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肥料
农家肥
宿松县耕地施用农家肥料,历史悠久、农民在生产中注意用地养地,广辟肥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家肥主要有如下种类:
水粪主要成份是人、畜粪尿、脏水,经粪窖贮存腐烂而成。颜色棕黑,味恶臭。此肥在腐烂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成碳酸铵,呈微碱性,是一种含氮量高、养分全、肥效长、有明显增产效果的有机肥料。宿松农村素有建圈养猪,积蓄人、畜粪尿的习惯,农户年产水粪平均约80~100担,水粪可作基肥,亦可作追肥。
火粪是用柴草、干牛屎、易燃杂屑、草皮、肥泥、垃圾等原料烧制而成。县有烧秧田包、烧茅沟垅、烧粪搓、烧草皮等十几种烧制方法。肥源广,使用简便,肥效长,可供给的磷、钾量丰富,可作早稻秧田、旱地作物的基肥或种肥施用,亩用量100余担。
绿肥公元纪年前后,县就有利用青蒿肥田的记载,沿湖丘陵地区多用湖草、花生禾作绿肥。山区用树叶、野草作绿肥。水稻产区多种兰花草作绿肥。本县种植的绿肥主要是兰花草和红花草两种,兰花草含氮、磷、钾分别为0.4%、0.11%、0.35%,红花草含氮、磷、钾分别为0.56%、0.13%、0.43%,兰花草为传统品种,1961年由安徽省农业专家陈宏佑定名为“宿松光叶紫苕子”,县内播种面积较大,1960年引进红花草(又名紫云英),红花草和兰花草具有耐寒的特点,一般9、10月播种,翌年4月中旬盛花期铡碎后翻耕。红花草一般亩产鲜草4000余斤,兰花草3000余斤,亩用量2000斤左右。1984年全县绿肥种植面积为14.42万亩,比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1975年少10万亩,呈下降趋势。
70年代曾引进推广田青、茎麻、大叶猪尿豆,均未推开,同时引进了水浮莲、水葫芦。1977年放养面积达3万余亩,占可养面积的95%以上,近几年放养面积稳定在2500亩左右,大多作为猪饲料。
厩肥为县传统的肥料,历史悠久,主要是猪、牛粪尿加土垫栏,经猪、牛蹂压而成。目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厩肥逐年增加,亩施用量逐年加多,厩肥一般作基肥,肥效平稳,增产效果显著。
沤肥此类肥料农村使用普遍,沤肥是用泥水浸泡各种杂草、树叶、草皮、绿肥、作物禾秆及其它农家肥料,经过沤制发酵腐烂而成。50年代至70年代,田头地角,一般有沤肥窖。
堆肥是垃圾、毛发、骨屑、枯枝落叶、作物禾秆、粪水污物混合堆放,加适量石灰,促其分解,腐烂而成。含有氮、磷、钾多种元素,能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60年代盛行堆肥,堆肥作基肥,亩施用量3000~5000斤。
草木灰农民将烧饭后灶膛内的草木灰单独存放或与土杂肥混拌成肥料,作基肥用,也有在稻田撒扬作面肥。草木灰的肥效快,养份易流失。
灶墙土过去农民砌灶、砌墙的土砖,数年后拆下来,打碎作肥料,灶墙土所经年数不同,养份含量也不一样,时间愈久,肥效愈高。主要作基肥用。
塘泥每年冬春季节,结合兴修水利,挑塘清淤,将淤泥挑入麦地、空场,干后掏碎,作基肥、追肥。
饼肥主要有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饼作肥料,肥效迟缓、平稳,有的粉碎后洒水堆存,用作基肥,有的在粪窖内沤制,兑水作追肥。饼肥民国后期年产10万余担,每年要从江西、湖北调进5~6万担。建国后,饼肥需求量稳定在1.3万担左右,60年代每年要调进3万余担,70年代基本自给,80年代年产15万担以上,每年调出3~5万担,目前农村将饼肥先作猪饲料,转化为粪肥,提高饼的利用率,增强了肥效。
化肥
民国期间,县内没有化肥。建国后,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多,1952年首次销售化肥0.8吨,群众称为“肥田粉”,1984年施用量为4.08万吨。
氮肥50年代中期有硫酸铵、氨水,年均用量828吨,亩均2.6斤。60年代初期年均用量3500吨左右,后期增至7000吨,主要有硝酸铵、碳酸氢铵。70年代增加尿素。1970年至1980年,每年平均使用尿素2833.7吨:硝酸铵554吨,亩地平均14.4公斤,最高年份亩施用量达31.3公斤。80年代以来,氮肥品种仍以尿素和碳酸氢氨为主,年平均使用量2.5809万吨,亩均用量为40.33公斤,折合纯氮量为11.7公斤。
磷肥县内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施用钙镁磷肥,后来用过磷酸钙。据统计1965年至1970年施用磷肥1.07万吨,年均1792.31吨,亩均28公斤;1971年至1980年施用量猛增,年平均4042.7吨,1985年为1.623万吨。
钾肥1980年开始施用钾肥,产品多为加拿大、西德等国进口的氯化钾和硫酸钾,到1985年共用钾肥4050吨,年平均用量为675吨。
复合肥1974年本县调入复合肥,库存3年未用。1978年试用效果显著,此后用量大增,1981年至1985年共用5433.2吨,产品是南斯拉夫、希腊、挪威、芬兰、波兰、意大利、丹麦、美国等国进口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和氮、磷或磷、钾二元复合肥,近年也施用少量国产复合肥。
微肥主要是硼肥和磷酸二氢钾,70年代开始使用,一般作油菜、棉花的根外追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水稻和花生等作物也有施用。
菌肥宿松县自50年代开始施用。在花生、豆类作物播种前,将菌肥与种子拌匀后播种。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县还推广过土法生产的“5406”、“920”菌肥;80年代起在稻、麦、棉作物地中施用过生长激素“卅烷醇”,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中和柑桔树上广泛施用“920”作为激素,调节生长,防止落花落果。
宿松县耕地施用农家肥料,历史悠久、农民在生产中注意用地养地,广辟肥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家肥主要有如下种类:
水粪主要成份是人、畜粪尿、脏水,经粪窖贮存腐烂而成。颜色棕黑,味恶臭。此肥在腐烂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成碳酸铵,呈微碱性,是一种含氮量高、养分全、肥效长、有明显增产效果的有机肥料。宿松农村素有建圈养猪,积蓄人、畜粪尿的习惯,农户年产水粪平均约80~100担,水粪可作基肥,亦可作追肥。
火粪是用柴草、干牛屎、易燃杂屑、草皮、肥泥、垃圾等原料烧制而成。县有烧秧田包、烧茅沟垅、烧粪搓、烧草皮等十几种烧制方法。肥源广,使用简便,肥效长,可供给的磷、钾量丰富,可作早稻秧田、旱地作物的基肥或种肥施用,亩用量100余担。
绿肥公元纪年前后,县就有利用青蒿肥田的记载,沿湖丘陵地区多用湖草、花生禾作绿肥。山区用树叶、野草作绿肥。水稻产区多种兰花草作绿肥。本县种植的绿肥主要是兰花草和红花草两种,兰花草含氮、磷、钾分别为0.4%、0.11%、0.35%,红花草含氮、磷、钾分别为0.56%、0.13%、0.43%,兰花草为传统品种,1961年由安徽省农业专家陈宏佑定名为“宿松光叶紫苕子”,县内播种面积较大,1960年引进红花草(又名紫云英),红花草和兰花草具有耐寒的特点,一般9、10月播种,翌年4月中旬盛花期铡碎后翻耕。红花草一般亩产鲜草4000余斤,兰花草3000余斤,亩用量2000斤左右。1984年全县绿肥种植面积为14.42万亩,比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1975年少10万亩,呈下降趋势。
70年代曾引进推广田青、茎麻、大叶猪尿豆,均未推开,同时引进了水浮莲、水葫芦。1977年放养面积达3万余亩,占可养面积的95%以上,近几年放养面积稳定在2500亩左右,大多作为猪饲料。
厩肥为县传统的肥料,历史悠久,主要是猪、牛粪尿加土垫栏,经猪、牛蹂压而成。目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厩肥逐年增加,亩施用量逐年加多,厩肥一般作基肥,肥效平稳,增产效果显著。
沤肥此类肥料农村使用普遍,沤肥是用泥水浸泡各种杂草、树叶、草皮、绿肥、作物禾秆及其它农家肥料,经过沤制发酵腐烂而成。50年代至70年代,田头地角,一般有沤肥窖。
堆肥是垃圾、毛发、骨屑、枯枝落叶、作物禾秆、粪水污物混合堆放,加适量石灰,促其分解,腐烂而成。含有氮、磷、钾多种元素,能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60年代盛行堆肥,堆肥作基肥,亩施用量3000~5000斤。
草木灰农民将烧饭后灶膛内的草木灰单独存放或与土杂肥混拌成肥料,作基肥用,也有在稻田撒扬作面肥。草木灰的肥效快,养份易流失。
灶墙土过去农民砌灶、砌墙的土砖,数年后拆下来,打碎作肥料,灶墙土所经年数不同,养份含量也不一样,时间愈久,肥效愈高。主要作基肥用。
塘泥每年冬春季节,结合兴修水利,挑塘清淤,将淤泥挑入麦地、空场,干后掏碎,作基肥、追肥。
饼肥主要有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饼作肥料,肥效迟缓、平稳,有的粉碎后洒水堆存,用作基肥,有的在粪窖内沤制,兑水作追肥。饼肥民国后期年产10万余担,每年要从江西、湖北调进5~6万担。建国后,饼肥需求量稳定在1.3万担左右,60年代每年要调进3万余担,70年代基本自给,80年代年产15万担以上,每年调出3~5万担,目前农村将饼肥先作猪饲料,转化为粪肥,提高饼的利用率,增强了肥效。
化肥
民国期间,县内没有化肥。建国后,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多,1952年首次销售化肥0.8吨,群众称为“肥田粉”,1984年施用量为4.08万吨。
氮肥50年代中期有硫酸铵、氨水,年均用量828吨,亩均2.6斤。60年代初期年均用量3500吨左右,后期增至7000吨,主要有硝酸铵、碳酸氢铵。70年代增加尿素。1970年至1980年,每年平均使用尿素2833.7吨:硝酸铵554吨,亩地平均14.4公斤,最高年份亩施用量达31.3公斤。80年代以来,氮肥品种仍以尿素和碳酸氢氨为主,年平均使用量2.5809万吨,亩均用量为40.33公斤,折合纯氮量为11.7公斤。
磷肥县内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施用钙镁磷肥,后来用过磷酸钙。据统计1965年至1970年施用磷肥1.07万吨,年均1792.31吨,亩均28公斤;1971年至1980年施用量猛增,年平均4042.7吨,1985年为1.623万吨。
钾肥1980年开始施用钾肥,产品多为加拿大、西德等国进口的氯化钾和硫酸钾,到1985年共用钾肥4050吨,年平均用量为675吨。
复合肥1974年本县调入复合肥,库存3年未用。1978年试用效果显著,此后用量大增,1981年至1985年共用5433.2吨,产品是南斯拉夫、希腊、挪威、芬兰、波兰、意大利、丹麦、美国等国进口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和氮、磷或磷、钾二元复合肥,近年也施用少量国产复合肥。
微肥主要是硼肥和磷酸二氢钾,70年代开始使用,一般作油菜、棉花的根外追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水稻和花生等作物也有施用。
菌肥宿松县自50年代开始施用。在花生、豆类作物播种前,将菌肥与种子拌匀后播种。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县还推广过土法生产的“5406”、“920”菌肥;80年代起在稻、麦、棉作物地中施用过生长激素“卅烷醇”,在杂交水稻制种田中和柑桔树上广泛施用“920”作为激素,调节生长,防止落花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