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气候水文
气候
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期短,植物生长期长。
气温
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据计算,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温度下降约0.46℃,山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根据1957年—1985年气温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6.6℃,最高年为17.6℃(1961年),最低年为15.9℃(1975年、1984年),高低相差1.7度,年际变化不大。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冬季1月气温平均为3.8℃,为最冷月;夏季7月平均气温28.7℃,为最热月,年较差24.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零卜12.5℃,极值相差52.9℃。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和积温值
2、地面温度:宿松县浅层地温基本土与气温成同步变化,但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大得多。1月份平均地温4.6℃,为最冷;8月份平均地温为34℃,为最热;年平均地温19.2℃,高于气温。累年3—11月地温在10℃以上,12月—2月在10℃以下。
不同深度土壤的各月平均温度(℃)
降水:宿松县雨量充沛,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3—5月)阴雨连绵,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4.8%;夏季(6—8月),大雨倾盆,占全年降水量的38.5%;秋季,天高云淡,占全年降水量的15.2%;冬季(12—2月),雨水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1.6%,冬半年(10—3月)降水量为388.2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9.7%;夏半年(4—9月)降水量为91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3%。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07.2毫米,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为1776.9毫米(1977年)最少年为916毫米(1966年)。年平均降水日136.7天,最多的达了161天(1970年),最少的119天(1966、1979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66.3毫米(1983年6月29日)。
年相对湿度累年平均为77%,最大年为79%(1977年),最小年72%(1966年)各月之间变化幅度,在72%—80%之间,4、6月为最高,达81%,10、12、1月为最低,仅72%。
年蒸发量为1654.8毫米。1月最少,为63.4毫米;8月为最大,为238.7毫米。
日照宿松县日照时数,平均每年为2023.7小时,最多的年达2317.1小时(1962年),最少年为1730.8小时(1975年)。各月平均值相差较大。7—8月最多,均在250小时以上,2月最少,只有110.7小时累计全年实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46%。春季日照百分率低,3月只有33%,全年太阳幅射总量平均为115.5千卡/cm2,多的年达124.2千卡/cm2(1962年、1963年),少年仅105.3千卡/cm2(1975年)。
霜期宿松县累年干均初霜日期为11月20日。最早初霜H为10月23日,最迟初霜日为12月26日,累年平均终霜日为月10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5日,最早终霜日为2月16日,每年无霜期平均为254天。
风宿松县累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四季变化不大,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7月多南风。一年中以三月大风最多,最大风速17米/秒,大风多为东北风。
累年各月气象综合表
水文
地表水宿松县雨量丰富,河川迳流量大,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泊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河流多年平均迳流量为80352万立方米。人均水量1350立方米,亩均水量1233立方米。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总蓄水量达23.62亿立方米。长江有用之不竭的水源。
地下水在1∶20万区域水文调查的同时,全县除长江边沿地区外,均进行过工作。总体看来,地下水的富水性以沿江平原现代冲积层和宿松复向斜的碳酸盐岩分布区较强,而岗斤地带中新生代“红层”分布区较弱。经测算,全县地下水资源年总量约近2.84亿吨,其中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约0.1亿吨/年;此线以南,宿松——韭山以北的宿松复向斜展布区约0.2亿吨/年;该区以南“红层”分布区的岗丘地带约0.035亿吨/年;湖区和沿江冲积平原地区为2.5亿吨/年。
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物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宿松县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3大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1、潜水(包括微承压水)
按照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及补给条件等因素,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富水等级划分为水量丰富的、中等的、贫乏的、极贫乏的四种。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1000—2000吨/日)分布于沿江平原及河谷中,赋存于全新统晚期冲积层、砂砾层内;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500—1000吨/日)分布在河漫滩或I级阶地中,含水层由全新统冲积砂层、砾石层组成,厚度5—10米;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主要分布于二郎河河谷中下游,由全新统冲积层、上第三系砾石层及下更新统下部砂层组成,分别组成Ⅱ、Ⅲ级阶地,多构成潜水或微承压水,二郎河一带含水层埋深7.2—11.3米;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吨/日)分布在侏罗系—第三系组成之盆地的丘间小河谷及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坡积裙内,出露面积小,边界和底部基本为不含水的“红层”,缺乏充分的补给。含水层主要岩性是砂及砾石层。
2、承压水
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100—1000吨/日)分布于岗窑等地更新统组成Ⅱ级阶地中。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单并涌水量114—244吨/日,单位涌水量15.5—52.1吨/日、米,含水层顶板埋深10米左右。
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主要分布于全新世湖成因的湖滩地带,如龙湖等地。岩性为亚粘土,含泥粉细砂、砂砾层等组成,厚25—30米,0.7—9.0米为含水层。经抽水试验,单井涌水量22—30吨/日,单位涌水量3.5—5.7吨/日、米。
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吨/日=以典型湖积物为代表。如黄雀畈经钻孔揭露,上部为粘土、亚粘土;下部为含泥粉细砂。总厚度20米,含水层顶板埋深<10米。抽水试验,涌水量6.8吨/日,单位涌水量1.4吨/日米。
3、不含水层
中更新统蠕虫状粘土和粘土砾石层分布地段,含水极微,可视为不含水层。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根据富水程度分为水量丰富的,与水量中等的两个级别。
水量丰富的(泉流量10—3.5升/秒)以宿松复向斜西翼出露较广泛,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柏树塝——河西山一带震旦至寒武系碳酸盐类岩石中,有的地段泉水成排露出,皆为上升泉,泉流量总和104.33升/秒,为开发利用地下水较理想的水源地之一。
水量中等的(泉流量0.5—10升/秒)分布于韭山等地,主要岩性为下三叠统灰岩。岩溶现象较集中,有溶洞、暗河、石芽等。泉流量一般2.7—7.0升/秒。
2、碳酸盐岩,碎屑岩裂隙溶洞水
水量中等的(泉流量1—5升/秒,单井涌水量100—500吨/日)主要分布于宿松群片麻岩,片岩中,其间夹有大理岩。南冲、柳坪磷矿钻孔资料表明,单孔涌水量200—2000吨/日,最大达6206吨/日,承压水头0.1—+25.2米,钻孔涌水位量多在100—200米标高,泉流量常见值0.6—3.0升/秒,个别可达6升/秒。
三、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为一般构造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两个亚类。全县总体上看,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差,富水性较弱。
1、一般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上太古界大别山群片麻岩中,富水性分水量中等的水量贫乏的两个等级。前者分布在本县西北缘,泉流量0.1—0.2升/秒,后者泉流量0.01—0.10升/秒。
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变质岩系组成的丘陵地带,分为水量很贫乏的和极贫乏的两个富水等级。泉流量<0.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钻孔最大涌水量10—50吨/日。
水化学特征:根据井、泉、钻孔水质分析资料,县地下水物理性质良好一般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水,平均水温18°左右。水质类型主要是重碳酸型,占90.45%,其它类型不到10%。矿化度一般均<0.5克/升,硬度<17德度,以中性水为主,占60%,偏碱性水占22.14%,偏酸性水占17%。
地下水水质类型,在水平上的分布仅有微小差异。基岩山区以重碳酸钙钠型为主,重碳酸钙型次之;河谷及平原地带,主要是重碳酸钙镁型水。由于均属浅层水,不存在显著差别。
水质评价1、饮用水:本区地下水一般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水温19—20℃,低矿化,硬度和pH值适中,可作饮用水源。
2、灌溉用水:本区地表水系发育,农田用水大都取自地表水,地下水也均适宜灌溉,但水温偏低,对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影响颇大,使用时可先在沟渠中获得气温预热。
3、工业用水:本区地下水属半起泡到不起泡水,无腐蚀性,仅有软沉淀物,第四系潜水和岩溶水锅垢较多,其它则很少,但只要稍加处理,即可供工业利用。
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期短,植物生长期长。
气温
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据计算,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温度下降约0.46℃,山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根据1957年—1985年气温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6.6℃,最高年为17.6℃(1961年),最低年为15.9℃(1975年、1984年),高低相差1.7度,年际变化不大。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冬季1月气温平均为3.8℃,为最冷月;夏季7月平均气温28.7℃,为最热月,年较差24.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零卜12.5℃,极值相差52.9℃。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和积温值
2、地面温度:宿松县浅层地温基本土与气温成同步变化,但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大得多。1月份平均地温4.6℃,为最冷;8月份平均地温为34℃,为最热;年平均地温19.2℃,高于气温。累年3—11月地温在10℃以上,12月—2月在10℃以下。
不同深度土壤的各月平均温度(℃)
降水:宿松县雨量充沛,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3—5月)阴雨连绵,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4.8%;夏季(6—8月),大雨倾盆,占全年降水量的38.5%;秋季,天高云淡,占全年降水量的15.2%;冬季(12—2月),雨水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1.6%,冬半年(10—3月)降水量为388.2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9.7%;夏半年(4—9月)降水量为91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3%。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07.2毫米,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为1776.9毫米(1977年)最少年为916毫米(1966年)。年平均降水日136.7天,最多的达了161天(1970年),最少的119天(1966、1979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66.3毫米(1983年6月29日)。
年相对湿度累年平均为77%,最大年为79%(1977年),最小年72%(1966年)各月之间变化幅度,在72%—80%之间,4、6月为最高,达81%,10、12、1月为最低,仅72%。
年蒸发量为1654.8毫米。1月最少,为63.4毫米;8月为最大,为238.7毫米。
日照宿松县日照时数,平均每年为2023.7小时,最多的年达2317.1小时(1962年),最少年为1730.8小时(1975年)。各月平均值相差较大。7—8月最多,均在250小时以上,2月最少,只有110.7小时累计全年实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46%。春季日照百分率低,3月只有33%,全年太阳幅射总量平均为115.5千卡/cm2,多的年达124.2千卡/cm2(1962年、1963年),少年仅105.3千卡/cm2(1975年)。
霜期宿松县累年干均初霜日期为11月20日。最早初霜H为10月23日,最迟初霜日为12月26日,累年平均终霜日为月10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5日,最早终霜日为2月16日,每年无霜期平均为254天。
风宿松县累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四季变化不大,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7月多南风。一年中以三月大风最多,最大风速17米/秒,大风多为东北风。
累年各月气象综合表
水文
地表水宿松县雨量丰富,河川迳流量大,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泊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河流多年平均迳流量为80352万立方米。人均水量1350立方米,亩均水量1233立方米。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总蓄水量达23.62亿立方米。长江有用之不竭的水源。
地下水在1∶20万区域水文调查的同时,全县除长江边沿地区外,均进行过工作。总体看来,地下水的富水性以沿江平原现代冲积层和宿松复向斜的碳酸盐岩分布区较强,而岗斤地带中新生代“红层”分布区较弱。经测算,全县地下水资源年总量约近2.84亿吨,其中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约0.1亿吨/年;此线以南,宿松——韭山以北的宿松复向斜展布区约0.2亿吨/年;该区以南“红层”分布区的岗丘地带约0.035亿吨/年;湖区和沿江冲积平原地区为2.5亿吨/年。
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物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宿松县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3大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1、潜水(包括微承压水)
按照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及补给条件等因素,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富水等级划分为水量丰富的、中等的、贫乏的、极贫乏的四种。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1000—2000吨/日)分布于沿江平原及河谷中,赋存于全新统晚期冲积层、砂砾层内;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500—1000吨/日)分布在河漫滩或I级阶地中,含水层由全新统冲积砂层、砾石层组成,厚度5—10米;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主要分布于二郎河河谷中下游,由全新统冲积层、上第三系砾石层及下更新统下部砂层组成,分别组成Ⅱ、Ⅲ级阶地,多构成潜水或微承压水,二郎河一带含水层埋深7.2—11.3米;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吨/日)分布在侏罗系—第三系组成之盆地的丘间小河谷及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坡积裙内,出露面积小,边界和底部基本为不含水的“红层”,缺乏充分的补给。含水层主要岩性是砂及砾石层。
2、承压水
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100—1000吨/日)分布于岗窑等地更新统组成Ⅱ级阶地中。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单并涌水量114—244吨/日,单位涌水量15.5—52.1吨/日、米,含水层顶板埋深10米左右。
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主要分布于全新世湖成因的湖滩地带,如龙湖等地。岩性为亚粘土,含泥粉细砂、砂砾层等组成,厚25—30米,0.7—9.0米为含水层。经抽水试验,单井涌水量22—30吨/日,单位涌水量3.5—5.7吨/日、米。
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吨/日=以典型湖积物为代表。如黄雀畈经钻孔揭露,上部为粘土、亚粘土;下部为含泥粉细砂。总厚度20米,含水层顶板埋深<10米。抽水试验,涌水量6.8吨/日,单位涌水量1.4吨/日米。
3、不含水层
中更新统蠕虫状粘土和粘土砾石层分布地段,含水极微,可视为不含水层。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根据富水程度分为水量丰富的,与水量中等的两个级别。
水量丰富的(泉流量10—3.5升/秒)以宿松复向斜西翼出露较广泛,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柏树塝——河西山一带震旦至寒武系碳酸盐类岩石中,有的地段泉水成排露出,皆为上升泉,泉流量总和104.33升/秒,为开发利用地下水较理想的水源地之一。
水量中等的(泉流量0.5—10升/秒)分布于韭山等地,主要岩性为下三叠统灰岩。岩溶现象较集中,有溶洞、暗河、石芽等。泉流量一般2.7—7.0升/秒。
2、碳酸盐岩,碎屑岩裂隙溶洞水
水量中等的(泉流量1—5升/秒,单井涌水量100—500吨/日)主要分布于宿松群片麻岩,片岩中,其间夹有大理岩。南冲、柳坪磷矿钻孔资料表明,单孔涌水量200—2000吨/日,最大达6206吨/日,承压水头0.1—+25.2米,钻孔涌水位量多在100—200米标高,泉流量常见值0.6—3.0升/秒,个别可达6升/秒。
三、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为一般构造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两个亚类。全县总体上看,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差,富水性较弱。
1、一般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上太古界大别山群片麻岩中,富水性分水量中等的水量贫乏的两个等级。前者分布在本县西北缘,泉流量0.1—0.2升/秒,后者泉流量0.01—0.10升/秒。
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变质岩系组成的丘陵地带,分为水量很贫乏的和极贫乏的两个富水等级。泉流量<0.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钻孔最大涌水量10—50吨/日。
水化学特征:根据井、泉、钻孔水质分析资料,县地下水物理性质良好一般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水,平均水温18°左右。水质类型主要是重碳酸型,占90.45%,其它类型不到10%。矿化度一般均<0.5克/升,硬度<17德度,以中性水为主,占60%,偏碱性水占22.14%,偏酸性水占17%。
地下水水质类型,在水平上的分布仅有微小差异。基岩山区以重碳酸钙钠型为主,重碳酸钙型次之;河谷及平原地带,主要是重碳酸钙镁型水。由于均属浅层水,不存在显著差别。
水质评价1、饮用水:本区地下水一般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水温19—20℃,低矿化,硬度和pH值适中,可作饮用水源。
2、灌溉用水:本区地表水系发育,农田用水大都取自地表水,地下水也均适宜灌溉,但水温偏低,对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影响颇大,使用时可先在沟渠中获得气温预热。
3、工业用水:本区地下水属半起泡到不起泡水,无腐蚀性,仅有软沉淀物,第四系潜水和岩溶水锅垢较多,其它则很少,但只要稍加处理,即可供工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