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宿松县由北向南,山河并呈,水陆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兼之历代剥削者不重视水利,致使自然灾害频繁,人民饱受洪旱涝渍之苦。自汉以来,本县民众为求生存繁衍,虽也曾建塘开港、挑圩筑坝,然终因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束缚而无法摆脱“靠天收”的境况。
建国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艰苦奋斗,筑堤并圩,挑塘建库,治河修坝,造闸建站,围滩造田,全县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截止1985年,水利投资达8000万元(不含社队自筹经费),完成土石方2.3亿立米。加高培厚了同马江堤,加固了122公里长的后湖圩堤;建立了圩区8大排水系统。在丘陵及山区共建大、小水库51座,兴利库容8180.78万立米。全县9大灌区的干渠计长188.51公里,拥有机械排灌设备1275台套,装机共3.66万马力,电力排灌站29处,配套功率1215.5千瓦;建水电站31处,装机1938千瓦。全县提灌面积20.57万亩,排涝面积12.2万亩,排灌结合面积3.99万亩。
水利建设的发展,使本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1978年遭罕见的百日大旱,全县粮食产量仍获好收成。据1979年统计,全县工程灌溉面积65.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9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6.61万亩。1983年遇特大洪涝,江湖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而江堤巍然抗洪,确保安全。1984年粮食产量达2.41亿公斤,棉花产量19.57万担。1985年发生插花大旱,梅、伏、秋三季长期少雨,晚稻仍获大丰收。事实证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生产力的提高,没有水利条件作前提是无法实现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