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同马江堤系同仁堤、马华堤之总称,上起湖北省黄梅县的段窑,下至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长83.4公里。1958年皖河连堤并圩,江堤延伸到怀宁县官坝头,全长175公里。
同马江堤位于长江北岸,是华阳河流域和皖河流域下游的防洪屏障,是鄂、皖两省6县(广济、黄梅、宿松、望江、怀宁、太湖)和4个国营农场(龙感湖、华阳河、九成畈、皖河)总面积5235平方公里、近300万亩耕地的大命脉,关系到2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它与黄(梅)、广(济)堤联成一体,溯江而上至广济田家镇的湓塘,向有“湓华堤”之称。因此同马、黄广两堤虽属两省,但自修建之日起即息息相关,利害相连。我县境内江堤为同马江堤的首段,上起段窑,下至周湾,长62.696公里,保护面积12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万亩。
兴建
历史上,同马江堤。主要有如下江堤段组成:
同仁堤位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原名德化)及宿松归林庄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的交错处,长6.63公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黄梅赖知县倡议修建,经费由鄂、赣、皖三省均摊。
丁家口堤上起丁家口,经汇口、八里江、桂营至丰乐,长11公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德化知县初公朴督修而名。
初公堤位于程营街西南的江心中(原属归林庄),清咸丰初年由官款修建,长1.1公里,后连年崩塌,堤身退建,堤岸延长到1.67公里。
南堤上接初公堤,下至泾江口堤。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宿松县令孙葆田督修泾江口堤,补建南横堤。二十七年被水冲塌,于外建御江长堤,南堤遂成复堤。民国二年(1913年)御江长堤溃决,知县邹德本督修南堤;故又名邹公堤。
泾江口堤位于老洲头,该处原有水港连江达湖,为明初邑人石良督开。清顺治五年(1648)曾堵塞,康熙初年(1662年)复开,光绪十一年(1885年)堵港成堤,长100余米。
泾江长堤(又名护口堤)上接初公堤,下抵小孤山的马家港,长约16.33公里。光绪十一年(1885年)筑建,清末民初修成。
马华堤上接泾江长堤,下抵华阳港岸,长40公里。民国三年(1914年)修筑,民国五年完工,经费官府、民众负担各半,鄂、赣、皖三省四县分摊。其中黄梅34%,广济22%,九江13%、宿松31%。
修筑
民国九年(1920年)三月,同仁堤崩塌,鄂、赣、皖三省联修。十三年马华堤溃决,三省联修,本县用款8万元(银元)。十五年,马华堤被江水冲毁多处,次年由当地居民集资修复。十七年,在马华堤王家洲以下堤段外坡加修平台1300余米,因工款不足,没有完工。同年,同仁堤黄梅堤段溃破,次年冬鄂、赣、皖三省共筑同仁堤1000米,至十九年五月完工。二十年大水漫堤,次年复堤3900米,完成47.7万土方。
抗日战争前夕,同马大堤堤顶宽4米,外坡1∶3,内坡1∶2.5,堤顶高程18.2—19.5米(吴淞零点,下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季,江潮高涨,溃退的国民党军队企图阻挡日军追击,将中棚地段一号湾江堤炸开,使洲地沦为泽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三十二年(1943年),洲区沦陷为日伪统治区,群众自发集资逐年维修江堤。
退建与加固
小孤山江岸清康熙年间,小孤山仍峙立于深弘线左侧的江心,清末至民国初年逐渐与北岸相连。王家洲至周湾一线,近115年来,崩进2300米。
复兴至中棚江岸在咸字号(36号碑)近60年来,三次退建。水域向北位移达1000米。70年代初,采取抛石护岸措施,目前长江北移中止。
八里江至段窑一线江岸自清光绪年间以来,崩塌4.5公里,江堤先后退建六处,1939年至1959年,叶湾、梅坝、邓家坝、汇口等处长14公里的地段。崩塌平均宽347米,面积5.2平方公里。近百年来累计崩塌面积为67平方公里,有300处集镇和村庄退建。
程营堤段自梅坝至汇口老街,1949年春退建,坝长6500米,完成土石方104万方。同年冬季,冯公堤自周墩至复兴码头,退建910米,完成14.56万土方。次年冬,咸字号(今复兴镇老岸村)中棚闸至王屋段退建2300米,计36.6万土方。1951年冬季,六骨排坝自王家洲龙潭至套口段,退建长4000米,计64万土方。除以上退建工程外,还进行了培修,1949~1953年共完成1.068万土方。
1954年7月14日,江水漫过坝顶,堤溃破61处。同年11月,县组织11万民工,堵口复堤。国家拨款340万元,共完成432万土方;经1955年和1956年续建,共完成1045方土方。
1957年以来,堤坝的加高培厚工程从未间断,并在重点堤段按设计要求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加固:
外坡平台1954年冬,在江堤外坡重点堤段建有平台,经1973~1979年陆续增建,平台总长35.16公里。平台比堤顶低5米,台宽8~10米。
填塘固基1980年开始,对堤内水塘逐年按设计标准进行填塘固基,与堤顶高程低6米左右。1983年引进机械冲填设备,在鹅湾、观音港、王家洲一带,用水力机械抽江中淤泥冲填,效果显著。
块石护坡自60年代开始,在位于迎风顶浪和土质较差的堤段,采取无垫层干砌块石护坡,共计护坡长3593米。
抛石沉柳护坡据统计1957年至1978年,国家用于防坍保岸抛石沉柳经费为873.97万元。累计抛石111万立方,沉柳6.5万株。从而有效地制止和延缓了江岸线的崩塌。
堤坝植草为防江堤水土流失,每年冬修时,在新挑堤面植草。目前,百里干堤,均为草皮覆盖。
防浪林带为防御汛期风浪,屏蔽江堤,建国后在江堤外滩建造防浪林。1954年大水后,每年均要在江堤外滩植树造林,1958年至1963年平均每年植树20万株。1967年后,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林木成活率80%,如今,63公里长的江堤外滩,形成了20~150米宽的防浪林带,成林45.64万株,幼林23.49万株。
减压井为在汛期使堤身排水降压,从1981年开始,在汇口、朱墩、占家桥等险工险段,兴建降压井67口,此科研成果达到设计要求,效果很好。
设计标准
同马江坝防洪设计标准,历史上是以邻近年最高洪水位为标准。民国时期是以二十年(1931年)洪水位(19.50米湖口水位)为标准;建国初期江堤退建工程,都是以1949年洪水水位(20.65米湖口水位)为标准;1954年特大洪水,以后江堤按1954年汇口站实测水位21.59米,考虑到不决堤标准最高水位22.42米而设计现大堤首端高程为24.21米。1983年7月13日长江汇口站最高洪水位21.65米时,江堤未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圩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