湖滩头,全长32.6公里),完成土方524.4万立方米。
同月,县成立建设工程指挥部,重点抓矿山公路(二郎~柳坪)、高压输变电(35千伏)、县水泥厂、硫酸厂(年产5000吨)、精选磷矿厂等五项工程的建设。
11月,宿松县干部、工人、农民代表20人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同年,县农机厂厂长查复元,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
同年,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副主任左克家参加安徽省援外专家组赴多哥(国)支援建设。
同年,全面推广杂交水稻,设县、区、公社、大队四级农科网进行技术指导。
1978年
3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来县视察。
4月,县女子篮球队参加安庆地区篮球赛,获冠军。
同年,以天津医学院教授朱宪怡为首的全国“地甲病”调查组,来县实地调查。
同年,县百货公司副经理洪继堂,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9年
2月,宿松电视大学教学班开学。
3月24日,太(湖)、宿(松)35千伏输电联网运行。
3月,全县各条战线群英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835人。
5月7日,县委常委、县农办副主任朱晓阳起程赴西藏支援边疆建设。
同月,各厂(场)矿企业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0月16日,宿松县农学会成立。
同年,引进良种耕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试验,并获成功。
同年,确定对象,制订规划,开展扶贫工作。
同年,太(湖)、宿(松)35千伏变电所建成。3月24日输电联网运行。
同年,县城兴建电视差转台。10月1日接收安徽省电视讯号,以8频道发射转播。
同年,汇口公社平均亩产皮棉103斤,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公社党委书记沈文波以先进单位代表身份,赴北京出席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先进单位和劳模授奖大会。
1980年
2月,安徽省认定宿松为全省第一个林业达《纲要》县。
8月,县委、县政府组织慰问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9名烈士家属。
同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来县,并视察江堤。
同月15日,宿松水利、林业学会分别成立。
11月,县兽药厂投产。1982年被列为全省兽药定点生产厂。
同年,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至1983年,全县评定工程师66人,助理工程师276人,技术员358人。
同年,开始分期分批给被管制、监督的“四类分子”宣布摘“帽”。
同年,农村普遍建立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
1981年
2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宿松县委员会”组成。
3月,七届一次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委员27人,组成“宿松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宿松县革命委员会”,组建“宿松县人民政府”,相继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恢复区公所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4月,县文物普查。发现程岭乡王湾村罗屋背面“黄鳝嘴”古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已掘发现墓葬17座,出土陶、石、玉等器具130余件。据考证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县人民政府公布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县气象站首次使用气象传真机自动接收天气图象。
7月25日始,全县进行地名普查,至1982年共恢复、更正地名122处。
同年,全县城乡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受(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活动。
同年,施行林业“三定”(定山林权、定责任山、定自留山)政策,由县人民政府向造林集体或个体户重新颁发《山林权所有证》或《自留山使用证》。
同年,县家畜配种站试制摩拉水牛颗粒冷冻精液成功,省农业厅授以科技三等奖。
1982年
1月7日,县召开农业科技授奖大会,34个集体单位、10户典型户、44个先进个人获奖。
同月,开办磷矿、棉织两个技工培训班,学制一年,招学员100名。
3月,县罐头厂(厂址:复兴)投产,当年生产罐头食品75吨。
同月9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县城建设规划和管理的布告》,确定规划区域和管理规则。
5月,宿松县水产学会成立。
同月,县政协委员会按专业归口建立经济建设、科技、文教、卫生、工商、文史、对台与宗教等6个工作组,对体制改革、经济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考察。
秋,陈康(成都军区司令员)、兰侨(总参动员部副部长)来宿松县考察红十五军作战史。
同年,实施《经济合同法》,开办经济合同公证业务。
同年,城关自来水厂开始兴建。1984年已安装地下水管5200米,部分机关和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
同年,宿松县被评为地区“优抚”、“五保”工作先进单位,出席省表彰大会。
同年,套口公社孤山大队植棉组长王桂枝(女)出席团中央十一大代表大会,该同志1983年被全国妇联会命名为“三八红旗手”。
同年,第三次全县人口普查结束,全县总户数为12.9976万户,总人口为64.7857万人。
1983年
3月,复兴人民公社改置为县直辖镇。
5月,首届个体工商业者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4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4名委员组成的“宿松县个体协会委员会”。
同月9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县视察,并参观磷肥厂生产和江堤防汛工地。
7月4日,安徽省省长王郁昭来县视察灾情及防洪防汛水利设施。
8月,县“头癣”防治经抽样调查,治愈率为96.88%。
11月1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确定小孤山、太白书台、白崖寨、聪明泉、朱书墓、杜溪书屋遗址、石良墓、诰敕碑、黄鳝嘴等古遗址及县烈土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月4日,鄂(黄梅、蕲春)赣(九江)、皖(宿松)毗邻地区科技协作网组成。
同月,县人大代表分赴各区进行教育视察。
12月16日,日本柑桔专家松村秀雄,应邀来县讲学和考察。
秋,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县视察陈汉山区公路和城镇建设。
同年,县竹编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先后与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交,年成交额10万元(人民币)。
同年,八省(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甘肃)一市(上海)柑桔学术交流会在我县召开。
同年,取销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实行“合同”定购制。
同年,“皖西南商品市场”第一期工程竣工,1986年1月试开业。
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置松兹侯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日松兹,是为本县建县之始。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县治由仙田铺迁至今县城。
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列属东吴领地。
晋
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举兵起反。三年,谯国内史桓宣,以祖约作乱,率众屯县东马头山(今东洪街)附近东侧,江北居民因兵乱南迁,于浔阳设松滋侨郡遥属扬州。
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县西源山下,建东林、西林寺,是为县内最早之佛教建筑。
安帝义熙六年(410年)五月,卢循率农民起义军,战卫将军刘毅于桑落洲,乘胜直逼建康。十二月,刘裕屯兵雷池(今长湖乡长河至泊湖一带),再战卢循于桑落洲,循军败退豫章。
八年(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县治设鲟镇(今复兴镇)属浔阳郡。
南北朝
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齐、陈(国)隔江对峙,征战不息,于凉亭河东山巅筑烽火台,今烽火山因此而得名。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松滋县为高塘郡。
大同八年(542年),昭明太子来县采录风俗,在治北纱弁山(今柳溪乡境内)建法华寺,校正佛经。后名皆地为分经台。
隋
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塘郡设高塘县。十八年(598年),改高塘郡为宿松县。
唐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县改置为严州。七年兼领望江县。八年废严州,复名宿松县,分设九乡。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应县令闾邱相邀来县,居城东南台山,建书台,对酌赋诗,题咏甚多。清同治所立古碑至今保存完好。
五代
后粱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县归属吴(国),直隶舒州。
宋
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舒州通判王安石来县,入西源山考风问俗,并留诗记胜。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舒州团练副使苏轼(东坡)来县考察。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宋军南渡,在小孤山筑烽火台,故小孤山一度曾称小孤矶。
四年(1130年),朱熹寓居县东新安岭(今新安乡)。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六月,布衣汪革,在麻地坡(今程岭乡境内)烧炭炼铁,因上书朝廷,力主抗金(兵),遭诬入狱被斩。
元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大练水师于长江中下游,在小孤山立铁柱,高三丈,镌文“海门第一关”。
惠宗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县人石良献户籍、开新沟、凿小隘岭,陈汉聚众扎营,吴土杰筑白崖寨,后相继率众归明(朝)。
明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划宿松为王畿内地,置巡检司于小孤山。
二年(1369年),朝廷沼徙江西鄱阳、乐尹等县民(共96个姓氏)来本县定居。
同年,重划乡里,全县分设仪凤、让清、恭化乡(各分上下2乡),41里。
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疏治秀河(并夹岸植柳);制造筒车以提水灌田。
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举人毕显祖,捐资修建县城西大桥。桥长数十丈,宽丈余。
毅宗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县城。
崇祯十年(1637年),春、夏大饥,民取白上(俗称观音土)为食,食后因便闭而死者甚众。
十二年(1639年),监军史可法,督建宿松县城墙,十四年(1641年)竣工。城设六门,建层楼,筑城垛1420个。
十四年(1641年),大旱,饿殍枕籍,饥民剐尸为食。
清
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地、丁税改制,实行丁银、田赋合一。全县摊丁4.1743万人。
三年(1646年),污池(即乌池)赵正,举义兵起反,屡胜官军。后因官军重兵合围而失败。
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县开掘泾江口,引水入湖,以通鱼道。
十四年(1675年),知县胡永昌倡立义学于县城,立社学46所于各乡,此为我县地方官办启蒙教育之始。
二十二年(1683年),改里为庄,庄下设保。县分46庄,95保。
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县城新建考棚80余间,开科取士。
二十五年(1820年),县东乡黄泥庄(今程岭乡王湾村境内)麻木山发现煤矿,县民开始零星采挖。
同年,县西乡陈汉、长溪山,民利用水力设碓,以竹麻、草为料造纸。
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上起湖北黄梅段窑,下抵本县归林(今程营乡境内)的大田尾,修建同仁堤,全长12.6里,为今同马江堤基础。
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子天国(二年),在武昌开科取士,县人李文彬第及一甲二榜。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二十日,洪秀全从武昌东下,率军进入县境。
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年),宿松与湖北黄梅合筑泾江口外堤,全长20余里。
十八年(1892年),法国传教士耿致安入县,建天主堂于县城小东门街,随后在各乡分设教堂23所。
二十六年(1900年),乡绅贺颀、贺欣集资重修白崖寨古城堡。
二十八年(1902年),贺廷枢在枫香驿创办私立维新中学。
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县设官立松兹小学一所。
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按朝廷命令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军事演习)。宁、汉两路陆军云集太(湖)、宿(松),朝廷派张彪协助黎元洪驻扎凉亭河,日本(国)大使微田太郎到我县观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1月,县立知事,设公署,内分总务、内务、学务、警务、司法等科。
同月,县临时自治会成立。5月,改称“宿松县临时议会”。
同年,县设师范讲习所,培训小学教师60名。
同年,县人李廷钧,在县城创办织布厂,使用机械生产。
民国二年(1913年)
7月,县创办清乡团防局,区设分局。
9月,县议会正式成立,三年(1914年)一月,奉令撤销。
同月,施行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办法。我县国税开征田赋、盐课等17个税目;地方税开征田赋附加和商税等20个税目。
民国三年(1914年)
1月,松塘庄段姓氏族,自筹资金,创办“私立北山中学”。
8月,全县发行国内六厘公债,县摊募公债4000元(银币),实募3600元。
9月,县正式与海外通邮。
同年,皖、赣、鄂三省,联合兴修马家港(本县境内)至华阳镇(段)的长江大堤,全长70余华里,经费由官、民分担,历5年竣工。
民国四年(1915年)
3月,曹焕乾集资招股,领农商部执照,兴办“鼎新公司’,在县东麻木山开矿挖煤。
同年,县知事赵正印及属员潘金铨,刑讯审案,受司法部惩戒。赵被撤职,潘被判以徒刑2年,剥夺公民权3年。
民国六年(1917年)
1月,县城设女子国民学校1所,至8年停办。
同年,县人汪知本集资扩股,承领严恭山官荒(约9平方里),建圃育苗造林。
民国七年(1918年)
1月,县兴办电报事业,电线东接太湖,西经湖北黄梅直通武穴镇。
2月,中医程焕彩,在城关试行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民国八年(1919年)
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山中学和县立高等小学等校师生,于17日在县城召开大会,通电声讨北洋政府卖国罪行,全县罢市罢课一天。
民国九年(1920年)
同年,长江私营“泰昌轮船公司”客运班轮(船),途经复兴港停靠,为本县班轮(船)通航之始。
同年,代理县知事邱在元,受理法案,私设陋规,坐堂受礼,酷刑毙民吴某于狱。
民国十年(1921年)
同年,张炳离、胡子贤、吴德滋等承领农商部执照,办“大山森林事务所”,组织植树造林。
同年,汪春亭(佐坝人),采用人工孵化鸡鸭,所产雏鸡雏鸭,销江西、湖北等地。
民国十一年(1922年)
同年秋,吴景澄(潜山县人)受聘来县,任教于长溪高等小学,以讲授《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安庆学生》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
民国十二年(1923年)
同年,长溪高等小学师生成立“同德会”,次年,在该校附近风古屋和保障湾兴办两所农民学校,以《民众课本》为教材,辅导农民学习文化。
民国十三年(1924年)
同年,马华堤溃决(九江水位20.17米)。宿松县遭受水灾。
民国十四年(1925年)
6月,上海市“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本县,北山中学、县城第一高等小学等校师生,罢课声援上海民众正义斗争。7月6日,全城各学校师生,联合工人、农民、商人、居民和机关职员,在老厅集会游行,愤怒声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民国十五年(1926年)
同年,县人徐文藻从汉口湖北法科大学辍学回乡,任佐坝王岭小学教师,与中共黄梅县独山区委李实秋进行秘密联系后,在五仙庙、徐岭、洪岭、尹松峦、弥勒寺等地举办农
民讲习会。号召民众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实行减租减息。
民国十六年(1927年)
1月,中国共产党宿松支部在城关诞生,徐文藻任书记,共有党员9人,属中共湖北黄梅独山区委领导。
2月16日,北伐第七军一、二师挺进宿松,盘踞境内的直系军阀孙传芳部700余人闻讯逃窜。
同月(中旬),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于县城“松兹书院”成立。随之,各地相继成立区党部或区分部。
同月(下旬),宿松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妇女协会、儿童团分别在县城成立。
同月,“中国红十字会宿松分会”在城关成立;附设中西医诊所开业应诊。
3月19日,徐文藻、钟国汉等8人赴安庆参加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4月中旬,北伐第二军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率部进驻县城。
5月17日,国民党县党部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声讨国民党右派制造安庆“三·二三”事件和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
同月28日凌晨,国民党33军1团团长吴振东率队袭击国民党县党部。徐文藻、钟国汉、尤振球、何瀛等被捕入狱。29日,徐文藻、钟国汉在县城老厅英勇就义。
6月,国民党(右派)省党部派员来宿松县,组织成立县党部改组委员会。
同年,县知事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也随之改称县长。
同年,省委任曹铨时为宿松县长,就职两天。县党部发动民众游行,曹被驱逐离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
秋,中共宿松县委在湖北黄梅县北山寺成立。1931年3月,迁入西源山祝家下湾。
同年,县创办通俗教育馆,内设阅报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春,县城老厅新建运动场落成,首次举行全县学生运动会。
6月至次年4月,国民党军方振武部属韩世杰,先后3次率兵攻占宿松县城,抢劫财物,县长夏天演弃城逃跑。
7月,共产党在东林寺(现梅墩乡东塔村)建立“宿松县革命委员会”,选举祝尔昌为主席。后迁城关松兹小学。开展抗租抗息活动。
民国十九年(1930年)
2月,国民党调集宿(松)、太(湖)、望(江)、怀(宁)、桐(城)、潜(山)等县自卫队及陈汉猎户队(地主武装)共600余人,围剿宿松县陈汉山区革命武装。西山区苏维埃区、乡村领导骨干和赤卫队员从柳坪等地转移到黄梅县塔儿畈隐蔽。
7月,宿松县苏维埃政府在黄梅县古角北山寺成立。9月,成立宿松县暴动委员会。
9月26日,红八军四、五纵队攻克县城,县长周崇颐率部逃窜坝头。
民国二十年(1931年)
2月,少共宿松县委在庙前(今西源乡龙王村)成立。
3月,中共宿松县党员代表会,在西源山祝家下湾召开,出席代表15人。
同年,中共宿松县委领导成员,根据英山中心县委的通知,到英山参加肃反学习,祝尔昌、杨光弟遭错杀。
同年,县政府在城关老厅创办宿松县民众教育馆,推进社会文化教育。
同年,长江水漫堤顶(九江水位20.51米),全县受灾面积22.93万亩,灾民3.56万户。
民国廿一年(1932年)
同年,以县长陶俊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分子在全县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各地共产党组织遭严重破坏。
民国廿二年(1933年)
2月,县城创办幼儿园l所,开本县学前教育之始。
3月,国民党对湖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中共蕲、宿、太、彭工委转移江西彭泽。
12月,全县组织互助社110个,领取“华阳义赈会”发放的救灾款3.2131万元。(受领户每户平均5元8角)。
同年,东洪乡杨树村,女青年高池莲等5人,反抗旧婚姻,集体投江自杀。
民国廿三年(1934年)
12月,国民党推行全面布防,全县建大型碉堡109座。
民国廿四年(1935年)
9月,中共皖西特委,派汪少川率红军便衣队在陈汉罗汉尖山区建立山村医院,养护伤员。
11月,“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内称红军独立纵队)在罗汉尖成立后,在附近乡村推翻国民党保甲制,建立乡、村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
同年,全县废庄,立保甲,设联保办事处,实行联保连坐。
民国廿五年(1936年)
2月,国民党二十五路军勾结黄梅、宿松自卫队及陈汉猎户队(地主武装),兵分三路“围剿”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转战湖北蕲春江家冲。
夏,原蕲、宿、太、彭工委副书记、红军游击队司令杨学源在彭泽与敌战斗中牺牲。
同年,京川(南京~成都)公路干线宿松段修建竣工。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创办《力报》,1946年改名《宿松日报》,其性质仍为县党部机关报。
同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来本县视察,决定将江西省德化县(现九江县)、彭泽县、湖北省黄梅县与宿松县毗邻的插花地域全部划归我县管辖。
民国廿六年(1937年)
9月,上海光华大学学生黄仕功(佐坝人),辍学回乡后,组织青年学生在骑龙岭(今新兴乡柳嘴村)成立“抗日学生后援会”,发展会员近百人,因受当地劣绅告密,遭破坏。
同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兵役法》,县废募兵制行征兵制。
民国廿七年(1938年)
3月,宿松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并建立工作团,广泛宣传民众抗日运动。
6月12日,安庆沦陷,县政府奉令将境内京川公路沿线桥、涵拆毁,阻止日军进犯。
同月26日,国民党军149、128师进驻县陈汉山区,配合第8军15师及第10军防守太湖至宿松公路沿线,阻击日军西进。
7月27日,日军由太湖侵入我县,国民党驻军与日军在凉亭烽火山激战。因日军施放毒气(瓦斯),抗日将士500余人捐躯。同日,宿松县政府机关迁陈汉山区朱氏宗祠。
同月14日,日军飞机4架,空袭城郊,炸死(伤)3人,此后至1941年10月,日军先后出动飞机41次、68架、投炸弹217颗,对城关、二郎、陈汉沟、隘口、许家岭、乌池、坝头、汇口、北山中学等集镇、学校和乡村进行轮番空袭,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同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彭泽后,宿松县复兴洲区随之沦陷。
8月4日傍晚,日军在大雨中蜂拥侵入县城,城关沦陷。至28日日军撤离县城,向安庆退去。
9月,复兴沦陷区,由劣绅组织成立“维持会”,至1939年7月改称日伪“宿松县筹备处”。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2月,湖区抗日民主革命政权,在套口、占峦、小孤山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抗敌十人团”,开展打击日伪斗争。
7月,城郊驻军击落日军飞机一架。
同年,艺人王广林,组织“采茶戏班”,赴全县各地义务演出,宣传抗日。
同年,国民党实行焦土抗战,县政府奉令拆毁老城墙。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设执行委员会,特派员改称书记长。
同年,废“联保”制,实行乡(镇)保甲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同年,宿松县政府,在许岭成立经济游击队和“船舶管理处”,后改称“渡江管理处”,对日伪施行经济封锁。
民国三十年年(1941年)
1月,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攻占许岭镇,团长易元鳌在战斗中牺牲。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党、政、军特种汇报会”,为专事镇压革命秘密杀害共产党人的机构。
同年,宿(松)、望(江)、湖区革命行政办事处在下仓成立,6月,办事处更名为“长宁行政公署”,设址于金塘护云庵。
同年,县实行财政自治,全年预算收入36.76万元。
同年,中共宿松县委,在金塘小肖家嘴(现东洪乡村)成立,8月改为沿江工作委员会。
年底至次年1月初,国民党528团和十一游击纵队勾结地方自卫队,对宿望湖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湖区独立团配合人民武装进行反“围剿”激战八日八夜,终因寡不敌众,特委机关随独立团撒至无为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3月,日伪“宿松县筹备处”由坝头迁驻复兴镇,改称“宿松县政府”。
10月,宿松县地方财务委员会发行票面为壹角至伍角的“宿松县流通券”5万元。
11月,日军由湖北黄梅第二次侵入县城。城关及郊区重遭浩劫。
12月,日军从太湖回窜黄梅途中,在宿松县二郎河街放火烧毁民房40余间。
同年,县长胡行健,贪赃枉法,公开标价卖官,被控告受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10月,县成立“田赋粮食管理处”,实行田(赋)粮(食)合并征收。
同年,县民众教育馆,组织青年学生下乡巡回演出通俗话剧,控诉日军暴行和宣传抗日英雄事迹。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7月,宿松县临时参议会成立。
9月,县创办“宿松县简易师范”校址设在花凉亭。
同年,国民党党内实行选举制,县党部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7月14日,日伪县长金万普,获悉日军即将投降,当夜潜逃。
9月3日,日军签字投降,城乡民众纷纷集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全县豁免田赋一年。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5月,宿松县参议会正式成立,同月20日举行第一届一次参议会。
同年,县商会集资兴办宿松光明电灯厂,安装15匹马力柴油机和10千瓦发电机各1台,以竹杆架线,供城关照明电灯三百盏。
同年,国民党政府筹备实施“宪政”,各乡(镇)各选出乡(镇)民代表2名,成立乡民代表会。
同年,国民党县党部,对党员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清除“游离”分子。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6月,全县发动民工3000余人,重修京川公路干线宿松段,8月竣工。
9月17日,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第6纵队18旅共2000余人,由鄂东挺进宿松,解放县城。国民党县自卫大队退守太子庙至九姑、木梓一带。
11月,宿松县民主政府在黄大口筹建成立,初设一区(二郎)、二区(凉亭)。
12月,趾凤、陈汉部份山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反霸斗争。
同年秋,国民党宿松县党部实行党、团(三青团)合并,撤销县级团务机构,团员一律转为国民党员。
同年,县成立联防处,下分东南、西北两个联防区,实行“军、政合一”联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1月,中共皖西一分区地委民运部长傅大章,在趾凤南冲畈主持召开会议,宣布中共宿松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组织、宣传两部。
6月,国民党25师,以县自卫团、猎户队作前卫,倾力“围剿”山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宿松县委、县民主政府被迫转移湖北蕲春张家塝。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2月初,中共宿松县委、县民主政府率县大队干部、战士一百余人,从岳西经太湖重返趾凤河,恢复革命根据地。
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15军43、45师进驻许家岭、九姑岭一带,成立县、乡支前办事处。28日,中共宿松县委、县民主政府随县大队和分区基干团二营进入县城。
同月,国民党宿松县党部、县政府率县自卫团逃迁复兴坝头街。
4月3日,国民党自卫团第九连共105人,携械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接受改编。
6日,县城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本县全境解放。
14日,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经县城到达长岭铺与所属各军首长会晤,决定渡江作战方案。
同月,全县筹集大米200.52万斤;食油1.8万斤;食盐1.9万斤;雨伞、斗笠1.678万顶;军鞋1.9123万双;柴草23.9万担。征集大、小木船1077只,挑选培训船工2001人,支援渡江战役。21日,渡江战役打响,在小孤山至华阳一线战役中,我县参战船工24人光荣献身。
同月,县民主政府发出整顿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解散国民党残存的各种组织和收缴私藏的枪枝、弹药等方面的通告。
9月,废除旧保甲制,建立区、乡、村新政权。
同月,私立北山中学并入宿松中学,全县设立完小4所,取消旧训导,废除旧教科书。
同年,刘伯承同志在率师南下的渡江战役中,曾留宿本县城两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城、乡各界人民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月,首次召开全县番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号召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反霸减
租,加强冬防和做好土地改革准备工作。
1950年
2月,开展土地清查,统计全县耕地面积为59.4115万亩。
同月25日,首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通过了《告全县农民书》。
同月,复兴区引进“岱字”棉种,民称解放棉。
3月,城、乡分批进行户口调查登记,建立户口管理制度。
7月,以弹山乡高家村和花凉乡为土地改革试点,发动群众开展反霸斗争。11月,全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面铺开,翌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11月,全县开展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道会门、反动党团骨干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同年冬,县农民协会、工会、青年团、妇女、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筹委会分别成立。
1951年
3月20日,县城各界人民集会游行,反对美国武装侵略朝鲜。4月20日,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并发起“和平签名”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共捐款586.9亿元(旧人民币),签名人数达24.0729万人,报名参军的有1300多人,其中有350人被批准入伍(中国人民志愿军)。
6月,农村开始建立季节性农业生产互助组。
9月,创办宿松县初级师范学校,该校1954年并入县中。1956年恢复初师建置,1958年建中师班,1961年停办。
同月16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凡境内江、河、湖、港水域及滩涂一律收归国有。
11月,首次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劳模298人,分别获得县政府颁发的奖品或奖状。
12月,首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同年,各区、乡建立宣传网,广泛开展生产建设、镇压反革命、文化教育、《婚姻法》等方面的宣传。
1952年
2月,机关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工商系统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情报)运动。
同月,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成立,开始血吸虫病检查、预防和治疗。
6月上旬,蝗虫突发,受害面积达20.9万亩,全县发动13万人参加扑灭蝗虫,月中旬告捷。
7月1日,中苏友好协会宿松分会成立,各区设工作委员会。
8月,县扫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城、乡广泛开展扫除文盲工作。
10月30日,中共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临时)在县城召开。
31日,第九次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设驻会委员2人。
冬,九姑、城关、佐坝区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同年,省流动电影放映队来县,首次放映国产影片《小二黑结婚》。
同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首次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
1953年
1月,取缔各种反动道会门组织,至4月县境内的各种反动道会门坛、堂、所200余处被彻底取缔。
同月,各乡、村重新进行丈量耕地面积,实行查田定产。
3月,首届青年团宿松县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7月,在许岭区板桥乡进行基层普选试点,至次年3月全县首届基层普选结束。
11月,全县开展宣传贯彻“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同期在非灾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同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为10.19万户,38.9998万人。
同年,长溪小学教师廖志隆因报矿(磷)有功,受到县政府嘉奖。
1954年
7月14日,长江(汇口)水位21.59米,江堤决口。全县受灾面积45.58万亩,灾民5.819万户。县委、县政府在非灾区设灾民接受点10处,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3.626万人。秋季从东北、四川等地运进粮种76万斤、马铃薯种340万斤,赈济灾区人民开荒扩种。
同月29日,首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10人。
同年,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来县视察。
同年,引进低速柴油机12台,首次利用机械提水灌田。
同年,引进山芋良种“胜利百号”。
1955年
8月,五谷、弹山两乡,试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10月起,城镇人口实行粮、油定量供应。
10月,高(河埠)、宿(松)公路干线修复竣工。县设立公路运输站,首次办理通往安庆客运班车。
同年,长江航运局,投资修建我县老洲头客运码头。1957年迁复兴港。
同年,首次修建县内宿(松)、老(老洲头)公路,长44公里。1957年竣工全线通车。
同年,洲区开始推广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
同年,推广双季稻,试行水稻双熟制。
同年,进行“私改”,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年,各区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在经济上实行社、大队两级核算。
1956年
4月,试刊《宿松日报》5月1日创刊发行。1961年2月停刊。
同月,经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通过,改宿松县人民政府为宿松县人民委员会。
同月25至30日,中共宿松县第一届一次党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37人,列席18人。
同月,县治安模范姚炳旺,出席全国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
5月16日至19日,首届宿松县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6月,复兴棉区首次用飞机喷撤农药,防治棉花红铃虫。
同年,县和平剧团(即县黄梅戏剧团)赴武汉演出,与苏联歌舞团同台联欢。
同年,县建立业余蓝球队,当年参加地区两级联赛夺冠军,晋升为地区乙级球队。
1957年
1月1日,“宿松县气候站”成立,开始气候测报。
4月,宿(松)、太(湖)、黄(梅)、蕲(春)4县联合护林防火委员会在安庆成立。林区各农业社、大队分别建立护林防火委员会或小组。
8月,农村开展以反贪污、浪费、挪用、超支公款和瞒产私分为重点的整风整社运动。
9月,开展反右派斗争。全县共划右派分子437人。至1962年甄别平反30人;1978年改正平反407人。
10月,首次优抚模范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76人。
12月,洲头乡泗洲农业生产合作社,平均亩产皮棉100斤,社长胡宪卿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获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和奖章。
同年,安庆地区政法口,在宿松县九城畈鲚湖兴办渔场。该场12月与壬辰占(望江县)农场合并扩建为九成畈农场,征用我县西畈、殷家墩荒地、草场(内含望江县杨湾乡陈家墩部份面积)5万亩。
1958年
2月,实行工人、职员退休制。
4月,县建立广播站,各区、乡安装舌簧喇叭200只,利用电话线输送广播讯号。
7月1日,中共宿松县第二届一次党代会议决定,设立中共宿松县常务委员会书记处。
9月,全县组织2.12万人,赴岳西烧炭炼铁。
10月,县成立民兵师。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团、营、连、排民兵组织,实行“劳武结合,全民皆兵”。
同年,全县调集民工5.9万人,兴建钓龟台(1959年12月20日大坝合拢)、黄大口(1959年春大坝合拢)、断腰山(1959年停建)3座水库。
同年,宿松县水泥厂在凿山创办,1977年投资扩建,并迁址于县城北郊五里凉亭。扩建后年产水泥5000吨。
同年,乡建立人口(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四项户口管理制度。
同年,县建立拖拉机站,洲区开始利用农业机械耕作。
同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高潮。11月,全县468个高级农业社合并为34个“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同年冬,宿松县奉令抽调干部和农民3909人赴芜湖采煤。
同年底,各人民公社办起公共食堂2358个,入食堂农户占总农户的100%。食堂伙食经费,由公社统筹实行供给制。1961年3月,公社取消供给制,停办食堂。
同年,因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危害,农村部份地区出现人口外流的现象。
1959年
7月,我县500名支援边疆建设青年,启程赴新疆。
9月,全县开展“反右倾”拔“白旗”整风运动。运动中受到批判和处理的干部、群众6150人。
同年,全县开展以“治水保土”为中心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小田并大田。
同年,县法院(临时审判员)余锡镜,出席全国政法系统英模代表会议。
1960年
2月,全县开展“新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整风、整社运动。
3月,衡器改革,16两(计斤)制改为10两制。
春,钓鱼台水库区,向畈区和洲区移民1863户,6424人。
同期,因严重自然灾害和五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特殊化风和共产风)危害,农村人口出现浮肿、消瘦、妇女子宫下垂等疾病,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据1961年县统计报告,全县农村人口为:1958年计39.0219万人;1959年36.8240万人;1960年34.9318万人;1961年30.4074万人。
4月,复兴区武装部长黎在洪、隘口公社书记吴姚记、复兴公社鹅湖大队民兵石连枝(女)赴北京出席全国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各荣获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
6月,县师范学校校长谢春谷,代表该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同年至1963年,全县先后精简下放干部、工人和城镇居民9996人,他们的去向均是赴本县农村参加生产,支援农业。
同年冬,全县开展反“五风”运动,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对平调房屋、家具、土地、家畜、农具、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实行逐级清理退赔。
1961年
3月,农村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大农活到组、小农活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至1962年12月,该项责任制因被斥为“分散经营、瓦解削弱集体经济”而被取消。
1962年
2月,改革人民公社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宿松境内进行国防测量。有关地域设立标石、铁架为记。
4月28日,省、地主持召开座谈会,调解华阳农场占用我县复兴、坝头、套口等公社部分土地纠纷,通过协商,达成书面协议。
春,麻疹流行。全县患者达1.5179万人,死亡161人。
1963年
4月,县直机关、人民公社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和增产节约运动。
同月,洲头公社泗洲大队团总支书记鲍海清,赴北京出席共青团“九大”代表会议。
11月27日,县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29年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公社配专职干部管理计划生育工作。
同年,贯彻中央“确定林权”政策规定,县人民委员会向有林权归属的国营、公社、社员颁发《山林权所有证》。
同年,县成立疗养院(1964年改为福利院),收容供养无依靠孤儿、孤老、残疾人员。
1964年
1月,县成立医学会。1982年改为中华医学会宿松分会。
2月,程营、安全、许岭、乔木、凉亭、广福、韭山、洪岭等公社首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动群众进行“清思想、清组织、清政治、清经济”,揭阶级斗争盖子,进行阶级教育。
6月,省、地主持召开座谈会议,调解九成畈农场与宿松县许岭区有关公社、大队农垦区内“塔湖”和“芦花塌”部份土地纠纷,经协商达成书面协议。
7月隘口古墓出土一批宋代文物,其中宋瓷影青莲瓣烫酒壶,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并选送法国巴黎参展。
同年,安徽省长黄岩来县视察。
同年,趾凤公社鲁新小学教师贺丹成,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5年
8月,宿松县32名汽车司机,赴四川支援三线建设。
同年,县机具厂制成山芋磨粉机;印刷厂改手工操作为电动机印刷。
1966年
1月,县磷肥厂正式投产,含磷品位达到国家三级磷肥标准。
2月,县贫下中农代表、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3月,中央林业部副部长高昌武来我县视察。
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县成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
7月,县举办中、小学教师学习班(历时104天),开展大检举、大揭发,“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8月,趾凤公社老人贺祥瑞,带头捐款建成水月庵(南冲畈)石拱桥。
同月,安庆地区(除岳西县外)组织7县7万多民工奔赴我县下仓埠,安营扎寨,围垦黄湖,后因规划和经费原因,以及“文化大革命”,致使耗资400万元的围湖造田工程夭折。
10月,中、小学教师和“红卫兵”代表287人,赴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11月,部分中学生开始分赴外地串联。
1967年
1月,学校、机关、农村相继成立“造反派”组织,社会秩序日趋混乱。县委、县人委机关瘫痪。
同月,军、干、群三结合的“宿松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取代了县人民委员会职权。
7月,“造反派”成员李国清,率民工拆毁始建于清乾隆壬辰(1772年)县城东侧的“文峰”古塔和清道光丙午(1846年)始建于县城东南侧的“文峰”新塔。
11月,陈汉区在陈家院子(古地名)开基兴建区治用房。1968年10月,区委会由三河口迁此。
同年,引进“长白”、“巴克夏”等良种猪,并试养成功。
1968年
12月,“联总”、“红造会”两大造反派组织成员,在县委大院内持械武斗,重伤3人。
17日,华阳河农场职工凌光涛,率武斗人员烧毁农场轧花仓库,持枪抢劫复兴粮站,被中央点名为严重破坏事件,凌犯被依法处决。
6月10日,县银行恢复与港、澳银行的侨汇业务。
同日,宿松“造反派”同黄梅“造反派”在本县城西郊发生枪战,死4人、伤1人。
7月,工宣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机关、学校,领导开展“斗、批、改”。
同月20日,县两大“造反派”在程集朗岭发生持枪武斗,死2人。
8月4日,本县一造反组织,在他们的据点——河西山,围攻、殴打、扣留县驻军支左领导小组派去宣传中央“七·三”、“七·二四”布告人员,并抢夺支左部队的枪支、弹药。当场受到部队枪击,打死9人,重伤6人。
8月18日,驻军代表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宿松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0月12日,县城召开大规模批判会,批斗“走资派”、“黑手”、“坏人”,一大批老干部挨斗、挨批。
11月5日,县召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00人。
12月,安庆地区林业现场会在宿松县召开,推广丘陵地区种植杉、竹的经验。
同年,以(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九种人”为主要对象,开展清理阶级队伍。
同年,学校取消考试制,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生。
1969年
3月,全县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大队设医疗室。农村卫生员改称“赤脚”医生。
5月,中共宿松县核心领导小组成立。
6月,县革命委员会组织以贫下中农为主体、革命干部为骨干、人民解放军为后盾的宣传队,进驻各区、公社、大队领导“抓革命、促生产”。
7月,安庆地区在县朗岭南侧兴办荆桥煤矿,耗资400万元,建竖井两对,蟹子夹一对,杨冲一对,1974年因故停办。
8月,河塌公社兴办“八一”煤矿,年产煤达万吨。
同月,兴建钓鱼台75千瓦水力发电站,次年竣工。
同月,太湖花凉亭水库灌溉支渠柴垅(程集区境内)渡槽竣工。
9月,县贫下中农代表、红卫兵代表、工人代表大会分别成立组成“三代会”,取代共青团县委会和县总工会委员会。
10月,县农机厂工人张金德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12月25日,中共宿松县四届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委员27人,重新组成中共宿松县委员会,撤销中共宿松县核心领导小组。
同年,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同年,宿(松)复(兴)公路筑墩大桥动工兴建,1971年5月竣工。
同年,兴建杨林闸,开渠引湖水入江。
同年,县兴办电器陶瓷厂,生产日用电器、建筑用瓷等产品。
同年,县革命委员会并所属各局(科)为“十大站”,1970年撤站,恢复(科)局建制。
1970年
2月,全县开展以“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资本主义倾向”为中心的“四反”运动。
3月,创办宿松县“五·七”大学,1979年改五·七大学为宿松师范。
8月18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来县视察。
9月,县委、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学习毛主席“五·二○”庄严声明《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10月,县水产养殖场和新前、河塌、复兴等公社开始河蚌育珠。
同年,“安庆地区拖拉机站”(站址:复兴)改为“宿松县农机二厂”,翌年试制“65”型简易脱粒机成功。
同年,县第一台50千伏安高压变压器,由县铁木社(县电器厂之前身)试制成功。
同年,孚玉山(俗名鲤鱼山)南麓建烈土陵园。
同年,实行计划招工,当年招收全民所有制工人2081名;集体所有制工人651名;支援外地招工1430名。
1971年
同年,宿松县获全国林业先进单位称号。
11月,全县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彻底清查与林彪集团阴谋活动有关的人和事。
春,中央水利电力部部长张文碧来县,处理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占用宿松县松梅、曹湖两大队土地问题。
同年,群众报矿200处,经勘察确定有价值12处。
同年,临时(合同)工制改革。全县1097名临时(合同)工转为全民固定工;246人转为集体固定工。
同年,中央农垦部部长王震来县视察,并参观县茶叶生产和茶园建设。
同年,投资治理挖沟口新港(地处坝头百子洲)全长1100米,跨港建桥一座。1976年春竣工,上行车,下通航。
同年,九姑区在虎岗岭(现名向阳岭)动工兴建区治所在地。1974年区委会由九姑岭迁向阳岭,随之,区直机关和商业机构逐渐迁此,构成向阳岭新集镇,1985年常住人口2060人。
1972年
10月,出血热病流行,全县患者104人,死9人。
同年,首次从湖北广济园艺场引进温州柑桔苗1700棵,由隘口公社东红大队(今小圩村)、河塌公社油铺大队栽植成活。
同年,引进水杉、池杉试植成活。
同年,动工修建二(二郎河)、柳(柳树坪)山区公路(全长12公里)。1974年竣工通车。
同年,县印刷厂开办电陶生产车间,试制土陶灭孤罩成功,次年批量生产、销往上海等地。
同年,规划修建县城人民路,至1985年建成。碴油路面,全长2700米,宽35米。
1973年
5月,河西山东侧动工兴建火葬场,1976年竣工投入使用。
同年,全县各校学制改革,实行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二年制。
同年,凉亭、许岭、程集、九姑、二郎、五里、城关民工2.25万人,开挖花凉亭水库太(湖)、宿(松)分干渠(自毕凉至二号渡槽)全长11.56公里。1975年进行第二期工程,1977年6月竣工。
1974年
2月,全县开展“批儒评法”、“批林批孔”运动。
11月,县创办业余体校,当年招收田径、体操、射击学员59人。
1975年
7月,县医院医师邵仁柱被选为“援外医疗队”成员,赴也门人民共和国。
同年,沿湖部份区社试行人工降雨抗旱,未获成功。
同年,县水产养殖场,在坝头港试行人工繁殖白鲢鱼苗(52万尾)成功。
1976年
8月,唐山地震后,县开展地震预防测报。县城及各区、学校设测报点9处,居民普遍在室外搭棚夜宿。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县人民举行各种哀悼活动。十八日,县城及区、镇设立灵堂,开追悼会,以示悼念。
12月,县抽调639人,组成揭批“四人帮”宣传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开展批判“四人帮”罪行。
同年,宿松县试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
同年,从上海崇明岛、江苏如东县引进蟹苗,放入黄湖、龙感湖,创县人工放养蟹新例。
同年,县电器陶瓷厂自行设计1500A“灭孤罩双片胶”,获上海人民电器中心研究所《合格证书》。
1977年
5月1日,钓鱼台电站并入华东电网输电。
9月,陈汉、凉亭、二郎、程集、九姑、佐坝、五里及城关镇民工5400多人,改直二郎河道(长溪山河口至龙湖滩头,全长32.6公里),完成土方524.4万立方米。
同月,县成立建设工程指挥部,重点抓矿山公路(二郎~柳坪)、高压输变电(35千伏)、县水泥厂、硫酸厂(年产5000吨)、精选磷矿厂等五项工程的建设。
11月,宿松县干部、工人、农民代表20人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同年,县农机厂厂长查复元,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
同年,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副主任左克家参加安徽省援外专家组赴多哥(国)支援建设。
同年,全面推广杂交水稻,设县、区、公社、大队四级农科网进行技术指导。
1978年
3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来县视察。
4月,县女子篮球队参加安庆地区篮球赛,获冠军。
同年,以天津医学院教授朱宪怡为首的全国“地甲病”调查组,来县实地调查。
同年,县百货公司副经理洪继堂,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9年
2月,宿松电视大学教学班开学。
3月24日,太(湖)、宿(松)35千伏输电联网运行。
3月,全县各条战线群英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835人。
5月7日,县委常委、县农办副主任朱晓阳起程赴西藏支援边疆建设。
同月,各厂(场)矿企业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0月16日,宿松县农学会成立。
同年,引进良种耕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试验,并获成功。
同年,确定对象,制订规划,开展扶贫工作。
同年,太(湖)、宿(松)35千伏变电所建成。3月24日输电联网运行。
同年,县城兴建电视差转台。10月1日接收安徽省电视讯号,以8频道发射转播。
同年,汇口公社平均亩产皮棉103斤,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公社党委书记沈文波以先进单位代表身份,赴北京出席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先进单位和劳模授奖大会。
1980年
2月,安徽省认定宿松为全省第一个林业达《纲要》县。
8月,县委、县政府组织慰问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9名烈士家属。
同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来县,并视察江堤。
同月15日,宿松水利、林业学会分别成立。
11月,县兽药厂投产。1982年被列为全省兽药定点生产厂。
同年,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至1983年,全县评定工程师66人,助理工程师276人,技术员358人。
同年,开始分期分批给被管制、监督的“四类分子”宣布摘“帽”。
同年,农村普遍建立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
1981年
2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宿松县委员会”组成。
3月,七届一次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委员27人,组成“宿松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宿松县革命委员会”,组建“宿松县人民政府”,相继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恢复区公所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4月,县文物普查。发现程岭乡王湾村罗屋背面“黄鳝嘴”古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已掘发现墓葬17座,出土陶、石、玉等器具130余件。据考证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县人民政府公布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县气象站首次使用气象传真机自动接收天气图象。
7月25日始,全县进行地名普查,至1982年共恢复、更正地名122处。
同年,全县城乡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受(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活动。
同年,施行林业“三定”(定山林权、定责任山、定自留山)政策,由县人民政府向造林集体或个体户重新颁发《山林权所有证》或《自留山使用证》。
同年,县家畜配种站试制摩拉水牛颗粒冷冻精液成功,省农业厅授以科技三等奖。
1982年
1月7日,县召开农业科技授奖大会,34个集体单位、10户典型户、44个先进个人获奖。
同月,开办磷矿、棉织两个技工培训班,学制一年,招学员100名。
3月,县罐头厂(厂址:复兴)投产,当年生产罐头食品75吨。
同月9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县城建设规划和管理的布告》,确定规划区域和管理规则。
5月,宿松县水产学会成立。
同月,县政协委员会按专业归口建立经济建设、科技、文教、卫生、工商、文史、对台与宗教等6个工作组,对体制改革、经济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考察。
秋,陈康(成都军区司令员)、兰侨(总参动员部副部长)来宿松县考察红十五军作战史。
同年,实施《经济合同法》,开办经济合同公证业务。
同年,城关自来水厂开始兴建。1984年已安装地下水管5200米,部分机关和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
同年,宿松县被评为地区“优抚”、“五保”工作先进单位,出席省表彰大会。
同年,套口公社孤山大队植棉组长王桂枝(女)出席团中央十一大代表大会,该同志1983年被全国妇联会命名为“三八红旗手”。
同年,第三次全县人口普查结束,全县总户数为12.9976万户,总人口为64.7857万人。
1983年
3月,复兴人民公社改置为县直辖镇。
5月,首届个体工商业者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4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4名委员组成的“宿松县个体协会委员会”。
同月9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县视察,并参观磷肥厂生产和江堤防汛工地。
7月4日,安徽省省长王郁昭来县视察灾情及防洪防汛水利设施。
8月,县“头癣”防治经抽样调查,治愈率为96.88%。
11月1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确定小孤山、太白书台、白崖寨、聪明泉、朱书墓、杜溪书屋遗址、石良墓、诰敕碑、黄鳝嘴等古遗址及县烈土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月4日,鄂(黄梅、蕲春)赣(九江)、皖(宿松)毗邻地区科技协作网组成。
同月,县人大代表分赴各区进行教育视察。
12月16日,日本柑桔专家松村秀雄,应邀来县讲学和考察。
秋,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县视察陈汉山区公路和城镇建设。
同年,县竹编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先后与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交,年成交额10万元(人民币)。
同年,八省(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甘肃)一市(上海)柑桔学术交流会在我县召开。
同年,取销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实行“合同”定购制。
同年,“皖西南商品市场”第一期工程竣工,1986年1月试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