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1956年秋,县内试点建成枫驿水库后,丘陵地区普遍建库,全县水库建设经历了如下3个阶段:
1956~1960年为发展阶段建库25座,当时提出“土法上马”,“全面开花”,很多水库采用石灰代水泥,条石代钢筋,加之施工质量差,形成很多病库。
1964~1971年为巩固阶段国家对原社队修建的小水库进行配套、除险和加固,在巩固原有水库同时,又兴建了11座小水库。
70年代中期为水库脱险阶段各水库按河南省林庄1975年8月暴雨雨型重新加以校核,小(二)型水库均按300年的频率进行设计和脱险,对14座小水库进行了除病脱险整修,1980年—1985年5年,水库脱险经费达80.4万元。目前,全县有大(二)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47座,总计库容13982万立方米。钓黄灌区渠道和太宿分干渠开通和配套设施建成后,大多数水库发挥了效益。目前,实际灌溉面积为20余万亩。
大(二)型水库
座落在二郎河上游的陈汉山区的钓鱼台水库,是宿松县唯一的大(二)型水库。这里山高水低,河流短促,汇流历时短,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迳流深710毫米,年均产水量8875万立米。该库集水面积12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79亿立方米,属大(二)型水库;是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鱼综合性水库。它由渠道与黄大口水库下游渠道连接,构成钓黄灌区,修改的设计灌溉面积16.4万亩,目前实际灌溉12万亩。高涵出口处建有水力发电站,有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并联运行,纳入华东电网。
施工过程1956年春,县水利规划组确定库址,1958年始拆陈汉沟集镇及苗竹嘴、宛家河、杨码头、官堰头、下官堰、大河岸、齐家畈、曹家河、陈家老屋、官脚下、口上屋、塘岸上、黄泥螃、月山、梅家腰等自然村庄,拆迁房屋6696间,迁移居民1686户、6424人。淹没水田3116亩、旱地230亩。
1958年10月县委成立钓鱼台水库工程指挥部,动员全县(复兴除外)5900民工,日夜抢筑钓鱼台水库大坝。当时采取边施工边设计边修改的方法,次年底大坝合垅,至1960年底,完成41万土石方。建大坝粘土心墙,顶部高程73米,打通了90米长的高隧洞,开挖了临时溢洪道。
1961年~1972年,大坝继续加高培厚,对部分心墙土进行翻工。按设计标准,完成了副坝、护坡、倒滤层、防浪墙等工程,完成土石方34万立米。
1976年进行水库脱险工程,大坝顶长225米,顶宽5.3米,上游坝坡1∶2.5~1∶3,在70米高程以上用块石护坡,下游坝坡1∶2.25~1∶3,70.8米高程下为倒滤体。大坝高100.12米,粘心墙增高到99.8米(心墙底宽30米,顶宽1米),防浪墙增高到101.2米,墙顶宽0.5米。
在建大坝的同时,先后完成了如下配套工程:
正常溢洪道1960年在大坝东挖了一条临时溢洪道,底部高程78.5米,底宽33米,1970年起,按曲线型溢流堰型式进行加高,溢洪道断面为复式。90米高程设有7孔闸门,93米高程处设有4孔,99.5米高程建有人行道,102米高程设有启闭机台,装有7台10吨电动螺杆启闭机。1973年竣工,5月7日溢洪。下游消能方式为差动式挑流鼻坎消能池,消能效果良好。
非常溢洪道1976年,根据省水库脱险会议精神而决定修建。按50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进口宽44米,出口宽32米,底部高程90米,坝顶92米,在进口15米处的自溃坝坝顶高程96.21米。交通桥1979年设计施工,投资5万元,4月中旬倒塌。次年9月续建,1981年12月竣工。全长60米,宽5米,桥面高程102.7米,拱脚高程97.3米。
副坝位于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之间,1970年挑筑,全长110米。1976年加固,坝顶高程100.2米,顶宽7~12米。
高隧洞即灌溉涵洞,长90米,1959年9月施工,次年2月通水。后经过多次改建,现为灌溉、发电两用隧洞,内设压力水管,内径1.6米,长80米,进口有一道平面钢闸门,装有两台10吨手摇螺杆启闭机,出口有三通压力管,分别与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水输机相连,有闸阀控制。
低隧洞在正常溢洪道与高隧洞之间,高程62.3米,长110米,内径1.2米。1970年施工,1972年2月通水,1980年经修建,装有斜卧式20吨电动启闭机。
辅助设施:如渗流观测、位移观测、浸润线绕流观测、水位观测、电站(见电力章)、库区绿化等设施,1960年至1982年先后完工。
据1982年统计,水库从修建到竣工,经历了24年时间,共完成土石方520万方,开石26.33万方,砌石6万方,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0.8万方。使用经费1036万元,国家投资353.78万元,群众自筹682.32万元。
小(一)型水库
小(一)型水库有黄大口水库、东门山水库、新和水库。
黄大口水库位于梅墩乡黄大口附近,拦截车马河、控制西源山面积36平方公里。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春大坝合垅,由二郎区民工负责土方工程。1961年停工,1964年续建。1968年以后,大坝陆续加高至27.5米(高程77.5米),1973年加高至31.5米。大坝系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81.5米,最大坝高31.5米,坝顶长度320米,坝坡1∶2.25~1∶3。正常溢洪道设计最大流量1920立米/秒。1984年建有40千瓦电站。该库是灌溉、防洪、养鱼、发电综合型水库,它与钓鱼台水库实行联灌,其兴利库容占钓黄灌区总水量15%左右。为国家管理。
东门山水库:位于柳溪乡的东门山,1966年9月动工兴建,水库集水面积4.3平方公里,总库容3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6万亩,大坝属粘土心墙砂壳坝,顶长140米,最大坝高26米,坝顶高程99.94米,坝坡为1∶2.7—1∶3,迎水坡用干砌石护坡,并建有防浪墙。副坝位于官前屋后的小山岗,坝底宽40米,顶宽5米,两边坝坡均为1∶2.75。东门山灌渠于1975年建成,北接东门山水库,南达普济庵,全长13.5公里。沿线建有2座渡槽,实际灌溉面积0.8万亩。属区、乡管理。
新和水库:位于长铺乡,1964年10月兴建。该库集水面积4.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迳流深650毫米,年均产水量321万立方米,总库容3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6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顶高37.66米,最大坝高12.6米,坝顶长170米,迎水坡1∶2.5,块石护砌;背水坡1∶2.5~1∶3,溢洪道为开敞式,底宽8米,设计最大流量31.5立方米/秒。该库与荆安、郭冲两个小水库实行联灌,设计联灌面积7000亩,实际可灌溉4800亩。
小(二)型水库
全县有小(二)型水库47座,总库容157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71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2.04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3%。在丘陵地区的防旱中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小(二)型水库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塘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