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泄洪排涝设施
泄洪设施
复兴洲区历史上有董家口、刘溪口、丁家口、汇口、挖沟口、泾江口、马家口、套口等8处通江港口,同马江堤建成后,上述港口先后堵筑,洲地内水不能外泄,天旱不能引江水灌溉。
1956年,国家在望江县的杨湾和华阳建了两座通江大闸,1962年~1969年,县先后在同马江堤修建刘港、驿三、中棚、孤山、杨林五座通江水闸(后驿山、中棚、孤山三闸各加长26米),以利泄洪分流和引灌,各闸规模见下表:
通江水闸情况表
排涝设施
同马江堤加高加固,圩堤的修建,控制了江洪、湖水对洲地和湖滨的危害,但洼地常受渍涝危害,江湖水位的涨落,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洲区地势北倾,各圩内水原可由70余处沟港自流入湖,后因华阳河农场围垦,港沟大部分截断,内水只能由6个特定港口绕道出湖,流程增长,泄洪时间延长,单位时间泄洪量减少,受淹面积扩大为110平方公里,耕地近10万亩。1956~1977年,就有8年遭受涝灾,多年平均受涝面积为3.6万亩,年损失149.5万元,沿湖圩内也经常受涝。
自建国以来,在圩区,疏浚和新开港道7条,2级以上沟渠44条,总长148.5公里,汇水面积217.9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支沟口建排水涵闸24座,总孔宽52.8米,泄水量170立方米/秒。1959年,在义兴首建一座80匹马力的机站,1964~1967年,官洲、小瓜、彭墩等机站先后建立,1973年以后,洲地统一规划建站排涝。1978年后建立了驿里港东站、西站等骨干排涝工程。
洲区六大排水系统简明情况
全县千亩以上圩口有43处。其中万亩以上3处,0.5—1万亩6处,0.3—0.5万亩5处,0.1—0.3万亩20处;座落山区1处,丘陵区18处,圩区24处。
70年代以来,建立机械排涝工程是圩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据1980年统计,圩区已建成机、电排(灌)站173处,排涝机械为1.0323万马力,排涝面积28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36.48马力。圩区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占总排涝面积的96.85%,达10年一遇占1.02%,其它占2.13%。全县千亩以上圩口基本情况见下表:
宿松县千亩以上圩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复兴洲区历史上有董家口、刘溪口、丁家口、汇口、挖沟口、泾江口、马家口、套口等8处通江港口,同马江堤建成后,上述港口先后堵筑,洲地内水不能外泄,天旱不能引江水灌溉。
1956年,国家在望江县的杨湾和华阳建了两座通江大闸,1962年~1969年,县先后在同马江堤修建刘港、驿三、中棚、孤山、杨林五座通江水闸(后驿山、中棚、孤山三闸各加长26米),以利泄洪分流和引灌,各闸规模见下表:
通江水闸情况表
排涝设施
同马江堤加高加固,圩堤的修建,控制了江洪、湖水对洲地和湖滨的危害,但洼地常受渍涝危害,江湖水位的涨落,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洲区地势北倾,各圩内水原可由70余处沟港自流入湖,后因华阳河农场围垦,港沟大部分截断,内水只能由6个特定港口绕道出湖,流程增长,泄洪时间延长,单位时间泄洪量减少,受淹面积扩大为110平方公里,耕地近10万亩。1956~1977年,就有8年遭受涝灾,多年平均受涝面积为3.6万亩,年损失149.5万元,沿湖圩内也经常受涝。
自建国以来,在圩区,疏浚和新开港道7条,2级以上沟渠44条,总长148.5公里,汇水面积217.9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支沟口建排水涵闸24座,总孔宽52.8米,泄水量170立方米/秒。1959年,在义兴首建一座80匹马力的机站,1964~1967年,官洲、小瓜、彭墩等机站先后建立,1973年以后,洲地统一规划建站排涝。1978年后建立了驿里港东站、西站等骨干排涝工程。
洲区六大排水系统简明情况
全县千亩以上圩口有43处。其中万亩以上3处,0.5—1万亩6处,0.3—0.5万亩5处,0.1—0.3万亩20处;座落山区1处,丘陵区18处,圩区24处。
70年代以来,建立机械排涝工程是圩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据1980年统计,圩区已建成机、电排(灌)站173处,排涝机械为1.0323万马力,排涝面积28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36.48马力。圩区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占总排涝面积的96.85%,达10年一遇占1.02%,其它占2.13%。全县千亩以上圩口基本情况见下表:
宿松县千亩以上圩口基本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