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饮食 饭食
旧时农民食粮,因地区而异。西北陈汉、趾凤山区,多以红薯、玉米、高粱、豆类等为主食,辅以少量稻米、大麦和小麦面粉;中南丘陵圩畈地区,则以稻米为主食,杂以小麦粉食为辅。由于商品生产不够发达,各地都处于种什么吃什么的自给经济状态。而且由于产量低,租课重,大多数农民只能吃到半年糟糠半年粮,遇到灾年歉收,就只有寻觅野菜掺糠以充饥。
建国后,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1957年人均口粮达528斤(折合稻谷)。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减产,曾以瓜菜代食。1978年后,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生产迅速发展,城乡居民口粮普遍以稻米面粉为主。
宿松人民素有节约用粮的习惯,一般农户一日三餐还保留着两稀一干或一稀两干,并注意精粗搭配等省吃俭用的风气。逢年过节或款待宾客,则力求实惠而味美。
菜肴
宿松地处长江中游,各类菜肴品种繁多,味兼江、淮、苏、浙、湖、广各地鲜美之长。特举数端,以见梗概。
肉类:猪、牛、羊肉皆备,尤以盛产猪肉为大宗。烹调方式多样,有红烧、清炖、粉蒸、油过、小炒、氽汤、腌卤、凉拌等方法。有的和粉为丸,有的作馅包心,有的拌粉为羹。平时拌料氽汤炒肉,都是普通家庭款客常菜。四季应时菜肴如初春鲜笋肉,秋天莲子炖汤都是应时的美味佳肴。另有内肚、心肺、腰花、肝片、肥肠也都是逗客喜爱的佳肴。
鱼类:宿松的外江内湖,是长江流域产鱼的重要基地。尤以湖产银鱼、鲫鱼、鳜鱼、武昌鱼为名特产品。烹制方法则有:油炸、清炖、红烧、糖醋、火熏、清蒸等,其中尤以清炖鲫鱼、红烧鲤鱼、糖烧鳜鱼,以及银鱼制汤等,更别具风味。
禽类:包括鸡鹅鸭,应有尽有。制法有小炒、红烧、清煮法。清炖全鸡全鸭,色鲜味美,城里人爱此吃法;农村人则多习惯于红烧或清蒸。另有黄芪煨鸡,系将鸡取出内脏,装入黄芪、党参或桂圆,然后清蒸炖烂,食其肉质,大补元气,对久病初愈体质虚弱者实为滋补妙品。还有炒仔鸡,即用未报晓或未下蛋的嫩鸡烹制而食之,不仅味道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价值颇高。肾水亏损者食用乌骨鸡,疗效尤佳。
蛋类:民间习惯吃鸡蛋、鸭蛋,尤以鸽蛋最为鲜美。一般下酒多用炒蛋、腌蛋和松花蛋(即皮蛋),佐饭多用蒸蛋或蛋汤。旅行或赠送亲友则喜用连壳茶煎蛋。水煮荷包蛋,是当作待客的点心或家常早点。如以鸡蛋作皮,猪肉捣烂作馅,制成蛋饺,则视为席中珍品,非贵宾莫属也。
蔬菜:分鲜菜和干菜两种。鲜菜品种繁多,四季常新,大致分莱、瓜两大类。菜以萝卜、芥菜、白菜、苋菜、蓬蒿、菠菜、韭菜、蒜、葱、姜为大宗;瓜以葫芦、戽子、丝瓜、冬瓜、南瓜和黄瓜为大宗。干菜多系通过加工制作而成,种类亦多,最普遍的有:干腌菜、豆腐乳、黄豆酱、麦酱、淡豆豉、干豆渣、辣椒酱、酸辣椒、压白菜、压萝卜,腌大蒜、腌生姜等不胜枚举。
筵席
宿松乡俗,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或宴请宾朋,多操办筵席以示好客。筵席以酒、菜、饭食为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开席丰歉则以主菜为名,概分5等。
翻席:又称面子酒,菜分三道出席。第一道菜用八拼冷盘,包括皮蛋、口条、猪肝、肚片、香肠、火腿、腰花、牛脯等;第二道菜上各种点心,包括小笼包子、锅贴饺、炸元宵、油春卷等;第三道菜上海味,包括海参、燕窝、瑶蛙、海蜇、墨鱼、淡菜、银鱼等。最后按照香蕈酒席名目出菜。出席手续麻烦,耗资甚巨,现多简用8个拼盘、8个大菜为主。
海参席:第一道菜海参烧肉,第二道菜香蕈烧肉,第三道菜木耳烧肉,以下按照香蕈酒席出菜,包括全鸡、心肝、肝片、三圆、肉脯等,为民间通行的上等筵席。
香蕈席:第一道菜香蕈烧肉,第二道菜木耳烧肉,第三道菜三圆进酒(肉圆、鱼圆、蓑衣圆),第四道菜清炖全鸡,第五道菜心肺煎汤,第六道菜肉烧肚片,第七道菜鸡蛋煮饼,第八道菜红烧猪肉,最后鱼肉酒菜终席。
木耳席:第一道菜木耳烧肉,第二道菜清炖全鸡(或以条子烧肉代替),第三道菜糯米粉圆,第四道菜心肺煎汤(或以千张烧肉代替),第五道菜肉烧肚片(或以酱干烧肉代替),第六道菜红烧猪肉,第七道菜鸡蛋煮饼,第八道菜分陈鱼肉菜佐饭,为民间通行的普通筵席。
三牲席:简称鱼肉席,一般不分道出菜,系将鱼、肉佐以家常用菜一齐上席,酒止即行进饭,为民间通常款客之席面。
蓑衣圆(又名珍珠圆)是宿松城乡特有的传统食品。制法:取白芋去皮煮熟,冷却后和以山芋粉,搓成小团,用木棒擀成薄饼,刮取猪油,用芝麻、白糖并佐以香料,包制成形,再将湿糯米附粘其表,蒸熟后盛入盘盏,宛若珍珠,晶莹剔透,煞是好看,其味油而不腻,甜中有香。
茶点
宿松居民习惯,酷嗜饮茶,每至逢年过节或走亲访戚,首重以茶点待客。城乡街道通衢,有开店卖茶为业的茶馆、茶社和摆摊卖茶的零店,便利过往行客。
民国时期,县城设有“龙井”、“聪明泉”、“秀河”、“菱河”、“映雪楼”、“民众”等著名茶社。尤以“映雪楼”辟有专设茶座兼营高级茶点,为文人荟萃场所。解放后城乡茶馆有增无减,茶馆顾客多为农村老人。1978年以来,文化宣传部门,为了满足茶客的需要,办起了文化茶座,茶馆不再单是品茶聊天的去处,而伴以鼓书说唱,音像书刊。近年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经营茶点的行业也逐步繁荣兴盛起来。宿松著名茶点有:
“雪枣”,又名“金果”。制法:取白芋浆、白沙糖和以红糯米粉,切成小条块晒干,用茶油炸成,空心似泡沫丝呈黄白色,长约寸许,食之鲜甜香脆,入口即化,营养丰富。清朝作为贡品,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被誉为“御膳糕”。产品出于凉亭余家团峦屋。
“碱酥饼”,又名“芝麻饼”。制法:取细制小麦粉做包皮,用香油起酥,内实捣碎的黑芝麻粉,桂花芯和冰糖心,外粘白芝麻做表皮,放在泥制高脚炉中烤熟,气味香甜清脆,为佐茶佳品。每500克精装成8圆或10圆一筒,或专制成罐头,远销全国各地,视为本县名产。
其它尚有桃酥、豆糕、蛋糕、焦切、酥糖、姜片、五香花生和茶蛋,均为佐茶珍品,被誉为当地名特糕点。
建国后,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1957年人均口粮达528斤(折合稻谷)。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减产,曾以瓜菜代食。1978年后,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生产迅速发展,城乡居民口粮普遍以稻米面粉为主。
宿松人民素有节约用粮的习惯,一般农户一日三餐还保留着两稀一干或一稀两干,并注意精粗搭配等省吃俭用的风气。逢年过节或款待宾客,则力求实惠而味美。
菜肴
宿松地处长江中游,各类菜肴品种繁多,味兼江、淮、苏、浙、湖、广各地鲜美之长。特举数端,以见梗概。
肉类:猪、牛、羊肉皆备,尤以盛产猪肉为大宗。烹调方式多样,有红烧、清炖、粉蒸、油过、小炒、氽汤、腌卤、凉拌等方法。有的和粉为丸,有的作馅包心,有的拌粉为羹。平时拌料氽汤炒肉,都是普通家庭款客常菜。四季应时菜肴如初春鲜笋肉,秋天莲子炖汤都是应时的美味佳肴。另有内肚、心肺、腰花、肝片、肥肠也都是逗客喜爱的佳肴。
鱼类:宿松的外江内湖,是长江流域产鱼的重要基地。尤以湖产银鱼、鲫鱼、鳜鱼、武昌鱼为名特产品。烹制方法则有:油炸、清炖、红烧、糖醋、火熏、清蒸等,其中尤以清炖鲫鱼、红烧鲤鱼、糖烧鳜鱼,以及银鱼制汤等,更别具风味。
禽类:包括鸡鹅鸭,应有尽有。制法有小炒、红烧、清煮法。清炖全鸡全鸭,色鲜味美,城里人爱此吃法;农村人则多习惯于红烧或清蒸。另有黄芪煨鸡,系将鸡取出内脏,装入黄芪、党参或桂圆,然后清蒸炖烂,食其肉质,大补元气,对久病初愈体质虚弱者实为滋补妙品。还有炒仔鸡,即用未报晓或未下蛋的嫩鸡烹制而食之,不仅味道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价值颇高。肾水亏损者食用乌骨鸡,疗效尤佳。
蛋类:民间习惯吃鸡蛋、鸭蛋,尤以鸽蛋最为鲜美。一般下酒多用炒蛋、腌蛋和松花蛋(即皮蛋),佐饭多用蒸蛋或蛋汤。旅行或赠送亲友则喜用连壳茶煎蛋。水煮荷包蛋,是当作待客的点心或家常早点。如以鸡蛋作皮,猪肉捣烂作馅,制成蛋饺,则视为席中珍品,非贵宾莫属也。
蔬菜:分鲜菜和干菜两种。鲜菜品种繁多,四季常新,大致分莱、瓜两大类。菜以萝卜、芥菜、白菜、苋菜、蓬蒿、菠菜、韭菜、蒜、葱、姜为大宗;瓜以葫芦、戽子、丝瓜、冬瓜、南瓜和黄瓜为大宗。干菜多系通过加工制作而成,种类亦多,最普遍的有:干腌菜、豆腐乳、黄豆酱、麦酱、淡豆豉、干豆渣、辣椒酱、酸辣椒、压白菜、压萝卜,腌大蒜、腌生姜等不胜枚举。
筵席
宿松乡俗,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或宴请宾朋,多操办筵席以示好客。筵席以酒、菜、饭食为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开席丰歉则以主菜为名,概分5等。
翻席:又称面子酒,菜分三道出席。第一道菜用八拼冷盘,包括皮蛋、口条、猪肝、肚片、香肠、火腿、腰花、牛脯等;第二道菜上各种点心,包括小笼包子、锅贴饺、炸元宵、油春卷等;第三道菜上海味,包括海参、燕窝、瑶蛙、海蜇、墨鱼、淡菜、银鱼等。最后按照香蕈酒席名目出菜。出席手续麻烦,耗资甚巨,现多简用8个拼盘、8个大菜为主。
海参席:第一道菜海参烧肉,第二道菜香蕈烧肉,第三道菜木耳烧肉,以下按照香蕈酒席出菜,包括全鸡、心肝、肝片、三圆、肉脯等,为民间通行的上等筵席。
香蕈席:第一道菜香蕈烧肉,第二道菜木耳烧肉,第三道菜三圆进酒(肉圆、鱼圆、蓑衣圆),第四道菜清炖全鸡,第五道菜心肺煎汤,第六道菜肉烧肚片,第七道菜鸡蛋煮饼,第八道菜红烧猪肉,最后鱼肉酒菜终席。
木耳席:第一道菜木耳烧肉,第二道菜清炖全鸡(或以条子烧肉代替),第三道菜糯米粉圆,第四道菜心肺煎汤(或以千张烧肉代替),第五道菜肉烧肚片(或以酱干烧肉代替),第六道菜红烧猪肉,第七道菜鸡蛋煮饼,第八道菜分陈鱼肉菜佐饭,为民间通行的普通筵席。
三牲席:简称鱼肉席,一般不分道出菜,系将鱼、肉佐以家常用菜一齐上席,酒止即行进饭,为民间通常款客之席面。
蓑衣圆(又名珍珠圆)是宿松城乡特有的传统食品。制法:取白芋去皮煮熟,冷却后和以山芋粉,搓成小团,用木棒擀成薄饼,刮取猪油,用芝麻、白糖并佐以香料,包制成形,再将湿糯米附粘其表,蒸熟后盛入盘盏,宛若珍珠,晶莹剔透,煞是好看,其味油而不腻,甜中有香。
茶点
宿松居民习惯,酷嗜饮茶,每至逢年过节或走亲访戚,首重以茶点待客。城乡街道通衢,有开店卖茶为业的茶馆、茶社和摆摊卖茶的零店,便利过往行客。
民国时期,县城设有“龙井”、“聪明泉”、“秀河”、“菱河”、“映雪楼”、“民众”等著名茶社。尤以“映雪楼”辟有专设茶座兼营高级茶点,为文人荟萃场所。解放后城乡茶馆有增无减,茶馆顾客多为农村老人。1978年以来,文化宣传部门,为了满足茶客的需要,办起了文化茶座,茶馆不再单是品茶聊天的去处,而伴以鼓书说唱,音像书刊。近年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经营茶点的行业也逐步繁荣兴盛起来。宿松著名茶点有:
“雪枣”,又名“金果”。制法:取白芋浆、白沙糖和以红糯米粉,切成小条块晒干,用茶油炸成,空心似泡沫丝呈黄白色,长约寸许,食之鲜甜香脆,入口即化,营养丰富。清朝作为贡品,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被誉为“御膳糕”。产品出于凉亭余家团峦屋。
“碱酥饼”,又名“芝麻饼”。制法:取细制小麦粉做包皮,用香油起酥,内实捣碎的黑芝麻粉,桂花芯和冰糖心,外粘白芝麻做表皮,放在泥制高脚炉中烤熟,气味香甜清脆,为佐茶佳品。每500克精装成8圆或10圆一筒,或专制成罐头,远销全国各地,视为本县名产。
其它尚有桃酥、豆糕、蛋糕、焦切、酥糖、姜片、五香花生和茶蛋,均为佐茶珍品,被誉为当地名特糕点。