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师范
师范传习所
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立师范传习所,所址在治北问经精舍之映雪楼(今为宿松中学职工宿舍)。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博物、习字、图画、体育、教育学等科。学生不纳学费,毕业后任小学堂教员、传习所学制为一年。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生62名。民国二年,传习所停办。至民国八年恢复,附设于县立高等小学校内。民国九年再次停办。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县治办师范讲习所一所,轮训小学教师。学习期限6个月,结业后发给教师合格证。
简易师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元月,宿松简易师范学校在花凉亭创立,以天主教堂为校舍。第二年迁祝家桥姚氏宗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迁县城儒学。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一年级与普通中学同:二年级加授教育学、心理学;三年级加授小学行政、教材教法;四年级加授教育概论,教育理论学,主要时间,进行教学实习。
学校开办时,招生一个班,40余人,接收由县立初级中学转入的一年制师范学生一班,30余人。此后每学年招收新生一个班。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第一届毕业生39人受聘为小学教员。是时国民党政府根据“因应战时,紧缩预算”的原则,指令宿松简易师范学校停办,简师一至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共109人,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增设师范科。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第二届毕业学生33人以及非毕业班学生76人均离校,投身于人民革命事业。
宿松师范
建国以来,宿松县师范教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先后三次办校,两次停办)的过程。
1951年9月,在县城东门外五里墩创办宿松初级师范学校。1952年下半年,迁城关小东门王章畈(现城关镇人民政府),学生修业年限为三年,招生对象为25岁以下的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1951年下半年,招初师班学生53人,招初师速成班1班(修业年限为一年)学生47人。1952年下半年,招初师2班,学生88人,招初师速成班三班,学生139人。1953年下半年,招初师一班,学生45人。1954年毕业35人。同年安庆专区决定宿松初级师范停止招生。在校3个班、学生153人,附入宿松中学学习。宿松师范学校建制撤销。前后共培养872名新的师资。
1956年9月,于城关镇东门外方家山新建校舍120余间(现县医院),重办宿松初级师范学校,学制3年。招初师7个班,学生350人。1958年初,因宿松各级小学师资奇缺,350名学生,全部提前毕业分配工作。同年招中师一班,学生41人,初师5班,学生323人。1959年,招中师1班,学生48人,招初师7班,学生348人(其中幼师1班,学生50人),另收师训2班,学生117人。1960年,招中师1班,学生46人,招初师4班,学生183人。1961年,中师毕业39人,初师毕业281人。初师停办,中师未招生。1962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根据省委“办少些、办好些”的指示精神,宿松师范于该年8月停办。
宿松师范学校,在办学中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教学、生产、支农、文体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荣获邓小平同志亲自题词的“先进单位”奖状。
师范学校设下列科目:语文及语文教学法,数学及算术教学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自然及自然教学法、地理及地理教学法、历史及历史教学法、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少年先锋队的工作、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唱歌教学法、图画及图画教学法、教学工厂实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等课。
1979年6月,宿松师范在县城西郊杨泗庙(原为宿松五、七大学)重建。
学校学制为3年、2年、1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毕业后为中师学历。另担负一定的教师进修任务,从民办教师或在职教师中招收的学生,学制两年。毕业后为中师学历;在职教师进修一年的发给结业证书。自1979年秋至1985年上半年,共招收学生969人,其中3年制班学生461人,2年制班学生252人。两年制的在职小学教师进修中师的学生98人。一年制的在职教师离职带薪进修的学生158人。学生来自安庆地区9县1市。
课程分为文化课和教育实习课两大类。文化课分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基础学科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科;专业学科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学、教育学等五科。学生在实习前,还专门开设小学语文、数学教材教法。算术理论等课。教育实习课,是师范学校的必开课程,学生毕业前,一般用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到实验小学及有关辅导小学实习。
1982年9月,增设函授部,培养提高在职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招收不足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学习,函授中师的课程。四年中招收了两期学生,计137人,其中82级36人,83级101人,学制为三年半。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学。
1984年下半年,学校还为县计委代办了一个建筑材料班,入学学生40名。
1981年以来,师范连年被评为县“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1983年《安徽日报》登载了一组该报记者在宿松师范拍摄的照片。1985年该校评为安庆地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该校学生写的《一个师范生的日记》(王唤春,82届学生)和《亮子大伯》(刘晓文,85届学生)收入了全国《师范优秀学生作文选》,王晓春的《一个师范生的日记》获1982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一等奖。
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立师范传习所,所址在治北问经精舍之映雪楼(今为宿松中学职工宿舍)。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博物、习字、图画、体育、教育学等科。学生不纳学费,毕业后任小学堂教员、传习所学制为一年。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生62名。民国二年,传习所停办。至民国八年恢复,附设于县立高等小学校内。民国九年再次停办。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县治办师范讲习所一所,轮训小学教师。学习期限6个月,结业后发给教师合格证。
简易师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元月,宿松简易师范学校在花凉亭创立,以天主教堂为校舍。第二年迁祝家桥姚氏宗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迁县城儒学。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一年级与普通中学同:二年级加授教育学、心理学;三年级加授小学行政、教材教法;四年级加授教育概论,教育理论学,主要时间,进行教学实习。
学校开办时,招生一个班,40余人,接收由县立初级中学转入的一年制师范学生一班,30余人。此后每学年招收新生一个班。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第一届毕业生39人受聘为小学教员。是时国民党政府根据“因应战时,紧缩预算”的原则,指令宿松简易师范学校停办,简师一至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共109人,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增设师范科。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第二届毕业学生33人以及非毕业班学生76人均离校,投身于人民革命事业。
宿松师范
建国以来,宿松县师范教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先后三次办校,两次停办)的过程。
1951年9月,在县城东门外五里墩创办宿松初级师范学校。1952年下半年,迁城关小东门王章畈(现城关镇人民政府),学生修业年限为三年,招生对象为25岁以下的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1951年下半年,招初师班学生53人,招初师速成班1班(修业年限为一年)学生47人。1952年下半年,招初师2班,学生88人,招初师速成班三班,学生139人。1953年下半年,招初师一班,学生45人。1954年毕业35人。同年安庆专区决定宿松初级师范停止招生。在校3个班、学生153人,附入宿松中学学习。宿松师范学校建制撤销。前后共培养872名新的师资。
1956年9月,于城关镇东门外方家山新建校舍120余间(现县医院),重办宿松初级师范学校,学制3年。招初师7个班,学生350人。1958年初,因宿松各级小学师资奇缺,350名学生,全部提前毕业分配工作。同年招中师一班,学生41人,初师5班,学生323人。1959年,招中师1班,学生48人,招初师7班,学生348人(其中幼师1班,学生50人),另收师训2班,学生117人。1960年,招中师1班,学生46人,招初师4班,学生183人。1961年,中师毕业39人,初师毕业281人。初师停办,中师未招生。1962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根据省委“办少些、办好些”的指示精神,宿松师范于该年8月停办。
宿松师范学校,在办学中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教学、生产、支农、文体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荣获邓小平同志亲自题词的“先进单位”奖状。
师范学校设下列科目:语文及语文教学法,数学及算术教学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自然及自然教学法、地理及地理教学法、历史及历史教学法、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少年先锋队的工作、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唱歌教学法、图画及图画教学法、教学工厂实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等课。
1979年6月,宿松师范在县城西郊杨泗庙(原为宿松五、七大学)重建。
学校学制为3年、2年、1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毕业后为中师学历。另担负一定的教师进修任务,从民办教师或在职教师中招收的学生,学制两年。毕业后为中师学历;在职教师进修一年的发给结业证书。自1979年秋至1985年上半年,共招收学生969人,其中3年制班学生461人,2年制班学生252人。两年制的在职小学教师进修中师的学生98人。一年制的在职教师离职带薪进修的学生158人。学生来自安庆地区9县1市。
课程分为文化课和教育实习课两大类。文化课分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基础学科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科;专业学科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学、教育学等五科。学生在实习前,还专门开设小学语文、数学教材教法。算术理论等课。教育实习课,是师范学校的必开课程,学生毕业前,一般用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到实验小学及有关辅导小学实习。
1982年9月,增设函授部,培养提高在职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招收不足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学习,函授中师的课程。四年中招收了两期学生,计137人,其中82级36人,83级101人,学制为三年半。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学。
1984年下半年,学校还为县计委代办了一个建筑材料班,入学学生40名。
1981年以来,师范连年被评为县“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1983年《安徽日报》登载了一组该报记者在宿松师范拍摄的照片。1985年该校评为安庆地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该校学生写的《一个师范生的日记》(王唤春,82届学生)和《亮子大伯》(刘晓文,85届学生)收入了全国《师范优秀学生作文选》,王晓春的《一个师范生的日记》获1982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