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桥梁
古桥
据民国十年(1921)版《宿松县志》载:全县共有桥梁234座。古大道中主要桥梁有:
西门大桥桥跨县城西大河,是通往黄梅县及县境内西路余家嘴古道上的重要桥梁。原系木桥,明万历成申(1608年)改建石梁。长数十丈,阔逾丈,高二丈余。清乾隆戊子(1768年)桥坍,后屡修屡坍,嘉庆丁丑(1817年)重修。已卯(1819年),山洪毁其中间一柱后未修复。仅以四丈余长大杉木四根代石梁,跨越中间(不算已毁之中柱)两柱,以木板铺桥面,中嵌铁板,以便独轮车通行,左右设栏杆,数岁一易。道光壬午(1822年)乡人共捐置田产五十七亩五分,以备岁修。
通武桥桥址在县城西门外,民国旧县志载:元余宣忠行军至此,以木为桥,后改建石梁。
1956年就原桥架梁,1960年在原桥基上改建石拱。
放生桥桥址在县治南郊,跨秀河,明成化甲午(1474年)建造,后经多次修缮。光绪初被水冲坍。乙酉(1885年)修复。原桥两孔,每孔石梁5根。
1976年农田基本建设开渠道沟时拆迁改建。
眠桥桥址在县城小西门城外,大西畈水经此入秀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癸未(1823年)戊子(1828年)两次被山洪冲坍。邑人尤氏垒修,桥为石台石梁,长2.6米,宽2.2米,为县城附近仅存之古桥。
界首桥桥跨太湖与宿松分界之界首河。原建年月无考。旧建桥坍后,清乾隆甲申(1764年)由乡民冯有陛捐资重建。长8丈,宽5尺,水底松树木桩深5尺,此桥又名利涉桥。
1935年修公路时就原基改建为石台木面桥。1938年日寇侵华时被炸毁。1956年修复高界公路,遂移建至原址下游50米处。至今老桥基础尚残存。
通楚桥此桥又名姚宝桥,原建年月无考。桥长10米,宽2米,现高1.5米,桥基石达20多层(1958年挖铁沙时曾挖至18层,每层厚0.2米,尚未见到最底一层)。桥址位于现燕冲水库下游,水流经此出清湾河,原桥尚完好。
祝古桥此桥又名祝家桥,姚家山水经此入清湾河。原建年月无考。清乾隆丙戍(1766)、辛丑(1781)重修。原桥为两孔,每孔石梁5根,桥长3.6米,宽1.7米,尚存。桥碑毁坏,但碑上的“祝古”二字仍依稀可辨。
凤凰桥桥址位于凤凰铺街上,四顾寨东、西冲水经此入清湾河。始建年月无考。明弘治辛酉(1501年)重建。清乾隆丁亥(1767年)、嘉庆丙寅(1806年)、同治己巳(1869年)三次复修,原桥为一虹石梁桥,尚存。清代三次复修之碑记亦保存完好。
车马河桥此桥又名车往河桥。桥址座落花凉亭街镇西头,西源山水经此流入清湾河。原为木桥。明弘治己已未(1499年)修造,后经多次复修。民国八年(1919年)改建石柱马脚石梁桥,共14拱,每拱长4米,共长56米。民国十八年为山洪冲毁。未修复。系架木桥维持交通。1977年修建混凝土踏步48级,共长35米。原有碑多块,现仅存民国八年“新建车往河石桥乐翰碑”一块。
存心桥桥址在二郎河西二郎庙前,跨二郎河古道。原建年月无考。清光绪年间复修。原为3孔石梁桥。1939年为阻日寇而毁其一孔,现存2孔,长7.3米。
铜铃桥桥址位于寨子铺(南屏庙)东半里,南、北冲水经此至梅家嘴入县大河。原为木桥。清乾隆己乙亥(1779年)改建石梁。为7孔,每孔石梁5根,共长35米。道光年间重修。咸丰戊午(1858年),太平军与清军大战于此,毁坏二梁。光绪庚辰(1880年)又为山洪冲损,后经邑人募资复修。屡修碑记已失。
1956年改建为石台木面公路桥。1974年改建为石拱桥。
万花桥桥址位于花桥畈,凿山西北水经此入白鹤合堰,处于县城至枫香铺驿道上。明弘治辛酉(1501年)建造,桥头曾建亭供行人歇息。清乾隆丁酉(1777年)、嘉庆丁丑(1817年)、咸丰乙卯(1855年)经邑人募资几次重修。1935年就原基改建为石台木面桥。1938年日寇犯境前夕拆毁。1955年修复。1967年改建为一孔净跨9.5米的石拱桥,并改名为“龙山桥”。
凉亭河桥此桥又叫旧县桥。明弘治戊午(1498)修造。曾建亭于桥头供行人歇息。后亭倒桥坍,改建木桥。光绪年间公募重修。
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76年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上马桥桥横荆桥河上游,为县治经长岭铺、社坛铺达望江驿道之必经处。明弘治壬戍(1502年)修建。万历丙戊(1586年)、天启辛酉(1621年)先后重修。原为一孔石拱桥,长约11米,宽3米。1956年因修建五桃公路,方拆迁至下游50米处重建。
下马桥桥址位于长岭铺西。汪家冲破堰角水经此汇流荆桥河入泊湖,明弘治年间修建。崇祯乙亥(1635年)因兵乱,居民断桥以阻,仅存石址。后架木而渡。清康熙癸丑(1673年)重修,建石梁。乾隆内申(1776年)、嘉庆戊辰(1808年)屡经众人募资修葺。原为一孔石拱桥,净跨4米,宽3.9米。1960年公路修通,仍利用原桥通车。1964年整修加固。1976年因公路局部改线,于原桥上游另建新桥,原桥完好而存。
杜溪二桥桥跨杜溪河,为县治达许岭、下仓古道上,明弘治己未(1499年)修建。清顺治戊子(1648年)为洪水冲毁,经几次重修,至乾隆庚子(1780年)重建石拱小桥。并先后捐田50亩作桥渡公产。
原桥有二,仍存。东头为一孔石拱桥,孔径1.7米。西头为石梁平桥。一拱,直径3米多。两桥间筑有10米长的堤坝连续二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湖水上涨期间,需渡船过河。
普济桥桥跨李家隔河,又名李家隔桥,原建年月不详。清顺治丁酉(1657年)修建。乾隆戊辰(1748年)重修。有碑记为记。光绪年间桥被山洪冲毁。丙申(1896年)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重建。原桥为3孔石梁,全长10米,宽3.3米,高3.6米,桥尚完好。碑于1958年散失。
骊山桥桥址座于骊山西麓,收流横山西北水,处万花桥下游,为县治达二郎、陈汉至蕲春大道。明弘治庚戊(1490年)修建。清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屡修。每当山洪暴发,桥路便被淹没。遂于同治、光绪年间增设簰渡。光绪丙午(1906年),将桥面及南端路堤加高1米,并铺石板路面10里。原桥东为半园石拱,直径5米;西为石梁平桥,5孔,每孔净跨1.8米,总长30多米。原有碑刻多块,于1949~~1967年间散失。1979年就原址改建石拱公路桥。
保儿桥桥址位于自墨烟铺驿道分路至隘口必经处,小儿冲河水由此入二郎河,原建年月不详。桥为5孔石梁,每孔净跨3.6米,以石柱马脚代“棱子墩”,原桥依然完好。
隘口桥原有上下二桥,下桥已拆迁改建,现存上桥,桥处隘口街心。原建年月不详。梅岭水入清河经此出二郎河。为两孔石梁桥,长9米,宽2.3米。
现代桥梁
建国前县公路桥梁仅高界线上9座,总长270多米,多为石台木面临时性桥梁。
建国后陆续新建、改建的各类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桥梁共69座,总长1751.4米。其中大桥6座:城西大桥,凉亭河桥、筑墩桥、二郎河桥、石埠滩桥、百子洲桥。
城西大桥1955年因兴建县城防洪工程,将县西大河改道自河西山脚流出江家埠,在桥上游建拦河石坝一道,导水入新河。老西门大桥遂失去作用。
1960年修建城西公路桥,即将老桥拆除,于原桥基址处建砖拱桥。1971年改建为公路石拱桥。桥有3孔,孔径36米,全长129.6米,高8.2米。
凉亭河桥1976年于原凉亭河桥旧基址建浆砌石拱桥,桥长69.3米,宽7米。
筑墩桥1971年新建,全长137米,钢筋水泥结构。
二郎河桥,1956年始建,1973年改建,浆砌石拱桥,三孔全长138.4米,宽7米。
百子洲桥1976年修建,全长118.6米,宽4.9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7孔,每孔净跨10.6米。
宿松县现有公路桥梁一览表
据民国十年(1921)版《宿松县志》载:全县共有桥梁234座。古大道中主要桥梁有:
西门大桥桥跨县城西大河,是通往黄梅县及县境内西路余家嘴古道上的重要桥梁。原系木桥,明万历成申(1608年)改建石梁。长数十丈,阔逾丈,高二丈余。清乾隆戊子(1768年)桥坍,后屡修屡坍,嘉庆丁丑(1817年)重修。已卯(1819年),山洪毁其中间一柱后未修复。仅以四丈余长大杉木四根代石梁,跨越中间(不算已毁之中柱)两柱,以木板铺桥面,中嵌铁板,以便独轮车通行,左右设栏杆,数岁一易。道光壬午(1822年)乡人共捐置田产五十七亩五分,以备岁修。
通武桥桥址在县城西门外,民国旧县志载:元余宣忠行军至此,以木为桥,后改建石梁。
1956年就原桥架梁,1960年在原桥基上改建石拱。
放生桥桥址在县治南郊,跨秀河,明成化甲午(1474年)建造,后经多次修缮。光绪初被水冲坍。乙酉(1885年)修复。原桥两孔,每孔石梁5根。
1976年农田基本建设开渠道沟时拆迁改建。
眠桥桥址在县城小西门城外,大西畈水经此入秀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癸未(1823年)戊子(1828年)两次被山洪冲坍。邑人尤氏垒修,桥为石台石梁,长2.6米,宽2.2米,为县城附近仅存之古桥。
界首桥桥跨太湖与宿松分界之界首河。原建年月无考。旧建桥坍后,清乾隆甲申(1764年)由乡民冯有陛捐资重建。长8丈,宽5尺,水底松树木桩深5尺,此桥又名利涉桥。
1935年修公路时就原基改建为石台木面桥。1938年日寇侵华时被炸毁。1956年修复高界公路,遂移建至原址下游50米处。至今老桥基础尚残存。
通楚桥此桥又名姚宝桥,原建年月无考。桥长10米,宽2米,现高1.5米,桥基石达20多层(1958年挖铁沙时曾挖至18层,每层厚0.2米,尚未见到最底一层)。桥址位于现燕冲水库下游,水流经此出清湾河,原桥尚完好。
祝古桥此桥又名祝家桥,姚家山水经此入清湾河。原建年月无考。清乾隆丙戍(1766)、辛丑(1781)重修。原桥为两孔,每孔石梁5根,桥长3.6米,宽1.7米,尚存。桥碑毁坏,但碑上的“祝古”二字仍依稀可辨。
凤凰桥桥址位于凤凰铺街上,四顾寨东、西冲水经此入清湾河。始建年月无考。明弘治辛酉(1501年)重建。清乾隆丁亥(1767年)、嘉庆丙寅(1806年)、同治己巳(1869年)三次复修,原桥为一虹石梁桥,尚存。清代三次复修之碑记亦保存完好。
车马河桥此桥又名车往河桥。桥址座落花凉亭街镇西头,西源山水经此流入清湾河。原为木桥。明弘治己已未(1499年)修造,后经多次复修。民国八年(1919年)改建石柱马脚石梁桥,共14拱,每拱长4米,共长56米。民国十八年为山洪冲毁。未修复。系架木桥维持交通。1977年修建混凝土踏步48级,共长35米。原有碑多块,现仅存民国八年“新建车往河石桥乐翰碑”一块。
存心桥桥址在二郎河西二郎庙前,跨二郎河古道。原建年月无考。清光绪年间复修。原为3孔石梁桥。1939年为阻日寇而毁其一孔,现存2孔,长7.3米。
铜铃桥桥址位于寨子铺(南屏庙)东半里,南、北冲水经此至梅家嘴入县大河。原为木桥。清乾隆己乙亥(1779年)改建石梁。为7孔,每孔石梁5根,共长35米。道光年间重修。咸丰戊午(1858年),太平军与清军大战于此,毁坏二梁。光绪庚辰(1880年)又为山洪冲损,后经邑人募资复修。屡修碑记已失。
1956年改建为石台木面公路桥。1974年改建为石拱桥。
万花桥桥址位于花桥畈,凿山西北水经此入白鹤合堰,处于县城至枫香铺驿道上。明弘治辛酉(1501年)建造,桥头曾建亭供行人歇息。清乾隆丁酉(1777年)、嘉庆丁丑(1817年)、咸丰乙卯(1855年)经邑人募资几次重修。1935年就原基改建为石台木面桥。1938年日寇犯境前夕拆毁。1955年修复。1967年改建为一孔净跨9.5米的石拱桥,并改名为“龙山桥”。
凉亭河桥此桥又叫旧县桥。明弘治戊午(1498)修造。曾建亭于桥头供行人歇息。后亭倒桥坍,改建木桥。光绪年间公募重修。
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76年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上马桥桥横荆桥河上游,为县治经长岭铺、社坛铺达望江驿道之必经处。明弘治壬戍(1502年)修建。万历丙戊(1586年)、天启辛酉(1621年)先后重修。原为一孔石拱桥,长约11米,宽3米。1956年因修建五桃公路,方拆迁至下游50米处重建。
下马桥桥址位于长岭铺西。汪家冲破堰角水经此汇流荆桥河入泊湖,明弘治年间修建。崇祯乙亥(1635年)因兵乱,居民断桥以阻,仅存石址。后架木而渡。清康熙癸丑(1673年)重修,建石梁。乾隆内申(1776年)、嘉庆戊辰(1808年)屡经众人募资修葺。原为一孔石拱桥,净跨4米,宽3.9米。1960年公路修通,仍利用原桥通车。1964年整修加固。1976年因公路局部改线,于原桥上游另建新桥,原桥完好而存。
杜溪二桥桥跨杜溪河,为县治达许岭、下仓古道上,明弘治己未(1499年)修建。清顺治戊子(1648年)为洪水冲毁,经几次重修,至乾隆庚子(1780年)重建石拱小桥。并先后捐田50亩作桥渡公产。
原桥有二,仍存。东头为一孔石拱桥,孔径1.7米。西头为石梁平桥。一拱,直径3米多。两桥间筑有10米长的堤坝连续二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湖水上涨期间,需渡船过河。
普济桥桥跨李家隔河,又名李家隔桥,原建年月不详。清顺治丁酉(1657年)修建。乾隆戊辰(1748年)重修。有碑记为记。光绪年间桥被山洪冲毁。丙申(1896年)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重建。原桥为3孔石梁,全长10米,宽3.3米,高3.6米,桥尚完好。碑于1958年散失。
骊山桥桥址座于骊山西麓,收流横山西北水,处万花桥下游,为县治达二郎、陈汉至蕲春大道。明弘治庚戊(1490年)修建。清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屡修。每当山洪暴发,桥路便被淹没。遂于同治、光绪年间增设簰渡。光绪丙午(1906年),将桥面及南端路堤加高1米,并铺石板路面10里。原桥东为半园石拱,直径5米;西为石梁平桥,5孔,每孔净跨1.8米,总长30多米。原有碑刻多块,于1949~~1967年间散失。1979年就原址改建石拱公路桥。
保儿桥桥址位于自墨烟铺驿道分路至隘口必经处,小儿冲河水由此入二郎河,原建年月不详。桥为5孔石梁,每孔净跨3.6米,以石柱马脚代“棱子墩”,原桥依然完好。
隘口桥原有上下二桥,下桥已拆迁改建,现存上桥,桥处隘口街心。原建年月不详。梅岭水入清河经此出二郎河。为两孔石梁桥,长9米,宽2.3米。
现代桥梁
建国前县公路桥梁仅高界线上9座,总长270多米,多为石台木面临时性桥梁。
建国后陆续新建、改建的各类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桥梁共69座,总长1751.4米。其中大桥6座:城西大桥,凉亭河桥、筑墩桥、二郎河桥、石埠滩桥、百子洲桥。
城西大桥1955年因兴建县城防洪工程,将县西大河改道自河西山脚流出江家埠,在桥上游建拦河石坝一道,导水入新河。老西门大桥遂失去作用。
1960年修建城西公路桥,即将老桥拆除,于原桥基址处建砖拱桥。1971年改建为公路石拱桥。桥有3孔,孔径36米,全长129.6米,高8.2米。
凉亭河桥1976年于原凉亭河桥旧基址建浆砌石拱桥,桥长69.3米,宽7米。
筑墩桥1971年新建,全长137米,钢筋水泥结构。
二郎河桥,1956年始建,1973年改建,浆砌石拱桥,三孔全长138.4米,宽7米。
百子洲桥1976年修建,全长118.6米,宽4.9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7孔,每孔净跨10.6米。
宿松县现有公路桥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