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冶金
建国前冶金仅有少数浇铸铁锅、吊罐、翻砂和打锻小件日用品的铜、铁、银匠铺。
1952年,陈汉区供销社办起锅厂,1956年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辖,产品增加犁头、辟耳、汤罐等。1957年产值5.77万元。1958年,陈汉锅厂并入县农机一厂,为该厂的翻砂车间。1960年夏再由农机厂划出,成立宿松铸造厂,仍归属轻工系统。1970年10月,省轻工业厅决定,铸造厂与铁器农具社合并,成立宿松县机具厂,属轻工集体企业,试产鸭嘴钳、鲤鱼钳、扁嘴钳等,年产产品5000把。生产的260型磨粉机,为省统销产品。继而又生产山芋磨粉机、机耕船配件、犁头、辟耳、吊罐,年产值30万元。1979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滞销,造成亏损,欠银行贷款15万元,欠税金、房租和电费等5万元,面临危机局面。1981年6月,关闭机具厂(承担大部分债务),复建铸造厂。铸造厂迅速恢复传统产品,生产犁头、辟耳、吊罐,结合生产260型磨粉机的零配件。至此,铸造企业才稳定回升,由1981年的4.6万元的年总产值上升到1985年的18.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1年的900元/人提高到1985年的3565元/人。现有职工59人,拥有各种车床5台、钻床11台、牛头刨床1台、铣床2台、电焊机1台。最近与蚌埠手表厂联营生产421A型汽车化油器。
1958年,在“以钢为纲”、“请钢铁元帅上马”的口号声中,县手工业联社首先建土高炉一座,以废铁、铁砂为炼铁原料,经两次试炼成功,接着县公安局建上高炉一座。当年8月,县委召开工业会议,以上述两座高炉为典型,决定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群众性的炼铁运动。旋即,县内组织民工2899人,分别在26处找矿,与此同时,商业、供销部门串乡上门收购废铁,据当时上报材料称:“不到3个月时间,就采掘铁矿石(砂)531吨,(含废铁250吨),建成105座土高炉”。同年9月,全县组织了有两万多强壮芳力参加的炼铁大军开赴岳西县找矿炼铁。时仅20天,就上报淘铁砂964.5吨,64座炉产生铁179.23吨。
县内和岳西所炼出的生铁,多为废品。
机械
县机械工业基础薄弱,70年代以后,才开始转入以制造为主、辅以修理的轨道,先后生产出各种农用机械。
60年代,主要产品有简易车床、插秧机、饲料粉碎机、二号碾米机、脱粒机等。系县中心机械厂(农机一厂之前身)生产。
70年代以制造为主,辅以修配。试制并生产:750型拖车、2105型柴油机体、12匹马力柴油机、25匹马力柴油机、轧花机、7C~~1型拖车、机耕船,连杆曲轴、1105型柴油机、CJ6132车床、饲料粉碎机等。1977年该厂被省授于“大庆式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80年代,主要产品有750型拖车、7C~~1型拖车、电表底壳、开水节煤炉、煤球机、7C~~0.5型拖车、简易脱粒机等。
1983年始,主要生产7C~~1型拖车,这种产品是1978年从蚌埠市农机厂引进的,1979年批量生产。年总产量800台,功能:用于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运输配套,载重量一吨。由省机械厅鉴定合格,连年批量生产,销售情况良好。
1985年,以生产7C~~1型拖车为主,修理机件、器具为辅,搞活了生产和经营。
现有行车、车床、磨床、铣床、刨床、镗床、冲床、空气压缩机等机械设备,共计60台。有铸造、制造、修理3个车间,全厂职工73人。1985年固定资产净值36.05万元,完成总产值44.43万元,生产7C~~1型拖车225台,实现利润4.5万元。
造船
民国年间,许岭沿湖和复兴沿江各地均有造船匠人,所造之船全是老式木帆船。1958年,在大办工业高潮中,水运社下属维修组,在许岭长蛮嘴造成第一只木质机帆船。1959年4月,水运社转为“宿松县航运公司”,维修组也随之命名为“宿松造船厂”,厂址在复兴镇。1960年1月造船厂转为“地方国营宿松县造船”,直属县交通局领导,经济上完成上交利润后自负盈亏。60年代该厂能造出百吨以上的大型木驳船和本质拖轮。进入70年代后,不断引进各地同行的新技术,首次造出了钢丝网架水泥船(货轮、货驳),并新上了钢质轮、驳的保修和维修项目。自建厂以来,共建造:20匹马力90个客座的木质客班轮2艘,木质拖轮3艘;安装366匹马力柴油机4台、木驳船22艘;1550吨位水泥驳船2艘,计120吨位,水泥趸船1艘,计120吨位;水泥货轮6艘,计120马力,249吨位;木质货轮3艘。共修理780匹马力柴油机7台;钢质拖轮1艘(次);120匹马力柴油机1台;本质货轮2艘(次)修理兼安装;160匹马力柴油机2台;小型挂机2l艘(次);268匹马力柴油机21台,木驳船、木帆船847艘(次)。
船厂1985年年产值13.5万元,除上交税金外,纯利润0.85万元,现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为32.3万元,净值为19.7万元,并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3台、解放牌汽车2辆。
上一篇:第七节 化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